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全书》精装全三册,收录清代著名大臣、文学家、经学大师张英的文集、诗集、经论等著作,繁体竖排,共120万字。内容丰富,版本珍贵,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兼具。
书中内容丰富,既有张英对官宦仕途的见解、对治国持家的理念、对自然界的科学认识,以及为人处世的哲学感悟等,还涉及了同期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对于研究清代早期的政治制度、社会史、文化史、思想史、文学史均有参考价值。
★ 32开精装,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
★ 张英,康熙年间名臣,在清初政坛、文坛占有重要地位。对清代“康乾盛世”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历史上著名的贤臣良相。他深受康熙皇帝赏识器重,其时典诰文章,多出张英之手。他的儿子张廷瓒、张廷玉皆是清廷重臣,张廷玉还是整个清朝唯*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 关于张英,有一个著名事迹就是“六尺巷”的故事。清康熙年间,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谁也不肯相让。官司打到县衙,又因双方都是官位显赫的名门望族,县官也不敢轻易了断。张家人千里传书到京城求救,张英阅后批诗一首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豁然开朗,于是退让了三尺。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六尺巷”由此闻名
★ 上册含《易经衷论》2卷,《书经衷论》4卷,《笃素堂文集》16卷;中册含《存诚堂诗集》25卷;下册含《存诚堂诗集应制诗》5卷,《笃素堂诗集》7卷,并有清代人撰写的张英传记、墓志铭、行述、祭文等资料附于书后
★ 选择清光绪二十三年张氏重刻本为底本,参校四库全书本、康熙三十七年、四十三年刻本和同治刻本。对于底本中缺字者,大多根据参校本予以增补,并出校记。所有校记一律置于篇后,便于检阅
★ 本书是2013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2012年安徽省文化强省建设专项资金项目、2012年安徽省古籍整理出版基金会资助项目
张英,字敦复,号梦复、乐圃,清代名臣、文学家、经学大师。安徽桐城人,康熙六年中进士,后官至礼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先后充任《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典训》等总裁官。康熙对张英的才华、智慧、人品,极为赏识,备加器重,每亲临南苑及巡行四方,都诏令张英侍从。其时典诰文章,多出张英之手。他的儿子张廷瓒、张廷玉皆是清朝重臣,张廷玉还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有关张英的一个著名事迹就是“六尺巷”的故事。清代康熙年间,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因两家宅地都是祖上基业,时间又久远,对于宅界谁也不肯相让。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又因双方都是官位显赫的名门望族,县官也不敢轻易了断。于是张家人千里传书到京城求救,张英收书后批诗一首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豁然开朗,退让了三尺。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
张英在清初政坛、文坛占有重要地位。他为官清廉,人品端方,富于才干,深得康熙皇帝信任,对清代“康乾盛世”的形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是历史上著名的贤臣良相。张英才高识广,学问过人,为官之余致力于经学研究,在诗文书画诸多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作为康熙盛世的见证者和清初国策制定的参与者,他的作品思想性较强,史料价值也很高;同时,张英作为清初文坛大家,其诗文俱美,内涵丰富,情真意长,缱绻无穷。
这套《张英全书》共有三册,收录了张英的文集、诗集、经论著作等共6种59卷。上册含《易经衷论》2卷,《书经衷论》4卷,《笃素堂文集》16卷;中册含《存诚堂诗集》25卷;下册含《存诚堂诗集应制诗》5卷,《笃素堂诗集》7卷,并搜集整理了清代人撰写的张英传记、墓志铭、行述、祭文等资料附于书后。著述中涉及的清代同时期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为研究清代历史和新修清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而著述中反映出的文学思想和文学艺术观,体现了张英过人的智慧和才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张英著述中涉及朝纲政令、治国方略等方面的内容颇多,《张英全书》对研究清初的政治、文化等变革和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特别是对于研究清代早期的政治制度、社会史、文化史、思想史、文学史意义重大。
《张英全书》全三册
I S B N : 9787566404213
出 版 社:安徽大学出版社
作 者:【清】张英 撰,江小角 杨怀志 点校
出版时间:2013年6月
开 本:32开
页 数:540 562 520
定 价:298元
目 录
上册
易经衷论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卷上
乾
坤
电
蒙
需
讼
师
比
小畜
履
泰
否
同人
大有
谦
豫
随
蛊
临
观
噬嗑
贲
剥
复
无妄
大畜
颐
大过
坎
离
卷下
咸
恒
□
大壮
晋
明夷
家人
睽
蹇
解
损
益
央
姤
萃
升
困
井
革
鼎
震
艮
渐
归妹
豊
旅
巽
兑
涣
节
中孚
小过
既济
未济
书经衷论
恭进书经衷论序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卷一
虞书
尧典凡十条
舜典凡二十条
大禹谟凡十八条
皋陶谟凡五条
益稷凡十条
卷二
夏书
禹贡凡十四条
甘誓凡四条
五子之歌凡九条
胤征凡五条
商书
汤誓凡四条
仲虺之诰凡六条
汤诰凡四条
伊训凡四条
太甲上中下凡十条
咸有一德凡七条
盘庚上中下凡七条
说命上中下凡九条
高宗肜日尽三条
西伯戡黎凡三条
微子凡二条
卷三
周书
泰誓凡七条
牧誓凡三条
武成凡八条
洪范凡二十条
旅獒凡三条
金滕凡五条
大诰凡三条
微子之命凡三条
康诰凡五条
酒诰凡四条
梓材凡三条
召诰凡五条
洛诰凡八条
多士凡五条
卷四
周书
无逸凡六条
君奭凡四条
蔡仲之命凡四条
多方凡五条
立政凡十条
周官凡六条
君陈凡三条
顾命尽二条
康王之诰凡五条
毕命凡五条
君牙尽条
冈命凡二条
口口刑凡八条
文侯之命凡三条
费誓凡四条
秦誓凡五条
笃素堂文集
笃素堂文集序
序
序
卷一
赋
瀛台赐宴赏花赋
喜雨赋
璇玑玉衡赋
南苑赋
驾幸阙里赋
懋勤殿秋兰赋
赐金园赋
双谿芙蓉赋
卷二
颂
圣学时敏颂
升平颂
平闽
平粤
平察哈
平陇
平蜀
乎滇
泰阶平
武功偃
至德宏仁颂
圣德仁明武颂
圣武三临绝塞荡寇功成颂
圣德勤民颂
圣德仁民天锡万寿颂
卷三
大衣
恭进易经参解表
谢御赐书籍表
恭谢特擢翰林院学士兼礼部侍郎表
恩赐宫纱谢表
恩赐羊酒食物谢表
疏
请假归葬疏
恭谢天恩事
岁终汇进讲章疏
题请万寿朝贺事
恳恩休致疏
题为圣谟广运事
请恩乞休事
为恭谢天恩事
为恭请圣躬万安事
卷四
序
丁丑会试录序
恭进易经参解序
恭进书经衷论序
陈问斋杜意序
龙眠古文初集序
古今释疑序
芸圃诗序
补巖居近科程墨选序
潘木压诗集序
送李编修厚庵假归泉州序
送耿编修又朴假归省觐序
归孝仪制义序
日照李氏族谱序
麻谿吴氏宗谱序
左国颖序
黄柏山房和诗序
南汀诗集序
卷五
序
讲筵应制集序
内庭应制集序
小学详说序
山东通志序
桐邑舆颂序
张氏宗谱后序
孝烈诗序
蔬香集序
东畲集序
赵玉峰文集序
徽言秘旨序
保艾阁诗序
履雪阁诗序
褚笠叟诗序
友阁遗稿序
山足和尚一茎草诗序
左长玉制义序
百石图序
蠹窗学诗题辞
卷六
序
方母潘夫人七十寿序
潘母吴夫人七十寿序
封太夫人李年伯母寿序
侍读缪念斋同夫人七十双寿序
大中丞安谿李厚庵先生寿序
卷七
论
韩愈深得春秋之旨论
王者以教化为大务论
中和位育论
格物致知论
太极图论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论
读李文饶近幸论
卷八
记
思过轩记
赐金园记
翠圃斋记
香雪草堂记
南轩记
北轩记
涉园圃记
五亩园记
芙蓉谿记
御笔书双谿恭记
睿笔书日涉轩兰丛恭记
桃花流水扁舟记
垂云亭记
浮山华严寺斋僧田记
癸未秋游浮山记
卷九
杂着
御制文集恭跋
御制夏日登景山诗跋后
跋瑞隐窝手泽后
瑞隐窝手泽题跋
写生十则题辞
红术轩篆册题辞
勉学箴
题仲兄湖上翁所书地舆图后
姚珠树公传
湖上先生传
睿笔书山水清晖赐王石谷题后
题列国职贡图后
题独乐园图后
寄李厚庵中丞书
寄叔兄西渠先生书
寄羹湖先生书
题阁部史公手札后
卷十
祭文
祭大司寇姚端恪公文
祭姚小山文
祭方侍御邵村文
祭姚彦昭元配方孺人文
为同年祭缪年伯文
祭诰封恭人何姑母文
公祭诰封太夫人陈太君文
徐母顾太夫人谏
祭冢妇封孺人吴氏谏词
为同衙门祭翰林院编修王夫子文
为同门祭诰封夫人冯师母文
六姪诱瞻哀辞
二媳姚氏哀辞
仲兄桃村先生同仲嫂叶孺人哀辞
祭长婿孝廉姚东胶文
卷十一
行状
先考诰赠光禄大夫文华殿大学士加二级前敕封文林郎内宏文院庶吉士拙庵府君行述
先妣诰赠一品夫人吴太君行略
诰封一品夫人亡室姚氏行实
诰授中议大夫日讲官起居注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冢子廷瓒行略
第四子明经廷□行略
卷十二
墓志铭
予告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兵部尚书王公墓志铭
光禄大夫内秘书院大学士前太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孙文定公墓志铭
奉直大夫工科掌印给事中孟起纪公墓志铭
诰授正议大夫巡抚安徽等处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佟公墓志铭
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湖广总督徐公神道碑
奉直大夫户部山西清吏司主事加一级房师即墨黄公墓志铭
卷十三
杂着
南巡扈从纪略
卷十四
杂着
恒产琐言
饭有十二合说
一之稻
二之炊
三之肴
四之蔬
五之脩
六之菹
七之羹
入之茗
九之时
十之器
十一之地
十二之侣
卷十五
杂着
聪训斋语
卷十六
杂着
聪训斋语
先太傅文端公全书重刊本跋
又跋
中册
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