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组
读书月淘书团会场|满额送文创/限时满减
中图网>淘书团>社科>团购详情

淘书团

《中国出版通史》全九卷,重达14斤,由国家级出版科研机构一一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编撰,著名编辑家肖东发、著名文献学家曹之、国家图书馆古籍专家李致忠、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朱赛虹等撰写,以近400万字的宏大篇幅,首度全面梳理了中国出版事业的源流、演变及其发展脉络,上迄先秦两汉下至21世纪初,完整地搭起了一个中国出版史的总体框架,本套书是迄今为止我国极大规模的中国出版通史著作。定价556元,现团购价189元包邮!

×

关键字
典藏版 历史
团购价¥189.0 ¥556.0 折扣3.4
已售186
缺货登记

返回淘书团>>

推荐理由

★ 16开平装,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年1版1印

★ 不仅力图反映由编辑、印刷、管理、发行、版权及书籍装帧等图书出版活动的各个环节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关注文字、复制技术、载体的发明、发展对出版事业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而且将报纸、期刊、电子出版、网络出版等多种出版形式的发展史纳入研究的视野

★ 对以前研究相对薄弱的版权保护、经营管理、出版教育等问题,也进行比较系统的论述,以开辟出版史研究的新领域,拓宽出版史的对象和范围

★ 各卷在中国出版史史料发掘方面用功尤深,考证、补充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具有重要文献价值的史料。这些新史料和新发现,对于拓展中国出版史研究的视野,对于中国文化史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均具有重要价值

★ 以历史的客观性为中国出版史研究的基础,在充分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同时,对于中国出版史上一系列重大史实及理论问题进行总结性研究,并力图作出具有说服力的回答

★ 在充分发掘史料的基础上,将出版活动放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以社会史的视野,从出版的角度,对中华文明发展史进行全面的解读,把图书史、印刷史、文字史等各个出版史分支学科整合到“出版史”的框架内,由此在立意、结构、行文等方面形成出版史所独有的学术风格,以初步确立出版史研究的新范式

★ 体现了目前我国出版史研究的学术水平和新学术成果,填补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空白

书友说
  • 琵琶弦*** 2019/1/19 19:34:01
    研究出版史,这是值得参读的一套书。
  • ztw*** 2018/7/10 9:14:02
    厚厚的九大册,囊括了从先秦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出版史,内容厚重翔实,值得好好研究。不过在发货时候,把一册的封面折起来了,白璧微瑕,希望下次装货时候注意。
  • 遲嘯齋*** 2022/11/2 16:05:31
    全九册,平装,质量可以
  • 139*** 2022/8/18 22:56:44
    《中国出版通史》印刷装订漂亮极了。赏心悦目的精品制作。
  • 悟空识*** 2021/11/25 21:17:57
    从印刷的角度看出版,这套书值得收藏。
  • 辛舟2*** 2021/11/20 11:35:41
    第一,真的實惠呀。研究所需。剛好遇見,真是美好的事就這麼發生了。 第二,買它,整套,還有保存價值。
  • ycn*** 2021/9/4 15:05:24
    内容丰富,装帧精美
  • gha*** 2021/8/27 18:00:48
    中国出版通史,迄今为止最完整最全面的著作。这是第四次团购了,除自己留下一套外,其余送给了学生学习。
  • ztw*** 2020/12/26 17:58:44
    内容丰富,装帧精美
  • gha*** 2020/12/1 10:06:57
    这是中国出版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多出于名家之手,体例比较谨严。自己买了一套,又买了一套送给了研究生。每天关注中图网淘书团,经常能遇到好书。
查看下一条 >>

编辑推荐

中华民族以其悠久辉煌的文明著称于世,出版对于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的作用功不可没,中国出版业形成发展的历史是中华文明的缩影。《中国出版通史》是由国家级出版科研机构一一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编撰的首部出版通史,力求全面、系统综合地反映中国出版史研究的历史传统和蕞新成果,成为蕞具权威性的出版通史。



《中国出版通史1:先秦两汉卷》

作为整部通史的首卷,先秦两汉卷自有许多难点,例如汉字的产生、图书的要素及形成、出版的起源、编辑的雏形等问题都是众说纷纭、能引发诸多争论的问题,也是出版史研究不可回

避的基本问题。

这一点可以成为共识:事物的发展应该从源头讲起,研究出版要从文字的产生、图书文献的要素及成型开端。先秦两汉卷讲的是出版从无到有、奠基萌芽、逐步形成的过程。出版的起源不等于出版的完善。所以,原始的出版活动是比较粗糙的、不完善的,只是具备了出版活动的一些关键环节与基本功能。

图书文献的产生也是编辑活动的先决条件,尽管目前见不到周时期的竹木简牍,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根据百多年来发现的甲骨文史料来分析在商代便已产生的早期编辑活动,探讨最原始的编辑工作,早期的文献编辑出版活动包括哪些内容,是如何进行的。目前所发现的甲骨大都依次排列,串连成册,刻意收藏,从内容到形式都具备了书籍的必要特征,所以我们认为中国的文字产生于夏代,编辑活动起源于商朝。


肖东发,我国著名的编辑家。1949年生。男,天津市人。1974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毕业,留校任教,1983年获硕士学位。1994年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现任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年鉴研究会特约研究员、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图书馆学会年鉴编辑研究委员会主任。著有《年鉴学概论》。编撰的《中国出版印刷史专论》获北京大学1991年科研光华奖、1991年度全国出版科研成果奖。主编有《中国图书馆年鉴》、《中国编辑出版史》、《中国藏书楼》。1987年担任中央电大中国书史课程主讲教师,编写教材《中国书史》和《中国书史学习指导书》。


《中国出版通史2:魏晋南北朝卷》

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有较长时间的封建割据、分裂和战乱,曾经被人看作是黑暗和倒退的时代。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经济和文化虽然遭到战乱的破坏,但是社会仍在继续发展,动荡和迁徙将北方的生产力和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了南方,开发了南方的经济,江南的繁荣后来超过了北方。边疆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的进发,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不仅有许多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汉民族也从中吸取其他民族的文化营养,从而提高了中华民族整体的活力,推动了一些边远、落后地区的社会进步。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出版事业在奠定基础后走向逐步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的继续发展、民族融合、中外交通为出版事业的初兴提供了经济基础和生产、流通的有利条件。同时,历朝统治者也大都比较重视图书的编撰和出版。如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晋武帝司马炎、梁武帝萧衍、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等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代表。出版事业顺应社会的需要,取得了许多具有时代特点的成就。


周少川,北京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垣研究室主任。


《中国出版通史3:隋唐五代卷》

 隋唐五代是中国出版史的重要时期之一。图书编撰之繁荣、写本之极盛、册页装之出现、雕版印刷之发明、监本群经之出版等,创创造了一件件可圈可点的辉煌:牛弘、玄奘、陆德明、李善、刘知己、杜佑、白居易、冯道等留下了一笔笔极可宝贵的遗产……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第十五章《少数民族文字文献出版的发展》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史金波和国家图书馆黄润华硏究馆员撰写。


曹之,我国著名的文献学家。男,汉族。河南荥阳人,1944年10月4日生。1982年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武汉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古典文献学、古籍编撰史、版本学和出版史,先后发表的论文有《历史研究》、《英山毕升考》、《章学诚与图书编纂学》和《关于印刷术的起源问题》等200余篇,其编撰、出版的著作主要有《中国古籍版本学》、《中国印刷术的起源》和《中国古籍编撰史》,其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专著得到了专家、学者们的高度赞扬。


《中国出版通史4:宋辽西夏金元卷》

 宋代是我国出版事业发展史上勃兴的时代,也是黄金时代。两宋319年间,出版规模之大,出版图书数量之多,刊印之精,流通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两宋的出版事业究竟为什么会达到
如此发达的程度,这要从两宋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文化风
尚、军事形势、社会与民族矛盾等诸方面去寻找原因,从而总结
出出版事业在两宋达到空前发展并十分出色的客观规律 

第十一章《西夏出版事业概况》,由史金波先生撰写;第二十章《宋元时期少数民族文字文献出版业的繁荣》,由史金波、黄润华先生撰写;其余宋、辽、金、元十八章由我撰写,故在文字风格上,叙事表述方式上,内容结构上,节与目的安排上,还是有些不同的。这与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文习惯固然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这两章的内容有异。造成不能与其他章节完全一致。这一点我想读者方家是会理解的。


李致忠,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同年,供职于国家图书馆,长期从事古籍整理、版本鉴定,目录编制、书史研究和业务管理工作。先后发表论文170余篇,出版《中国古代书籍史》 、《中国古代书籍史话》、《古书版本鉴定》、《典籍志》、《古代版印通论》、《肩朴集》等专著,在海内外本领域有较有影响。现为国家图书馆发展研究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再造善本工程规划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编纂出版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


《中国出版通史5:明代卷》

明代是我国古代出版事业鼎盛兴旺的时期,

史学家认为,在我国古代皇权的更替中,明代是“得国最正”的。朱元璋不用狐鸣篝火的狡诈伎俩,也不用篡位弑君的残忍手腕,靠的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辗转征战,削平群雄,逐走元帝,最后统一全国,水到渠成地登上了皇位。

明朝的版图虽不及元、清两朝广袤,但在汉人政权的实际统治中,却是最广大的,一改南宋局处一隅的局面,江河南北,二京十三省,向心力凝聚得十分紧密,令出必行,四境帖服晏安。

明代靠武力统一全国后,执行偃武修文的国策,减轻赋税,与民休息,经济政策比较得当,效果显著,生产迅速恢复,人民生活粗安。

明朝后期,商业繁盛,形成了许多新的城镇,产生了大量市民阶层,新思想奔涌,对图书提出了品种以及数量上的要求,出现了不少新的图书品种,再加上雕版印刷生产能力的成熟表达,以及出版家的努力,于是,便出现了事业空前繁荣的局面,向前近世化的大道迈进。


缪咏禾,江苏教育出版社编审,江苏省编辑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中国出版通史6:清代卷(上)》

清王朝是以满族贵族为主体、联合汉族地主阶级和少数民族上层贵族建立起来的封建政权,它统治中国长达二百六十八年之久,是中国悠久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明末,政府腐败,居住在辽东的女真族崛起,建立与中央对抗的地方政权后金(后改为清)。公元1644年,清统治者借助明朝降将吴三桂的军事力量,夺取李白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胜利成果。入主中原。建立起封建专制统治。在这一过程中,连年用兵,东征西讨,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和祸患。经过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不懈的努力,清政府在中国辽阔的版图内,使经济、文化逐步恢复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完成

了国家的统一。在统一的国家里,我国各族劳动人民经过上百年的拼搏和奋斗,推动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使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高峰,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被史学家赞誉的“康乾盛世”。然而,清前期的社会处在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封建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导致清朝的封建统治出现了衰败和危机。至乾隆晚期,各族人民起义武装反抗不断,其中白莲教起义遍及七省,清朝前期的统治也由盛极而衰。

清前期的历史和文化具有不同以往的显著特点,表现在出版事业方面,其发展状况、出版思想、出版内容、出版机构、出版技术、出版管理、版式特点、行款字体、装帧形制等方面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为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朱赛虹,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


《中国出版通史7:清代卷(下)》

70年的晚清占了9卷本《中国出版通史》的1卷,转型的70年事情既多又重要。

我们以近2000年时间花大力气修筑长城,城墙只能防止入侵,充分说明了我们民族的性格。到明末,进入近世,世界开始进入新世纪的时候,我们这个大国由文化相对后进,又事事恪守祖训的民族统治,于是,失掉了与世界共进的可能。“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个永恒的真理。我们在北面筑了长城,外侮却是从东南沿海侵入,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他人的鱼肉!

我国虽热爱和平,但为了维护和平与自由,从不吝啬自己的生命。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甲午战争唤醒了读书人,运用手中笔,前赴后继在民族自救中尽力。于是,与读书人紧相连的出版也发生了根本变化:著书立说不再为三不朽,而是为民族的前途,一批原可以成为四民之首的读书人,自愿去做出版,成为四民之末的出版商,去传播与国家命运攸关的新文化,直到今天。对此,沈雁冰称之为新出版。


汪家熔,1929年出生,江苏苏州人,副研究员。自幼失学,先后从事印刷、发行、出版工作5年。晚年从事晚清出版史史料发掘和研究,有多种出版史专著和论文在中国大陆、中国香港、日本发表。


《中国出版通史8:民国卷》

全书在章节安排上,分上、下两编。上编是基于历史性的概述,以时间为主轴,梳理民国出版发展的历史脉络,叙说中国出版走向现代化的曲折历程。这个历程接踵晚清以降出版的近代化步伐,又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同步,是国家现代化大过程中的小过程。民国38年的历史,政治风云波谲云诡,文化思潮变动不居,经历了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三个阶段统治政权的嬗变,其间发生了诸如洪宪帝制、张勋复辟、五四新文化运动、北伐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等一系列重要的政治、思想文化事件。民国出版活动以其特有的方式与时代潮流共起伏,反映其变化,接受其影响,参与其进程,并在时代潮流的变革中,显示其本身的阶段性特点。大致说来,民国时期有三次大的历史事件对出版业影响极为显著。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给出版业带来的突变——出版物数量激增、出版物内容革新、出版物形式变化、出版机构崛起与调整,都是新文化思潮直接影响下的结果。二是国民革命军北伐胜利后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从形式上实现了全国统一,国家政治的相对稳定、经济的发展、交通的进步、教育的提高和图书馆事业的增长,都为随后十年出版业的兴盛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时应势下的出版业,在这一历史机遇下,迎来了民国成立以来的第二次出版高峰,同时也是民国出版史上极为辉煌的黄金年代——原有的大书局,规模进一步扩大;新设中小书局,兴跌更替,生命力顽强;书刊出版的数量,更是逐年攀升,至抗战前夕达到历史的高峰,其中不少出版物质量上乘,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三是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彻底遏制了中国出版业蓬勃发展的大好势头,战争直接导致了民国时期出版业由盛而衰。《中国出版通史(民国卷)(8)》上编,即以这三个重要历史事件为分水岭,将民国出版史分为四个历史时期,每个时期各列一章,构成《中国出版通史(民国卷)(8)》上编一至四章的内容。下编是专题性的叙述,以内容为主轴,分别探讨了民国出版史的各重要专题:出版法律与出版管理;出版经营活动:重要的编辑出版家的贡献与特点;出版与社会文化;教科书出版:丛书、工具书、学术著作与古籍出版;少数民族文字书籍的出版。七个专题各为一章,构成下编第五到十一章的内容。第十二章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出版事业,既探讨绍往历史,亦昭示前行先机.特作为《中国出版通史(民国卷)(8)》最后一章。


王余光,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教授。


《中国出版通史9: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历史的结束,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出版事业也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新中国的出版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出版事业伴随着人民共和国的前进步伐,同呼吸,共命运,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经过五十多年的艰苦奋斗,走过了有时顺利、有时曲折的道路.做出了巨大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特别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历史的伟大转折之后的二十多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主义出版事业已经发展成门类相当齐全、实力显著增强的一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军,在国家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方厚枢,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原副所长,编审。

图片展示






每册书前均收入几张铜版纸彩页










本单详情

《中国出版通史1(先秦两汉卷)》
作者:肖东发等著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ISBN:750681783
出版时间:
开本:16开
页数:415
定价:58.0

目录:

第一章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出版活动的萌芽

第一节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传播活动

第二节 汉字的产生

第三节 原始图书典籍的出现

第二章 原始编辑出版活动的出现和发展

第一节 商朝和西周的概况

第二节 商周时期的原始图书典籍

第三节 原始编辑活动的出现

第四节 早期史官与原始的编辑出版活动

第五节 商周时期原始编辑出版活动的特点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编辑出版活动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出版环境

第二节 出版活动的发展

第三节 编辑出版活动取得发展的原因

第四节 战国时代的简牍及其形制

第四章 秦朝的出版活动

第一节 秦朝的文字统一工作

第二节 “焚书坑儒”与秦朝文化政策

第三节 秦朝的编辑出版活动

第五章 两汉出版的历史背景与整体特征

第一节 两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概况

第二节 两汉的文化政策及其对出版活动的影响

第三节 两汉出版的历史分期与整体特征

第六章 两汉时期的图书编校与出版活动

第一节 两汉图书典藏与编校机构

第二节 西汉的图书聚散与编校活动

第三节 东汉的图书聚散与编校活动

第四节 两汉时期的图书流通与贸易活动

第七章 两汉时期编辑出版的图书

第一节 两汉时期编辑出版的哲学著作

第二节 两汉时期编辑出版的文学著作

第三节 两汉时期编辑出版的史学著作

第四节 两汉时期编辑出版的科技著作

第五节 两汉时期编辑出版的字书和工具书

第六节 两汉时期编辑出版的宗教著作

第八章 两汉时期的出版物形制与文字载体

第一节 竹木简牍与缣帛

第二节 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第九章 先秦两汉时期的著名图书编撰(辑)家

第一节 先秦著名图书编撰(辑)家

第二节 两汉著名图书编撰(辑)家

第十章 先秦两汉的出版与社会

第一节 先秦两汉出版在中国出版史上的地位

第二节 先秦两汉的出版思想

第三节 先秦两汉出版的特点

附录一 先秦两汉出版大事记

附录二 参考文献

后记


《魏晋南北朝卷-中国出版通史-2》
作者:周少川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ISBN:9787506817844
出版时间:2008/12/1
开本:16开
页数:469
定价:62.0

目录: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出版事业的发展及时代背景
 第一节 社会动荡与学术思想的活跃
 第二节 民族融合与南北方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第三节 中外交通与外来文化的传播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出版事业的发展概貌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的国家编撰出版机构
 第一节 三国时期的秘书监、著作郎
 第二节 两晋时期的秘书监、著作局
 第三节 十六国时的著作官
 第四节 南北朝的秘书省与著作官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的图书收集整理和出版
 第一节 三国政府对图书的收集整理和出版
 第二节 两晋十六国政府对图书的收集整理和出版
 第三节 南北朝政府对图书的收集整理和出版
 第四节 私人及寺观对图书的收集整理和出版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的图书编撰和出版
 第一节 经部典籍的注疏和出版
 第二节 史书的编撰和出版
 第三节 子部典籍的编撰和出版
 第四节 文集的编撰和出版
 第五节 佛经的译撰和出版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出版事业的重要人物和事迹
 第一节 编撰家和翻译家
 第二节 重要的出版家
 第三节 佣书人和写经生事迹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出版物的材料和形制
 第一节 三国时期并行的简、帛、纸出版物
 第二节 两晋十六国以纸为主、简帛为辅的出版物
 第三节 南北朝纸写本的普及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图书出版的相关技术
 第一节 造纸技术的提高
 第二节 笔、墨、砚的使用和改进
 第三节 反书刻印的成熟与传拓技术的出现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图书流通和管理
 第一节 图书流通的方式
 第二节 图书发行的种类
 第三节 南北方图书发行的中心
 第四节 政府对图书发行的管理
第九章 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的出版
 第一节 佉卢字书籍的出版
 第二节 焉耆—龟兹文书籍的出版
第十章 魏晋南北朝图书出版的意义和影响
 第一节 图书出版事业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第二节 图书出版技术对后世的影响
附录一 魏晋南北朝出版大事记
附录二 参考书目
后记


《隋唐五代卷-中国出版通史-3》
作者:曹之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ISBN:9787506817851
出版时间:2008/12/1
开本:16开
页数:485 页
定价:64.0

目录:

第一章 隋代出版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隋代的政治与经济

第二节 隋代的文化政策

第三节 隋代的学术与出版概述

第二章 隋代图书编撰

第一节 隋代的官修书

第二节 隋代私人图书编撰

第三节 隋代佛经的翻译与编撰

第四节 隋代图书编撰的特点

第三章 隋代图书的出版和流通

第一节 隋代图书的出版

第二节 隋代出版的管理

第三节 牛弘与隋代图书流通

第四节 隋代图书流通

第四章 唐代出版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唐代政治和经济

第二节 唐代的文化政策

第三节 唐代学术与文化

第四节 唐代出版概述

第五章 唐代的官修书

第一节 唐代修书机构

第二节 历朝官修书

第三节 唐代官修书的特点

第六章 唐代私人图书编撰(上)

第一节 刘知几及其《史通》

第二节 唐代别集的编撰

第三节 白居易与图书编撰

第七章 唐代私人图书编撰(下)

第一节 唐代私人总集的编撰

第二节 唐代诗集编撰的繁荣

第三节 唐代其他著作的编撰

第四节 唐代私人图书编撰的特点

第八章 唐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第一节 雕版印刷术发明的社会需求

第二节 雕版印刷术发明的物质基础

第三节 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技术基础

第四节 唐初发明雕版印刷

第九章 唐代图书出版

第一节 唐代出版机构

第二节 唐代图书的出版

第三节 唐代出版管理

第四节 唐代图书的制作形式

第十章 唐代佛经翻译、编撰与出版

第一节 唐代佛经的翻译

第二节 杰出翻译家玄奘

第三节 唐代佛经编撰

第四节 唐代佛经的出版

第十一章 唐代图书流通

第一节 唐代交通与图书流通

第二节 唐代图书流通

第三节 唐代书业中心

第四节 唐代畅销书

第五节 唐代图书的国外流通

第十二章 五代十国出版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五代十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政策

第二节 五代十国的学术与出版概述

第十三章 五代十国的图书编撰

第一节 五代十国官修书

第二节 五代十国私人的图书编撰

第十四章 五代十国的图书出版与流通

第一节 冯道与国子监刻书

第二节 吴越、川蜀等地刻书与五代十国的抄书

第三节 五代十国的图书流通

第十五章 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出版的发展

第一节 于阗文图书的出版

第二节 粟特文图书的出版

第三节 突厥文图书的出版

第四节 回鹘文图书的出版

第五节 藏文文献的出版

第六节 隋唐五代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出版特点

第十六章 隋唐五代出版的地位

第一节 隋唐五代的图书编撰

第二节 隋唐五代的图书出版

第三节 隋唐五代的图书流通

附录一 隋唐五代出版大事记

附录二 参考文献

后记


《宋辽西夏金元卷-中国出版通史-4》
作者:李致忠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ISBN:9787506817868
出版时间:2008/12/1
开本:16开
页数:575
定价:74.0

目录:
第一章 宋代出版事业勃兴的社会背景
第二章 宋代的官方编修与繁荣的私人撰述
第三章 宋代的出版机构与出版概况
第四章 宋代的重要出版家及其出版事迹
第五章 宋代出版图书的主要内容及出版思想
第六章 宋代出版图籍的装帧艺术
第七章 宋代出版物的发行流通概况
第八章 宋代朝廷对图籍出版流通与版权的管理
第九章 宋代雕版印刷术的高度成熟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第十章 辽代出版事业的概况
第十一章 西夏出版事业的概况
第十二章 金代出版事业的概况
第十三章 元代出版事业继兴的时代背景
第十四章 元代的编修机构、编修活动与私人撰述
第十五章 元代的出版机构与出版概况
第十六章 元代出版图籍的装帧艺术
第十七章 元代出版物的发行流通概况
第十八章 元代朝廷对书籍出版与流通的管理
第十九章 元代对出版印刷技术的推进
第二十章 宋元时期少数民族文字文献出版业的繁荣
附录一 宋辽西夏金元出版大事记
附录二 参考文献
后记

《明代卷-中国出版通史-5》
作者:缪咏禾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ISBN:9787506817875
出版时间:2008/12/1
开本:16开
页数:455
定价:59.0

目录:
导语
第一章 明代出版事业概况
 第一节 明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第二节 明代出版事业略述
 第三节 明代出版物总数估计
 第四节 明代出版管理和文字狱
第二章 官府编撰的图书
 第一节 中央政府的编撰活动
 第二节 各级地方政府的编撰活动
 第三节 “帝皇之书”的编刊
 第四节 订辑经传
 第五节 史书的编纂
 第六节 佛藏、道藏的增辑
 第七节 地方志的编纂
 第八节 《永乐大典》的编纂
第三章 私家的编撰
 第一节 私家编撰图书概况
 第二节 私史和经世致用之书的编撰
 第三节 儒学新著的编撰
 第四节 科技图书的编纂
 第五节 《径山藏》的编刊
 第六节 别集和总集的纂辑
 第七节 戏曲的创作和改纂
 第八节 丛书的编纂
 第九节 笔记的撰著
第四章 书坊的编纂
 第一节 明代书坊编纂概况
 第二节 白话小说的编刊
 第三节 科举应试之书的编刊
 第四节 日常用书和商人书
 第五节 杂志雏形
 第六节 木板年画
第五章 明代的出版机构
 第一节 明代出版机构概况
 第二节 各级政府的出版机构
 第三节 藩王府刻书
 第四节 坊肆刻书
 第五节 私家刻书
 第六节 寺观和教堂刻书
 第七节 刻书集中地的形成和特色
第六章 明代著名出版家
 第一节 毛晋和汲古阁
 第二节 余氏、熊氏和通俗读物
 第三节 闵氏、凌氏和套印书
 第四节 华燧、安国和活字印刷
 第五节 徽州黄氏刻工
 第六节 其他著名出版家简介
第七章 明代与东西方国家的出版交流
 第一节 郑和下西洋与出版传播
 第二节 明代出版物在汉字文化圈的流播
 第三节 西学书籍的翻译出版
第八章 明代出版物的装帧设计和印制
 第一节 字体和版式
 第二节 木板、纸、墨等印刷材料
 第三节 雕版、印刷、装订
 第四节 劳动组织、刻印周期
 第五节 印刷成本、书籍定价
第九章 印刷技术的改进和革新
 第一节 插图的广泛使用
 第二节 活字印刷的进步
 第三节 彩色印刷的进步
第十章 明代图书的经营、流通和收藏
 第一节 明代读者群和图书市场
 第二节 图书的流通渠道和聚书地
 第三节 明代出版物的版本记录
 第四节 各种作伪和低劣图书
 第五节 图书的收藏
第十一章 明代出版和明代社会
 第一节 政治漩涡的映照
 第二节 思想新潮的鼓吹
 第三节 世风丕变中的通俗读物
第十二章 明代少数民族文献的出版事业
 第一节 四夷馆和《华夷译语》
 第二节 蒙古文文献的继续出版
 第三节 察合台文书籍的继续出版
 第四节 藏文文献的大量出版
 第五节 彝文书籍的出版
 第六节 其他民族文字的出版
 第七节 明代少数民族图书出版特点
结束语
附录一 明代出版大事记
附录二 参考文献
后记


《清代卷(上)-中国出版通史-6》
作者:朱赛虹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ISBN:9787506817882
出版时间:2008/12/1
开本:16开
页数:406
定价:54.0

目录:

小引

第一章 清前期出版业发展的社会背景

第一节 政治环境与经济概况

第二节 专制统治与文化政策

第三节 出版业全面发展

第二章 清前期中央官署的图书编纂

第一节 中央官署编修机构

第二节 中央官署出版物的内容及其文化贡献

第三节 翻译机构与翻译活动

第三章 清前期中央官署出版机构及其出版概况

第一节 中央官署出版机构及其出版活动

第二节 地方官署出版机构及其出版活动

第四章 清前期民间的图书编纂与著述

第一节 学术流派及私家著述

第二节 古籍整理的辉煌成就

第三节 编撰形式的发展与丰富

第四节 图书编撰学的实践与理论

第五章 清前期民间出版活动

第一节 坊肆出版

第二节 私宅出版

第三节 其他出版机构的出版活动

第四节 民间出版的地域分布特点

第五节 民间出版的历史贡献

第六章 清前期印刷技术的发展

第一节 雕版印刷术的普及与提高

第二节 套印技术的不断完善

第三节 活字印刷技术的多种尝试

第四节 书籍版画插图的发展

第七章 清前期书籍装帧艺术

第一节 图书版式

第二节 图书字体

第三节 印书用纸

第四节 图书装订

第五节 图书装潢

第八章 清前期图书出版管理与流通

第一节 官府图书发行渠道与方式

第二节 民间图书发行渠道与方式

第三节 图书的对外交流

第九章 清代少数民族文字书籍的出版

第一节 四译馆及其编辑的《译语》

第二节 满文书籍的出版

第三节 蒙古文书籍的继续出版

第四节 察合台文书籍的出版

第五节 藏文书籍的继续出版

第六节 纳西东巴文和哥巴文书籍的出版

第七节 彝文书籍的继续出版

第八节 方块壮字书籍的编辑和流行

第九节 其他少数民族书籍的编写和流传

第十节 清代少数民族图书出版小结

附录一 出版大事记

附录二 参考书目

后记


《中国出版通史7:清代卷(下)》
作者:汪家熔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ISBN:9787506817899
出版时间:2008-12-01

开本:16
页数:409 页
定价:54.0

目录:

第一章 经世之学的视角转换

第一节 内外交困的中国近代前夜

第二节 正眼看世界者

第三节 昏睡年后

第四节 出国笔记

第二章 太平天国的文化政策与出版

第一节 鸦片战争导致的民变

第二节 有理论的农民造反

第三节 金田起义后的早期出版物

第四节 《天朝田亩制度》

第五节 基督教文献

第六节 文化读物

第七节 官刻及其制度

第八节 《资政新篇》

第九节 太平天国后期出版物

第十节 太平天国文献的保藏

第三章 同光间地方官刻

第一节 同文馆译书

第二节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出版物

第三节 地方官书局

第四章 佛学和通俗伦理书

第一节 佛学书籍的出版

第二节 通俗伦理书

第五章 近代印刷技术和纸

第一节 近代印刷技术的进入

第二节 铅活字技术的进入

第三节 平版技术的传入和使用

第四节 图版

第五节 装帧形式变化

第六节 纸张

第六章 在华教会和外国人的出版活动

第一节 禁教时代英国传教士的出版活动

第二节 《江宁条约》后传教士的出版活动

第三节 外国人的常识书籍出版活动

第四节 广学会政治书刊的影响

第七章 新出版的开始

第一节 出版关注现实

第二节 新式出版机构的诞生

第三节 新一轮翻译的开始

第四节 利润是出版的双刃剑

第八章 教科书的进展

第一节 对教育的艰苦认识

第二节 对教科书的认识

第三节 非学制教育读本

第四节 壬寅学制后新式基础教育的课本

第五节 癸卯学制后新式基础教育的课本

第六节 废除科举后的学校课本

第七节 结合国情的借鉴

第八节 三套有影响的课本

第九章 民主革命和宪政出版物

第一节 除革命别无出路

第二节 民主思想的引入和传播

第三节 辛亥革命第一书——《革命军》

第四节 《民报》与《新民丛报》论战

第五节 清廷的立宪骗局

第六节 兴中会和同盟会的出版物

第七节 国粹派的出版活动

第十章 新形态出版物

第一节 名词术语的厘定

第二节 农学书

第三节 科学刊物

第四节 教育学书刊

第五节 新型工具书

第六节 儿童读物

第十一章 小说与文学期刊

第一节 依然故我的年前

第二节 “三琐记”:最早的文学期刊

第三节 甲午后小说开始改变

第四节 小说的改革

第五节 小说理论的兴起

第六节 清末小说知多少

第十二章 传统出版物的式微

第一节 日薄西山的宫廷出版

第二节 书院刻书

第三节 私家刻书一般

第十三章 新出版的发行

第一节 依靠水运的图书发行

第二节 新旧分界的发行死结

第三节 卖书只有小书店

第四节 在外地开分店获得发展

第五节 学者开书店

第十四章 拳拳于民族解放的出版人

第一节 不该被遗忘者——卢靖

第二节 服务总编辑的总经理

第三节 “润滑剂”高梦旦

附录一 近代出版大事记

附录二 参考书目

后记


《民国卷-中国出版通史-8》
作者:王余光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ISBN:9787506817905
出版时间:2008/12/1
开本:16开
页数:586
定价:75.0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民国出版业的形成(1912—1919)
 第一节 晚清出版业的影响
 第二节 民国出版业中心——上海
 第三节 中华书局崛起于出版界
 第四节 大东书局的创办与发展
 第五节 商务印书馆在民国时期继续称雄
第二章 民国出版业的发展(1919—1927)
 第一节 五四新思潮下的出版变革
 第二节《新青年》与五四前后的报刊
 第三节 世界书局的改组与发展
 第四节 亚东图书馆与泰东图书局
 第五节 新潮社与北新书局
第三章 民国出版业的兴盛(1927—1937)
 第一节 出版业的兴盛
 第二节 各地区出版业的成长
 第三节《申报》与《大公报》
 第四节 国民党报刊和正中书局
 第五节 开明书店与文化生活出版社
 第六节 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和上海杂志公司
第四章 民国出版业的艰难历程(1937—1949)
 第一节 战争的打击与出版业的艰难
 第二节 战时出版业的后方大转移
 第三节 大后方出版业的发展历程
 第四节 敌占区出版业的奴役与反奴役斗争
 第五节 战后出版业的复员与重建
第五章 出版法律与出版管理
 第一节 出版法律与法规
 第二节 书刊审查制度
 第三节 书刊查禁与出版压制
 第四节 版权纠纷
 第五节 书业行业组织
第六章 出版经营活动
 第一节 机构组织与人员构成
 第二节 资本构成与资金管理
 第三节 选题与组稿
 第四节 装帧与印刷
 第五节 书刊发行
 第六节 书业广告
 第七节 书评活动
 第八节 多种经营
第七章 出版家群体
第八章 出版与社会文化
第九章 教科书出版
第十章 工具书、学术著作和古籍出版
第十一章 少数民族文字书籍的出版
第十二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出版事业
附录一 民国出版大事记
附录二 参考文献
后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卷-中国出版通史-9》
作者:方厚枢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ISBN:9787506817912
出版时间:2008/12/1
开本:16开
页数:430 页
定价:56.0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新中国出版事业的开端

第一节 中共中央对出版事业的指示和采取的重要措施

第二节 出版委员会的成立和主要工作

第二章 新中国出版事业的建立和发展(上)

第一节 新闻出版事业管理机构的建立和演变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版事业的重要措施

第三节 对私营出版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三章 新中国出版事业的建立和发展(中)

第一节 图书出版概况

第二节 报纸、期刊出版概况

第三节 出版法规和著作权保护制度的建设

第四节 书刊印刷业的发展

第五节 图书发行工作的发展和变化

第六节 出版教育和出版科研

第四章 新中国出版事业的建立和发展(下)

第一节 整风“反右”运动中的出版界

第二节 “大跃进”运动中的出版工作

第三节 出版事业在全面调整中继续前进

第四节 文化思想领域“左”倾错误的发展对出版工作的影响

第五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出版事业(上)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导火索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发动初期的出版界状况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版管理机构的变化

第四节 大量出版毛泽东著作、毛泽东像成为压倒一切的任务

第五节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图书出版

第六节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报刊出版

第七节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书刊印刷和图书发行

第六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出版事业(下)

第一节 周恩来纠正极左思潮、恢复出版工作的重要措施

第二节 邓小平主持全面整顿时期对出版工作的关注

第三节 “批林批孔”、“评法批儒”运动中的出版工作

第四节 “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的发动和《评〈论总纲〉》等三本小册子的出版

第七章 拨乱反正时期的出版事业

第一节 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

第二节 1977—1979年的出版工作

第三节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成立

第八章 改革发展时期的出版业(上)

第一节 图书出版业的发展与成就

第二节 报刊出版业的发展与成就

第三节 音像及电子出版业的兴起与发展

第四节 少数民族、外文、盲文出版物的出版

第五节 出版物复制业的发展

第六节 出版物发行工作

第九章 改革发展时期的出版业(中)

第一节 出版管理机构与管理体制

第二节 出版法制建设日趋完善

第三节 出版体制改革

第四节 出版市场管理与“扫黄”“打非”

第五节 版权保护

第六节 出版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第十章 改革发展时期的出版业(下)

第一节 出版科研工作卓有成效

第二节 出版教育与培训

第三节 出版社团陆续建立

第四节 出版外贸和对外交流稳步发展

第十一章 港澳台地区的出版业

第一节 香港地区的出版业

第二节 澳门地区的出版业

第三节 台湾地区的出版业

附录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大事记

附录二 参考文献

后记

淘书团小贴士

1、全场包快递,快递不可达区域使用邮政小包,需自付邮费(港澳台、新疆西藏运费政策>>

2、淘书团订单限30分钟内支付,逾时将被取消。

团购畅销榜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