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获奖作品“20世纪中国学术论辩书系·文学卷”4册,著名文学学者郭志刚主编,对百年文学发展过程中的论争话题进行发掘、遴选和梳理。
《马克思主义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古今之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中西之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大众化之争》4册,观点全面准确,叙述过程简明扼要,评论评价公正公允,引领读者对各种史学论辩资料进行重新审视。
★ 16开平装,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
★ 《二十世纪中国学术论辩书系》是一套熔资料性、思想性、学术性、可读性于一炉的大型系列书籍
★ 书系的作者们以严谨的治学精神、科学的论述方法及酣畅流利的文笔,努力坚持“有史有论,史论结合;有述有评,述评结合”的原则,力求做到反映历史客观真实
友情提示:本套书因年版久远,品相自然旧,书页侧边有黄斑,介意的读者请慎拍
《二十世纪中国学术论辩书系》是一套熔资料性、思想性、学术性、可读性于一炉的大型系列书籍。文学卷分古典文学与现当代文学两大部分。古典文学部分由韩兆琦、费振刚先生主编,现当代文学部分则由郭志刚先生主编。文学卷的结构体例呈现出两种风格。现当代文学七册围绕几大主题,从六个方面开辟草莱,寻找和建设一条新径,以免壮游者误入茫茫榛莽中。由于是从论辩的史的角度来观照内容与结构,所以,有一些从前就十分热闹的内容被换了一个新的思考角度,而不少未曾被注意或议论较少的话题,自然会被顺理成章地珍视、串连起来,也就寻拾起一些珍贵的甚至是细节的资料。而作者在寻绎思辨线索、勾画论辩轮廓时,不忘发表中肯之见。
分册介绍
《马克思主义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本书具体包括了:“五四”前后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潮、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主义文学观念的确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演变、马克思主义与左翼文学的兴起等内容。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古今之争》
本卷试图从现当代文学的各个侧面评述有关论辩的历史情况及各方观点,希望为读者搭建一个回望世纪性论争的小小平台。本书作者对于有着如此丰富、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容量的新、旧文学论辩,以更加客观、公正、平和的心态和眼光对当年那场论辩进行清理、研究和评判,它所蕴涵的命题的思想与文化资源,至今并将长久地成为人们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中西之争》
自从鸦片战争催逼着中国打开自己的国门以来,西方在中国人的心里就是一个无法言说的精神症结。从拉开世纪帷幕的戊戌维新到世纪末促进中国经济腾飞的邓小平南巡,整个20世纪,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从西方学成归来,期望用他们所景仰的西方文化与科技来报效祖国,但是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也肩荷着一份同样的沉重,他们不可避免地感觉到了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对西方文化精神的强大的排斥与同化的力量。正是这种文化的冲突,使得一直处在急剧变革的历史旋涡之中的中国,诸如激进与保守、趋新与骛旧、革命与反动、自由与约束等等各种社会思潮的矛盾,不仅在社会体制的变革中而且在人们思想观念的演变中缠结在一起,影响着20世纪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大众化之争》
本卷试图从现、当代文学的各个侧面评述有关论辩的历史情况及各方观点,希望为读者搭建一个回望“世纪性”论争的小小平台。与论争过程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相比,这个小小平台展示的空间和内容是有限的;不过,为搭建这个平台,本卷作者们却也查阅了大量资料,有些还是人们平时不留心或不易看到的原始资料。就像面对一片广袤的森林,为了给读者提供进出这片森林的方便,是他们初步清理了现场,疏通了道路,设置了标志和路牌,庶几使壮游者不致探身丛莽,漫无目标。
主编
郭志刚,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师。研究方向是人口理论与方法,从事生育率、婚姻家庭、人口政策、人口预测模拟等方面的研究、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方法。研究生教学为高级社会统计学、高级社会统计专题研究。
部分作者
谭桂林,湖南耒阳人,1959年生,199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即在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工作,1999年晋升教授。2000年起曾担任湖南师范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杂志主编、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院长、湖南省普通高校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2004年起担任湖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生导师。2010年3月受聘南京师范大学"杰出人才资助计划",调入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工作。
罗成琰,湖南衡阳市人。1982年、1985年分别获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士学位、硕士学位。1986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著名学者、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创始人之一的李何林教授,攻读博士学位。1989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到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1993年破格晋升为教授。曾先后担任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和副校长,博士生导师。2001年担任湖南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2010年12月调中国文联工作,任国内联络部主任。学术兼职有中国现代学文学研究会理事、湖南省文学学会会长、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郭国昌,1969年2月生于甘肃静宁。1987年9月至1991年6月,求学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现任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文系主任。
《文学卷-马克思主义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作者:郭志刚 主编,刘勇、杨志、李春雨 等 著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ISBN:9787807420675
出版时间:2006/12/1
开本:32开
页数:417页
定价:29.8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五四”前后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潮
一、“五四”前后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潮
二、陈独秀:从文学革命论到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三、李大钊:劳动至上的“平民文学”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主义文学观念的确立
一、渗透马克思主义文艺精神的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历程
二、自然主义与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三、从文艺“为人生”到革命现实主义文艺观的飞跃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演变
一、由浪漫主义走向马克思主义
二、革命文学的倡导
三、革命文学的理论建设
四、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理解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与左翼文学的兴起
一、左联的成立及苏俄式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
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
三、马克思主义影响下的鲁迅文艺观和文艺实践
第五章 瞿秋白与冯雪峰: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的探索者
一、译介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和俄苏文学
二、关于文艺大众化的论争
三、与自由主义的论争
四、不一样的鲁迅观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与国统区文学
第七章 延安文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的形成
第八章 十七年文学: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的进一步发展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在新时期的拓展和演变
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编辑后记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古今之争》
作者:郭志刚 主编,罗成琰 等著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ISBN:9787807421894
出版时间:2008/5/1
开本:32开
页数:320
定价:23.9
目录:
绪论 世纪之辩:新旧文学阵营的对峙
一、新旧之冲突
二、中西之比较
三、文白之优劣
四、激进与保守的分野
第一章 横空出世:文化激进主义与新文学的倡导
一、革命与改良策略的交响
二、“活的文学”的建构
三、“人的文学”的张扬
第二章 破旧立新:新文学对旧文学的批判
一、“选学妖孽,桐城谬种”
二、“旧诗的骸骨已被人扛着向张着口的坟墓去了”
三、“旧戏不能不推翻”
四、黑幕小说:“杀人放火奸淫拐骗的讲义”
五、鸳鸯蝴蝶派:“文字上的手淫”
第三章 整理国故:五四文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清理
一、《新潮》与《国故》的抗衡
二、梁启超与胡适的争辩
三、新文化同人间的驳难
四、当下的审视视角
第四章 重估“学衡”:学衡派的历史痕迹与现代意义
一、学衡派的历史选择
二、主流学术话语的边缘学派
三、传统回归时的移位思考
第五章 考量“甲寅”:新文学与甲寅派的论辩
一、时代观念的错位
二、文学理念的对决
三、文化影响的辩驳
第六章 百年是非:启蒙话语下的白话文论争
一、近代维新运动对白话文的提倡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文白之争
三、文艺大众化视野中的白话文
四、世纪末对五四白话文的历史重估
第七章 世纪回眸:新文学的自我审视与反思
一、叩问背后的真实
二、重拨语言迷雾
三、山雨欲来风满楼
四、文学的自主选择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后 记
编辑后记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中西之争.文学卷》
作者:郭志刚 主编,谭桂林 等著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ISBN:9787807421917
出版时间:2006/12/1
开本:32开
页数:282
定价:21.8
目录:
绪论
一 中西之辩与士人心态
二 中西之辩与时代主题
三 中西之辩的思维特征
第一章 文言白话论争的中西之辩
一 新旧对抗与中西比较
二 中体西用说的还魂
三 中西对比为论战带来的意义
第二章 五四文学革命性质问题的论争
一 倡导者的意见分歧
二 阶级特性的界定
三 思想解放的最初成果
四 论辩的局限与启示
第三章“整理国故”之争中新文化建设的方向选择
一 “整理国故”问题的复杂性
二 史实辨识与结论质疑
三 胡适与鲁迅:冲突的实质与重建现代文明的两种思路
第四章 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论战
一 论战的三个阶段
二 论争的主要内容
三 论辩的意义
第五章 “《庄子》与《文选》”之争的二元对抗思维
一 论争的由来及其发展
二 文化背景与论争的主张
三 论争夭折的主体心理探源
第六章 语体文的“欧化”与大众语的论辩
一 五四时期关于语体文欧化的讨论
二 1930年的文艺大众化讨论
三 1932年的文艺大众化讨论
四 1934年的文艺大众化讨论
五 论争的意义与局限
第七章 “移植”论与“民间形式中心”论的论辩
一 “民族形式”命题的提出
二 “民族形式”论争的展开
三 “民族形式”论争的焦点
(一)对“民间形式”的评价
(二)对五四新文学传统的认识
(三)关于新文学“欧化”的问题
四 论争的影响与意义
第八章 “伪现代性”与“现代性”的论辩
一 80年代现代派文学的真伪之辩
二 90年代中后期的“近代性”与“现代性”之辩
三 双声对话:“现代性”抑或“近代性”
四 说不尽的“现代性”
第九章“人文精神重建”的论辩
一 “人文精神”出场的语境
二 “世纪末之争”:重建人文精神的论战
(一)什么是人文精神?
(二)“人文精神”是否失落?
(三)如何重建“人文精神”?
三 论辩的意义与知识者的身份定位
第十章 新保守主义与新启蒙主义的论辩
一 新启蒙主义思潮的演进轨迹
二 新保守主义泛起的文化背景和基本内涵
(一)新保守主义泛起的文化背景
(二)新保守主义的内涵特征
三 激进还是保守:重评“五四”
四 “后学”与“新启蒙主义”的话语对抗
五 论争引发的思考
第十一章 新诗发展与汉语母语的关系问题论辩
一 挑起论争的主要观点
二 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反思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后记
编辑后记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大众化之争.文学卷》
作者:郭志刚 主编,郭国昌 著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ISBN:9787807421870
出版时间:2006/12/1
开本:32开
页数:361
定价:26.8
目录:
绪论 大众化与20世纪中国文学论争
第一章 启蒙浪潮中的“文学民众化”探索
一、“新民”与“文学民众化”论争的初始化
二、新旧对峙中的“文学民众化”构想
三、小结:“文学民众化”之争的启蒙性
第二章 革命激荡下的“文学大众化”诉求
一、“文学大众化”论争的发生契机
二、“文学大众化”论争的演化动力
三、大众化:以“组织大众”为目的
四、小结:作为“文学上的新世纪”的“文学大众化”论争
第三章 政治对抗中的“文学大众化”论辩
一、从单一到多元:论辩过程述描
二、说话人:意识形态的规范
三、受话人:文化的过滤与政治的提升
四、文本:民间化与新型化的互补
五、小结:超越中的延续
第四章 战争规范下的“文学大众化”建构
一、大众化:以抗战为中心
二、解放区的单向性阐释
三、国统区的多样化探讨
四、小结:大众话语理论体系建构的艰难选择
第五章 浪漫激情中的“新民歌”之争
一、“新民歌”运动的政治文化语境
二、面向政治:作家的“新民歌”观
三、偏离真实:大众的“新民歌”观
四、小结:民间性的偏失
第六章 意识形态性的凸现——“文学大众化”思潮的政治化特征
一、小引:政治化的必然性
二、文学社团的次级政治文化性
三、“集团艺术”的现实鼓动性
四、文艺奖金的规范引导性
第七章 大众需求的现实性规约——“文学大众化”思潮的民间化特征
一、小引:民间化的必要性
二、新诗的歌谣化
三、小说的通俗化
四、民间戏曲的再创造
结语 “文学大众化”论争的历史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后记
编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