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组
淘书团年终盛宴
中图网>淘书团>社科>团购详情

淘书团

上海三联书店“中国现代自传丛书”5册,荟萃梁漱溟、包天笑、欧阳予倩、陈鹤琴、陈嘉庚5位现代知名人士的自传或回忆录。写作时间多在上个世纪前半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人文特色及语言习惯,颇具史料价值。

梁漱溟个人成长经历自传《自述五种》

著名报人、小说家包天笑回忆录《钏影楼回忆录》

20世纪著名教育家、厦门大学创办人陈嘉庚回忆录《南侨回忆录》

著名剧作家欧阳予倩前半生的记录《自我演戏以来》

“中国幼儿教育之父”陈鹤琴自传《我的半生》

×

推荐理由

16开平装,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中国现代自传丛书”是由著名学者张玉法、张瑞德主编,台湾龙文书局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首*出版的一套现代中国人物自传,力保作品原汁原味,忠实于历史记录,内容充实完整。
《自述五种》:讲述了梁漱溟个人的成长经历,是如何通过自学成为“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
《钏影楼回忆录》:豆瓣8.6分,我国著名报人、小说家包天笑的回忆录,跨越晚清、民国,涉及掌故民生、人间百态,文笔生动,读之莞尔。
《南侨回忆录》:陈嘉庚于1943年至1945年躲避日寇、在印尼避难时所写的回忆录,详尽地描述了陈嘉庚四十多年的人生经历,记录了南洋华侨为襄助祖国抗战而做出的贡献,并陈述了他为发展教育和社会进步所进行的种种艰苦卓绝的奋斗。
《自我演戏以来》:著名剧作家欧阳予倩前半生的记录,讲述了他儿时、少时、留学、归国、创艺、敌后宣传抗日的经历。
《我的半生》:陈鹤琴之自传,用鲜活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陈鹤琴的家世、童年、中学时代以及海外留学的生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孜孜以求、奋斗自强的青年的不平凡人生。

一脉相承:中华历代文化鉴赏
洞明世事,从读书开始
钟灵毓秀之地:各省文化大赏
隽永的精神家园:中华艺术盛景
探索东方奇幻世界:神、鬼、人
书友说
  • ztw*** 2024/8/11 13:42:17
    感觉很不错,还没开始读
  • *** 2024/8/10 10:36:29
    挺好的书籍,没有破损
  • 262*** 2024/8/6 0:16:26
    品相好,有看头,物美价廉。
  • ztw*** 2024/6/7 22:57:51
    物美价廉,物超所值!值得品读收藏!
  • ztw*** 2024/5/20 14:16:26
    纸质较轻。
  • tia*** 2023/10/6 11:08:01
    阅读收藏俱佳
  • E62*** 2023/5/22 21:14:13
    了解他们的人生历程,不错。
  • Don*** 2023/5/16 14:44:43
    淘书团淘到的,价格实惠。
  • hai*** 2023/4/24 11:51:31
    这一套自传还是不错的,尤其是钏影楼回忆录很有意思
  • mao*** 2023/4/19 15:54:33
    又买了好多书,慢慢阅读。
查看下一条 >>

编辑推荐

《中国现代自传丛书:自述五种》
梁漱溟是现代中国著名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本书从“自述”、“我的自学小史”、“自述早年思想之再转再变”、“回忆乡村建设”、“梁漱溟先生述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之工作”五个方面介绍自己的成长过程、人生经历和思想形成,通过他的人生实践,使读者具体感受其做人的品格、一生的追求和境界。梁漱溟一生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把孔子、孟子、王阳明的儒家思想,佛教哲学和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糅合在一起。他把整个宇宙看成是人的生活、意欲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提出以“意欲”为根本,又赋予中国传统哲学中“生生”概念以本体论和近代生物进化论的意义,认为“宇宙实成于生活之上,托乎生活而存者也”,“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和那不断的满足与不满足罢了”。

作者简介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广西桂林人,1893年生于北京。1911年毕业于北京顺天高等学堂。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者、国学大师,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一位儒家”之称。
梁漱溟早年参加中国革命同盟会京津支部,主办天津《民国报》任编辑及外勤记者。1917年,任司法部秘书,同年以《究元决疑论》一文为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所赏识,被邀往北京大学任教,至1924年止。1921年出版《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一举成名。1924年辞北大教职,至山东办曹州中学高中部及重华书院。1925年因时局变化返北京,从事私人讲学。1927年,任广州政治分会建设委员会主席。翌年,于广东开办乡治讲习所,宣讲乡治。1929年,至北京、江苏、河北、山西等地考察乡村工作,旋参与梁仲华、彭禹庭等人所筹办之河南村治学院,任教务主任,并接办《村治月刊》。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毕生致力于东西文化问题之探讨与乡村建设工作,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著有《乡村建设理论》《人心与人生》《社会主义粹言》《印度哲学概论》《唯识述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究元决疑论》《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中国之地方自治问题》《自述》《梁漱溟教育论文集》《东方学术概观》《勉仁斋读书录》等。

名人推荐
美国五星上将马歇尔在梁漱溟身上看见了甘地。
著名学者林毓生认为,梁漱溟与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有创造力的思想家。 梁漱溟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是构思宏大的社会改造试验,尝试将西方现代化的优点与中国文化的优点融合起来,为此进行了积极而可贵的探索。

《中国现代自传丛书:钏影楼回忆录》
《钏影楼回忆录》系我国著名报人、小说家包天笑的回忆录。
包天笑幼年家道中落,就读于表姊丈朱静澜处和二姑夫尤巽甫处。可谓之凡人,但他却不流俗,非凡超群。转徙逃难的痛苦使他倍加用功,博览群书,靠自学掌握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为了维持生计,他17岁即开门授徒,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1894年,考取了秀才。1900年与友人合资在家乡开办了东来书庄,并自任经理,尔后又集资发行《励学译编》;1901年,他创办了《苏州白话报》,内容以政论、新闻为主。文字深入浅出,简明扼要,深受欢迎。1908年,他加入江苏教育学会。
25岁时,包天笑经人推荐去江苏候补道员蒯光典家任家庭教师,次年,受蒯光典的委托在沪筹备金粟斋译书处,先后在启秀编辑局、广智编译所、珠树园译书处任职。1906年,他31岁时正式移居上海,开始主编和编辑了许多有影响的刊物,如《小说时报》、《妇女时报》、《小说大观》、《小说画报》等。他受聘为明星电影公司编剧,又创作了数部电影剧本,撰写了多篇影评剧评。1909年加入南社,在南社第三次雅集上,当选为庶务。
1936年,61岁的包天笑与鲁迅、郭沫若、沈雁冰等共同署名发表了《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七七事变”后,积极为《申报》、《南京晚报》撰稿。1947年,包天笑由上海去台湾居住,次年赴香港。1973年,包天笑在香港法国医院病逝,享年98岁。

作者简介
包天笑(1876-1973),初名清柱,又名公毅,字朗孙,笔名天笑等,江苏苏州人,近代著名作家,报人,小说家。“鸳鸯蝴蝶派”小说的圣手。 抗战胜利后定居香港,发表《且楼随笔》《钏影楼回忆录》等。1973年在香港逝世。一生著译很多,有一百多种,著有《上海春秋》《海上蜃楼》《包天笑小说集》等,译有《空谷兰》《馨儿就学记》等。

《中国现代自传丛书:南侨回忆录》
《南侨回忆录》于1946年初版,1979年后多次再版。这是陈嘉庚先生于1943年至1945年躲避日寇、在印尼避难时所写的回忆录,他在没有任何资料可供参考的情况下,凭着惊人的记忆力,以真诚质朴的笔调,详尽地描述了自己四十多年的人生经历,记录了南洋华侨为襄助祖国抗战而做出的贡献,并陈述了他为发展教育和社会进步所进行的种种艰苦卓绝的奋斗。书中所记叙的事实,都是他亲身经历的历史。身处南洋,心向中国,特别是抗日战争艰苦卓绝的日子,他领导南洋侨界筹款,抵制日货,并动员南洋侨界参与抗日运动。1940 年,率侨团返国,不辞舟车劳顿,奔走于南北各地慰劳考察,并访问了共产党治理的延安,认为延安“勤劳诚朴,忠勇奉公,务以利民福国为前提,并实行民主化,在收复区诸乡村,推广实施,与民众辛苦协作,同仇敌忾,奠胜利维新之基础”。他为抗战奔走呼号,为胜利竭尽全力,所作所为,正印证了他“毕生以诚信勤俭办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崇高信念。

作者简介
陈嘉庚(1874-1961),又名甲庚,是20世纪中华民族卓越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东南亚最卓越的实业家、教育家与社会改革者。陈嘉庚先生不求名、不图利,尽毕生之精力、倾全部之家财而兴办教育的精神,已成为一种强大的献身教育的感召力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侨联主席。厦门大学、集美大学、集美中学、翔安一中、集美学村、翔安同民医院等,均由陈嘉庚创办。

《中国现代自传丛书:自我演戏以来》
《自我演戏以来》系我国著名艺术家欧阳予倩先生前半生的记录,讲述了他儿时、少时、留学、归国、创艺、敌后宣传抗日的经历。欧阳予倩先生用写自传来消除心理上的罪恶感。*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法国大思想家卢梭所写的《忏悔录》了。在中国过去也有类似的作品,通常称为“自讼”“自责”“自诅”等。在他所写的《自我演戏以来》一书里,开宗明义就说:“这篇文字是我前半生的自传,也就是我的忏悔。空在戏剧界混了许多年,毫无贡献,只剩下些断纨零绮的记忆,何等惭愧!追思既往,悲从中来,极目修途,心热如火!今后的记录当不至这样空虚罢!”

作者简介
欧阳予倩,湖南浏阳人,原名立袁,号南杰,艺名莲笙、兰客、桃花不疑庵主。著名戏剧、戏曲、电影艺术家,中国现代话剧创始人之一。他不仅在话剧方面是实践和创造的先驱,并且也是改良旧剧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是春柳社的台柱、戏剧协社的灵魂、民众剧社的主干、南国社的导师,足以称得起是“中国现代戏剧之父”。建国后,历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职。著有《欧阳予倩剧作选》《自我演戏以来》《一得余抄》《电影半路出家记》《唐代舞蹈》《话剧、新歌剧与中国戏剧艺术传统》等。

《中国现代自传丛书:我的半生》
1942年,陈鹤琴50岁时,写成了他的自传《我的半生》。他用鲜活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自己的家世、童年、中学时代以及海外留学的生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孜孜以求、奋斗自强的青年,一个家道中落的杂货店主的儿子,先后考入清华大学,后又留学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哥伦比亚大学的成长历程,以及学成归国后毕生致力于中国师范教育与儿童教育的不平凡人生。陈鹤琴主张“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他提出“活教育”的口号,并率先垂范用“活教育”来改革中国教育,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陈鹤琴的卓越贡献,被誉为中国幼儿教育之父,他的一系列教育理念和实践,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的宝贵财富,至今影响着当代教育。

作者简介
陈鹤琴(1892—1982),浙江上虞人,中国近现代教育家、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教授。1911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后转入清华学校高等科,毕业后公费留学赴美,先后入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获教育硕士,后转攻心理学博士学位。
1919年,返国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1923年,创办鼓楼幼稚园,并兼东南大学教务主任。1927年3月,主编《幼稚教育》(月刊);6月,任南京特别市教育局第二科科长,主管普通教育。1929年9月起,任上海工部局华人教育处处长,达十一年之久。翌年7月,发起中华儿童教育社,被推选为主席。1934年夏,赴欧洲十一国考察教育。1938年7月,和陈望道等共同发起上海语文学会,提倡拉丁化新文字运动,被推为理事长。翌年6月,与陈选善等共同发起上海市成人义务教育促进会,任理事长。1941年元月,主编《活教育》(月刊)。抗战胜利后,返上海任教育局督导处主任督学,创办上海市立幼稚师范学校。1947年2月,创立上海儿童福利促进会,任理事长;3月,筹创上海特殊儿童辅导院,兼任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后,改任南京师范学院院长。1979年,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被推选为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江苏省心理学会名誉理事长。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理论,重视科学实验,主张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要适合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呼吁建立儿童教育师资培训体系。编写幼稚园、小学课本及儿童课外读物数十种、设计与推广玩具、教具和幼稚园设备。 一生主要从事于幼儿教育研究与实践。

丛书简介

《中国现代自传丛书》是由著名学者张玉法、张瑞德主编,台湾龙文书局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首次出版的一套现代中国人物自传。作者分别来自政治、军事、经济、金融、教育、新闻、出版、学术、文艺、宗教各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中国现代自传丛书》以兼容并蓄的方式,容纳不同立场、不同角度的作品,尽量保留各方面的记录,为读者展示历史的多种断面。自传写作时间多在上个世纪前半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人文特色及语言习惯,具有史料价值。
丛书所选作品,有些系首次公开发表,有些绝版已久、流传不广,有些虽有重印,但内容欠完整。为使作品保持原汁原味,忠实于历史记录,此次出版尽量保持原貌,不伤筋动骨。除对个别地方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外,其余均一仍其旧。我们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项:
一、将原书中的竖排繁体字改为横排简化字,并改动明显的错别字。
二、原文中外文地名、人名等的译名,除个别极易引起歧义的,均按原书译法不做改动。
三、虚词“的”、“地”、“得”按现行规范区别使用。标点符号参照现行规范进行适当改动。
四、参照2012年6月实施的《出版物上数字用法》国家标准,在“得体”“局部体例一致”“同类别同形式”原则下,对原文中的年龄、年月日、数字等汉字数字均不作改动(引文、表格和括号内特别注明的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年、月、日统一采用公元纪年法表示。

图片展示













本单详情

《中国现代自传丛书:自述五种》
作者:梁漱溟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45364
出版时间:2014-05-01
开本:16开
页数:119页
定价:28元

目录
自述
我的自学小史
自述早年思想之再转再变
回忆乡村建设
梁漱溟先生述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之工作

《中国现代自传丛书:钏影楼回忆录》
作者: 包天笑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48174
出版时间:2014-8
开本:16开
页数:624页
定价:78

目录
《钏影楼回忆录》序
自序
缘起
我的母亲
上学之始
上学以后
我的父亲
三位姑母
我的外祖家
自刘家浜至桃花坞
中落时代
儿童时代的上海
延师课读
记姚和卿先生
我的近视眼
儿童时代的娱乐
坐花船的故事
在新年里
我的拜年
自桃花坞至文衙弄
记顾九皋师
桃坞吴家
扶乩之术
出就外傅
记朱静澜师
读书与习业
小考的准备
考市
县府考
院试
观场
读书与看报
自文衙弄至曹家巷
面试
父亲逝世之年
父亲逝世以后
适馆授餐
订婚
进学
入泮
记徐子丹师
求友时代
西堂度曲
外国文的放弃
东来书庄
木刻杂志
译小说的开始
苏沪往来
烟篷的故事
名与号
钏影楼
结婚
初到南京
记蒯礼卿先生
在南京
金粟斋译书处
金粟斋时代的朋友
重印《仁学》
金粟斋的结束
巡游译书处
回到苏州
吴中公学社
重帏弃养
葬事
到青州府去
记青州府中学堂(一)
记青州府中学堂(二)
青州风物
青州归来
移居上海之始
新闻记者开场
在《小说林》
息楼
女学校教书
女学生素描
《时报》的编制
集会结社
编辑杂志之始
还乡三事
一天的临时记者
编辑小说杂志
在商务印书馆
记余觉沈寿事
春柳社及其他
《时报》怀旧记(上)
《时报》怀旧记(下)
回忆狄楚青
日本之游
参观《朝日新闻》
记上海《晶报》
自序
关于《留芳记》(上)
关于《留芳记》(下)
辛亥风云(一)
辛亥风云(二)
辛亥风云(三)
辛亥风云(四)
记上海《立报》
回忆毕倚虹(一)
回忆毕倚虹(二)
回忆毕倚虹(三)
回忆邵飘萍(上)
回忆邵飘萍(下)
《时报》小纠纷
路劫记
我与电影(上)
我与电影(下)
护花律师
上海律师群像
痴官王引才
缀玉轩杂缀
姚玉芙一故事
东方饭店杂事秘
铁门小住
军阀时代赌与嫖
记丙子同庚会
神童易顺鼎

《中国现代自传丛书:南桥回忆录》
作者:陈嘉庚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45555
出版时间: 2014-5-1
开本:16开
页数:445页
定价:68元

目录
南侨回忆录
南侨回忆录弁言
一 印赠验方新编
二 登报征求良方
三 世界书局代印医书
四 自印医书未遂
五 与满清脱离
六 闽省光复与南洋华侨
七 创办集美小学校
八 县立小学校之腐化
九 闽垣师范学校
一○ 填池为校址
一一 筹赈天津水灾
一二 创办集美师范及中学
一三 师范生按县分配
一四 集校第一次更动
一五 集校第二次更动
一六 师范中学师资之困难
一七 集校第三次更动
一八 集校安定
一九 添办水产航海学校
二○ 添办农林学校
二一 添办女师范幼稚师范及商科
二二 补助小学校
二三 反对厦门开彩票
二四 倡办厦门大学
二五 演武场校址之经营
二六 厦大假集美开幕
二七 厦大校长更动
二八 厦大第一次募捐无效
二九 厦大第二次募捐无效
三○ 厦大第三次募捐无效
三一 募捐理想之失败
三二 集美厦大之支持
三三 厦大献与政府
三四 参加捐办星洲大学
三五 英政府自办星洲大学
三六 南侨中学校之兴设
三七 南洋各属之华侨教育
三八 南洋教育之弊端
三九 济案筹赈会
四○ 胶款诉讼案
四一 公时纪念像
四二 鸦片与黑奴
四三 马来亚稻田与华侨
四四 伍朝枢遇刺
四五 国旗之意义
四六 决定拥护中央
四七 新加坡华侨中学新校舍之建筑
四八 许案与叶渊
四九 许案之结局
五○ 广西与华侨
五一 改良华侨丧仪
五二 “九·一八”与南洋之抵制日货
五三 闽南水灾捐
五四 闽省禁止师范学校
五五 闽建设厅才难
五六 汪精卫小孩弄火
五七 对王正廷之劝告
五八 满清衣冠之遗留
五九 妇女服装应改善
六○ 跳舞营业之毒害
六一 南侨救乡运动第一次
六二 救乡运动第二次
六三 救乡运动第三次
六四 救乡运动失败之原因
六五 助款兴集校
六六 回国就学须注意
六七 反对西南异动
六八 购机寿蒋会
六九 七七抗战侨民大会
七○ 新加坡筹赈会成立
七一 闽侨宜多捐
七二 侨生与祖国
七三 马来亚筹赈会议
七四 虚荣终失败
七五 劝募救国公债
七六 闽代表来洋筹款
七七 筹备南侨总会
七八 南侨总会成立
七九 冯君明见
八○ 提案攻汪贼
八一 日本抗议荷属义捐
八二 南侨总会任务
八三 闽省府来募公债
八四 武汉合唱团南来募捐
八五 华北汉奸来电
八六 补助宣传抗敌之上海神州日报
八七 救济罢工反日之铁矿工人
八八 华侨大会堂与图书馆
八九 新加坡继设水产航海学校
九○ 维持中英感情与抗战
九一 设立救济残废伤兵委员会
九二 华侨司机回国
九三 派员视察西南运输
九四 供给军需药品
九五 同情英对德宣战
九六 回教代表南来
九七 侯西反君对筹赈会之努力
九八 侯西反之出境
九九 宣布并质问
一○○ 组织回国慰劳团
一○一 妒忌图破坏
一○二 余决意回国之故
一○三 慰劳代表抵星
一○四 慰劳团回国
一○五 面辞华民政务司
一○六 余起程赴仰光
一○七 自仰光飞重庆
一○八 嘉陵招待所
一○九 冯将军来访
一一○ 谒蒋委员长
一一一 教部陈部长
一一二 行政院孔院长
一一三 军委会何部长
一一四 军事政治部陈部长
一一五 参政会王秘书
一一六 参政员欢迎会
一一七 日本通戴考试院长
一一八 于监察院长
一一九 居司法院长
一二○ 王外交部长
一二一 张交通部长
一二二 翁经济部长
一二三 白副总参谋
一二四 赴孙立法院长宴
一二五 赴朱部长宴
一二六 访宋子文君
一二七 中共党员来访
一二八 访谢内政部长
一二九 访救济会许会长
一三○ 访邵力子君
一三一 与《中央日报》王经理谈话
一三二 范长江君来访
一三三 慰劳团迟到
一三四 孔宴慰劳团
一三五 各界欢迎会
一三六 蒋公宴慰劳团
一三七 中央政府宴慰劳团
一三八 林主席公宴
一三九 西南运输会
一四○ 中共欢迎会
一四一 参观工厂
一四二 参观军械厂
一四三 参观合作社
一四四 慰劳团分三组
一四五 扩大炼药厂
一四六 诚恳之卢区长
一四七 华侨投资问题
一四八 难童寒衣捐
一四九 黄炎培君谈话
一五○ 慰劳团出发
一五一 鹿钟麟君谈话
一五二 重庆华侨日报
一五三 福建建设协会
一五四 严令禁应酬
一五五 厦集同学会
一五六 重庆嘉陵宾馆
一五七 汽车用油多
一五八 无线电广播
一五九 庄先生回洋
一六○ 丞相武侯祠
一六一 鱼目欲混珠
一六二 蒋公问何往
一六三 四川省教育
一六四 成都市景况
一六五 灌县观水利
一六六 磷火称神灯
一六七 乘机到兰州
一六八 西北运输难
一六九 傅主席谈话
一七○ 古世界英雄之遗骨
一七一 戴笠之情报
一七二 兰州旧街路
一七三 石田种麦
一七四 青海好精神
一七五 马兵出抗战
一七六 西宁佛寺和尚不清洁
一七七 兰州各界欢迎会
一七八 西安途中古战场
一七九 慰劳团不自由
一八○ 抗战与建国之喻
一八一 秦王府欢迎会
一八二 终南山阅操
一八三 全国总城隍庙
一八四 南山训练游击队
一八五 周文汉武陵
一八六 起程往延安
一八七 中部县祭黄陵
一八八 洛川民众投书
一八九 延安临时欢迎会
一九○ 欲巧反拙
一九一 李秘书留医院
一九二 延安城形势
一九三 平等无阶级
一九四 渝军入延界
一九五 一生洗三次
一九六 西安事变条约
一九七 积极扩军校
一九八 无苛捐什税
一九九 兼用旧武器
二○○ 县长民选
二○一 毛主席与寿科长
二○二 工业尚幼稚
二○三 黄尘常飞扬
二○四 不团结罪责
二○五 重庆与延安
二○六 所闻与所见
二○七 宜川途中千山万岭
二○八 闽人任总司令
二○九 大禹初治水处
二一○ 阎将军名言
二一一 敌军不及前
二一二 山西克难坡欢迎会
二一三 二省庆甘霖
二一四 金锁关多匪
二一五 蒋公蒙难处
二一六 醉翁之意不在酒
二一七 卫朱尚好感
二一八 河南是故乡
二一九 南洋为我国将来生命线
二二○ 卫立煌君之将略
二二一 洛阳石佛多无头
二二二 河南农夫勤劳
二二三 卧龙岗午饭
二二四 难童为敌有
二二五 领袖作事偏
二二六 汉中亦喜雨
二二七 空军人才两乏
二二八 第一慰劳团结束
二二九 四川更喜雨
二三○ 名闻中外之峨眉山
二三一 僧寺作旅舍
二三二 百闻不如一见
二三三 其愚不可及之进香者
二三四 和尚之居心
二三五 峨眉山上寒
二三六 乐西新公路
二三七 武汉学生被拘
二三八 参观产盐井
二三九 战后住屋之改良
二四○ 由嘉飞重庆
二四一 滇缅路之封禁
二四二 愚拙的对英提案
二四三 为封禁滇缅路对华侨广播
二四四 国共幸妥协
二四五 苏记者来访
二四六 西北之观感
二四七 党人大不满
二四八 必先灭共党
二四九 蒋委员长三问
二五○ 苏借我巨款
二五一 登报声明结束慰劳团
二五二 函答蒋公三事
二五三 军火货车损失数
二五四 滇缅路捐资亦无效
二五五 司机多礼节
二五六 西南运输费
二五七 云南新盐厂
二五八 探视蒋才品
二五九 大理观石厂
二六○ 下关腐败主任
二六一 运输不统一之错误
二六二 前赠机工物领不足额
二六三 擒孟获古迹
二六四 滇缅路最高处
二六五 云南多肿颈病
二六六 车路管理仍腐败
二六七 一月内改善三事
二六八 安危及薪俸之比较
二六九 象鼻:龙主席之宴
二七○ 昆明之见闻
二七一 昆明各界联合欢迎会
二七二 答昆明记者问
二七三 南洋新闻界
二七四 南洋华侨教育
二七五 国共可免破裂
二七六 回国之观感
二七七 贵阳途中之二十四崎山
二七八 “八一三”过盘县
二七九 贵阳地乏三里平
二八○ 吴主席费少希望大之妙喻
二八一 滇缅路开放
二八二 贵阳中国红十字会
二八三 努力之精神
二八四 救伤远胜前
二八五 勇为与畏缩
二八六 南侨补助救伤总站
二八七 离贵赴柳州
二八八 离柳来桂林
二八九 桂林问答
二九○ 刚直与谄懦
二九一 优缺不愿居
二九二 桂省征调壮丁数目
二九三 模范小学校
二九四 风景名不虚
二九五 衡阳之将来
二九六 湘水胜闽江
二九七 荣誉伤兵五万余人
二九八 长沙成焦土
二九九 渝党人通电
三○○ 行抵韶关
三○一 罢官作工业之名言
三○二 粤省食粮足
三○三 离粤至赣州
三○四 汪精卫跪像
三○五 省政界疑惑
三○六 熊君说共产
三○七 代电中央解释
三○八 熊主席之人格
三○九 麻袋试制成功
三一○ 参政员王君之言
三一一 赣省三业有大希望
三一二 不居尊处优
三一三 上饶欢迎同情节约
三一四 离赣来浙江
三一五 敌军受贿争权
三一六 顾前不顾后之金华街路
三一七 人力车运货代汽车
三一八 离浙转入闽
三一九 党人三计策
三二○ 欢喜到闽境
三二一 壮丁死逃无数目
三二二 代表来报闽省惨况
三二三 如是模范村
三二四 生男贺杉苗
三二五 裸体壮丁尸
三二六 廉米运福州
三二七 武夷山茶业之利
三二八 大红袍名茶
三二九 武夷风景颉颃广西
三三○ 观止九曲江
三三一 做走狗防我
三三二 不快往邵武
三三三 定期视察滇缅路
三三四 古田贤县长
三三五 告侯君发言须慎重
三三六 入晚到福州
三三七 闽政府制售账簿
三三八 福州各界欢迎会
三三九 马尾及鼓山
三四○ 义勇之记者
三四一 统运之贻害
三四二 苛政猛于虎
三四三 政治变营业
三四四 福清多新屋
三四五 华侨喜回家
三四六 外省籍驻防军队
三四七 莆田文化称发达
三四八 绳缚壮丁队
三四九 借口拘挑夫
三五○ 泉城米亦贵
三五一 统运造成悲惨
三五二 省内不应言
三五三 函电求陈仪
三五四 华侨反误乡亲
三五五 劣政勿告余知
三五六 刚毅敢言之国民党书记长
三五七 再上书陈仪
三五八 在安溪之集美学校
三五九 陈仪拒哀求
三六○ 劣绅钻营
三六一 拟设同安初中校
三六二 县长发大财
三六三 集美农林地非佳
三六四 十九年后回故乡
三六五 海陆空炸击集美
三六六 亲查运输工人
三六七 登高看故乡
三六八 续办角尾学校
三六九 蒋公电同意视察滇缅路
三七○ 柴米生命线
三七一 到处有耳目
三七二 复电陈仪再请撤销统运
三七三 柴料何故昂贵
三七四 龙岩车路多弯曲
三七五 利令智昏
三七六 与陈仪三代表论统运之害
三七七 厦大有进步
三七八 陈仪无悔心
三七九 华侨外汇与抗战之关系
三八○ 闽省捕禁省参议
三八一 谋没收厦门大学
三八二 在大田之集美农林水产商业三校
三八三 田赋加十倍
三八四 应采出而反贡入
三八五 闽侨应多捐
三八六 树胶之历史
三八七 决意攻陈仪
三八八 太上主席
三八九 运输专利
三九○ 省府设贸易公司
三九一 摧残实业
三九二 省银行之出入数目
三九三 军米之补贴
三九四 设立公沽局致米腾贵
三九五 擅加田赋
三九六 虐待壮丁零星分散
三九七 摧残教育
三九八 贱待参议员
三九九 县区苛政
四○○ 官设旅运社
四○一 食盐统制
四○二 党政军要人
四○三 无意改善
四○四 作恶心自虚
四○五 赣州同乡会
四○六 电蒋公请弛田赋
四○七 泰和开会
四○八 再上蒋公电
四○九 汽车大王名言
四一○ 记者甚不平
四一一 军政视察团
四一二 复上林蒋电
四一三 情理势三事
四一四 吴主席优容参议员
四一五 视察滇缅路委员到昆明
四一六 请改善闽盐政
四一七 辞行复献议
四一八 敌机炸两桥
四一九 功果桥无妨
四二○ 保山华中校
四二一 保山诸陋习
四二二 敌炸惠通桥
四二三 惠通桥之禁令
四二四 接蒋委员长复电
四二五 应改善之事
四二六 华侨机工非罪禁暗房
四二七 “华侨先锋队”货车何处去?
四二八 游缅故京王宫
四二九 在仰光电蒋公报告路政事
四三○ 出国首次报告抗战必胜
四三一 在仰光福建会馆报告闽人惨状
四三二 香港闽侨来电查闽事
四三三 赴马来亚各地开会
四三四 招待与献金
四三五 回抵新加坡答诸记者
四三六 要求禁开欢迎会
四三七 新加坡闽侨大会
四三八 运动终失败
四三九 侨领请发电
四四○ 吴铁城之活动
四四一 中正中学校
四四二 吴威胁校董
四四三 因救闽事生恶感
四四四 救闽更积极
四四五 请政府办华侨师范
四四六 召开第二届南侨大会及闽侨大会
四四七 教部阻设南洋师范
四四八 南侨爱国无党派
四四九 驱逐出境电英使不负责
四五○ 辞第二届南侨总会主席
四五一 南侨再开大会
四五二 狂谬之总领事
四五三 高总领事罪恶
四五四 省长可免罪
四五五 发言失资格
四五六 代表盗印章
四五七 假冒菲岛电文
四五八 全场一致之南侨总会第二届选举
四五九 南洋闽侨大会开会
四六○ 成立闽侨总会
四六一 大会电仍不复
四六二 闽省垣失陷
四六三 陈仪祸闽证实
四六四 不闻问新四军事
四六五 借故要求无效
四六六 为公为私可质天日
四六七 敌机散宣传品
四六八 助港币修年鉴
四六九 南洋教育党化
四七○ 领袖何是非
四七一 最上级主动
四七二 挂羊头卖狗肉
四七三 模仿欧美之效果
四七四 私人做袒护
四七五 南洋师范开幕
四七六 南洋战事发生欣慰我国不孤
四七七 两主力舰沉没
四七八 通告合坡开防空壕
四七九 政府委任负责总动员
四八○ 接受负责三条件
四八一 释放政治犯
四八二 祖国电三机关协助英政府
四八三 华侨抗敌后援会成立
四八四 举定抗援会职员
四八五 最后义捐汇款数
四八六 菲律宾华侨与义捐
四八七 香港华侨与义捐
四八八 安南华侨与义捐
四八九 暹罗华侨与义捐
四九○ 缅甸华侨与义捐
四九一 苏门答腊华侨与义捐
四九二 爪哇华侨与义捐
四九三 荷属婆罗洲西里伯华侨与义捐
四九四 马来亚华侨与义捐
四九五 英婆罗洲华侨与义捐
四九六 南洋各属义捐总比较
四九七 星洲危急劝移财往祖国
四九八 劝告军港工人
四九九 渝电保护领事回国不言侨领
五○○ 新加坡将放弃
五○一 离开新加坡
五○二 将往巨港转爪哇
五○三 荷军闻风逃
五○四 避来爪哇
五○五 芝朥汁登岸
五○六 敌军入爪哇
五○七 居停好意
五○八 华侨被抢劫
五○九 敌在吧城大捕华侨
五一○ 移居梭罗埠
五一一 复移住玛琅埠
五一二 闻风屡迁移
五一三 回忆录动笔
五一四 再移峇株
五一五 移居晦时园
五一六 敌陆军与联军之比较
五一七 联军海空可胜敌
五一八 胜利可期附述志诗

战后补辑
一 敌寇投降之喜讯
二 吧城欢送会附答词
三 回新加坡
四 日文书“华侨研究”中一段 老圃译(《南洋商报》载)
五 南侨总会战后通告第一号
六 电印尼主席促进中印民族友谊
七 调查我侨损失
八 五百社团欢迎会答词
九 重庆庆祝大会来电
一○ 出任调解劳资
一一 组织回国卫生观察团
一二 编辑《大战与南侨》
一三 福建会馆振兴教育
一四 我之华侨团结观
一五 华侨损失调查之结果
一六 筹赈会之结束
一七 中国与安南
一八 南侨总会否认割弃外蒙
一九 住屋与卫生
个人企业追记
一 未成人经过
二 母丧停柩
三 回梓葬慈亲
四 厦市大火灾
五 四次南来景象已大非
六 祸真不单行
七 气数或当然
八 收束之结果
九 初步好机会
一○ 同业多庸常
一一 福山黄梨园
一二 创办冰糖厂
一三 还欠志愿尚未遂
一四 黄梨园种树胶
一五 参加恒美米厂
一六 顺安债还清
一七 承购恒美米厂
一八 遭遇两不幸
一九 树胶园卖出
二○ 七年总核算
二一 在暹罗开黄梨厂
二二 后来居上
二三 第四次回梓
二四 第五次南来
二五 欧战发生
二六 四年总核算
二七 租轮船四艘
二八 购置东丰船
二九 复购谦泰船
三○ 两轮船沉没
三一 四年又总算
三二 第五次回梓
三三 三公司俱失
三四 出入略相抵
三五 第六次南来
三六 四年再核算
三七 宁人负我
三八 扩充熟胶品制造厂
三九 气数已造极
四○ 三年总核算
四一 工厂如师校
四二 胶利已失望
四三 抵制日货遭火灾
四四 三年再总算
四五 改作有限公司
四六 不景气仍严重
四七 胶厂概停作
四八 好机会复失
四九 本公司收盘
五○ 牺牲非孟浪
畏惧失败才是可耻
一 追忆往事
二 实业及教育
三 华侨与祖国

《中国现代自传丛书:自我演戏以来》
作者:欧阳予倩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47634
出版时间:2014-8-1
开本:16开
页数:240页
定价:38元

目录
自我演戏以来
春柳社的开场
申酉会
广西的生活
同志会
社会教育团
文社
春柳剧场
做职业俳优的时期
在南通住了三年
离开南通以后
国民剧场的经过
附录:广东戏剧研究所之经过情形
一 总述
二 演剧学校

《中国现代自传丛书:我的半生》
作者:陈鹤琴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45357
出版时间:2014-5-1
开本:16开
页数:175页
定价:35元

目录
卷头语
序一 行年五十尚婴儿
序二 永远微笑的儿童教育家
序三 为国争光的“大脑”代表
序四 二十年的老师
序五 中国的福禄贝尔鼓楼幼稚园创办者
序六 以研究学术精神来办理教育行政的陈老师
序七 可敬的华侨童子军队长
序八 斑白的儿童
第一章 我们的祖宗
第二章 我的二哥
第三章 我的童年
第四章 中学时代
第五章 大学时代
第六章 游学时代
第七章 游学生活

淘书团小贴士

1、全场包快递,快递不可达区域使用邮政小包,需自付邮费(港澳台、新疆西藏运费政策>>

2、淘书团订单限30分钟内支付,逾时将被取消。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团购畅销榜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