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明史》全两册,美国学者丹尼斯·舍曼等合力编撰,集合大量珍贵史料和图片,客观真实地再现了世界文明史上的人物和事件,回顾世界6000多年的文明进程。
本书汇编了人类文明重要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资料,既包括原创经典和事件亲历者所书写的一手资料,也配有展示相关历史时期的陶器、青铜器、钱币、雕塑和建筑物的视觉资料,二者相辅相成,图文并茂地向读者展示六千年来人类文明的缘起与发展、辉煌与衰落。
★ 16开平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 美国学者丹尼斯·舍曼、A·汤姆·格伦费尔德、杰拉尔德·马科维茨、戴维·罗斯纳、琳达·海伍德合力编撰
★ 全书共分为26章,以历史时期和地理区域为线索,将人类文明的画卷缓缓展开,每章聚焦某一个或某几个文明的发展情况,囊括政治、经济、社会、艺术和文化等多元角度,展示同时代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不仅有全面、直观的叙述,更有作者独到、清晰的分析
★ 本书将人类历史视为一个整体、一个全球文明在各个地理区域此消彼长的过程,因此,该书不仅在介绍人类历史上的各个文明,更注重讲述文明之间的互动
历史(尤其是世界历史)作为一种绵长的生活时空,更是把这种多样性在*大范围内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因此,一部“世界文明史”的编撰,必定要呈现世界各地的生活场景,必定要将人类历史“看作是在地球的各个地方此消彼长的过程”。历史的事实和记载已经表明,地理条件的差异和生活环境的不同,使得分散在全球的生活群体发展出各自的生产方式、组织类型和思想观念。即便这些因素会随着交往的扩大而彼此互动,乃至构成共识与交集,但这种互动和交集仍是生活多样性的结果,甚至还会因为这种近距离的接触而使其多样性变得愈发明显。
在这部由西方学者编撰的《世界文明史》中,我们既能看到西方的历史,也能看到非西方的历史。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能读到大量关于西方与非西方之间互动的历史。
《世界文明史(第4版)》的*大特征就在于,它所给出的只是历史记载的材料、历史研究的范例并辅以一定的提示,而不是任何结论。编者的主要目的,似乎是希望通过上述历史证据和历史线索的引导,来培养读者的历史研究能力。让读者在开放、繁杂的历史记载面前锻炼成为一个“熟练的侦探”,去“发现前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以及这些想法和做法背后的理由与原因,并将这些信息整合成一个有时间顺序的记录”。
丹尼斯·舍曼(Dennis Sherman)是纽约市立大学约翰·杰伊学院的历史学教授。他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读完学士(1962)与硕士(1965)后,在密歇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70)。曾得到福特基金会(1968-1969,1969-1970)、经济史研究学会(1971-1972)以及国家人文科学基金(1973-1976)的奖励和资助。
A·汤姆·格伦费尔德(A. Tom Grunfeld)是纽约州立大学帝国学院的历史学教授,曾荣获纽约州立大学“杰出教学教授”的荣誉称号。他在纽约州立大学的奥尔德韦斯特伯里学院获得学士学位(1972),在伦敦大学的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获得硕士学位(1973),在纽约大学读完博士(1985)。他曾获得多项学术交流和研究的基金资助。
杰拉尔德·马科维茨(Gerald Markowitz)是纽约市立大学约翰·杰伊学院和研究生院的杰出教授,同时,他还是哥伦比亚大学梅尔曼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系的兼职教授。他和戴维·罗斯纳合著并出版了《欺骗和否认:工业污染的致命政治》(Deceit and Denial: The Deadly Politics of Industrial Pollution,2002)。马科维茨教授曾获得包括国家人文科学基金、国家科学基金等许多资助。他还是维塞蒂尔奖的获得者。
戴维·罗斯纳(David Rosner)是哥伦比亚大学公共卫生和历史学教授,担任该校梅尔曼公共卫生学院的公共卫生史研究中心的主任。他曾是纽约市立大学的历史学杰出教授,享受过古根海姆学者、国家人文科学基金学者以及齐赛亚·梅西学者等待遇。他还获得过罗伯特·伍德·约翰逊调研者奖金,以及由纽约市立大学颁发的杰出学者奖等。
琳达·海伍德(Linda Heywood)是波士顿大学非洲史和非洲流散史专业的副教授。她于198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第二手资料)《中国文化中的亲缘关系》罗友枝
--------------------
中国文化延续了很长时间且未曾中断过,这使得精英文化(统治者、地主和官僚阶层的文化)和大众文化在很大程度上相互融合。这种文化的核心方面是家庭,进而扩展到祖先。作为儒家学说最基本的思想,孝的观念是和对家庭的重视结合在一起的。显然,理解亲缘关系是理解中国文化的关键。下面这段文字选自研究中国文化的美国历史学家罗友枝(Evelyn S.Rawski)的著作,内容是亲缘关系的重要性,及其在中国人生活中的首要地位。
思考:中国人的忠诚主要指向家庭甚至是祖先,而不是指向政治,像这样的社会,其本质是什么;中国的民居建筑从哪些方面反映了中国人社会生活的基本规范;佛教对于以家庭为中心的中国社会提出了怎样的挑战。
--------------------
从很早时候开始,中国人就注重葬礼,祈求祖先的庇佑。而最早的书面材料——甲骨文,它们在青铜时代用于占卜,也被用来向祖先之灵或自然之神祈求旨意和帮助——也对葬礼的发展有所记载。中国人不仅相信有一种超越死亡的纽带,而且认为祖先有特殊的方式进入神的世界,维护子孙后代的利益。……关于死亡的重要仪式及其附属品以及对祖先的崇敬之心,一直延续到今天。……
具有亲缘关系的群体是中国社会的一个核心方面。家庭不仅包括健在的父母、兄弟姐妹、配偶和子女,还包括数代以来由同一父系血统的男性构成的家族谱系,它作为中国文化中另一个核心概念已经延续了几千年。因此,一个中国人会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部分,他的首要责任是维护谱系的传承。而男性的血统谱系占支配地位——婚姻就是让新娘加人到新郎的家庭中——也是典型的中国社会的特征。……
男性血统的家族谱系占主导,祖先与后世家庭的联系不断,像这样的意识以及厚葬死者的观念,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成为社会各阶层所接受的基本预设和目标导向。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中国的民居设计。大部分中国人住在带有庭院的平房里。农民只有一两间房屋,而地主则可能有好几百间房屋,还有院落相连。除去房屋大小和位置的不同,所有的房子都有一个相同特征:正房是用来供奉祖先和接待客人的。
……中国房屋一个最典型的特征是有围墙。吴讷孙将围墙内的房屋设计和生活空间称为“分等级的私密空间”。大门外是陌生人的世界,而围墙则将家庭同较大的社会隔开。中国人对待外人的方式也有细微差别:商贩只可以进大门展示货物,而亲朋好友则可以进入庭院和客房。客房后面是更私密的房间,往往是女性的闺房。可见,对生活空间的使用反映了中国人重要的社会等级。……
商朝人的观念中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即“帝”,它是“天”的前任。随着公元前11世纪周朝的建立,“帝”被“天”取代了。“帝”就像人类社会的君王一样,管理着宇宙秩序。世上的君王从这位至高无上的神那里获得权威和合法性,而君王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敬“帝”(后来就是敬“天”)。至高无上的神与君王之间存在某种特殊的联系,这是宇宙秩序的关键。后来,它被称为“天命”,一直作为王朝统治的合法性基础而持续至1911年。“天命”观念不仅决定了统治者的行为,也决定了造反者的行为,因此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常常出现在一些有关开国皇帝出生或者其命运发生转折时的祥瑞之兆的故事中。……
佛教在公元一二世纪时传入中国。到了4世纪,佛教在中国北方的统治阶层和长江三角洲的汉族精英中已经颇具影响力。……
佛教对平常百姓影响深刻。佛教中的“罪”和“报应”等观念已深入到中国的民间信仰里。在传入中国后,佛成为百姓崇拜的一个重要对象。……
同时,佛教的某些观念,也给中国社会以家庭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带来了挑战。佛教里有妙善和目连的故事。目连把他罪孽深重的母亲救出地狱,从而表明自己的孝心。这些故事因迎合中国人的价值观而被广为接受,但它们所宣扬的核心观念,即断绝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的世俗关系,是无法成为或适应主流观点的。僧尼的寺庙只是一小部分人逃避普通生活的避难所,而那些数量庞大的俗家弟子,只不过是接受佛教所提倡的独身或素食的教义罢了。各种佛教的教义在明清时期通过宗教宝卷传达给信仰者。比如,《刘香宝卷》讲的就是一个像妙善那样的女英雄的故事。她追求精神的救赎,而不是普通人的婚姻生活,故事还告诉人们,子女应该孝敬自己的母亲,因为母亲在生产时受尽苦楚。对女人来说,虔诚生活的目标,就是要在来生以男人的身份重生。这些内容不仅表达了一种反对婚姻的倾向,而且表达了对女性命运的怨恨。
《世界文明史(上册)(第四版)》
作者:(美)丹尼斯·舍曼、A·汤姆·格伦费尔德、杰拉尔德·马科维茨、戴维·罗斯纳、琳达·海伍德 著,李义天 等译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32594
出版时间:2011/7/1
开本:16开
页数:277
定价:49
目录:
第1章 西南亚和东北非地区的早期文明
第一手资料
史诗《吉尔美伽什》
《汉谟拉比法典》
献给法老的赞美诗
埃及的南部邻邦
《旧约?创世纪》与《旧约?出埃及记》
《阿托恩赞美诗》与《旧约?诗篇》:埃及人与希伯来人
第二手资料
《农业革命》
文明的进程
古代世界中的自由:苏美尔文明
埃及与古代近东地区的女性
第2章 印度(公元500年以前)
第一手资料
《摩奴法典》:印度的种姓制度
《摩诃婆罗多》
《摩奴法典》:婚姻和性行为
《经造支》:耆那教教义
《佛所行赞》:佛教的起源
大乘佛教传统:菩萨的慈悲
第二手资料
古城哈拉帕
《古印度文化》
印度文化的连续性
第3章 中国(公元500年以前)
第一手资料
《论语》:儒家学派
儒诗:女性的角色
佛曲:女性的生活场景
为君之道
卓越的学识:法家学派
道家作品:《智者断案》和《社会关系》
第二手资料
中国文化中的亲缘关系
中国的文化遗产
第4章 地中海盆地:希腊文明
第一手资料
《伊利亚特》
妇女之诗
《斯巴达的政治体制》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黄金时代的雅典
《安提戈涅》
《理想国》
医学与巫术
第二手资料
希腊人:奴隶制度
《希腊的现实》
第5章 地中海盆地:罗马文明与基督教的起源
第一手资料
罗马宪体
埃塞俄比亚人
书信:罗马统治者的日常生活
《马太福音》
罗马的灭亡
第二手资料
罗马的妇女
古代社会:基督教的吸引力
罗马帝国晚期
第6章 伊斯兰教的兴起
第7章 印度和东南亚(500~1500)
第8章 中国和日本(500~1500)
第9章 蒙古人、突厥人和中东地区(1000~1500)
第10章 西方社会的秩序探求:欧洲中世纪(500~1300)
第11章 西方社会的转型(1300~1500)
第12章 撒哈拉以南非洲文明与美洲文化(1500年以前)
附录 视觉资料
第1章 视觉资源
第2章 视觉资源
第3章 视觉资源
第4章 视觉资源
第5章 视觉资源
第6章 视觉资源
第7章 视觉资源
第8章 视觉资源
第9章 视觉资源
第10章 视觉资源
第11章 视觉资源
第12章 视觉资源
《世界文明史(下册)(第四版)》
作者:(美)丹尼斯·舍曼、A·汤姆·格伦费尔德、杰拉尔德·马科维茨、戴维·罗斯纳、琳达·海伍德 著,李义天 等译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32587
出版时间:2011/8/1
开本:16开
页数:663
定价:59
目录:
第13章 全球交往与文化冲突(1500-1700)
第一手资料
几内亚的发现与征服
非洲与欧洲:联盟的难题
《东方志》
日本的妇女与贫困
征服墨西哥:阿兹特克人的描述
布尔戈斯法:西班牙人对中南美地区的殖民统治
从荷兰到美洲:荷兰人的北美殖民史
南美之旅:拉丁美洲的等级制度与人种特征
第二手资料
欧洲的扩张
美洲的传染病与环境变化
中国明朝的穆斯林
中国对西方的反应
欧洲人抵达日本
欧洲的扩张对外部世界的影响
第14章 现代早期的欧洲(1500-1789)
第一手资料
因信称义
耶稣会章程
英格兰君主的权力
英国议会的权利
关于邀请外国人的法令
第二手资料
什么是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中的妇女
我们失去的世界:现代早期的家庭
领主与农民
旧制度:理想与现实
第15章 亚洲(1500-1700)
第一手资料
《士道》
《女大学》
一位印度女性的声音
《莫卧儿帝国之旅》:印度的政治与社会
中国的乡村生活和政府
奥斯曼的社会秩序
第二手资料
印度的婚姻、种姓和社会
《奥斯曼帝国及其继承者》
艰难的时日与明朝的灭亡
第16章 理性和运动的世界:西方的科学革命与启蒙运动
(1600-1800)
第一手资料
《谈谈方法》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什么是启蒙?》
《科学、艺术和工艺百科全书》简介
《女权辩护》
《社会契约论》
第二手资料
伊斯兰科学与西方科学
……
第17章 欧洲的革命、民族主义与国家(1789-1914)
第18章 西方的工业化、社会变革与文化(18世纪末至1914年)
第19章 美洲(18世纪中叶至1914年)
第20章 非洲(1500-1880)
第21章 亚洲(1700-1914)
第22章 帝王主义与新的全球争斗(1880-1914)
第23章 战争、革命与西方的独裁主义(1914-1945)
第24章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亚洲和非洲
第25章 全球转型与超级大国的斗争:二战后的岁月(1945-1989)
第26章 今日世界语21世纪的开端
附录 视觉资料
第13章 视觉资源
第14章 视觉资源
第15章 视觉资源
第16章 视觉资源
第17章 视觉资源
第18章 视觉资源
第19章 视觉资源
第20章 视觉资源
第21章 视觉资源
第22章 视觉资源
第23章 视觉资源
第24章 视觉资源
第25章 视觉资源
第26章 视觉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