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1-3辑共9册),台湾学者黄锦鋐主持翻译,台湾诸大学二十七位著名教授历时三年译出,并由台静农、钱穆联袂推荐,译文典雅,紧贴原著,扣开历史之门,尽揽经典魅力。原价401元,现团购价109元,全国包快递!
★ 16开,文白对照全译本
★ 由台静农题写书名
★ 台湾学者黄锦鋐先生领衔主持,集台湾各大学27位著名教授、学者历经三年译出
★ 行文通畅,保留原文,各辑依朝代为序
★ 每辑首册前页均附有彩图,本辑所涉及的朝代世系表和主要官制对照表
★ 本系列原文及标点参照中华书局版《资治通鉴》,白话文标点,参照台湾白话译文版
◆“有写史,有考史,有论史,《通鉴》这三部分都完备。”《资治通鉴》兼具这三方面的成就。不仅上下千年之历史流变,“大者纲提领挈,细者缕析毫分”,写史叙事,亦有独出之处,如叙述“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安史之乱”等事件,脉络分明,生动而有条理,千古传诵。而且能“开涤灵襟”,启发读者之史识;至于“臣光曰”之评论史事,曾国藩说:“如因三家分晋而论名分,因曹魏移祚而论风俗,皆能穷物之理,执圣之权”,谓之“折衷至当”;而且,《考异》三十卷,首开写史兼考史之作法,考辨史料详赡,亦极具参考价值。
——钱 穆
◆今后要使中国历史文化不专属于少数学人的知识,古书今译是最为切要的。
——台静农
◆我读《资治通鉴》几十年,一面看,一面研究……《资治通鉴》令我了解中国历史规律,差不多所有中国人也按这个规律行事。
——金庸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与司马迁并称为“史学两司马”。自幼嗜学,20岁中进士甲科,踏入仕途。宋治平三年1066,领衔编纂《资治通鉴》,其时司马光年47岁。元丰七年1084,《资治通鉴》完成。元丰八年1085,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数月后去世,时年67岁。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为宋代名臣司马光主持编写,将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共1362年的大事,按年记载,一气衔接,使自汉末以来的学者所编纂的各朝断代编年之书,一变而为联结古今的大编年史。为学史者必读之著作。
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之目的在于“资治”,凡有关国家兴衰、生民休戚的重要事件人物,都叙述详明。而对无关国计民生的事及人物,如众多的文人、高隐均不予提及。其记人记事,原则鲜明,为历代帝王大臣及学人所乐读。
司马光所处时代,距今已900余年,当时文言与当下所用的白话文已相去甚远,故现代人读之,多有因感到吃力而放弃的。有鉴于此,20世纪80年代初,由台湾学者黄锦铉先生领衔主持,集台湾各大学27位著名教授之力,历时3年,将这部大著译成白话,深受中文世界读者所喜爱。
司马光是我国古代史学、文学、政治大家,其识见:才能早有公论;他与当时最优秀的史家一起,枯坐19年,抉摘幽隐、荟萃熔铸,用功极深,而成此煌煌大著。成就之’一高,后人难以企及。故此,译者在翻译时力图贴近、还原《资治通鉴》,译文典雅,紧贴原著,不以“现代眼光”作解人,不擅作发挥,旨在让读者能读到“干干净净的《资治通鉴》,干干净净的司马君实”。如此以拙御巧,实为明智之举。
本系列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全书共计800余万言。为方便读者阅读计,将其分为七辑出版。分辑仍依原书次序,大体以朝代为别。第一辑为战国、秦、西汉(含王莽新);第二辑为东汉、魏(含更始);第三辑为东西晋;第四辑为南北朝;第五辑为隋唐(其中唐至安史之乱起);第六辑为安史之乱至唐灭亡;第七辑为五代十国。此分辑纯粹是为了排版阅读方便,不含任何对原作的理解之义。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一辑 全三册) : 战国 秦 西汉》
作 者: (宋)司马光
主 编: 黄锦鋐
译 者: 台湾二十七位教授合译
出 版 社: 新世界出版社
I S B N : 9787802289697
出版时间: 2009-1-1
开 本: 16
页 数: 共三册
定 价: 128 元
内容简介:
《资治通鉴(第1辑):战国 秦 西汉(文白对照全译)(套装全3册)》为《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的第一辑。全书文言原典300余万言,白话译文500余万言。因规模宏大,为方便读者阅读计,在不改变《通鉴》原次序的前提下,按朝代将其分为7辑,每辑大致3册。
本辑所记,起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迄于王莽地皇三年(22),讲述战国、秦、西汉三代(含王莽新),凡425年之史事。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赵、魏、韩三家分晋,周王室均予承认,将其视为与秦、楚一样的诸侯,司马光以为“先王之礼于斯尽”,周王室纲纪已然堕废,再不能以王室名分节制、仲裁诸侯所为,周朝衰落至于灭亡,皆始于这一节点。《资治通鉴》全书自这一年起始,以示“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警示君王大臣皆应以此为鉴。
三家分晋之后,诸侯强国再不以周王室为意,兼并加剧,至前256年,周赧王将周室城邑及百姓献于秦国,东周灭亡,诸侯只剩下秦、赵等七雄。秦王嬴政雄才大略,秦一国独强,依次灭韩、赵、燕、魏、楚、齐六国,至前221年,统一天下。嬴政称始皇帝,芟夷诸侯城池、销天下之兵以待内,贯连万里长城以备胡;废诸侯,立郡县,统一货币文字,实行苛政,企望江山传至千秋万代;未料才及身死,陈胜发难,刘、项相随;前207年,秦帝国即告灭亡。霸王项羽异军突起,宰割天下,以暴易暴,忽忽五年,身死国灭。汉高祖刘邦施行宽仁,轻徭薄赋,与民休养,至文帝、景帝,蔚然成治。汉武雄才,立意开边,漠南、漠北争战连年,武功固然赫赫,天下已然疲惫。其后西汉皇室大权盛极而衰,连遇外戚专政,皇权旁落,除宣帝有所振作外,再无西汉前期之辉煌。元帝以降,皇权落入外戚手中,再不能自拔。
至王莽地皇三年(22),天下分崩,更始帝刘玄称帝在即,昆阳之战幕即将拉开,王莽主力殆亡就在目前,民心已然失去,再无掌控之力,历史随即翻开新的一页,本辑结束于此,以终西汉。
此425年,大的朝代更替有二(秦承东周,汉代嬴秦),灭国无算,多伴有血腥杀戮。天下破碎、战火连绵的年代占其太半,其间豪杰纷出,贤才并起,壮士鲜血,洒遍中原。及至承平,也多兴灾患,百姓之悲苦沉沦,不胜记载。翻看阅览,或扼腕切齿、浩叹唏嘘,或感愤振作、踔厉风发,俯仰逸兴,所在非一。
诸般纷繁史事,在司马光等人笔下,一一按年月展开,条分缕析,因果分明。废兴之机要,人情之冷暖,尽在一览;文字典雅,史迹斑斓,两臻佳妙,令人叹为观止。
目录:
《资治通鉴》译序
宋神宗《资治通鉴》序
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
宋神宗奖谕诏书
宋史司马光传
执行编译教授简介
卷第一 周纪一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烈王七年(前403~前369)
卷第二 周纪二 周显王元年~四十八年(前368~前321)
卷第三 周纪三 周慎靓王元年~周赧王十七年(前320~前298)
卷第四 周纪四 周赧王十八年~四十二年(前297~前273)
卷第五 周纪五 周赧王四十三年~五十九年(前272~前256)
卷第六 秦纪一 秦昭襄王五十二年~秦始皇帝十九年(前255~前228)
卷第七 秦纪二 秦始皇帝二十年~秦二世皇帝元年(前227~前209)
卷第八 秦纪二 秦二世皇帝二年~三年(前208~前207)
卷第九 汉纪一 汉高帝元年~二年(前206~前205)
卷第十 汉纪二 汉高帝三年~四年(前204~前203)
卷第十一 汉纪三 汉高帝五年~七年(前202~前200)
卷第十二 汉纪四 汉高帝八年~十二年(前199~前188)
卷第十三 汉纪五 汉高后元年~汉文帝前二年(前187~前178)
卷第十四 汉纪六 汉文帝前三年~前十年(前177~前170)
卷第十五 汉纪七 汉文帝前十一年~汉景帝前二年(前169~前155)
卷第十六 汉纪八 汉景帝前三年~后三年(前154~前141)
卷第十七 汉纪九 汉武帝建元元年~元光元年(前140~前134)
卷第十八 汉纪十 汉武帝元光二年~元朔四年(前133~前125)
卷第十九 汉纪十一 汉武帝元朔五年~元狩四年(前124~前119)
卷第二十 汉纪十二 汉武帝元狩五年~元封元年(前118~前110)
卷第二十一 汉纪十三 汉武帝元封二年~天汉二年(前109~前99)
卷第二十二 汉纪十四 汉武帝天汉三年~后元二年(前98~前87)
卷第二十三 汉纪十五 汉昭帝始元元年~天凤六年(前86~前75)
卷第二十四 汉纪十六 汉昭帝元平元年~汉宣帝地节二年(前74~前68)
卷第二十五 汉纪十七 汉宣帝地节三年~元康四年(前67~前62)
卷第二十六 汉纪十八 汉宣帝神爵元年~三年(前61~前59)
卷第二十七 汉纪十九 汉宣帝神爵四年~黄龙元年(前58~前49)
卷第二十八 汉纪二十 汉元帝初元元年~永光二年(前48~前42)
卷第二十九 汉纪二十一 汉元帝永光三年~竟宁元年(前41~前33)
卷第三十 汉纪二十二 汉成帝建始元年~阳朔二年(前32~前23)
卷第三十一 汉纪二十三 汉成帝阳朔三年~永始三年(前22~前14)
卷第三十二 汉纪二十四 汉成帝永始四年~绥和元年(前13~前8)
卷第三十三 汉纪二十五 汉成帝绥和二年~汉哀帝建平元年(前7~前6)
卷第三十四 汉纪二十六 汉哀帝建平二年~四年(前5~前3)
卷第三十五 汉纪二十七 汉哀帝元寿元年~汉平帝元始二年(前2~2)
卷第三十六 汉纪二十八 汉平帝元始三年~王莽始初元年(3~8)
卷第三十七 汉纪二十九 王莽始建国元年~天凤元年(9~14)
卷第三十八 汉纪三十 王莽天凤二年~地皇三年(15~22)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二辑 全三册) : 东汉 魏》
作 者: (宋)司马光
主 编: 黄锦鋐
译 者: 台湾二十七位教授合译
出 版 社: 新世界出版社
I S B N : 9787802289857
出版时间: 2009-1-1
开 本: 16开
页 数: 1081
定 价: 138 元
内容简介:
《资治通鉴(第2辑):东汉 魏(文白对照全译)(套装全3册)》为《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的第2辑。讲述东汉、曹魏,凡242年之史事。王莽末年,新政纷出,官吏竞利,民众涂炭,于是天下分崩,绿林、赤眉奋起,更始称帝,割据豪强林立。昆阳之战,王莽主力摧折,关中一鼓而下。刘秀乘时而起,假赤眉之手,肃清绿林,25年,称帝洛阳,史称东汉。聚集豪杰,扼杀赤眉,扫荡关东,平灭陇蜀,数年之间,天下一统。光武整顿吏治,减赋休民,六十年间,“光武中兴”、“明章之治”继至,国富民强。和帝以降,七十余年,外戚窦氏、邓氏、梁氏继起,诸帝冲幼,皇权集于外戚。桓、灵之间,宦官崛起,穷凶极恶,党锢祸起,士人摧亡,从容赴死,终不能屈。宦官、外戚、士人三股竞力,此伏彼起,朝野再无宁日。黄巾兵乱,天下纷起,董卓入京,外戚、宦官一齐冰消。王允运计,吕布反噬,董卓败亡。豪强借镇黄巾、讨董卓之机,众起分割。曹操殳夷北方,孙权抵定江东,刘备收众巴蜀,天下三分,东汉名存实亡。220年,曹丕受禅,东汉灭亡,历时195年。221年,刘备帝蜀,229年,孙权称帝江东,三国竞逐,孙刘联和,曹魏独强。孔明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未建寸功,曹魏兴兵伐蜀,一鼓荡平。其间,司马氏兴起,外抗吴、蜀,内诛宗室,曹魏皇权旁落,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咸熙元年,刘禅车盖入洛阳,曹魏也将走向尽头,历史即将翻开新的一叶。本辑结束于此,以终曹魏。
此242年,头尾均为天下迸裂之际,潼关内外,兵将纷纷,此去彼往,血染沙尘。但英主良臣辈出,豪杰用命,大称平生,全始终者不在少数,良计嘉言,满纸皆是。阴后、马后、邓后,或辅英主,或收束外戚,或主掌天下,言行多有出人意表,东汉历代贤后,大为可观。承平百数十年,朝廷或多有动荡,百姓终少见战火,文治武功,远迈前汉。中原雄起,边境大致清宁,翻看阅览,人意差强。诸般纷繁史事,司马光等人,一一按年月展开,条分缕析,因果分明。废兴之机要,人情之冷暖,尽在一览;文字典雅,史识高迈,两臻佳妙,读来赏心悦目。
目录:
卷第三十九 汉纪三十一 汉淮阳王更始元年~二年(23~24)
卷第四十 汉纪三十二 汉光武帝建武元年~二年(25~26)
卷第四十一 汉纪三十三 汉光武帝建武三年~五年(27~29)
卷第四十二 汉纪三十四 汉光武帝建武六年~十一年(30~35)
卷第四十三 汉纪三十五 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二十二年(36~46)
卷第四十四 汉纪三十六 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三年~汉明帝永平三年(47~60)
卷第四十五 汉纪三十七 汉明帝永平四年~十八年(61~75)
卷第四十六 汉纪三十八 汉章帝建初元年~元和元年(76~84)
卷第四十七 汉纪三十九 汉章帝元和二年~汉和帝永元三年(85~91)
卷第四十八 汉纪四十 汉和帝永元四年~元兴元年(92~105)
卷第四十九 汉纪四十一 汉殇帝延平元年~元初二年(106~115)
卷第五十 汉纪四十二 汉安帝元初三年~延光三年(116~124)
卷第五十一 汉纪四十三 汉安帝延光四年~阳嘉二年(125~133)
卷第五十二 汉纪四十四 汉顺帝阳嘉三年~汉冲帝永嘉元年(134-145)
卷第五十三 汉纪四十五 汉质帝本初元年~汉桓帝永寿二年(146~156)
卷第五十四 汉纪四十六 汉桓帝永寿三年~延熹六年(157~163)
卷第五十五 汉纪四十七 汉桓帝延熹七年~九年(164~166)
卷第五十六 汉纪四十八 汉桓帝永康元年~汉灵帝建宁四年(167~171)
卷第五十七 汉纪四十九 汉灵帝熹平元年~光和三年(172~180)
卷第五十八 汉纪五十 汉灵帝光和四年~中平四年(181~187)
卷第五十九 汉纪五十一 汉灵帝中平五年~汉献帝初平元年(188~190)
卷第六十 汉纪五十二 汉献帝初平二年~四年(191~193)
卷第六十一 汉纪五十三 汉献帝兴平元年~二年(194~195)
卷第六十二 汉纪五十四 汉献帝建安元年~三年(196~198)
卷第六十三 汉纪五十五 汉献帝建安四年~五年(199~200)
卷第六十四 汉纪五十六 汉献帝建安六年~十年(201~205)
卷第六十五 汉纪五十七 汉献帝建安十一年~十三年(206~208)
卷第六十六 汉纪五十八 汉献帝建安十四年~十八年(209~213)
卷第六十七 汉纪五十九 汉献帝建安十九年~二十一年(214~216)
卷第六十八 汉纪六十 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二十四年(217~219)
卷第六十九 魏纪一 魏文帝黄初元年~三年(220~222)
卷第七十 魏纪二 魏文帝黄初四年~魏明帝太和元年(223~227)
卷第七十一 魏纪三 魏明帝太和二年~四年(228~230)
卷第七十二 魏纪四 魏明帝太和五年~青龙二年(231~234)
卷第七十三 魏纪五 魏明帝青龙三年~景初元年(235~237)
卷第七十四 魏纪六 魏明帝景初二年~魏邵陵厉公正始六年(238~245)
卷第七十五 魏纪七 魏邵陵厉公正始七年~嘉平四年(246~252)
卷第七十六 魏纪八 魏邵陵厉公嘉平五年~魏高贵乡公正元二年(253~255)
卷第七十七 魏纪九 魏高贵乡公甘露元年~魂元帝景元二年(256~261)
卷第七十八 魏纪十 魏元帝景元三年~成熙元年(262~264)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三辑 全三册) : 西晋 东晋》
作 者: (宋)司马光
主 编: 黄锦鋐
译 者: 台湾二十七位教授合译
出 版 社: 新世界出版社
I S B N : 9787802285989
出版时间: 2009-3-1
开 本: 16开
页 数: 1047
定 价: 135 元
内容简介:
本辑所记,起于西晋武帝泰始元年(265),迄于东晋恭帝元熙元年(419),讲述西晋、东晋,凡155年之史事。《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为宋代名臣司马光主持编写,将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共1362年的大事,按年记载,一气衔接,使自汉末以来的学者所编纂的各朝断代编年之书,一变而为联结古今的大编年史。为学史者必读之著作。
目录:
卷第七十九 晋纪一 晋武帝泰始元年~八年(265~272)
卷第八十 晋纪二 晋武帝泰始九年~成宁五年(273~279)
卷第八十一 晋纪三 晋武帝太康元年~九年(280~288)
卷第八十二 晋纪四 晋武帝太康十年~晋惠帝元康八年(289~298)
卷第八十三 晋纪五 晋惠帝元康九年~永康元年(299~300)
卷第八十四 晋纪六 晋惠帝永宁元年~太安元年(301~302)
卷第八十五 晋纪七 晋惠帝太安二年~永兴元年(303~304)
卷第八十六 晋纪八 晋惠帝永兴二年~晋怀帝永嘉二年(305~308)
卷第八十七 晋纪九 晋怀帝永嘉三年~五年(309~311)
卷第八十八 晋纪十 晋怀帝永嘉六年~晋愍帝建兴元年(312~313)
卷第八十九 晋纪十一 晋愍帝建兴二年一四年(314~316)
卷第九十 晋纪十二 晋元帝建武元年一大兴元年(31 7~318)
卷第九十一 晋纪十三 晋元帝太兴二年一四年(319~321)
卷第九十二 晋纪十四 晋元帝永昌元年~晋明帝太宁元年(322~323)
卷第九十三 晋纪十五 晋明帝太宁二年~晋成帝咸和二年(324~327)
卷第九十四 晋纪十六 晋成帝咸和三年~六年(328~331)
卷第九十五 晋纪十七 晋成帝成和七年~成康三年(332~337)
卷第九十六 晋纪十八 晋成帝咸帝四年~七年(338~341)
卷第九十七 晋纪十九 晋成帝成帝八年~晋穆帝永和三年(342~347)
卷第九十八 晋纪二十 晋穆帝永和四年~六年(348~350)
卷第九十九 晋纪二十一 晋穆帝永和七年~十年(351~354)
卷第一百 晋纪二十二 晋穆帝永和十一年~升平三年(355~359)
卷第一百0一 晋纪二十三 晋穆帝升平四年~晋海西公太和三年(360~368)
卷第一百0二 晋纪二十四 晋海西公太和四年~五年(369~370)
卷第一百0三 晋纪二十五 晋简文帝成安元年~晋孝武帝宁康三年(371~375)
卷第一百0四 晋纪二十六 晋孝武帝太元元年~七年(376~382)
卷第一百0五 晋纪二十七 晋孝武帝太元八年~九年(383~384)
卷第一百0六 晋纪二十八 晋孝武帝太元十年~十一年(385~386)
卷第一百0七 晋纪二十九 晋孝武帝太元十二年~十六年(387~391)
卷第一百0八 晋纪三十 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二十一年(392~396)
卷第一百0九 晋纪三十一 晋安帝隆安元年(397)
卷第一百一十 晋纪三十二 晋安帝隆安二年(398)
卷第一百一十一 晋纪三十三 晋安帝隆安三年~四年(399~400)
卷第一百一十二 晋纪三十四 晋安帝隆安五年~元兴元年(401~402)
卷第一百一十三 晋纪三十五 晋安帝元兴二年~三年(403—404)
卷第一百一十四 晋纪三十六 晋安帝义熙元年~四年(405~408)
卷第一百一十五 晋纪三十七 晋安帝义熙五年~六年(409~410)
卷第一百一十六 晋纪三十八 晋安帝义熙七年~十年(411~414)
卷第一百一十七 晋纪三十九 晋安帝义熙十一年~十二年(415~416)
卷第一百一十八 晋纪四十 晋安帝义熙十三年~十四年(417~419)
卷第七十九 晋纪一 晋武帝泰始元年~八年(265~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