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组
全站满168即送2025周历本
中图网>淘书团>社科>团购详情

淘书团

明史专家万明主编《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对晚明时期的人口、货币、城乡社会、法律、社会保障、思想文化等进行深入论述,全面呈现了晚明社会变迁的主流趋势。

全书涵盖的内容广泛,涉及人口流动及其社会影响、商业与社会变迁、白银货币化与中外变革、晚明的地方精英与乡村控制、变迁中政府权力的转移等,不仅修正了以往对晚明社会变迁的片面认识,而且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多维度的视角,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晚明社会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趋势。

×

关键字
历史
团购价¥29.9 ¥95.0 折扣3.1
已售38套,数量有限,下单要快哟

推荐理由

16开平装,商务印书馆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万明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明史和中外关系史

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

这部作品不仅纠正了以往对晚明社会变迁的片面理解,而且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多角度的视野,帮助他们更深入地把握晚明社会的历史经纬和发展趋势

一脉相承:中华历代文化鉴赏
洞明世事,从读书开始
钟灵毓秀之地:各省文化大赏
隽永的精神家园:中华艺术盛景
探索东方奇幻世界:神、鬼、人
书友说
  • ztw*** 2024/1/27 12:42:01
    质量很好内容经典
  • ztw*** 2022/11/13 22:23:31
    包装很好 内容生动,印刷质量非常好, 纸张品质很好的一本书!纸张厚度适中,看着特别舒服!
  • ztw*** 2021/1/3 0:47:54
    非常好 值得一读 推荐购买 物美价廉 真的非常棒
查看下一条 >>

内容概述

我们的研究以晚明社会变迁研究对象,重点在变迁上。研究从社会实态,也即晚明社会变迁的实际过程开始,以对晚明社会变迁的认识和理论的加深思考而结束。

我们关注的是变迁,注重社会整体结构的变迁。晚明社会变迁包含着诸多方面,新旧交替,多元混合,是多种因素交织互动的结果。旧的因素走向消亡,新的因素迅速增长,表现在各个方面。围绕社会变迁的各个重要方面,我们选取了若干重要专题,并不是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课题组9人,主要根据各人既定研究方向,在多年研究积累上进行分工合作,包括人口,商业,货币,城乡社会,法律,军事,社会保障,政治、思想文化,内外互动关系等等,这里所论述的每一方面虽然观察点不同,总的来说,都突出了社会显著变动的方面,注意到社会多元变动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变化的主流趋向,试图对晚明整体社会变迁做一个综合的深人考察。

我们关注的是变迁,那么,这一变迁最初是如何启动的?这是应该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认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迁的基础。明前期,“田野辟,户口增”,大规模移民垦荒和土地大开发,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加上大力兴修水利,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恢复和极大发展,这成为明后期社会发生变迁的重要前提条件。大量明朝文献记载证明,正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上,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在明后期发生了重大变化。

我们关注的是变迁,关于“变”的分析,在书中占有突出的重要位置。我们力图动态地反映晚明社会变迁的实态,而由于社会变迁是一个长时段的运动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绝非一蹴而就,因此我们将之置于一个长时段中加以考察。这里所罗列的是变迁的重要方面,将一些新的因素或成分从旧的社会母体中剥离出来,彰显其意义,藉以说明晚明社会整体变迁及其趋向。我们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发展存在很大差异,而传统和近代又绝非是两分的,或者说不是截然对立的,新与旧混杂,工者是一种互动关系,应该辩证地看待。但是通过考察,我们取得了共识:从整体社会来看,变化和转型的特征是明显的。因此,我们认,晚明社会发生了带有根本性的社会转型性质的变化,晚明是一个关键的历史转折时期,由此开始了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在第一章里,林金树重点考察了人口流动及其对社会变迁的影响。他在阐述了明代发生的三次人口流动的大趋势以后,着重论述了晚明社会生产力发展与人口流动的关系。认为大约自16世纪初年开始,农村中大规模的无序辗转流移现象,已经基本结束,代之而来的,是广大农民纷纷离开农村,或从粮食生产中分离出来,有的就地“迁业”,有的流入城镇,发展商品生产,则是共同的特征。他指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新动向,表明经过明前期一百多年风风雨雨,农村发生了新的变化,社会生产力正在朝着新的方向发展。而晚明嘉、隆、万时期,是明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最快、社会生活变化最深刻的时期。这一时期生产力发展最主要的标志,是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并在某些地区的某些生产部门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他概括了突出的几个方面:一是引进了新的粮食作物和出现了新的商品粮基地,二是商业性农业空前发展和社会分工日益扩大,三是手工业与商业的迅速发展和工商业专业市镇的大量兴起,四是自银的广泛使用与对外海上贸易的空前发展。并且对不同地区的人口流动进行了比较。从他的论述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晚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助于市场经济生长;经济结构变迁,转向农、工、商并举的多元经济结构的历史轨迹。

第二章,许敏的考察是从商业入手的。作者首先对商业研究的力度和深度达到相当层面作出了客观评价,同时,指出晚明商业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正是研究的不足之处。她认为商业与商人中出现的新事物、新气象、新征兆,集中在明后期,关于长途贩运和市场网络等方面的研究已经相当深人,而说明晚明社会是一个商业社会,既是指当时贩运贸易的兴盛,更是指当时大中城镇的商业化趋势和以商业活动为主要职能的小城镇的大量兴起。因此,她以城镇中商业店铺作为衡量整个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论证了晚明城镇商业的空前发展,阐述了与以往商业活动不同的重要变化迹象和特点,包括经营队伍中增添了士人新成员,经营种类增多和非自产货源充足,经营规模扩大与经营方式创新,具有新特征的店铺字号孕育兴起等等。并且进一步研究了晚明商人侨寓、定居化趋向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她认为商人定居化对明朝以户籍为中心的传统人口管理制度造成冲击,促进了人们商业观念的转变,为商业繁荣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新的机遇。最后,她对社会商业思潮、理念变迁及对社会的影响,特别是工商业的促进作用加以肯定,对统治者的暴敛和摧残给以揭示,认为是转型社会使然。通篇立论的基点,说明了晚明社会是一个商业社会,是社会转型的起始。

在第三章,万明考察的切入点是以往久被忽略的货币经济。笔者认为,大规模行用白银,是晚明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但是,鲜见有人注意到白银本身非合法货币,无制度可言,它经历了从非法到合法,并普及于全社会的货市化过程。指出白银货币化源自民间社会,经过由下而上到由上而下的发展历程,明后期与一系列制度改革并行,与社会整体变迁同步,到晚明嘉靖年间已经基本奠定,社会由此产生了巨大的白银需求,促使全国性市场初步形成后,进一步向世界扩展。中国的白银需求,也即申国社会内部的变化和市场需求,拉动了白银的流入。这是中国市场经济萌发的重要表现。中国银本位制的基本奠定,中国丝银外贸结构的确定,以白银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网络或体系形成,提供了重要前提条件,也使晚明中国变革与世界变革紧密联系在一起。晚明中国白银货币化最终奠定,并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同时,中国对形成士个整体的世界历史,以及第一个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结论是:白银是晚明社会变迁研究的一把钥匙,货币化是社会内部自发产生的变革趋向,这一中国社会经济货币化的过程,就是中国市场经济萌发的过程,因此,白银货币化是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最重要的标志。但是,随着社会变迁向深层次展开,引发社会激烈动荡,在中外因素互动作用下明朝灭亡,而远比王朝兴衰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社会转型遭遇到了首次挫折。

第四章,高寿仙所论证的是晚明的地方精英与乡村控制方面的变化。他首先指出,晚明中国乡村社会发生了许多重而深刻的变化。他将地方精英粗略划分为职役性、身份性和非身份性主种类型,指出明后期,在人口数量增长、流动加速、贫富分化加剧商品经济发展迅速等综合作用下,建立在里甲体制上的原有乡村社区呈现出明显的分解趋势。职役性地方精英社会地位大幅度衰落,乡村社会支配权力转移到非职役性地方精英手里,这一现象是晚明社会变迁总体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由此,乡村权力结构和地方行政也发生了相应变化。这主要表现在里甲组织趋于萎缩和分解,以绅士为主体的非职役性地方精英的兴起,并在基层组织建设和公共事务管理两个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以及地方政府行政职能范围出现的总体性的收缩趋势上。政府在明前期可以随意征发民力,到后期无力扩展权力,要依靠新型地方精英管理地方公共事务。但是,围绕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也就是地方政府与地方精英的互动关系,作者特别指出,政府职能在总体上的收缩和在局部上的延伸有同时并存的趋势,尽管地方精英在社会管理方面发挥了比以往大得多的作用,但是不能认为地方事务完全操纵于地方精英之手;公共事业与官方行政事务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二者很容易相互转化和融合。

第五章中,张兆裕聚焦于明后期政府与民间救荒能力的分析,提出了变迁申的中央与地方权力转移的问题。认为一方面政府备荒之政在明后期陷人困境,救荒政令执行困难,政府救荒能力减退,而备荒之政的败坏,表明了政府能力的降低;另一方面,明后期民间富民救荒能力提高,社仓、义仓再度兴起,备荒仓储所走过的路程,说明赋役和财政改革发生,政府逐渐放弃对各种社会事业的管理权,是一种明显的自上而下的权力转移,这也正是社会变迁的重要内容。他指出,明前期富民是救荒被动者,到后期转变为主动者,这与富民在救荒乃至其他社会活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紧密相关。富民的活跃,意味着他们经济力量的增强,也意味着他们社会地位的提高。同时,他较全面地论述了富民救荒的多种形式,指出田主救济佃户是重要形式之一,对当时出现的田主赈济佃农主张给以剖析,说明这是历史上到明后期才出现的新思想,并进一步说明这种思想的出现,既有商品经济发展、市场经济发生萌芽的深层次原因,也有富民维护自身利益,反对官府荒政腐败的直接原因。

第六章,吴艳红的视角所指是明代妇女、雇工人、奴婢的法律地位变化。

她认为,由于三者同为权力被剥夺者,可作一个群体来考察。依据明代律例、律注和大量判牍,她不仅关注了法律规定的层面,而且关注了司法实践的层面。指出比较以往,晚明妇女、雇工人、奴婢的法律地位确实有所变化。明后期,从法律条文来看,妇女法律地位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但是从实际中来看,妇女法律地位发生了变化,如奁约的出现,选嗣方面的一定自由,给予妇女继产或财产权一定的有利地位。与雇工人相关,她指出万历十六年题例性质与弘治、嘉靖条例没有根本区别,不具有一些学者所认为的重要意义,但对雇主入概念的廓清本身也是法律地位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其法律地位的保护。关于奴婢,她认为,在明后期由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背景下,奴婢与家主之间关系日渐松散,通过各种途径,奴婢可解除与家主的隶属关系,成为独立“凡人”,而司法实践中也有相应的调整。总的来说,晚明妇女、雇工人、奴婢的法律地位有所提高,对于相应的尊长的法律从属关系有所减弱。

在第七章,张金奎关注的是军户这一明朝政府控制最严格,而且数量庞大的群体。他将军户分为原籍军户和卫所军户两部分,利用大量家谱资料,分别对其生活实态进行了考察。通过剖析四个军户家族,指出明前期严密约束的军籍走向消亡,原籍军户社会地位低下的状况在明后期有所改变。他认为原籍军户地位发生质的转变的起始时间是在成、弘年间,随着社会发展,原籍军户与卫所亲属的关系逐渐淡漠,原籍军户与民户地位日趋接近,这对人口流动有重要意义。关于卫所军户,作者论述了卫学、武举与军民户间的互动,均徭、一条鞭法引人对卫所管理行政化趋势的作用,以及卫所军户通过多种途径谋求自身解放,导致了晚明兵役制度的重大改变一一募兵制的实行。他指出,兵农合一是社会分工不发达、管理体制简单的产物,明后期商品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因素渗透到军旅之中,使军制发生改变,军户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晚明班军以银代役出现在嘉靖年间,折班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的从超经济强制的劳役兵制向以经济关系为主导的雇募志愿兵制的过渡。但是只在局部地区出现,没有全面实行,国家关于军户纳银代役的法令迄明末没有出台,因此,认为军事领域发生了较大变化而未完全解体。

第八章,张宪博对东林党、复社与晚明政治进行了探讨。他首先指出晚明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与君主专制政治的阻碍作用,是发展与倒退的两种走向。

他认为东林党是专制皇权体制外的政治联盟。指出东林党人的结合,从六开始就是政治性的,他们有共同的反传统的思想认识,积极要求参与国家事务、反对专制、保护促进经济发展,“济世”、“救民”活动十分突出,社会影响显著。

在政治主张上,他认为反对专制独裁,要求民主,是东林党人政治上的一个突出特征,东林党人普遍有“天下一体”的共识,而且深化了“天下为公”的思想;

在经济主张上,他指出东林党许多人的家世都是地主兼商人阶层,能够提出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建议,并在反对矿监税使的斗争中表现突出。他认为东林党不讳言“党”和对“朋党”有超越前人的认识,并有控制国家权力的意向。从东林党与市民运动关系考察,他说明二者立场和主张一致,认为东林党已经具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关于复社,他指出已经具有了初步成型的组织系统,形成了社会权威,干预国家政治,推动了政治社会化,是对东林党的继承和发展。

最后,通过与英国政党产生过程的比较,他提出东林党和复社已经越出“朋党”的范畴,作为政治集团已毋庸置疑,东林觉的活动传递出向近代政党转化的信息,复社则在许多方面表现出政党化的趋向。

在第九章中,黄卓越着眼于晚明儒学的平民化趋势,以泰州学派为代表进行研究。首先,他指出思想文化转型是晚明社会整体转型的一个组成部分。

认从社会整体转型看,一个明显的迹象是社会分层加速,处于长期掩抑下的民间社会作为独立客体浮出水面,反馈到思想文化层面,引起一系列变化。他把变化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民间社会自我意识的提高,直接进入一种自述式的文化活动之中,表达自己阶层的理念和需求,他们已非过去那种沉默的缺席者,而是成文化的主动制作者;二是仕者阶层中一些人受到民间社会现状的启发或冲击,开始调整对底层社会的认识,并将新的感受融人到文化活动中。

二者存在有力的互动关系。他提出这一取向在弘、正间形成,至嘉、万间获得大发展,在文学、宗教、儒学上都有明显反映,形成了知识下移的重大趋势。继之,在全面梳理泰州学派学人文集资料的基础上,他从成分来源和讲会形式、“百姓日用是道”命题的阐释、从同心说到大同说的理论境界,和对身、欲、利等物质性概念的解析展开论述,指出从泰州学派学人思想,可以感受到时代变迁对思想脉络的递进产生的影响,他们在心性论层面上引入了民间生活价值的意义,并由此部分分解了原来几乎完全精英化了的理学的构成,这是泰州学派理论创新的所在。

主编简介

万明,1953年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原明史研究室主任。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资深学科带头人,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会长、中国郑和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明史学会首席顾问,国际郑和学会顾问。长期从事明史和中外关系史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国融入世界的步履:明与清前期海外政策比较研究》、《中葡早期关系史》、《明代中外关系史论稿》、《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主编,作者)、《明本〈瀛涯胜览〉校注》、《明代〈万历会计录〉整理与研究》(与徐英凯合著);在国内外发表《明代两京制度的形成及其确立》、《明令新探》、《白银货币化:明朝中国与全球的互动》等论文百余篇。

图片展示











本单详情

《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
作者:万明 主编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42673
出版时间:2015/3/31
开本:16开
页数:691
定价:95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课题的进出
第二节 若干研究视角的回顾与反思
一 社会经济的视角:以资本主义萌芽为中心的追寻
二 近代化/现代化的视角:西方冲击与中国反应模式及其消解
三 社会的视角:一个多元的结构
四 世界的视角:一个整体的概念
第三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内容
一 整体世界——多元社会的研究取向
二 本书的基本内容概述
第一章 人口流动及其社会影响
第一节 社会发展与人口流动
第二节 成、弘以后社会的变化与人口分布
一 成、弘以后社会变化要求人口流动
二 晚明人口的地理分布与时人对策
第三节 晚明生产力的发展与人口流动趋势
一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 农村人口流动的两大趋势
第四节 不同地区人口流动比较
一 三西社会经济与人口结构
二 江西的人口流动
三 山西的人口流动
四 陕西的人口流动
第二章 商业与社会变迁
第一节 晚明城镇商业的空前发展——以后铺业为指标
一 经营队伍中增添了新成员——大批文人学士的加入
二 商品种类增多——非自产货源充足
三 经营规模的扩大和经营方式的创新——具有新特征字号的孕育与兴起
第二节 晚明商人侨寓、定居化趋向与社会变迁
一 明以前商贩的行踪不定、来去无常
二 从客贩到定居
三 商人定居化对晚明社会变迁之影响
第三节 社会商业思潮、理念变迁及其对社会之影响
一 对商业地位、价值的重新认识:工商皆本
二 对商人地位的新估价:商高于工农,甚或不逊于士
三 新商业、商人思想、理念对晚明社会之影响
第三章 白银货币化与中外变革
第一节 白银货币化的趋势:并非国家法令的结果
第二节 白银货币化的进程:国计与民生两条线索的考察
……
第四章 晚明的地方精英与乡村控制
第五章 变迁中政府权力的转移
第六章 对明代卑幼人法律地位的考察
第七章 军户与社会变动
第八章 东林党、复社与晚明政治
第九章 泰州学派与儒学的平民化趋势

附录一:贵州安顺屯堡社会调查报告

附录二: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三:明朝大事年表

后记

淘书团小贴士

1、全场包快递,快递不可达区域使用邮政小包,需自付邮费(港澳台、新疆西藏运费政策>>

2、淘书团订单限30分钟内支付,逾时将被取消。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团购畅销榜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