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组
中图网>淘书团>社科>团购详情

淘书团

“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11册,重约11斤,采集北京评书、京西太平鼓、天坛传说、永定河传说、六郎庄五虎棍等北京地区非遗项目,由知名非遗研究专家和传承人撰写。

本团购包含《北京绒布唐》《都一处烧麦》《永定河传说》《北京果脯》《京西太平鼓》《天坛传说》《六郎庄五虎棍》《北京评书》《北京杠箱》《山石韩叠山》《中和韶乐》,涵盖音乐、曲艺、美食、工艺等领域,这些作品既是对北京地区传统文化的导览,也是传承和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料。

×

关键字
民俗风物
团购价¥108.0 ¥728.0 折扣1.5
已售0套,数量有限,下单要快哟

推荐理由

16开平装,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

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知识性与艺术性并重。

丛书作者汇聚李俊玲、杨建业、包世轩等非遗研究专家,以及唐玉婕、吴华侠、池永福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品,对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脉相承:中华历代文化鉴赏
洞明世事,从读书开始
钟灵毓秀之地:各省文化大赏
隽永的精神家园:中华艺术盛景
探索东方奇幻世界:神、鬼、人

编辑推荐

《天坛传说》

《天坛传说》中的传说因天坛建筑和皇帝祭天大典而萌生和发展,是在天坛一带民众中世代相传的有关天坛景物和民俗的口头民间文学。如《神童相助修圜丘传奇》中讲述了乾隆扩建圜丘时,要求“从坛面到台阶,所用石料都应是九或九的倍数”。这一要求难倒了众人,而最终一个要饭的小童,帮助工匠们画出“九九祭坛图”,完成了任务。人们猜想,这是我国古代大数学家秦九韶先师派神童来援助他们的。

【作者简介】

李俊玲,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图书馆地方文献室负责人。2003年以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研究工作,熟识北京文史,积极参与协助“申遗”,组织撰写申报材料,以申遗为己任,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因而撰写有关文字得心应手。多年来,她已撰写出版了多部“非遗”书籍,包括《天坛传说》《北京宫灯》《北京刻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专著。


《北京评书》

北京评书是北方评书的主体,形成于北京,盛行于京、津、冀和东三省等地。《北京评书》详细介绍北京评书产生的历史、艺术特征、笔法技巧、结构程式、表演手段、行话术语、传承流变,全面展示代表性传承人艺术风格等。对于北京评书新的发展,并使之保持长久的旺盛生命力,具有积极意义。


《北京绒布唐》

北京绒布唐于2006年被批准为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本书主要著述了北京民间玩具的沿革、绒布唐家族传承史、绒布唐玩具分类及特点、绒布唐玩具制作技艺、绒布唐玩具与北京民俗、民间玩具发展现状及思考等,既是绒布唐工艺的总结,也是北京玩具行业的发展史,其中还含有一些北京的民间习俗,是深入研究北京传统民间玩具的重要文献。

【作者简介】

李俊玲,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图书馆地方文献室负责人。2003年以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研究工作,熟识北京文史,积极参与协助“申遗”,组织撰写申报材料,以申遗为己任,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因而撰写有关文字得心应手。多年来,她已撰写出版了多部“非遗”书籍,包括《天坛传说》《北京宫灯》《北京刻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专著。

唐玉婕,北京绒布唐第五代传承人。


《都一处烧麦》

都一处烧麦是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北京著名的老字号,自乾隆年间传承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本书为我们揭开了都一处烧麦的神秘面纱,为我们展示了都一处之所以能发家延续的传说,向我们揭露了都一处烧麦及其他招牌菜的制作技艺,给我们讲述了都一处烧麦的传承历史和故事。本书通过新鲜可口的美食图和精彩的文字描述,让我们大饱眼福的同时,满足了心灵的好奇。

【作者简介】

杨建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协会员,东城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东城区人才专家库首批专家,北京京城非遗人才创新发展联盟秘书长。出版有《前门和前门的传说》《北京扎燕风筝》《成长欲望》《穿过城市的风》等多部长篇小说、文化专著。编导话剧《摔出一片天》《前门人家》《同仁堂的传说之济世名言》《乡愁如霞》《韵魂弦梦》《工匠的天空》等。

吴华侠,都一处烧麦北京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北京市劳动模范。


《永定河传说》

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由于地势关系,历史上永定河流域水患连连,于是河名与避免灾患、安稳生活的愿望相关联。永定河流域流传着大量有关永定河的传说,其基本特征是传说与史实相联系,在传说中映射出历史的影子。在众多传说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河挡挡河的传说》、《石经山和湿经山的传说》、《永定河镇水牛的传说》、《王老汉栽种河堤柳的传说》、《冯将军严惩老兵痞的传说》、《麻峪村由来的传说》、《刘娘府的传说》等。
永定河传说形象生动,内容丰富,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是永定河两岸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它记述了人们治理永定河的历史,为研究北京生产发展史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传说中反映出的永定河周边人民为制服水患与大自然不懈抗争的精神,亦具有一定的现实教育意义。


《北京果脯》

本书是一本讲述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项目北京果脯制作技艺的书。本书从北京果脯概述、北京果脯的制作技艺、北京果脯的传统习俗、北京果脯的传承发展以及北京果脯的社会影响等五章对北京果脯的的历史、技艺、传承、保护和意义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为北京果脯传统制作技艺的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可靠支持。

【作者简介】

张青,1976年至今,邯郸市冶金矿山建设指挥部宣传部、北京二商报、北京市场报、中国烹饪杂志、中国商报社任记者及编辑。退休后在食品科技、北京老字号协会担任宣传工作。2018年著书《常开笑口:常宝华艺海拾贝》。


《京西太平鼓》

此书阐述了京西太平鼓七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太北京太平鼓历史与流行区域;京西范畴以及繁盛的工商业;门头沟区太平鼓盛行村镇社会历史背景;京西妇女昔日社会生活与太平鼓歌谣;门头沟京西太平鼓四大艺术流派代表人;京西太平鼓艺术特色赏析;弘扬京西太平鼓艺术。本书把京西太平鼓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力求对所有方面一一进行讲述,对京西太平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弘扬和发展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作者简介】

包世轩,民间文艺家,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副所长,北京民协理事民俗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联大北京文化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六郎庄五虎棍》

五虎棍究竟是什么?李家瑞在《北平风俗类征》里提及《百本张钞本》琴腔一节中曾有一段关于《大过会》的俗曲,唱及五虎棍。曲词描写非常精彩:“五虎棍,学金桥,二节棍、三节棍、枪对刀,打群棍,编就了的套,要打风顶,预备拦腰,教我练,我可不了,平站着眼睛就把金花儿冒,藏躲不及,脑袋上头凿一个窟窿血直冒,自找奇祸为哪条?”

这段琴腔唱词仅用三五句话便将五虎棍的表演形式叙述得十分清晰:“学金桥”是指五虎棍表演的剧情《董家桥》出自对民间文学《锁金桥》(《飞龙全传》等书又作“销金桥”,应为“锁”的繁体字“鎖”与“销”字形似产生的笔误)的演义;“二节棍、三节棍、枪对刀,打群棍,编就了的套”指五虎棍在表演中使用二节棍、三节棍等兵器编成套路进行表演;“要打风顶,预备拦腰”是言五虎棍在表演过程中绝非单纯的做样子、走形式,而是真刀真枪的比画,棍起生风,直指要害、险象环生。故而,作者在结尾用夸张的口吻说:“自己平地站着观瞧尚且被眼花缭乱的招式晃的眼冒金星,惊得一身冷汗,哪里敢练?”来突出五虎棍表演者的绝伦技艺。

因此,若一言以蔽之,则可以将五虎棍简要的概括为是将武术动作编成套路来表演历史传说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六郎庄五虎棍是诞生、发展在北京市海淀区六郎庄的一只五虎棍会,相传其诞生于康熙年间,光绪年间,该会不但在颐和园承差为慈禧表演,其会中7位骨干成员还充任了升平署行署的御教习。其表演剧情在“赵匡胤斗董家五虎”的民间传说基础上,增加了马童和车夫两个角色,共10名武场演员以对打、群打的形式表现赵匡胤、柴王、郑子明等人斗败五虎、三侠结义、五虎从军等剧情。其武打节奏快速而有真实感,注重套路和团体配合,特色鲜明。

2009年,六郎庄五虎棍以其档案可证的悠久历史、保存完善的套路技巧入选北京市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书通过历史文献研究与口述史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该会的传承发展的历史地理因素,历史发展,传承、组织形式,文武场表演,表演活动,未来发展等6个方面进行叙述,以求为保护好六郎庄五虎棍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及其同类项目提供可参考借鉴的资料。

【作者简介】

朱佳,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为主要研究方向。出版有“寻找桃花源: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之旅从书”之《敖汉“粟”源》极其英文版《Origination of Aohan Millte》,“四时风物笺”之《茶》,“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项目,出版有《柏峪燕歌戏 陈永禄》等。

池永福,六郎庄五虎棍前任总教习。


《北京杠箱》

杠箱是民间亦文亦体、欢快活泼的民族传统技巧类体育项目。它的特点和难度在于整个表演过程中,双手不得触摸杠杆,但表演起来别有韵味。《北京杠箱》通过对北京杠箱的起源、道具、人物、服装、表演艺术特色等进行详细介绍;对传承体系及其现状和未来作全方位展示,既充分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和技艺精粹,又展现其深厚的思想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山石韩叠山》

本书是一本介绍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山石韩叠山技艺的图书。叠山造石,本就是一门有法无式的技艺,在掌握了基本的叠山方式方法后,不管在何种环境、运用何种石材,只要用心,都能叠造出优美的并与环境相匹配的山石来。本书共分六章,第一章为第一章山石韩叠山的历史渊源,第二章为山石韩叠山的历史贡献,第三章为山石韩叠山的传承发展,第四章为山石韩叠山技艺,第五章为山石韩叠山技艺的发展与保护,第刘章为山石韩作品赏析。本书是对山石韩叠山这项重要手工艺事项的发掘和整理,极有价值。

【作者简介】

韩雪萍, “山石韩”第四代传人,1964年出生于苏州市,自幼受家庭环境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园林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6年参加工作,任职于外交部钓鱼台国宾馆管理局。


《中和韶乐》

中和韶乐是历代宫廷举行祭祀及宴享等重要活动时所使用的音乐,融礼、乐、歌、舞为一体。天坛公园每年春节都会进行祭天乐舞表演,从服装、舞具到仪程,全部按史书记载原套模仿演出,演出场面十分华丽壮观。《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中和韶乐》通过中华礼乐发展、每个朝代雅乐演奏场所、正音的教化功能、乐器和史籍的考证、音乐人物音乐时间的介绍等,向读者展示中和韶乐作为中国历代宫廷音乐瑰宝、世界音乐文化珍品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作者简介】

贾福林,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原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研究室主任,文博副研究员,文化学者,文物杂项鉴赏家。著有《太庙与中轴线古建文化经典》等。

图片展示














本单详情

《天坛传说》
作者:李俊玲
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ISBN:9787805014609
出版时间:2012/5/1
开本:16开
页数:180
定价:58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建坛传说
一 天坛的由来
二 天坛的建立
三 神童相助修圜丘
四 祈年殿的故事
五 嘉靖重修祈年殿
第三章 景物传说
一 百龙相助保天坛
二 乾隆赐名回音壁
……
第四章 天坛故事
第五章 坛根儿传说

《北京绒布唐》
作者:李俊玲
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ISBN:9787559203342
出版时间:2019/12/5
开本:16开
页数:188
定价:68

目录:

序 赵 书

序 王连海

前言

第 一 章

“耍货儿”溯源 1

第一节 北京民间玩具之沿革  2

第二节 从货郎图看“耍货儿”历史  5

第三节 庙会是“耍货儿”的依托  12

第 二 章

绒布唐家族传承史 17

第一节 绒布唐工艺的形成  18

第二节 绒布唐的传承  21

第三节 创办“盛唐轩”  36

第 三 章

绒布唐玩具  43

第一节 老北京玩具分类及特点  44

第二节 绒布唐玩具分类及特点  54

第 四 章

绒布唐玩具制作的技艺特点  79

第一节 绒布唐玩具制作的通用流程  80

第二节 几种绒布唐代表作品的制作  99

第 五 章

绒布唐玩具与北京民俗  115

第一节 年节民俗中的玩具  117

第二节 用猴子表达吉祥祝福  133

第三节 礼俗中的玩具  137

第 六 章

民间玩具发展现状及思考  143

附录  152

媒体报道绒布唐

后记  167


《都一处烧麦》
作者:杨建业吴华侠|编著
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ISBN:9787559203328
出版时间:2019/12/1
开本:16开
页数:128
定价:68

目录:

序   赵 书

序  杨建业

前言

第 一 章 前门商街的形成

第一节  八臂哪吒城与前门

第二节  前门大街的历史演变

第三节  天下商家聚前门

第 二 章 与传说相伴成长的都一处

第一节  蝠头匾和土龙

第二节  烧麦和稍麦及其他

第三节  山西进京的店掌柜

第 三 章 都一处烧麦的制作

第一节  烧麦制作技艺的 16 道工序

第二节  走槌制皮

第三节  馅料的配制

第四节  创新烧麦

第五节  特色招牌菜

第 四 章 都一处烧麦技艺的传承

第一节  店址流转

第二节  技艺的传承

第三节  代表性传承人

第 四 章 都一处烧麦技艺的传承

第 五 章 都一处烧麦的代表作品

后记

附录 都一处大事记

《永定河传说》
作者:杨金凤编著
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ISBN:9787805015941
出版时间:2014/1/1
开本:16开
页数:219
定价:58

目录:

第一章 永定河传说概述
第二章 治水掌故传说
 一 碣石山前大禹治水
 二 秦始皇登临石景山
 三 永定河畔刘靖开渠
 四 和硕怡亲王和北惠济庙
 五 康熙下令铸铁狗
 六 于成龙生死不离永定河
 七 乾隆赐匾李光地
 八 曾国藩修河难如愿
 九 会跑的金门闸
 十 左宗棠治水有招
 十一冯玉祥出兵永定河
第三章 治恶镇水的传说
 一 无定河变永定河
 二 河挡挡河戏刘瑾
 三 王老汉栽种河堤柳
 四 高亮赶水
 五 镇河神牛
 六 大黑龙大闹无定河
 七 石景山镇恶龙
 八 庞村大庙和镇河牛
 九 天河吞水兽
 十 牛镇、牛水兄弟
 十一刘九和趴蝮的故事
 十二关老爷挥刀拦洪水
 十三灵宫背观音过河 
第四章 动物、植物的传说
 一 神鸟洒水
 二 无定河神龟斗怪龙
 三 张果老倒骑骆驼
 四 四柏一孔桥
 五 河神和神羊
 六 赵黑三和骆驼
 ……
第五章 永定河流域其他传说
第六章
名人掌故传说
后记


《北京果脯》
作者:张青
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ISBN:9787559203298
出版时间:2019/12/5
开本:16开
页数:160
定价:68

目录:

序 赵 书

序 李滨声

前言

第 一 章

北京果脯概说  1

第 二 章

北京果脯制作技艺  31

第一节 北京果脯的品类构成  33

第二节 北京果脯的工艺流程  37

第三节 北京果脯的技艺特征  45

第四节 北京果脯的制作方法  49

第 三 章

北京果脯传统习俗  55

第一节 北京果脯的节令色彩  56

第二节 北京果脯吃法多样  63

第三节 北京果脯的记忆味道  69

第 四 章

北京果脯的传承发展  75

第一节 北京果脯行业的变迁  76

第二节 北京果脯制作技艺传承人谱系  81

第三节 北京果脯制作技艺存续状况  87

第四节 北京果脯制作的发展前景  92

第 五 章

北京果脯的社会影响  95

第一节 北京果脯的保护价值  96

第二节 社会名人与北京果脯  103

第三节 北京果脯在百姓心中的地位  107

第四节 北京果脯的趣闻逸事  111

参考书目 118

附录 120

附录一 北京果脯相关资料 120

附录二 北京果脯征文选登 128

附录三 宫廷菜谱资料 134

后记 137


《京西太平鼓》
作者:包世轩著
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ISBN:9787805019116
出版时间:2016/5/1
开本:16开
页数:179
定价:68

目录:

序 赵 书

序 周华斌

前言

第一章 北京太平鼓历史与流行区域

第一节 中原汉族地区太平鼓历史溯源

第二节 太平鼓兼具祭祀与娱乐双重功能

第三节 京西太平鼓的流行区域

第二章 京西范畴以及繁盛的工商业

第一节 京西称谓的历史由来

第二节 清乾隆以来京西门头沟地区的工商业

第三章 门头沟区太平鼓盛行村镇社会历史背景

第一节 圈门里13村

第二节 向称富庶的商贸村镇三家店

第三节 以商业集市闻名的东西辛房

第四节 历史上服务于煤业、运输业的大峪村

第四章 京西妇女昔日社会生活与太平鼓歌谣

第一节 京西妇女的社会地位

第二节 京西村镇的居室陈设

第三节 京西村镇妇女的专利与值守——火炕

第四节 旧时太平鼓在妇女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第五节 清代北京太平鼓诗歌与妇女生活

第 五 章门头沟京西太平鼓四大艺术流派代表人

第一节 圈门里“三店”村太平鼓民间艺术家樊宝善

第二节 三家店村太平鼓民间艺术家高殿启

第三节 东辛房大街太平鼓民间艺术家鲁香林

第四节 大峪村太平鼓民间艺术家闫锡青

第六 章京西太平鼓艺术特色赏析

第一节 京西太平鼓盛行的村落

第二节 京西太平鼓的艺术特色

第 七 章 弘扬京西太平鼓艺术

第一节 民间艺术传播者

第二节 京西太平鼓的盛世辉煌

附录

京西太平鼓大事记

后记


《六郎庄五虎棍》
作者:朱佳
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ISBN:9787559203311
出版时间:2019/12/5
开本:16开
页数:236
定价:68

目录:

序 赵 书

序 苑 利

前言

第 一 章

六郎庄五虎棍起源发展的影响因素 1

第一节 行香走会的社会风俗
第二节 外学兴盛的历史背景
第三节 近水楼台的村落环境

第 二 章

六郎庄五虎棍历史发展概说

第一节 兴起于康乾
第二节 鼎盛于光绪
第三节 复兴于现代

第 三 章

六郎庄五虎棍的表演形式

第一节 表演情节与蓝本
第二节 人物塑造
第三节 场地与器械
第四节 武场表演
第五节 文场伴奏

第 四 章

六郎庄五虎棍的走会

第一节 早年间走会活动的流程与讲究
第二节 现代的重要走会活动

第 五 章

六郎庄五虎棍的传承与未来发展

第一节 传承谱系
第二节 传承方式
第三节 问题与应对

参考书目

后记


《北京评书》
作者:梁彦著
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ISBN:9787805018539
出版时间:2015/10/1
开本:16开
页数:195
定价:68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北京评书的历史
第一节 说书的历史源流
第二节 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北京评书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说新书”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评书的多元发展
第二章 北京评书的风格特点
第一节 北京评书的艺术特征
第二节 北京评书的笔法技巧
第三节 北京评书的结构程式
第四节 北京评书的表演手段
第五节 北京评书的艺谚术语
第三章 北京评书的传承流变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北京评书名家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说新书的带头人”
第三节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北京评书名家
第四节 入选“非遗”后涌现的北京评书新秀
第四章 北京评书书目介绍
第一节 长枪袍带书
第二节 短打公案书
第三节 神怪书
第四节 新书
参考书目
附录
后记


《北京杠箱》
作者:张艺军编著
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ISBN:9787805018546
出版时间:2015/10/1
开本:16开
页数:235
定价:68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杠箱会的历史渊源及分布
第一节 民间花会概况及历史渊源
第二节 北京地区的民间香会
第三节 皇家香会
第四节 当代的民间花会
第五节 杠箱会的渊源
第六节 杠箱会的分布
第七节 杠箱会的兴衰
第二章 北京杠箱的振兴和发展
第一节 北京杠箱的发现
第二节 北京杠箱的恢复
第三节 北京杠箱的特点、价值和特征
第三章 民间花会的会规
第一节 花会的公约——会规
第二节 北京民间花会会规的组成、合法_生与价值
第三节 北京杠箱走会妙峰山的会规程序
第四章 北京杠箱的道具、人物及服装
第一节 北京杠箱的道具
第二节 北京杠箱的人物
第三节 北京杠箱的服装
第五章 北京杠箱的表演
第一节 北京杠箱的故事内容
第二节 北京杠箱的表演形式
第三节 北京杠箱的队形排列
第四节 北京杠箱走会行进中的表演程序
第五节 北京杠箱的动作图谱
第六章 北京杠箱的传承
第一节 北京杠箱的传承谱系
第二节 北京杠箱的传承人介绍
参考书目
附录
后记


《山石韩叠山》
作者:韩雪萍
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ISBN:9787559201010
出版时间:2017/7/1
开本:16开
页数:216
定价:68

目录:

序 赵 书

序 毛培琳

前言

第一章 山石韩叠山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开宗立派

第二节 承前启后

第二章 山石韩叠山的历史贡献

第一节 中国山水园林

第二节 假山

第三节 南韩北张

第三章 山石韩叠山的传承发展

第四章 山石韩叠山技艺

第一节 假山石

第二节 假山堆叠的工艺流程

第三节 山石韩叠山技法

第五章 山石韩叠山技艺的保护与发展

第一节 山石韩叠山的特点

第二节 创新与发展

第三节 亟待保护

第六章 山石韩造园叠山作品赏析

参考书目

附录

附录一 刘敦桢教授致韩良源、韩良顺兄弟信函

附录二 秀野园与山石韩

附录三 山石韩业绩(截止到2016 年共346 个项目)

后记


《中和韶乐》
作者:贾福林编著
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ISBN:9787805017037
出版时间:2015/1/1
开本:16开
页数:219
定价:68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中和韶乐与传统的礼乐制度
第一节 中国礼乐文化内涵的基本诠释
第二节 中国礼乐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二章 远古至先秦时期乐舞的产生和演变
第一节 远古乐舞的起源
第二节 夏代的乐舞
第三节 商代的乐舞
第四节 周代“雅乐”名称的诞生
第五节 春秋战国宫廷乐舞的发展
第三章 秦汉至元代雅乐的传承和发展
第一节 秦汉雅乐与俗乐的交融和发展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乐舞的传承和改造
第三节 隋唐五代盛世乐舞的繁荣
第四节 宋代雅乐的发展
第五节 元代宫廷乐舞传承汉制及其民族特色
第四章 从“韶乐”到“中和韶乐”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韶乐的产生和传说
第二节 雅乐逐步完成向中和韶乐的演变
第三节 明代将雅乐更名为中和韶乐
第四节 清代中和韶乐的最后余韵
第五章 古代“五礼”与明清中和韶乐演奏
第一节 皇家五礼和中和韶乐密不可分
第二节 皇宫三朝五门和中和韶乐演奏
第三节 皇家坛庙祭祀和中和韶乐演奏
第六章 古代祭天和中和韶乐
第七章 古代乐府和明清神乐署
第八章 中和韶乐的音乐和乐器
第九章 中和韶乐的舞蹈、服饰和舞具
第十章 中和韶乐的表演、传承和当代价值

淘书团小贴士

1、全场包快递,快递不可达区域使用邮政小包,需自付邮费(港澳台、新疆西藏运费政策>>

2、淘书团订单限30分钟内支付,逾时将被取消。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团购畅销榜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