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奖作品《六十种曲评注》精装全25册,重达20公斤。精心汇集明代戏曲的精华,内容丰富、注释精准、评点恰当,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部雅俗共赏的戏曲宝典。
《六十种曲》因编选作品的丰富性及流传的广泛性,三百年间深受读者推崇。本套书以山西省图书馆藏的清代重印一百二十卷本为底本,参校中华书局本进行注释,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全面的阅读体验。
《六十种曲》作为毛晋审美趣味的重要体现,不仅迎合了当时剧坛的创作风潮,更是对明代戏曲的一次深度挖掘与传承。无论是戏曲研究者还是爱好者,这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32开精装,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六十种曲》是明代末年毛晋编刻的一部带有总结性的明传奇选本,它对明传奇的传播功莫大焉
★本书荣获2002年度中国图书奖
★每部戏曲作品均附有作者作品考述与总评,书后还附有与本剧相关的研究资料,极大地方便了学者的研究与爱好者的欣赏
★本书注释包括曲文中的典故、史事、职官、典章、制度、风俗、方言、地理、宗教等名词、戏曲术语、文体概念、历史及神话人物及一切生僻难解词语等
友情提示:本书所配原书箱有不同程度破损,介意的读者慎拍
《六十种曲》是明代著名藏书家毛晋编选的大型戏曲作品集。毛晋,字子晋,原名凤苞,字子久,别号汲古主人,江苏常熟人。他的汲古阁、目耕楼,共藏书十万册以上,多宋元善本、秘籍。《六十种曲》是他从所藏元明戏曲作品中精选出来的,收人元杂剧1种,南戏5种,明传奇54种(其中汤显祖《还魂记》兼收原作与硕园的改订本)。所收虽然只有60种,但包括了南戏主要剧目“荆、刘、拜、杀”和当时影响甚广的《西厢记》、《琵琶记》,对昆山腔的发展起了较大作用的《浣纱记》以及汤显祖的全部作品和沈的主要作品。所选剧本,在此之前许多未见刊本,另外一些虽有刊本,但毛氏所选本,却较其他刊本有较多优点,因此这部戏曲作品集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流传最广的一部戏曲选集,向为治戏曲者所称道,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这部戏曲作品集编刻于明末清初,原刻本分6套,每套标名汲古阁“绣刻演剧十种”,前后共分6次刊行。前5套均有“弁语”,分别署名“阅世道人”,“得闲主人”等别名,皆未著年月。清初重刻本(扉页标“汲古阁订”、“本衙藏版”,仅存“演剧首套弁言”)因是一次出版,故名《六十种曲》。1935年,开明书店排印出版,由胡墨林断句,叶圣陶、徐调孚校订。1954年,文学古籍刊行社用开明书店纸型重印,并请吴晓铃据明末汲古阁初印本的零种及其他明刊本重作校订。1958年,中华书局又据文学古籍刊行社本重印,成为流传最广的排印本。
但是,这个排印本是无注释、无点评的白文本,对一般读者理解古代戏曲体制、特点以及原作思想、艺术成就存在一定困难,已不适用于当代的戏曲爱好者、工作者和研究者。《六十种曲》的出版现状,与《六十种曲》的文化地位、艺术价值极不相称,有必要予以重新整理和出版。
大型古籍整理项目《六十种曲评注》,将对二十一世纪中国戏曲的振兴与研究产生积极影响。元明时代的优秀戏曲,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文明的艺术结晶,在中国戏曲史上本来就占有重要地位。它的许多剧目至今仍活跃在昆曲、京剧及各种地方戏曲的舞台上,还有许多作品亟待后人改编,以推陈出新,焕发新的艺术生命。《六十种曲评注》的编辑出版,就是要进一步发掘这笔丰厚的艺术遗产,向人们展示古老的戏曲作品特有的民族风格、民族气派和特有的社会价值和文学价值。随着国家对京剧等民族戏曲形式的日益重视和大力扶植,戏曲研究的兴盛亦指日可待。我们编写和出版此书,正适应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约请著名戏曲史研究专家蒋星煜先生担任此书顾问,组织全国戏曲、古籍研究方面的65位学者进行整理、评注工作,以期对此书的质量有所保证。
我们是在1994年开始这项工作的。在蒋星煜先生的亲自指导下,我们确定了本书的编写体例和具体要求,在全体整理、评注者的共同努力下,经多年辛劳,反复修改,全书最终完成。最初,此书拟由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但由于该出版社经费欠缺,改由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出版,已排出6种,又由于某种原因,再改为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山西教育出版社重新确定了编辑要求,约请了社外专家审定了大部分稿件,正拟排印,又由于经费等问题,再受阻碍。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山西省政府,特别是山西省副省长王昕同志得悉此书出版的价值及存在的困难,慨然拨出专款20万元资助。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刘孝严教授竭力帮助运作策划,吉林人民出版社出于对此书编纂意义之大及出版之难的深刻理解,慧眼识珠,大力支持,多方筹措资金,最终使此书得以出版刊行。刘孝严先生及出版专家王我、王科铸、傅烈臣先生重新审定全部稿件,校订把关并提出修改意见,使此书质量又得以提高。在此,我们对上述出版社和大力支持本书编辑出版的几位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整理以山西省图书馆藏清代重印的一百二十卷本(存一百十九册)《六十种曲》为底本,参校中华书局本,以及其它相关版本,改用简体字横排,重新标点,并加注释,每剧各出均有短评,每剧均有作者作品考述、总评。最后还有附编,收入与本剧有关的研究资料,并选《六十种曲》以外某些古本的插图若干,附于剧前。
原书之“弁语”、“绣刻演剧十本”等影印页,本次没有收入。原书曲辞与说白连排,仅以字型大小相区别。本书则一律将曲、白断开(道白部分含词牌)。断开的说自另起,开头缩二格横排。曲中夹白仍连排。原文的错、讹、漏、衍处,一般不作改动,尽量保持原貌。
本书注释包括曲文中的典故、史事、职官、典章、制度、风俗、方言、地理、宗教等名词、戏曲术语、文体概念、历史及神话人物及一切生僻难解词语等。注文用精炼语体文,信、达、雅三者并重。每剧首条注释,均为第一出之标题,概要解释“副未开场”、“开场始末”、“本传开宗”、“传奇纲领”、“家门大略”、“家门始终”、“敷演家门”及“标目”、“首引”、“位略”、“提纲”等戏剧术语,并说明杂剧、南戏及传奇体制的一般特征。每剧第一支曲牌下出注,注文简略介绍曲牌之来历、格式与声律要求等,其后曲牌、词牌不再出注。戏曲脚色在其初出场时出注,主要脚色还需介绍其来历、另称和演变情况。剧中人物,如系历史或传说所实有,亦当出注,一般以正史为据,也可援引有关传说,简介其生平。典故、传说、故事、典章、制度等,以及化用前人诗词曲赋之句,多指明出处,并引原文以资证。出处注明何代、何人、何书、何章节(或条目)。惟注释中朝代与人名之间多用隔点断开。《十三经》、《诸子集成》、二十五史、著名总集(如《诗经》、《楚辞》、《文选》、《全汉文》、《全唐文》等)只注出处、章节,不注作者或编者。注条中的难认字,注汉语拼音,并加注同音汉字。如二三句出一注,注号在首句标点前,注条以首句二三字为目,写作“x×二句”、“xx三句”。整句作注条,亦简作“x x句”。此类注条,先总述大意或串解,再逐一释其字词、典故等,如是引文,则先指明出处,再作串解。前已出注,隔几出后复出的疑难词语,仍出注,但注文应写“见前第×出x注”。
短评是本书体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起导读作用。每剧每出必评,视各剧的情节发展、关目安排、人物思想情感与性格的变化、环境描写、气氛渲染、科诨设计、语言技巧等情形而发,采用赏析式笔墨,言简意赅,引譬连类,醒豁耳目,努力做到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审美性。各条短评,既独立成篇,又相互照应,体现评注者的思想观点和审美倾向。
各剧考述内容主要有两项:本事考和版本考。本事考述重点考察剧作之前前人或同代人采用此事的创作情况,包括诗、词、曲、赋、散文、小说、戏曲、曲艺等文艺样式或对“本事”的使用、加工、改造情形。同一题材的这些作品,长者概述其大意,短者俱引全文,以综述形式串连。版本考述注意对最早的、较好的、影响较大的版本介绍,包括海外善本,同时指出汲古阁本在诸多版本中的地位或价值。
各剧总评内容主要有两项:作家评和作品评。而以作品评为主。作家评述包括生平简介、仕途遭际、思想倾向、创作主张、作品总体风格、成就和影响的研究,并包括对前人对他的评价的再认识。作品评述包括作家创作此剧的动机、取材并加以改造的情况,以及全剧的主题、思想、人物、情节、关目、结构、曲词、说白、科诨等方面。充分肯定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及审美表现力与成功经验,对作品中的糟粕、败笔或迂腐、保守、迷信、拙劣处也予以恰如其分的批评,并点明本剧在中国戏曲史中的地位及影响。
各剧附编是与本剧有关的资料总汇编,以求全为尚,可使读者一编在手,免除多方搜寻之劳。附编包括作家生平资料汇辑、作品历代评论汇辑(一般截止于吴梅先生)、作品版本序跋汇辑。
古籍整理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尤其古代戏曲作品的整理,困难更大。《六十种曲》评注作为一项巨大的工程,要完满完成很不容易。加上我们经验不多,存在问题一定不少,希望诸专家和学者批评指正。
黄竹三 冯俊杰
2000年9月
《六十种曲评注(全25册)》
作者:黄竹三 冯俊杰 编著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6038884
出版时间:2001/9/1
开本:32开
页数:19123
定价:2580
目录:
第1册, 琵琶记评注/原著 (元) 高明;评注冯俊杰.
第2册, 荆钗记评注/原著(明) 柯丹邱;姚玉光, 评注白秀芹;香囊记评注/原著 (明) 邵璨著;评注张仁立, 张仁明.
第3册, 浣纱记评注/原著 (明) 梁辰鱼;评注周华斌, 吕文丽;寻亲记评注/原著 (明) 范受益;评注宁希元, 宁恢;千金记评注/原著(明) 沈采;评注安国梁, 张秀华.
第4册, 精忠记评注/评注陈绍华;鸣凤记/延保全评注.
第5册, 八义记评注/原著 (明) 徐元著;评注明光;三元记评注/原著 (明) 沈受先;评注徐志啸;南西厢记评注/原著 (明) 李景云, 崔时佩;评注何根德.
第6册, 幽闺记评注/(元) 原著施惠著;评注谭源材, 黄竹三;明珠记评注/原著 (明) 陆采;评注张树英;玉簪记评注/原著 (明) 高濂;评注麻国钧.
第7册, 红拂记评注/(明) 原著张凤翼
第8册, 紫钗记评注/原著 (明) 汤显祖;评注曲家源, 白照芹
第9册, 南柯记评注/原著 (明) 汤显祖;评注王安庭;西厢记评注/原著 (元) 王实甫;评注周锡山.
第10册, 春芜记/原著 (明) 王;评注苏涵;琴心记评注/原著 (明) 孙柚;评注苏涵;玉镜台记评注/原著 (明) 朱鼎;评注窦楷, 曹飞.
第11册, 怀香记评注/原著 (明) 陆采;评注曹飞;彩毫记评注/原著 (明) 屠隆;评注许建中.
第12册, 运甓记评注/(明) 原著吾邱瑞;评注李强;鸾 记评注/原著 (明) 叶宪祖;评注詹怡萍;玉合记评注/原著 (明) 梅鼎祚;评注陈桂声.
第13册, 金莲记评注/原著 (明) 陈汝元;评注黄崇浩;四喜记评注/原著 (明) 谢谠著;李蹊, 评注谭莉芳.
第14册, 锈襦记评注/原著 (明) 徐霖;评注王福才, 王星荣;青衫记评注/原著 (明) 顾大典;评注彭会资, 黄桂玲, 黄立业;红梨记评注/原著 (明) 徐复祚评注;陈绍华.
第15册, 焚香记评注/原著 (明) 王玉峰;评注黄明;霞笺记评注/评注许建中;西楼记评注/原著 (明) 袁于令;评注陈多.
第16册, 投梭记评注/原著 (明) 徐复祚;评注孙京荣;玉环记评注/原著 (明) 杨柔胜;评注奚海;金雀记评注/原著 (明) 无心子;评注迟乃鹏.
第17册, 赠书记评注/评注李正民, 曹凌燕;锦笺记评注/原著 (明) 周履靖;评注王廷信;蕉帕记评注/原著 (明) 单本;评注池万兴.
第18册, 紫箫记评注/原著 (明) 汤显祖;评注曲家源;水浒记/原著 (明) 许自昌;评注周锡山, 黄明.
第19册, 玉记评注/原著 (明) 郑若庸;评注黄仕忠;灌园记评注/原著 (明) 张凤翼;评注车文明;种玉记评注/原著 (明) 汪廷讷;评注赫崇政.
第20册, 双烈记评注/原著 (明) 张四维;评注张一平;狮吼记评注/原著 (明) 汪廷讷;评注黄飚.
第21册, 义侠记评注/原著 (明) 沈;评注车文明;白兔记评注/评注谭源材;杀狗记评注/原著 (明) 徐;评注孙安邦, 孙蓓.
第22册, 昙花记评注/原著 (明) 屠隆;评注田同旭.
第23册, 龙膏记评注/原著 (明) 杨;评注李蹊, 谭莉芳;飞丸记评注/原著 (明) 张景;评注梁归智, 尚丽新.
第24册, 东郭记评注/原著 (明) 孙仁孺;评注董竟成, 杨矗;节侠记评注/原著 (明) 许三阶;改订 (明) 许自昌;评注安国梁, 张秀华.
第25册, 双珠记评注/原著 (明) 沈鲸;评注张继红;四贤记评注/评注刘崇德;还魂记评注 (硕园删定本)/原著 (明) 汤显祖;删定 (明) 硕园;评注于铁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