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观念史
作者:张贷年 等著,苑淑娅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4822384
出版时间:2005-1-1
开本:32
页数:731
定价:46 元
内容简介:
作为中国哲学思想核心的关键词,一般称之为“范畴”和“概念”。这里使用的“观念”,其意义要比概念和范畴广些。因此,此书除了选择比较重要的有关中国哲学概念的讨论外,还适当选择了更具一般性的中国文化观念方面的讨论。在中国观念史中,有的观念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意义演变过程,有的则是一个时期比较注重的。此书所选观念,兼顾这两个方面但更多的则属于后者,以显示观念的时代性。有关中国观念,海内外已经进行了许多研究。此书所选择的讨论,力求能够反映20世纪末期有关这方面研究的新的重要成果。在注重思想史研究与文化史和社会史紧密结合的情势下,继续强调观念史的研究似乎不合时宜,但编者相信,观念史的研究方式,仍然是重要的。因为观念确实具有自身的逻辑,它不只是对外部条件和关系的一种反映。
目录:
总序
通论编
论古代哲学的范畴体系
观念的意义与功能辨析
“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
“自然”的思想
公私概念的发展
“仁”范畴的历史演变
儒家论“乐”
“理气论”的形成
茶道与“和”精神
先秦编
“天道”与“天命”:理神论的发生
春秋时代的“天道”观念
老子之“道”——超越并兼容宗教与科学
庄子的“心斋说”
“通”与“儒”:荀子的“通变观”
“义利之辨”及其思想史的定位
汉唐编
秦、西汉时期的“养生”思想与“天人相关说” ——人型的宇宙
“天人感应论”与王充的批判
“自然”与“名教”之争探义
郭象的“性分”思想
才性之辨
佛道关于“生死”、“形神”问题的争论
宋明编
宋明理学中的“体用一原观”
“理欲之辨”求是
从康德的实践哲学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刘蕺山论“未发已发”——从“观念史”的考察谈起
“六经皆史说”
晚清民国编
西潮冲击下晚清士大夫的“变局观”
“议会”、“民主”与“共和”概念在中国的嬗变
“公理”的诉求及其泛化效应
严复思想中“科学”的位置
严复的“物竞天择’说析论:从比较的观点看
戊戌前后国人对“民权”、“民主”的认知
“科学”的形上化及其内在含义——“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再省思
《新青年》与两种自由主义传统
编后记
礼学思想体系探源
作者:王启发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4822391
出版时间:2005-1-1
开本:32
页数:380
定价:26 元
内容简介:
王启发博士所著《礼学思想体系探源》内容非常丰富,这是从思想史角度尝试探讨儒家礼学的第一部专著,作者阅读了西方学者的一些相关理论著作,引入诸如家族伦理、社会伦理、政治伦理、自然法、国家法等概念分析儒家礼学,而不是按传统的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的分类方法来讨论,这使得原本缺乏理论系统性的礼学,具有一种较好的理论形式,方便今人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这是一部有很高学术水准的研究专著。在当前受商品经济冲击的情况下,许多学者急功近利,学风浮躁,很少有人选择三礼之学作为长期的研究课题,也难得有人花上十五年的工夫去写这样一部专著。学术贵在专精,礼学是一种专深细致的学问,专家难求,我希望王启发博士锲而不舍,再接再厉,继续钻研此绝学。
目录:
总序
序
导论
一、礼的基本属性与意义
二、礼学思想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章 礼的起源及其宗教性
一、礼由宗教到人文的转变
二、祀典的原则及其分类
三、祭礼的表现
四、中国古代传统宗教之礼的特点
第二章 礼的内在化及其道德意义
一、家族伦理:冠礼、婚礼、丧服礼
二、社会伦理:乡饮酒礼、射礼
三、政治伦理:燕礼、聘礼、朝觐礼
四、结语
第三章 礼的外在化及其法的规范性
一、礼与自然法
二、礼与成文法
三、礼与法相分立的历史过程
第四章 先秦诸子论礼与法
一、儒家:重先王之礼,以为法的尺度
二、墨家:崇先王而近儒,非道德而近法
三、道家:弃礼重道以为法,自然无为以为则
四、名家:名辨礼法,以归于大道
五、法家:从礼法并重,到以法代礼
六、管仲学派:礼法兼容,时代性的综合
七、结语
第五章 《礼记 月令》与古代自然法思想
一、神事:以自然神崇拜为核心的神本思想
二、政事:以事应时、以时行事的政令思想
三、农事、工事:以农为本,适时兴工,不夺民时,不妨民力
四、禁忌: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的保护意识
五、灾祸:天人感应观念下的自省与警世意识
六、《月令》自然法的政治实践
七、结语
第六章 《礼记.王制》篇与古代国家法思想
一、中国古代国家法意识与《王制》的出现
二、《王制》国家法思想的基本內容
三、《王制》国家法思想的基本特点
四、《王制》国家法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第七章 《周礼》与古代理想政治
一、《周礼》的性质与成书年代
二、《周礼》的结构与思想渊源
三、《周礼》职官体系的特点
四、《周礼》与先秦诸子思想的联系
五、《周礼》的政治实践
……
第八章 郑玄《三礼注》考实及其思想史意义(上)
第九章 郑玄《三礼注》考社及其思想史意义(下)
余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佛教与儒教
作者:(日)荒木见悟 著,杜勤,舒志田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4822407
出版时间:2005-1-1
开本:32
页数:324
定价:21 元
内容简介:
在佛教各宗派之中最直截了当地强调掌握“本来面目”和“本分田地”的是禅宗,而为禅宗的思想基础做出最大贡献的是“本来性一乘教”的华严学。本书从华严学开始执笔撰写,原因就在于此,但是本书之所以把宗密的《圆觉经》的哲学有意识地与《华严经》的哲学相提并论,是因为笔者认为“本来性一乘教”在这里体现出鲜明的曲折,建立一套面貌迥然不同的哲学体系,准确地把握这种曲折和变异,对理解后来的宋明思想的变迁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至于在宋明儒家中之所以选择朱子和王阳明,不言而喻,正是由于他们最完全地代表了他们各自的时代精神。然而丝毫没有借助于这二人把所有的问题阐述得淋漓尽致的意图。本书本来就没有把历史性的叙述和罗列性的记述作为真正的意图,书中诸多思想家没有作为主角抛头露面,自然无暇详细地论述他们各具特色的各个哲学性问题,笔者只好把它们作为今后的课题加以保留,但笔者相信,尽管如此,本书所提供的视角,能够更加有效、更加顺利地推动这项研究工作。
目录:
总序
序论
第一章 华严经的哲学
第一节 逐机与称法
第二节 别教一乘与同教一乘
第三节 事事无碍的逻辑
第四节 行布门与圆融门
第五节 信满成佛
第六节 心佛众生
第二章 圆觉经的哲学
第一节 圆觉经的表章
第二节 顿悟渐修
第三节 绝对知
第四节 教禅一致
第五节 顿悟渐修与顿悟顿修——宗密、李通玄、禅
第三章 朱子的哲学
第一节 大慧宗果的立场
第二节 现实性把握模式的转换
第三节 天与心
第四节 所当然与所以然
第五节 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
第六节 四端说
第七节 未发与已发
第八节 持敬
第九节 格物致知
第十节 豁然贯通
第四章 王阳明的哲学
第一节 知行合一
第二节 致良知
第三节 无善无恶
结语
后记
新版后记
译后记
心学的形上学问题探本
作者:任文利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4822360
出版时间:2005-1-1
开本:32
页数:276
定价:20 元
内容简介:
本书所探讨的,是王阳明及其后学的心学问题。按照传统的说法,王阳明心学直接来源于南宋的陆九渊。但是,如果不是停留在“现成的”结论上,而是深入到新儒学的问题本身,就会发现,与陆九渊相比,阳明乃至整个阳明后学所面对的问题,显然要复杂得多。若以整个新儒学的问题来看,其形而上学的理论架构的真正建立者不是别人,正是朱熹。关于这一点,作者在“导论”中作了详细论述。后起的阳明学恰恰不得不面对朱熹这一形而上的显学文本,无论是从历史的渊源、语词的运用还是体系的建立上,都是如此。这是作者对心学与新儒学即理学关系进行纵向和横向考察之后得出的令人信服的结论。这一结论成为贯彻全书的基本观点。在往后的论述中,作者始终坚持这样一种方法,即在横向的陈述中,坚持纵向的历史观察,于传承、变化中阐明不同心学家的全新的提问方式、思考方式。
目录:
总序
序言 蒙培元
导论
一、关于“天”
二、“综合地说”——“天地之心”
三、“分解地说”——“理”与“气”、“形而上”与“形而下”
上编 阳明心学
第一章 王阳明思想的演化
一、黄宗羲《姚江学案》“前三变”、“后三变”考辨
二、“龙场悟道”与“致良知”:王阳明两次重要思想转变考
第二章 “龙场悟道”后的两个命题:“心即理”与“存天理去人欲”
一、“心即理”:阳明早期心学的本体论核心命题及其溯源
二、理是什么?——阳明早期心学的困惑及其回答
第三章 “致良知”转向的发生
一、阳明早期心学之心体的预设——兼及“收敛”与“发散”
二、“致良知”转向——“知”的意义,显与破除“理障”
第四章 “致良知”意义的展开
一、“良知”內涵解析:“情”与“知”
二、感应与目的——以“四句教”为核心
第五章 余论:作为本体的“预设”悬搁后的问题
下编 阳明后心学
第一章 “悬崖撒手”:王畿
一、王畿之“调适上遂”
二、“出离生死”:跻阳明于禅
第二章 “霹雳手段”:聂豹
一、不足为王畿“救正”——聂豹与王畿
二、聂豹之于王阳明与宋儒
三、“天地之心”、“理气”
四、心性与修养工夫——以“已发”、“未发”为核心
第三章 “尊身立本”:王艮
一、“迹”上的澄清:“出必为帝者师,处必为天下万世师”
二、“简易”宗旨:“尊身立本”
第四章 “赤身担当”:颜山农
一、山农家风
二、神秘主义:山农之“神道设教”
三、山农宗旨:从心所欲不逾矩
第五章 “出身主大道”:何心隐
一、关于“身家”
二、“心”、“性”与“欲”
三、“建极”、“设矩”与“作主”——兼及“道德自律”与“他律”
第六章 “秦州派中惟一特出者”;罗近溪
第七章 以工夫树立本体之尊严:刘宗周
第八章 “一洗理学套括之气”:黄宗羲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