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与文化丛书”3册,介绍了北京、上海、四川3个地区的方言及其所承载的地域文化,涉及历史演变、语音词汇、常言俗语等多方面。每册还有配套光盘。
本系列介绍了每个地区的方言及其所承载的地域文化,包括历史演变、语音词汇、语法应用、常言俗语,以及在口口相传的方言里隐藏的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形式,将方言的特色和趣味逐一呈现。
★ 识方言,品文化,从这些似曾相识的方言词汇中,我们穿古越今,走州过省,感受一系列奇妙风趣的人文风光
★ 通过对各地方言的研究论述,展现了方言与文化之间相辅相成的联系,体现了方言与文化在历史变迁中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 既有专业知识性,又有着一定的趣味性,还有着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
友情提示:本书白色封面不耐脏,介意的读者请慎拍
《四川方言与文化》
本书介绍四川方言与文化,大体分以下几个部分:一、四川方言概说,包括四川方言的界定、地域范围、整体特点、历史流变等;二、四川方言的本体,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三部分;四、四川方言与文化,包括地域风俗、文学作品、说唱艺术等。
作者简介
且志宇,1983年10月生,四川师范大学文艺学在读博士,《国防时报》编辑、记者,成都武侯作协会员。对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学等学科均有涉猎。
《上海方言与文化》
讲述在上海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过两种上海话。从形成于南宋的“老上海话”里,我们可以领略到江南水土所孕育起来的上海市俗民风;而从“新上海话”里,我们可以感知上海开埠以来上海人在中外交融中形成的襟怀和睿智,以及海派文化的密码和基因。
作者简介
钱乃荣,上海人,1945年出生。著名语言学家,沪语研究专家,从事汉语语言学、方言学和海派文化研究。上海大学教授,曾任上海大学中文系主任、上海大学语言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上海语言学会副会长等。现任上海诗词学会理事,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语言学方面的学术成果载于中国语言学会编写的《中国现代语言学家传略》。专著有《当代吴语研究》、《上海语言发展史》、《现代汉语研究论稿》、《上海方言》、《上海话大词典》、《西方传教士上海方言著作研究》等,开发制成《上海话输入法》。
《北京方言与文化》
方言是某一地域中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如北京方言。北京是千年古都,融合了多民族的文化、习俗和语言。久而久之,便产生出了极富有本地特色的京腔京韵。离不开的儿化音,张口就来的京片子。不知不觉中,北京话早已成为代表北京的一张名片。本套书通过对方言的研究,将方言的特色和趣味逐一呈现,展现方言与文化之间相辅相成的联系,体现方言与文化在历史变迁中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呈现出中国文化的历史性,丰富性。
本书介绍北京话的发音、词语、表达方式及其承载的艺术文化,令读者在轻松愉悦中学习、了解、欣赏北京话。
作者简介
汪大昌,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现代汉语教学21年,讲授的课程还有:语言学概论、秘书语言学、语法和修辞(本科生基础课),现代汉语语音学、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近代汉语语法研究、语言与文化(本科生选修课,研究生学位课),语言学名著导读、专业英语(研究生学位课)。研究方向为近现代汉语语法、语言规范、普通话语音等。
有一年,网上发起沪语祝福歌谣比赛。上海百姓写出许多“沪语祝福语"。如:
“恭喜恭喜新年到,弄堂里向老热闹。阿大阿二氽花生,老三老四摊蛋饺。初一早浪吃春卷,小八腊子穿新袄,看见长辈问声好,拿仔交关红包包。” (高汉良)
“读读夜报,茄茄山河,休息日脚,老朋友碰头,交关扎劲;看看电视,剥剥瓜子,新春佳节,一家门聚会,邪气开心。”(王玉佩)
“祝愿依,赚钞票像孙悟空,财富连牢仔翻跟斗;过日脚像如来佛,好运逃勿脱手底心。”(胡维兴)
“除夕到,新年好,小八腊子哈哈笑。穿新衣,戴新帽,弄堂里向放鞭炮。大年初一忙拜年,红包拿了勿勿少。看灯展,逛庙会,还要白相城隍庙。初四夜里接财神,炮仗响了一通宵。正月十五闹元宵,乃末春节算过好。龙年健康顶重要,恭喜恭喜大家好。" (卷毛的外公)
“祝依新春快乐。事业像小笼馒头,热腾腾;日脚像桂花糖藕,甜津津;亲情像虾仁馄饨,鲜味味;美德像线粉双档,香喷喷。” (麦丁)
——《上海方言与文化》
《四川方言与文化-(含光盘)》
作者:且志宇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7988
出版时间:2015/10/1
开本:16开
页数:302
定价:60.0
目录:
引子
第一章四川方言概述
第二章四川方言与区域文化
第三章四川方言的音韵词汇
第一节字异音讹容易误:川语音韵
第二节分别乡音不一般:川语词汇
第四章四川方言与川蜀社会
第一节川语与袍哥隐语
第二节川语与市井行话
第五章四川方言与日常生活
第一节饮食菩萨好吃嘴:川语与饮食文化
第二节梦鬼虎蛇君须忌:川语与民俗禁忌
第三节绰号评人意最真:川语与人物绰号
第四节方言方音入网络:川语与网络语言
第六章四川方言与书面文学
第一节随口吟来成天籁:川语与辞赋
第二节村言俚语人吟哦:川语与诗歌(一)
第三节村言俚语人吟哦:川语与诗歌(二)
第四节方言人联趣更浓:川语与对联
第五节等闲言语变瑰琦:川语与小说
第七章四川方言与口头文学
第一节方言的艺术张力:川语与川剧
第二节方言讲述的故事:川语与民间故事
第三节歌谣原是方言诗:川语与歌谣
第八章方言俗解须正讹
小结一句方言酿闹剧
后记
《上海方言与文化-(含光盘)》
作者:钱乃荣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8015
出版时间:2015/10/1
开本:16开
页数:491
定价:85.0
目录:
第一篇 概说
第二篇 上海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
1. 上海方言的发音
2. 同音字汇
3. 最常见词语
4. 天
5. 地
6. 人
7. 衣
8. 食
9. 住
10. 行
11. 生活
12. 交际
13. 动作
14. 形容
15. 语法、虚词
第三篇 上海方言熟语和地方民俗文化
1. 熟语
2. 谚语
3. 歇后语
4. 新流行语
5. 古音、古语词、故语法形式的遗留
6. 外来词
7. 勿字头
8. 极言
9. 从地名开上海多层次历史文化叠加
10. 路名弄名中的社会文化信息
11. 招牌文化花团锦簇
12. 日常用语中的商务信息
13. 食文化一瞥
14. 上海烹调
15. “吃”的延伸
16. 水果糖名
17. “蟹”的延伸
18. 特色人
19. 上海人眼里的颜色
20. 上海人说“蟹”
21. 婚配、生育文化
22. 戏谑语
23. 吉利语
24. 禁忌语和委婉语
25. 职业差异和行业语
26. 弄堂叫卖声
27. 绕口令
28. 上海风味的谜语
29. 儿童游戏
30. 迎新纳福过大年
31. 接财神和过元宵
32. 童谣拾趣
33. 上海的民歌
34. 意真语挚的情歌
35. 从上海话中看上海男人
36. 从上海话中看上海女人
37. 从上海话中看上海市俗民风
第四篇 上海方言的说唱和戏曲文化
1. 上海童谣(徐汇区汇师小学学生)2014
2. 上海小调:十送郎(王彩云、王美云)1933
3. 上海小调:孩儿歌(郑少赓)1927
4. 独脚戏:英语翻译(姚慕双、周柏春)1947
5. 上海说唱:高价姑娘(黄永生)1980
6. 上海说唱:最欢喜(龚伯康)1980
7. 滑稽戏:勿要嫁拨伊1980
8. 上海说唱:王老五(筱声咪、孙明)1980
9. 独脚戏:绕口令1980
10. 独脚戏:学方言1980
11. 沪剧:女看灯(王惠君、苏维娜)1980
12. 沪剧:卖红菱(杨飞飞、赵春芳)1959
13. 评弹:啼笑因缘(沈俭安、薛筱卿)1930
14. 评弹:啼笑因缘(沈俭安、薛筱卿)1930
15. 越剧:三盖衣(金采风)1954
16. 沪剧:雷雨1(1959)
17. 沪剧:雷雨2
18. 沪剧:雷雨3
19. 故事:小人国(许烨)2012
《北京方言与文化-(含光盘)》
作者:汪大昌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7704
出版时间:2015/1/1
开本:16开
页数:230
定价:50.0
目录:
第一章 北京话的基本情况 4
1.1北京话与普通话 4
1.2 语音 4
1.3 词汇 5
1.4 语法 6
1.5 “自然”的北京话与“人工”的普通话 6
1.6 北京话与北方方言 7
1.7北京话与北京官话 8
1.8北京话的地理分布 9
第二章 北京话的社会历史背景 16
2.1北京简史 16
2.2北京的居民和移民 21
第三章 北京话语音特点 27
3.1 北京语音系统的特点 28
3.2 关于韵母 ê 29
3.3 几个叹词和语气词 31
3.4 轻声与儿化 32
3.5 去声连读是否存在 35
3.6 性别的差异——“尖音”与“吞字” 36
3.7 形容词重叠式的变调 38
3.8 合口呼零声母字 39
3.9 个别字和词与普通话不同 40
(4)“二”怎么读 42
3.10 音的脱落 42
第四章 词汇特点 44
4.1 称谓用语形式多样 44
4.2 人际关系词语丰富 46
4.3 外来词的渗入 48
4.4 个别词语中的特殊字音和残存的古音 52
第五章 语法特点 54
5.1 几种主要的构词手段:轻声、儿化、变调 54
(1)轻声 54
5.2 人称代词 61
5.3 语音节律与造句 62
5.4 程度副词“很”与“挺” 63
5.5 虚词的省略 64
5.6 动词和形容词的后缀 65
5.7 几个语气词的融合 66
5.8 几个功能特殊的词 67
第六章 北京话中的京味文化 69
6.1 词语和语言禁忌 69
6.2 对京外人士的调侃与歧视 72
6.3 “说”文化 74
6.4 强烈的方位感 75
6.5 地名中的文化积淀 76
第七章 北京话的语言艺术 81
7.1 相声 81
7.2 小说 85
7.3 话剧 96
7.4 京剧 100
7.5 评书和京韵大鼓 107
第八章 北京话的发展 112
8.1 发展的规律:历史的验证 112
8.2 新北京话一斑 114
8.3 普通话、北京话与潜在的语言声望 120
索 引 122
[附录]北京话词汇 125
后 记 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