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组
中图网>淘书团>社科>团购详情

淘书团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全6卷,日本研究学者杨栋梁主编,详细论述汉代至二十一世纪初期,日本对中国的态度变化,涵盖近代以来日本出版的各类文献,包括相关公文、时论报刊、调查文献及学者著述等。

本套书把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分为如下几个阶段:从质疑到蔑视(1840—1895)、从蔑视到无视(1895—1945)、从敌视到正视(1945—1972)、从正视到“竞合”(1972—)。从国际大背景以及中国与日本的具体历史情境,论述这种转变的深层历史根源以及逻辑根源,对正确认识近代中日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团购价¥98.0 ¥295.0 折扣3.3
已售53
缺货登记

返回淘书团>>

推荐理由

16开平装,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反映了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的态度变化,是一套资料非常扎实的学术图书,也是该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一套学术参考图书
以近代以来日本出版的各种文献作为研究的材料,使用了大量日本公文、报刊时论文章、各类调查文献及学者著述
所依据的日本文献,绝大部分国内尚没有翻译出版,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对近代日本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及社会各界人物如胜海舟、宫崎滔天、田中角荣和大平正芳等的中国观做了详细论述
回溯近200年来日本中国观的演变过程,对于认识日本的过去及现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脉相承:中华历代文化鉴赏
洞明世事,从读书开始
钟灵毓秀之地:各省文化大赏
隽永的精神家园:中华艺术盛景
探索东方奇幻世界:神、鬼、人
书友说
  • *** 2023/5/18 10:55:38
    非常厚实,很有质感的一套书,语言平实易懂,非常不错,希望能多一些这样高品质性价比高的丛书
  • ztw*** 2023/4/13 10:25:32
    以日本作为镜子看中国
  • han*** 2023/3/7 8:03:01
    了解日本人如何看中国的好书,推荐一读,知己知彼
  • ztw*** 2023/1/9 22:04:40
    质量很好内容经典非常满意
查看下一条 >>

编辑推荐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是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反映了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的态度变化,是一套资料非常扎实的学术图书,也是该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一套学术参考图书。丛书把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分为如下几个阶段:从质疑到蔑视(1840—1895)、从蔑视到无视(1895—1945)、从敌视到正视(1945—1972)、从正视到“竞合”(1972—)。从国际大背景以及中国与日本的具体历史情境,论述这种转变的深层历史根源以及逻辑根源,对正确认识近代中日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书向上追溯至汉代,下限止于2010年,以近代以来日本出版的各种文献作为研究的材料,使用了大量日本公文、报刊时论文章、各类调查文献及学者著述。所依据的日本文献,绝大部分国内尚没有翻译出版,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同时,对近代日本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及社会各界人物如胜海舟、宫崎滔天、田中角荣和大平正芳等的中国观做了详细论述。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当今世界格局以及中、日两国和中日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回溯近200年来日本中国观的演变过程,对于认识日本的过去及现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分册介绍

【第一卷:总论】
一部承载着“友好”、恬淡和对立等不同内容的中日古代关系史,给近代前夜日本传统的中国观留下了什么“思想遗产”?
鸦片战争的炮声惊醒东亚的太平梦后,日本的中国观怎样从“文化遥想”变成了“现实殷鉴”?
甲午战争后,日本的蔑视型中国观如何形成和固化?
二战以后,日本的中国观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以史为证,知古方可达今。历史这面镜子,既可认知对手,也可检点自身。
本卷依据后五卷展开的基本实证资料,从日本、中国和世界的共时性三维约束环境的视角出发,历时性地考察了日本近代以来中国观的演变,分析了其不同时期中国观的内容和特点,探讨了其中国观的变化规律及其本质。

【第二卷:1603-1840】
自古以来,日本长期折服于中国的文治武功,然而到江户时代(1603-1867年),随着内外形势的诸多变化,日本对中国的认识开始发生转变。知识界的中国认识基本反映了江户时代日本人中国观的方向,这集中反映在儒学、国学、兰学三大学问体系中。由于“三学”的性质、研究对象以及所倡精神各异,因而对中国的认识也表现为三种互相联系又相互龃龉的话语。源于三大知识体系的中国认识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概而观之,作为与中国儒家同根的日本儒者反映出实现日中两国文化平等的诉求;国学家们则基于民族主义对中国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兰学家则在与西洋的对照中对中国文化传统进行了重新定位。要而言之,近代日本人对中国的各种认识,都可以从“江户三学”中找到原型。

【第三卷:1840-1895】
从详细解读日本外交史、思想史和社会文化史的相关原始资料出发,论述了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期间日本的中国认识从臆测到实证、从同病相怜到蔑视轻侮以至于兵刃相向的发展过程。对幕末志士的中国认识、明治初期《中日修好条规》的交涉与签订过程中的种种问题、福泽谕吉以及为蔑视中国起推波助澜作用的各种言说、当时政界、军界及社会民众的相关历史事实进行了详细的实证研究,概述了这一历史时期日本中国观中殷鉴论、唇齿论、敌对论、亲善论等几种基本类型,并从总体上阐明了近代日本中国认识的原型及其变化机制。本书附录有比较详细的相关事项年表和田中梓都美的《近世至明治时期日本的台湾认识》专论,有助于把握这一时期日本中国认识的全貌。

【第四卷:1895-1945】
甲午战争直至日本战败(1895—1945年),日本在中国不断深化的民族危机中,蔑视型中国观进一步固化,对于中国掀起的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国民革命等救亡图存运动,日本政界、军界乃至知识界的主流均否定其积极意义,甚至以表象为据反向理解各种革新运动会促使中国更为迅速地走向分裂与崩溃,坚持“中国亡国观”。由于持有此种认识的主体或直接位于决策地位制定政策,或处于决策周边提出议案,或置身于驻华使馆及军事机构提供相关情报,或活跃于言论界主导舆论,故“中国亡国观”通过各种渠道融入日本对华战略及决策的制度框架,并成为支配性观点,导致日本最终发动十五年侵华战争。

【第五卷:1945-1972】
在中日两国无邦交的敌对状态时期(1945-1972年),按照日本的政权更迭,其中国观的演进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战后初期至1950年代末,中日关系敌对态势逐渐形成并走向恶化;1960年代,民间往来和经贸关系有所发展;1970年代初期,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对华政策开始从敌对走向正视。 本卷论述了日本各届政府的对华政策及其形成的来龙去脉,并对几个主要政府首脑及“知华派”各界人物的中国观做了专题论述。日本各在野党在中日关系方面,发挥了制约自民党政权对华政策以及促进、中介、调和等作用,为中日关系正常化做了大量工作,功不可没。中日两国国内政治局势的千变万化也是影响日本对华认识的重要因素。

【第六卷:1972-2010】
阐述了中日复交以来(1972—2010年)日本政界人士、经济界人士和普通国民的中国观的演进轨迹和发展特征。依循历史发展的脉络,集中对不同时期日本各界人士中居于主流的对华认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和阐释。日本各界人士对华观的变迁与国际体系层次因素、日本国内政治生态变化及中国国家实力的消长紧密关联。日本各界人士的对华认识在由冷战时代向后冷战时代演进的过程中,实现了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的嬗变,经历了从“建设性接触”到“战略性防范”的变迁,对中国的定位逐步完成了由“友好伙伴”向“竞争对手”角色的界定。日本各界人士中国观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竞相作用的“合力”结果。显然,就日本各界人士对中国的认知而言,往往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元性的特征。

主编简介

杨栋梁,1954年2月生,汉族,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人。198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1992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天津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教育部日本教育专家组组长,中国日本史学会副会长,中华日本学会副会长,中国日本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市日本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天津市亚太发展研究中心顾问。
主要从事日本近现代政治经济史、特别是日本经济政策史研究。出版图书《日本后发型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研究》《日本近现代经济史》《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与东亚》《国家权力与经济发展》《近代以来日本经济体制变革研究》。
指导硕、博士研究生多名。在中日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认识及行动选择研究》和基地重大项目《日本近代化历程研究》。

图片展示













本单详情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一卷:总论》
主编:杨栋梁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081599
出版时间:2012-06
开本:16开
页数:399
定价:37.00

目录
序论
第一章 近代以前的中日关系及其“思想遗产”
一、隋以前的中日“宗属”关系
二、隋唐时期中日“对等”关系的涵义
三、五代、两宋“无邦交”时期的中日民间交流
四、元明时期中日关系的“恩怨”
五、封建晚期中日两国的“隔离”
第二章 从质疑到蔑视
——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时期的中国观(1840—1895)
一、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殷鉴”论
1. 日本朝野的鸦片战争观
2. “千岁丸”上海行的实地感受
二、中国对策论的主张和较量
1. 中日“连横论”
2. “脱亚”与告别“恶友”论
3. “早期亚洲主义”辨
三、蔑视型中国观的泛化
1. 日本各界对甲午战争的态度
2. 媒体对中国的丑化
3. 蔑视型中国论的泛滥
4. “ 国论”与“日本盟主论”
第三章 从蔑视到无视
——甲午战后至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观(1895一1924)
一、蔑视型中国观的发展
1. “东洋盟主论”的受挫
2. “保全中国论”的浮出
3. “戊戌变法”过激论
4. 蔑视型中国观的固化
二、日俄战争前后的中国观
1. “卧薪尝胆”的对俄一战
2. 战时蔑华观诸态与传播
3. 战后的“世界一等国”意识及使命观
三、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观
1. 政界的判断与对策
2. 大陆浪人的认知与行动
3. 酒卷贞一郎的《 分割论》
四、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观
1. 一战期间的对华政策
2. 内藤湖南的中国论
3. 吉野作造的中国观
第四章 从无视到敌视
——国民革命至二战结束时期的中国观(1924—1945)
一、对中国国民革命的知行
1. 政界的国民革命观
2. “协调派”的“不干涉”对策
3. “强硬派”的蛮横干涉
二、占领中国东北的得逞
1. 甚嚣尘上的“满蒙占有论”
2. 石原莞尔的战争论与“满蒙”策
3. 民众对“九一八事变”的反应
4. 橘扑的“满洲国建设”论
三、走向全面侵华的知行
1. “孤儿”的执拗
2. 得陇望蜀的“分离华北”
3. 政治的“转向”
4. 无视型中国观的躁动
四、鲸吞中国的孤注一掷
1. 全面侵华的妄断
2. “以华制华”的“东亚新秩序”梦
3. 侵华时期的“ 抗战力调查”
4. 走向战败的挣扎
第五章 从敌视到正视
——二战战败至复交时期的中国观(1945—1972)
一、战后初期中国认知环境的变化
1. 对中国“以德报怨”的感恩
2. “冷战”下对华行动选择的约束
二、敌视型对华知行的表与里
1. 吉田茂政府选择“ ”的心路
2. 自民党政权敌视中国的共识
3. “政经分离”的盘算
三、社会团体的中国认知
1. 日本社会党的中国知行
2. 日本共产党的中国知行
3. “日本中国友好协会”的对华文化交流
四、经济界的中国知行
1. 经济界代表人物的中国认知
2. 经济团体“以民促官”的经贸活动
五、民众中国观的嬗变
1. 普通民众的中国认知
2. 媒体的中国认识
3. 右翼势力的对华动向
六、正视中国的复交
1. 自民党“知华派”的知行
2. 田中角荣的“决断”
3. 社会各界对中日复交的反响
第六章 从正视到“竞合”
——复交以来的中国知行(1972—2011)
一、复交初期的中国认知与实践
1. “亲华派”与“亲台派”的论争
2. 围绕反霸条款的战略之争
3. 福田内阁的缔约认识及决断
4. 经济界对中日缔约的推动
二、“友好”时期的中国知行
1. 大平正芳的中国观
2. 中曾根康弘的 观与中国观
3. 稻山嘉宽的中国知行
4. 围绕天皇访华的争执
三、冷战后中国认知的演进
1. 对华合作思想的发展
2. “中国威胁论”的出现
3. 桥本龙太郎的“新对华外交”
四、新世纪中国认知的考验
1. 新生代政治家的中国观
2. 小泉纯一郎的中国观及靖国史观
3. 后小泉时代的中国知行
4. 民主党政府的中国知行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二卷:1603-1840》
主编:杨栋梁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081582
出版时间:2012-06
开本:16开
页数:263
定价:38.00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儒学家的中国观
一、江户时代初期儒者的中国认识:“理”的普遍性与儒者的中国憧憬
1.藤原惺窝的中国认识
2.林罗山的中国认识
3.中江藤树的中国认识
4.明末遗臣与日本儒者的中国认识
二、海禁时代儒者的中国认识:“中华”的概念化与华夷秩序观的分裂
1.中华崇拜思想
2.日本型华夷思想
第二章 国学家的中国观
一、国学孕育阶段的中国认识:神儒佛三教一致下的中国观
1.复古思潮与国学的萌芽
2.国学先驱者的中国认识--户田茂睡
3.国学先驱者的中国认识--契冲
二、国学确立阶段的中国认识:国学话语体系的创建与儒佛的排斥
1.荷田春满的中国认识
2.贺茂真渊的中国认识
三、国学大成与发展阶段的中国认识:神道的普遍性与儒佛的特殊性
1.本居宣长的中国认识
2.平田笃胤的中国认识
四、对国学者中国认识的思考
第三章 兰学与中国认识
一、兰学素描
1.学统源流
2.科学认识论
3.兰学的职业化
二、兰医技术型
1.杉田玄白:从弃汉到存汉
2.前野良泽:慕兰存汉
3.大槻玄泽:汉兰折中
三、经世致用型
1.山片蟠桃:对中国文化的扬弃
2.本多利明:基于地理环境论的中国认识
四、融汇中西型-和魂洋才论
1.佐久间象山:中西文化互补论
2.横井小楠:“三代”政治样本观
3.流连于中华文化的情结
五、佐藤信渊的兴日侵华论
第四章 幕末遣欧美使节的中国见闻
一、香港、上海识见
1.香港见闻
2.上海印象
二、海外华人与中国事情
1.邂逅海外华人
2.关注中国事情
三、幕末使节中国见闻的特点
1.评价严苛
2.视角偏颇
结语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三卷:1840-1895》
主编:杨栋梁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081575
出版时间:2012-06
开本:16开
页数:506
定价:69.00

目录
引言:近代日本中国认识的原型及其变化机制
一 问题之所在
二 一个典型的例子:佐藤信渊的中国认识
三 中国认识变化的机制之一:对象化中国
四 中国认识变化的机制之二:类型化中国
五 简单的结语
第一章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日本中国观的几种主要类型
一 殷鉴论
二 唇齿论
三 敌对论
四 亲善论
第二章 从“臆测”到实证
一 古贺侗庵的《海防臆测》与《鸦片酿变记》
二 洋学者的视线:渡边华山与高野长英
三 鸦片战争之后日本儒者及志士的中国观
四 幕府“千岁丸”上海之行与实证的中国观的形成
补论:近代日本的立宪政体与中国——以加藤弘之的《邻草》为例
第三章 作为“经略”的“修好”
一 “万国对峙”与“万国并立”
二 《中日修好条规》(上):“修好”的交涉
三 《中日修好条规》(下):“修好”的种种“如意算盘”
四 出兵台湾:无理取闹的得逞
第四章 “可侮”与“不可侮”之间:以福泽谕吉为中心
一 舆论界“可侮”与“不可侮”的讨论
二 福泽谕吉的中国认识(上):《文明论之概略》以前的中国认识
三 福泽谕吉的中国认识(中):《文明论之概略》中的中国认识
四 福泽谕吉的中国认识(下):走向《脱亚论》
第五章 蔑视中国的普及化
一 从《征讨清国策案》到甲午战争的爆发
二 蔑视中国的普及化(一):竹越与三郎的《支那论》与德富苏峰的《大日本膨胀论》
三 蔑视中国的普及化(二):荒尾精的《对清意见》与尾崎行雄的《支那处分案》
四 蔑视中国的普及化(三):歌曲与漫画中的中国丑化管窥
结语:由胜海舟的中国认识所想到的——与松浦玲先生商榷
一 所谓胜海舟自始至终反对日清战争
二 “尧舜的政治”真意何在?
三 胜海舟与丁汝昌、康有为
四 “所谓历史,实在是难呀。”
人名索引
征引及参考文献
相关事项年表
附录:近世至明治时期日本的台湾认识(田中梓都美)
后记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四卷:1895-1945》
主编:杨栋梁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081568
出版时间:2012-06
开本:16开
页数:342
定价:49.00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 国观”的雏形——走上侵华之路
一 世界文明中心观的转移与甲午战争的发动
二 日本对华观的全民性逆转
三 “东洋盟主观”的形成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四 “ 国观”的雏形
第二章 “ 国观”的形成——“入欧侵亚”
一 “三国干涉”与“东洋盟主”意识的受挫
二 列强对中国经济权益的竞争与“ 国观”
三 对列强瓜分中国的认识与福建省的“不割让”
四 “入欧侵亚”路线的统一
第三章 “ 国观”的巩固——与列强“共舞”
一 日本政府的义和团观与出兵决策
二 民间的初期认识及其煽战舆论
三 战争过程中的中国观察
四 《辛丑条约》的签订与“ 国观”内涵的拓展
第四章 “ 国观”的升级——“大陆政策”的强化
一 日俄战后民众的自我观与对华观
二 “中国客体观”与“大陆政策”的强化
第五章 “ 国观”的“应验”——分裂“满蒙”
一 日本政界的辛亥革命观及对策
二 大陆浪人的辛亥革命观
三 知识分子的辛亥革命观
第六章 “ 国观”的变动——走向十五年战争
一 币原外交背后的北伐观
二 田中外交背后的北伐观
三 “满蒙领有论”与皇姑屯事件
第七章 “ 国观”的实践——灭亡中国的梦魇
一 对华认识与“九·一八”事变
二 对华认识与东亚“门罗主义”
三 走向侵略战争的对华认识与行动
四 蔑视中国与“七七事变”
五 《 抗战力调查报告》的中国认识及其影响
六 “大东亚新秩序”的梦魇与中国
后记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五卷:1945-1972》
主编:杨栋梁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081551
出版时间:2012-06
开本:16开
页数:311
定价:46.00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战后初期日本的对华认识与行动选择
一 战后初期的中日关系
1. 战后初期日本人的对华认识
2. 日本侨俘遣返问题
3. 中国人民解放军收编日本兵
二 吉田内阁的对华政策与吉田茂的中国观
1. 旧金山对日媾和与“吉田书简”
2. 吉田内阁的对华认识与“日台条约”的签订
3. 吉田茂的中国观
三 战后初期的中日民间交流
1. 日本民间经贸团体
2. 中日民间经济往来
3. 内山完造与“日中友好协会”
第二章 敌对态势的形成与升级
一 鸠山内阁时期的对华政策
1. 1950年代的中国
2. 鸠山内阁的对华政策与行动
3. 村田省藏访华与第三次中日民间贸易协定
二 岸信介内阁的反华态势
1. 岸信介内阁与第四次中日民间贸易协定
2. 中日关系急剧恶化
3. 中日之间的“原则”之争
三 日本自民党知华派代表人物的中国观
1. 石桥湛山的对华认识
2. 松村谦三与中国
3. 高碕达之助与中日贸易
第三章 在野党与民间人士的对华认识
一 日本革新政党的对华认识
1. 日本社会党的对华政策
2. 日本共产党及其对华关系
二 日本社会各界的中国观
1. 日本国民及媒体的中国认识
2. 日本学界的对华认识
3. 竹内好与竹内实的中国观
4. 日本右翼势力的对华动向
第四章 1960年代日本政府的对华认识与对策
一 池田勇人的对华观
1. “对华自主论”的真相
2. “推动中日贸易论”的界限
3. “一个中国论”的幌子
二 佐藤政府的对华认识与行动选择
1. 积极的“政经不可分论”
2. 消极的“慎重对应论”
3. 倒退的“和平共存论”
4. 片面的“中日复交论”
第五章 民间外交时代经济界的对华认识与行动
一 中日复交前的日本经济界
1. 友好贸易下的日本经济界
2. LT(MT)贸易下的日本经济界
3. 贸易四原则与日本经济界
二 经济界代表人物的对华认识
1. 大原总一郎的赎罪历史观
2. 稻山嘉宽的贸易和平论
3. 冈崎嘉平太的亚洲睦邻论
三 经济界对中日关系的作用与影响
1. 经贸关系的发展
2. 政治关系的先导
3. 国民的相互理解与认知
第六章 田中内阁与中日关系正常化
一 “中美接近”与对华复交论
1. 对“中美接近”的认识
2. 政党及各界的对华复交论
二 复交谈判的准备
1. 中日复交的目的
2. 复交谈判的国际准备
3. 复交谈判的国内准备
三 复交谈判的过程
1. 在野党“补充外交”与中方草案的形成
2. 中方草案的研究与日方草案的讨论
3. 谈判中的分歧与争论
四 中日复交的评价
1. 中日复交的意义
2. 日本对中日复交的认识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六卷:1972-2010》
主编:杨栋梁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081544
出版时间:2012-06
开本:16开
页数:381
定价:56.00

目录
第一章 中日复交初期日本各界的对华认识(1972—1978年)
一 中日复交初期日本政界的对华认识
1. 自民党内围绕中日复交的论争
2. 在野党的对华认识和行动
3. 田中角荣的中国观
4. 围绕反霸条款的战略之争
5. 福田内阁的缔约认识及行动
二 中日复交初期日本经济界的对华认识
1. 日本经济界对中国国情的认识
2. 积极推动和平友好条约的缔结
3. 冈崎嘉平太的中国观
三 中日复交初期日本国民的对华认识
1. 舆论调查所见日本国民的中国观
2. 日本学者的“中国”观
3. 日本舆论界及学界的对华认识
第二章 崇尚“友好”时期日本各界的对华认识(1979—1992年)
一 崇尚“友好”时期日本政界的对华认识
1. 大平正芳的中国观及其外交实践
2. 中曾根的 构想及其中国观
3. 冷战末期日本政界的 观及对华认识
二 崇尚“友好”时期日本经济界的对华认识
1. 对中国经济调整及外贸体制的关注
2. 对中日合办企业的各种论争
3. 理解和体谅对方——稻山嘉宽的对华认识
三 崇尚“友好”时期日本国民的对华认识
1. “友好”时期日本国民的中国观
2. 日本学界的中国研究及对华认识
3. 日本各界围绕天皇访华的论争
第三章 冷战结束后日本各界的对华认识(1993—2000年)
一 冷战结束后日本政界的对华认识
1. 冷战后日本对华合作思想的继承
2. 日本应对中国崛起的主要举措
3. “中国威胁论”的滋生和蔓延
4. 冷战后日本对华战略思想的转变
二 冷战结束后日本经济界的对华认识
1. 关注中国经济发展
2. 对华投资环境的不同认识
三 冷战结束后日本国民的对华认识
1. 日本国民对华认识趋于警惕和消极
2.日本舆论界与学界的对华认识
第四章 新世纪日本各界的对华认识(2001—2010年)
一 新世纪日本政界的对华认识
1. 小泉内阁时期日本政界的对华认识
2. 新生代政治家的 观、中国观及历史观
3. 小泉纯一郎的中国观及外交实践
4. 后小泉时代日本政界的对华认识
二 新世纪日本经济界的对华认识
1. “中国经济威胁论”的盛行
2. “政冷经热”时期经济界的对华认识
3. 经济界人士的历史观
4.对近年来中日关系的认识
三 新世纪日本国民的对华认识
1. 新世纪日本国民对华认识日益恶化
2. 新世纪日本学界的对华认识
3. 大众传媒的中国报道和舆论诱导
第五章 日本各界对华认识的演进趋势及主要特征(1972—2010年)
一 日本政界对华认识的演进及特征
二 日本经济界对华认识的嬗变及特征
三 日本国民对华认识的变迁及特征
四 日本各界对华认识的互动与整合
参考文献

淘书团小贴士

1、全场包快递,快递不可达区域使用邮政小包,需自付邮费(港澳台、新疆西藏运费政策>>

2、淘书团订单限30分钟内支付,逾时将被取消。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团购畅销榜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