《西部人文资源研究丛书》3册,由费孝通先生提案,清华、北大等多所院校的学者共同参与,经过七年多考察研究完成的。不仅记述了考察的经过,还记录了学者本人的思考和感受,是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人文资源记录。原价108元,现团购价39元包邮!
★ 平装16开
★ 是一部西部人文资源的考察笔记
★ 第一手的史料、新颖的学术视角
★ 每本书皆附有相关照片
★ 潘年英,侗族,1963年生于贵州天柱盘杠村。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文学的人类学写作,主要代表作有《木楼人家》、《故乡信札》和《伤心篱笆》等,其独特的叙事和书写风格为文学人类学的写作开辟了新的道路。
★ 方李莉,1996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出版有《新工艺文化论--人类造物大趋势》、 《传统与变迁--景德镇新旧民窑业田野考察》等专著近10部,发表有《文化生态失衡的提出》、《谁拥有文化解释的权力》、 《走向田野的艺术人类学研究》等80余篇。
友情提示:书顶或书棱有划线或盖章,不影响阅读,介意的读者慎拍!
“西部人文资源研究丛书”,是由国家重点课题"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课题组完成的。课题始于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的第二年,由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国艺术研究院具体牵头执行,并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以及西部地区各院校的许多学者共同参与。有关"人文资源"的概念,是费孝通先生在课题立项时提出来的。他指出:"人文资源是人类从最早的文明开始一点一点地积累、不断地延续和建造起来的。它是人类的历史、人类的文化、人类的艺术,是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财富。人文资源虽然包括很广,但概括起来可以这么说:人类通过文化的创造,留下来的、可以供人类继续发展的文化基础,就叫人文资源。"也就是说,人文资源是人类的文化积累和文化创造,它不是今天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而是自古就有的。但将其作为资源来认识,却是今天才有的。资源并非完全客观的存在,当某种存在物没有同一定社会活动目标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它是远离人类活动的自在之物,并非我们所论述的资源。也就是说,如果人类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只是静态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甚至博物馆里,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没有联系时,其只能称为遗产,不能称为资源,只有当它们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和社会活动及社会的发展目标联系在一起后,才能被称为资源。
潘年英,侗族,1963年生于贵州天柱盘杠村。在故乡生活17年。1980年考入贵州民族学院,攻读汉语言文学专业,1984年毕业,分配至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工作,从事民族学和人类学研究。1997年10月调入福建泉州黎明大学从教。2003年7月到湖南科技大学任教。现为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主任,湖南科技大学文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潘年英教授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文学的人类学写作,主要代表作有《木楼人家》、《故乡信札》和《伤心篱笆》等,其独特的叙事和书写风格为文学人类学的写作开辟了新的道路。其主要结集出版的着作有:《民族?民俗?民间》(1994)、《百年高坡——黔中苗族的真实生活》(1997)、《扶贫手记》(1997)、《文化与图像》(2001)、《黔东南山寨的原始图像》(2005)、《雷公山下的苗家》(2005)、《保卫传统》(2005)、《在田野中自觉))(2005)、《走进音乐天堂》(2007)、《长裙苗短裙苗》(2008)、《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本土经验》(2009)、《寨头苗族风俗录》(2009)等。
方李莉,1996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同年被录取到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做博士后,1998年出站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至今。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科技文化教育专门委员会委员。出版有《新工艺文化论--人类造物大趋势》、 《传统与变迁--景德镇新旧民窑业田野考察》等专着近1 0部,发表有《文化生态失衡的提出》、《谁拥有文化解释的权力》、 《走向田野的艺术人类学研究》等80余篇。
《西南地文化考察记》作者埋头在黔东南进行民族学、人类学田野调查20余年,积累下几十本笔记和数万张照片。本书即作者根据自己在黔东南调查时的笔记整理而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生动的、从个人经验出发的、对西南不同民族文化传统的描述。读他的笔记就是在读故事,从中可以读到学者最原始的感受、最纤细的情感表达。
《西行风土记--陕西民间艺术田野笔记》是作者于2002年至2004年三次到陕北、陕南、关中地区考察时的笔记,包括洛川民俗博物馆、安塞之行、郭塔村考察、小程村的历史遗迹、陈炉镇的历史追述等。笔记记录了考察的经过和考察中的各种细节及作者的思考,揭示了艺术在民间文化中的价值与意义,反映了西部文化在“资本逻辑”、“市场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境。各种“权力”、“权威”形成的力量正在重构一个新的民间文化的空间,民间艺术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梭戛日记:一个女人类学家的苗寨考察》是作者和课题组成员们一起在梭戛生态博物馆做考察时写下的日记,在日记中读者可以看到作者在考察中如何亲历一个少数民族文化剧烈的变迁与重构的过程,和她在考察过程中所面对的种种复杂心理矛盾。
原价:32.00元
作者:潘年英
出版社:学苑
出版日期:2010-05-01
ISBN:9787507734850
页码:13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目录
一 高坡故事
二 命在麻尾
三 月亮山的牯脏节
四 西江风俗琐记
五 陪安妮去侗乡
六 八月的榕江
七 程阳桥头人家的傩事
八 短裙苗"情人节"亲历记
九 梭戛实录
十 夏日途程
原价:26.00元
作者:方李莉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5-01
ISBN:9787507735536
字数:190000
页码:14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81kg
目录
第一部分 黄土地的记忆
一、引子
二、考察前的准备
(一)资料的准备
(二)决定考察路线
(三)到达西安
三、进入黄土高原
四、洛川民俗博物馆
(一)桑耕厅
(二)民俗厅
(三)婚俗厅
(四)洛川人的传统教育
(五)洛川的皮影戏
四、洛川县凤栖镇谷咀村考察
(一)屈延军一家
(二)过时的农家器具
(三)村中的平常人家
(四)洛川面花
(五)正在逝去的手工艺术
(六)村中工匠的命运
(七)民族杂居的遗迹
六、安塞之行
……
第二部分 小程村民间艺术考察记
第三部分 陈炉镇民间陶瓷考察
后记
原价:50.00元
售价:19.0元,便宜31.0元,折扣38
作者:方李莉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5-01
ISBN:9787507733846
页码:31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81kg
目录
引 子
2005年夏天第一次考察
8月20日 星期日 雨
艰辛的开端
8月21日 星期一雨
寨子里的背包族
寨子里的女人们
8月22日 星期二阴转雨
寨子里最早出外打工的人
寨子里的"弥拉"熊金祥
和熊金祥一起找草药
8月23日 星期三阴
高兴寨的第一个大学生--熊光禄
8月24日 星期四雨
寨子里有过"寨老"吗?
8月25日 星期五晴
进寨子采购
王大秀的爱情
8月26日 星期六阴
寨子里打工的人
教育的振兴
……
2006年春天第二次考察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