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组
读书月淘书团会场|满额送文创/限时满减
中图网>淘书团>文学>团购详情

淘书团

红学家李希凡是一个曾经被毛泽东赞赏过的“小人物”。《李希凡文集》精装5卷,包括《论鲁迅的“五种创作”》《现代文学评论集》《艺术评论集》《序跋、随笔、散文》《往事回眸》,是李希凡学术研究60年成果的集结。通过本套书了解他对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的诸多建树,也可以清晰地了解他在时代大潮中的命运、遭际及情怀,他的文化人生和心路历程,同时也折射出当代中国某些不可磨灭的历史潮流的发展印迹,并为党史存留了一份不可多得的鲜活资料。定价385元,现团购价149元包邮!

×

关键字
名家文集
团购价¥149.0 ¥385.0 折扣3.9
已售21
缺货登记

返回淘书团>>

推荐理由

16开精装,东方出版中心出版

李希凡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文艺评论家、红学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终身研究员

李希凡是一个曾经被毛泽东赞赏过的“小人物”,1954年李希凡与同学蓝翎合作关于《红楼梦简论》的文章,引起了毛泽东的关注和重视,称“这是三十多年以来向所谓《红楼梦》研究权威作家的错误观点的第一次认真开火”

《李希凡文集》,集结了先生一生著述的全貌,凝结了其学术生涯的全部心血和智慧

编辑推荐

  《李希凡文集》(东方出版中心2014年1月出版),煌煌七卷,逾400万字。第一卷《中国古典小说论丛》,第二卷《红楼梦人物论》,第三卷《论鲁迅的“五种创作”》,第四卷《现代文学评论集》,第五卷《艺术评论集》,第六卷《序跋、随笔、散文》,第七卷《往事回眸》,真实地展现了李希凡先生一生著述的全貌,凝聚了李希凡先生毕生的心血和智慧。通过这套《文集》,我们可以全面了解李希凡先生六十年学术研究的历程和成就,了解他在当代红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和卓越贡献,了解他对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的诸多建树,也可以清晰地了解他在时代大潮中的命运、遭际及情怀,他的文化人生和心路历程。同时,我们还可以从中观测新中国文艺批评的历史风云,见证新中国文学艺术是如何在激烈的思想论争、理论交锋中发展前进。本次团购缺少第一、二卷

  文化部副部长董伟说:“李希凡先生的学术研究有几个显著特点:一是领域广,二是成果多,三是价值高。《李希凡文集》的出版,既是对李希凡先生学术成果的总结,同时也是一个新的起点。”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表示:“纵观李希凡从事学术研究和文艺批评的一生,有以下几点值得大家学习:第一,永保学者的求真精神。第二,李希凡是文艺批评的‘务实派’。他为人、为学态度勤奋,一生对学术研究辛勤耕耘,靠笔耕不辍来收获成果。第三, 除了有严格的自我监督的勇气,李希凡还有光明磊落、不惊荣辱的胸怀,淡泊名利的人生境界,平易近人的待人态度。”

作者简介

  李希凡,祖籍浙江绍兴,久居北京通县。195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1953-1955年初肆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1955-1986年,在《人民日报》历任编辑,评论组长,副主任,常务副主任。1986年9月-1996年10月,调中国艺术研究院,任常务副院长、研究员、《红楼梦学刊》主编。曾先后当选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届,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届,四届、五届理事和全国委员。已出版评论,研究著作与散文集二十本。主要代表作有《红楼梦评论集》、《红楼梦艺术世界》、《论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形象》、《〈呐喊〉〈彷徨〉的思想与艺术》、《一个伟大寻求者的心声》、《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贡献》、《京门剧谈》、《冬草》等。

图片展示













本单详情

《论鲁迅的五种创作-李希凡文集-第三卷》
作者:李希凡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ISBN:9787547306345
出版时间:2014/1/1
开本:16开
页数:624
定价:80.0

内容简介:
共收录作者论鲁迅“五种创作”的评论文章33篇。鲁迅一生中创作得最多的虽然是杂文,但他的“五种创作”,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奇葩。李希凡先生虽然以红学研究著称,但对鲁迅研究也下过很深的功夫。其深厚的理论修养以及散发于字里行间的评论功力,难能可贵。
目录:

民族魂(代序)——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 

“五四”文学革命的反封建的檄文——从《狂人日记》看鲁迅小说“呐喊”的主题 

辛亥革命与鲁迅的小说创作 

深深地培植在被压迫农民的沃土里——《呐喊》、《彷徨》的革命民主主义的一个探索 

“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从鲁迅的启蒙主义思想看《阿Q正传》的创作 

《阿Q正传》简论 

关于《阿Q正传》 

典型新论质疑——关于阿Q典型问题的商榷 

阿Q、典型、共名及其他——典型新论的再质疑 

一个“启蒙主义”的思想课题——读《示众》所想到的 

牺牲品与殉葬品——关于孔乙己和陈士成 

灵魂的示众——《彷徨》中两个新旧国粹派形象的剖析 

“歧路”与“穷途”中的知识分子的剪影 

“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论“孤独者”魏连殳 

幻想·破灭·求生——论《伤逝》的时代意义和子君的悲剧形象 

“爱”的抒情——《兔与猫》、《鸭的喜剧》和爱罗先珂 

关于《呐喊》、《彷徨》的典型概括和典型创造 

论《呐喊》、《彷徨》的创作艺术 

《怀旧》与鲁迅小说的思想和风格 

熔古铸今的“故”事“新”编——释《故事新编》 

“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奔月》、《铸剑》的创作与“鲁迅精神” 

中国的脊梁——《理水》的禹和《非攻》的墨翟的形象在鲁迅小说中的地位 

用历史比照他们现实的丑态——《采薇》、《出关》、《起死》的创作及其时代意义 

《故事新编》的创作艺术与讽刺艺术 

一个伟大寻求者的心声——论“野草精神”之一 

“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论“野草精神”之二 

爱的大纛憎的丰碑——论“野草精神”之三 

诗情·哲理·意境——略论《野草》艺术创作的特色 

形象·色彩·声音——漫话《野草》的语言艺术 

磅礴的热情汹涌的诗意——《死火》剖析 

永不锈损的心灵美——从《我的兄弟》到《风筝》看鲁迅精神的一个侧面 

童心的世界绵长的情谊——《朝花夕拾》阅读琐记 

论《朝花夕拾》的个性与风格 

“为了忘却”,是不能忘却——读《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 

写在书后面



《现代文学评论集-李希凡文集-第四卷》
作者:李希凡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ISBN:9787547306352
出版时间:2014/1/1
开本:16开
页数:560
定价:70.0

内容简介:
李希凡先生关于现代文学的评论文章结集。几十年来李希凡先生一直活跃在文学评论与文艺理论研究界,在现代文学研究方面颇有建树。部分内容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但李希凡先生的解读与评论依然能唤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目录:

批判地评价文学遗产的光辉范例——读《列宁论文学与艺术》之一 

“列宁论高尔基”启示着我们——读《列宁论文学与艺术》之二 

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贡献 

偏离方向就不会有社会主义文艺——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45周年 

从“五四”“启蒙”中继承什么?——重读《新民主主义论》兼评《新启蒙》的某些观点 

“五四”文学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中国革命文艺发展的历史道路不容否定 

继承发展革命文艺传统 

一点感受一点认识——重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一个理解 

用《讲话》精神抓好整顿和繁荣——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48周年学术研讨会闭幕词 

仍然要继续分清一些思想是非问题——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49周年所想到的 

公正地对待毛泽东文艺思想——1989年7月在中宣部召开的首都文艺界座谈会的发言(摘要) 

真理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重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想到的 

“文艺是不可能脱离政治的”——《邓小平论文艺》的一个中心问题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 

回顾反思正本清源 

“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路正远正长——在《文艺理论与批评》创刊10周年座谈会上的致词 

战斗正未有穷期 

明辨是非吸取教训——在全国新时期文艺论争学术讨论会上的致词 

一场大论战的总结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理直气壮地高奏时代主旋律 

文艺应当弘扬爱国主义传统 

新世纪的呼唤 

“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在2000年全国乡土文学创作研讨会上的致词 

革命英雄典型的巡礼 

革命英雄的传奇和革命英雄的形象 

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形象——革命现实和革命理想的结晶 

典型、个性和群像 

农村社会主义新人物的颂歌——读康濯的《春种秋收》 

英雄的花革命的花——读冯德英的《苦菜花》 

朱老忠及其伙伴们——《红旗谱》艺术方法的一个探索 

谈《红旗谱》中朱老忠的形象创造 

梁斌文学创作的时代意义 

长篇小说创作的新收获——读柳青的《创业史》第一部 

漫谈《创业史》的思想和艺术 

关于《林海雪原》的评价问题 

阶级论还是“唯成分论”——评《青春之歌》讨论中的一个观点 

和平的战歌——读《在和平的日子里》 

生活的诗和艺术的诗——评杜鹏程短篇小说集《年青的朋友》 

电谈《野火春风斗古城》 

编后记



《艺术评论集-李希凡文集-第五卷》
作者:李希凡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ISBN:9787547306369
出版时间:2014/1/1
开本:16开
页数:595
定价:75.0

内容简介:
共收录作者关于艺术评论方面的文章83篇。主要为两个部分:一是在作为被毛泽东钦点的“小人物”登上历史舞台之后,李希凡先生从1955年至1986年在《人民日报》文艺评论部工作期间,发表的大量文艺评论以及戏剧电影评论文章。
目录:

光辉灿烂的五千年历史文化——1994年国庆节为希腊《商报》作 

弘扬文化传统修筑“文化长城”——199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传统文化保存东京国际会议上的发言 

源远流长古今相承——1995年在中印文艺传统研讨会上的致词 

高标准要求把这部综合的艺术通史写好——1996年8月20日在《中华艺术通史》第一次编委会上的讲话 

关于“中华艺术精神”总体特征的一种理解——1996年11月22日在《中华艺术通史》第三次编委会扩大会上的开场白 

发掘传统发扬传统——1997年1月24日在《中华艺术通史》第四次编委会扩大会议上的发言(摘要) 

史论结合以史证论——1997年4月19日在《中华艺术通史》第五次编委会上的发言(摘要) 

有了整体把握,才能有准确的概括——1997年4月24日在《中华艺术通史》第六次编委会上的发言(摘要) 

贯串写作主旨力求体例统一——1998年1月9日在《中华艺术通史》第二次样章、样节讨论会上的小结 

导言是统帅和灵魂——1998年4月20日在《中华艺术通史》第九次编委会上的发言(摘要) 

写好导言纲举目张——1998年8月23日至27日在《中华艺术通史》第十一次编委会上的发言(摘要) 

把握传统瞩目未来——《中华艺术通史》总序 

《中华艺术通史》总后记 

丰富的遗存智慧的创造——《图说中国艺术史丛书》总序 

《艺苑篇》序说 

全国干部培训教材《中国艺术》前言 

全国干部培训教材《外国艺术精粹赏析》前言 

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就十大文艺集成志书编撰情况答《文艺报》记者问 

为加速发展我国的艺术科研事业而奋斗——1990年10月16日在全国艺术研究工作座谈会上的致词 

既继承中国传统也借鉴外国文艺——答联邦德国新闻社记者夏明娜问 

再接再厉再创新的佳绩——中国艺术研究院1994年优秀科研成果评奖颁奖会上的小结 

出路仍在于推陈出新 

应当建立符合戏曲规律的导演体制 

“推陈出新”首先是“出”思想之“新”——漫谈几个传统剧目的改编 

戏曲艺术要上一个新台阶——在中国戏曲导演学会成立大会上的祝词 

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活化石——在中国南戏暨目连戏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词 

“更好的继承,更多的创造”——在首都戏剧界缅怀梅兰芳、周信芳艺术大师座谈会上的发言 

还是要“推陈出新”——在传统剧目改编研讨会上的致词 

珠联璧合的创作集体——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剧学派国际研讨会开幕式的致词 

……


《序跋.随笔.散文-李希凡文集-第六卷》
作者:李希凡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ISBN:9787547306376
出版时间:2014/1/1
开本:16开
页数:660
定价:85.0

内容简介:
《李希凡文集(第6卷序跋·随笔·散文)》共收录作者李希凡多年来创作的序跋、随笔、散文146篇。李希凡先生兼具深厚的理论修养和文学评论功力,其成于不同年代的序跋画龙点睛,褒奖有度;随笔切中肯綮,面向现实;散文朴实无华,感人至深。适合文学爱好者阅读学习。
目录:

艺苑精华人才荟萃 

——序《中国当代艺术名人大辞典》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序《中国现代比较戏剧史》 

“不敢忘本”之举 

——序《中国历代诗歌鉴赏辞典》 

民族民间艺术的矿藏与瑰宝 

—《中华说唱艺术丛书》总序 

“泰山岩岩,鲁邦所瞻” 

——序《中华石文化与泰山石》 

以艺术掌握方式为中心范畴的美学探索 

——序邢煦寰的《艺术掌握论》 

坚持真理锐意开拓 

——序艾斐的《艺术创造的文化感应》 

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序杜文园、陶伯华的《艺术变相论》 

于细微处见精神 

——序郑荣来的《文艺批评漫笔》 

百年中国音乐美学的总汇 

——序《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文献卷》 

闻乐如小醉 

——序田青的《历史的性别》 

衣冠王国的历史实证 

——序李之檀的《中国服饰文化参考文献目录》 

继承民族传统繁荣戏曲创作 

——序王蕴明的《当代戏剧审美论集》 

自觉地肩负起振兴戏曲的重任 

——序安葵的《新时期戏曲创作论》 

表演艺术家的理论思维 

——序《胡芝凤谈艺》 

梅花欢喜漫天雪 

——序《寒香——邓福星梅谭暨咏梅书画》 

序王子和的《金陵十二钗组画》 

忆墨农 

——《哈飒遗墨》代序 

鲜活灵动的生命赞歌 

——关于杨越和他的“鸭世界” 

探索·思考·创见 

——序胡邦炜、吴红的《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的思考》 

新的视角新的探索 

——序《古老心灵的回音——中国古典小说文化心理学阐释》 

跋《三国演义研究集》 

《三国演义》研究领域的新开拓 

——序《(三国演义)谋略·领导艺术》 

别开生面别具一格 

——《三国演义辞典》前言 

历史文化的经验宝库谋略智慧的知识结晶 

——序冯子礼、宋智的《(三国演义)启示录》 

民间故事中的水浒英雄 

——序樊兆阳的《水浒人物口头传说大观》 

一部从民俗角度编纂的辞书 

——序《金瓶梅民俗释典》 

相知五十年 

——《师友笔下的冯其庸》代序 

一部用马克思主义研究《红楼梦》的新作 

——跋《红楼梦新论》 

序曾扬华的《红楼梦新探》 

《红学丛谭》序 

有新颖见解的小说本体研究 

——序徐振辉的《走进《红楼梦》》 

历史的真实哲理的启迪 

——序赵则训的《孙膑传》 

一次民族英雄史诗实地调查的纪实 

——序陶阳的《英雄史诗《玛纳斯》调查采录集》 

《梁斌传》序 

理在方寸思隔山河 

——《袁鹰代表作》前言 

用“心”写出的诗 

——序徐山林的《黄楼诗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序杨汇泉散文集《湘江北去》 

创作需要灵气 

——序马瑞芳散文集《假如我很有钱》 

一种新体例的崛起 

——序《小小说纵横谈》 

一代新人在成长 

说“源泉” 

泥土的芬芳 

“如果目的都在工农大众 

——重读《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借鉴·继承·创造 

典型人物的创造 

——从《奥勃洛摩夫》里的希托尔兹谈起 

艺术独创和百花齐放 

面向现实刻意求真 

“真实”与“理想” 

——阅读琐记 

截取·剪裁·发掘 

——阅读琐记 

说“巧合” 

人物的对白和形象、性格的创造 

评论也要有点形象思维 

对待批评应当有正确的态度 

——“关于诗歌形式问题的争论”的读后感 

雅俗共赏一席谈 

小议东方美学 

“惊采艳绝,难与并能” 

——略谈屈原和楚文化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从小说的艺术传统谈民族化问题 

关于继承传统和民族化问题的一封信 

说“传统” 

读刊随笔 

毛泽东与《红楼梦》 

——访李希凡 

我和《红楼梦》 

说不尽的《红楼梦》 

——在1994年莱阳全国《红楼梦》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词 

辽阳古城雪芹故里 

——在辽阳首届曹雪芹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的致词 

欣慰而温馨的回顾 

——贺《红楼梦学刊》创刊20周年 

有感于“文献·文本·文化”的命题 

——由1999年全国中青年《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引起的联想 

原籍 

“老家” 

父亲 

姥姥的一辈子 

逃难 

二姐敬仪 

大哥和他的虎子 

我家的男高音 

思念 

我是怎样和戏剧“结缘”的 

——《京门剧谈》序言 

《论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形象》写作前后 

《沉沙集》自叙 

十五年“从艺”自述 

——《艺文絮语》代序 

庆九不庆十 

——记79岁生日 

遥远的记忆 

——毛主席和我二三事 

缅怀周总理 

我仅存的两封名家信函 

追忆默涵同志 

中国话剧史上的一座丰碑 

——在曹禺研究国际讨论会上的致词 

老骥奋蹄壮志未已 

——贺周巍峙同志九旬华诞 

漫忆王朝闻 

想念于是之 

青史终能定是非 

——在2000年3月9日《诗人贺敬之》研讨会上的 

发言 

中国农民的忠实的儿子 

——悼梁斌同志 

大运河之子刘绍棠 

她有一颗赤子心 

——贺《柯岩文集》出版 

回忆吴冷西同志 

奋笔更须写雪芹 

——悼吴恩裕同志 

一位为时代而呐喊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纪念王森然百周年诞辰 

活的北大 

战士·教育家·学者 

——忆山东大学老校长华岗同志 

迟到的悼念 

——记我所知道的著名历史学家杨向奎以及哲学家 

赵纪彬先生 

回忆与哀思 

——《吕荧文艺与美学论集》编后记 

送懋春兄远行 

忆北生 

悼洛非 

哀国荣 

追怀陈玉刚同志 

友谊与感激 

风雨韶山路 

古城淮安纪行 

云台小记 

湖畔漫步 

览淀山新景 

百草园的遐想 

在咸亨酒店里 

丞相祠堂何处寻 

草堂诗圣著千秋 

离堆江水接天流 

青羊宫与二月花会 

过三苏祠 

乐山“朝佛” 

峨眉半山中 

江舟随笔 

山城一日 

金陵掇拾 

扬州一瞥 

欢乐的牡丹王国 

——花城洛阳散记 

中州访古 

羊城掠影 

在深圳大学作客 

自贡奇观 

兴城遗迹 

富春江上 

访吴大帝故里 

今日莫高窟 

——敦煌见闻录之一 

敦煌守护神 

——敦煌见闻录之二 

佛天·菩萨·经变 

——敦煌见闻录之三 

慕尼黑老街的夜晚 

路德维希二世和他的城堡 

在柯亨达家里做客 

访印散记 

阿格拉堡与泰姬陵 

访日文化之旅



《往事回眸-李希凡文集-第七卷》
作者:李希凡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ISBN:9787547306383
出版时间:2014/1/1
开本:16开
页数:595
定价:75.0

内容简介:
是李希凡先生八十余年多彩人生的自述传和心灵史。作为被毛泽东钦点的“小人物”,一系列的偶然与必然构成的身不由己,真实地展现了那个荒诞岁月中的人生沉浮,也折射出当代中国某些不可磨灭的历史潮流的发展印迹,实为当代红学史甚至党史存留了一份不可多得的鲜活资料,堪为那段特定历史之存照。
目录:

第一章 儿时记忆 

一、家事种种 

二、邻里乡亲 

三、荷塘与河沿 

第二章 求生苦旅 

一、从“小康”坠人困顿 

二、在华宝西服店学徒 

三、重回校园 

四、在白纸坊印刷厂做徒工 

五、流落石家庄 

第三章 曙光在前 

一、命运的转折 

二、青岛的新家 

三、特殊条件下的“启蒙教育” 

四、我的读书生活 

第四章 革命熔炉 

一、参军入伍进华大 

二、“大碴筐儿”——思想改造 

三、共产党送我上大学 

四、“荣归”山大 

五、我的“三反五反运动” 

六、批评吕荧先生文艺学教学事件 

七、我的“浪漫”爱情 

第五章 “名扬天下” 

一、毕业前后的徘徊和思考 

二、读研与结婚 

三、两篇文章的出炉 

四、一举成名天下知 

五、开启了一场思想批判运动 

六、“鲜花”和受奖,不期而至 

第六章 “多事之秋” 

一、1955年初的“繁忙” 

二、莫斯科、华沙与北欧之旅 

三、报纸改版和两场争论 

四、“反右斗争”前后 

第七章 激情岁月 

一、沸腾的1958年 

二、十七年革命文学的繁荣 

三、关于《三国演义》与历史剧的争论及其他 

四、风暴前夕的“反修” 

第八章 “文革”年代 

一、“前哨战”与戏曲现代戏会演 

二、通州西集尹家河二队“四清”工作组 

三、在《海瑞罢官》的政治风波中 

四、进“牛棚”与下干校 

五、评《红》、校《红》与四届人大 

第九章 艺术人生 

一、1976年的中国“大地震” 

二、粉碎“四人帮”与再下干校学鲁迅 

三、告别编辑生涯,闯进艺术“殿堂” 

四、“老有所为”——关于《中华艺术通史》的编撰和《传神文笔足千秋》的写作 

附录 

李希凡驳《“红楼梦研究”大批判缘起揭秘》 

李希凡再驳王学典:拿出1954年历史文献中的“证据”来 

“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关于蓝翎《四十年间半部书》一文的辩正 

“三十年不言”,一言匕首见——驳穆欣 

后记

淘书团小贴士

1、全场包快递,快递不可达区域使用邮政小包,需自付邮费(港澳台、新疆西藏运费政策>>

2、淘书团订单限30分钟内支付,逾时将被取消。

团购畅销榜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