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著名学者麻天祥学术文集“三宝斋学术著作”全4册:《中国近代学术史》《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20世纪中国佛学问题》《汤用彤评传》,深受学界好评。
本套书汇集麻天祥教授的重要研究成果,专业的视角+精炼的文字+详赡的资料,内容广博,规模宏阔。宏观与微观并重,理论与材料并举。多层面、多视角,多有创见,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学术性。
★16开平装,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近代学术史》:从文化哲学的角度,集中表述中国近代古今中西文化争论及选择与趋同的理念,内容涵盖经学、子学、佛学、史学、文学,以及现代意义上的哲学、社会学等
★《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修订版) 》:全书用95%以上的篇幅,论述宋以后的佛教,尤其是禅宗
★《20世纪中国佛学问题(修订版)》:近现代佛学研究的重要著作。学术界评价“规模宏阔,立意新颖,论证绵密,气度卓然”
★《汤用彤评传》:详细考察了国学大师汤用彤学贯中西思想发展的路向,重点探讨了汤氏在中国佛教史研究方面的内容和历史价值,全面梳理其魏晋玄学、印度哲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
《中国近代学术史》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文化哲学为理论基础,并根据对社会变革和世界文化趋势的分析,立足图强富国的大背景,在古今中西文化交汇融合的前提下和比较的基础上,展现中国近代学术选择性的创新与趋同。其内容集中在如何评价传统、怎样引介西学、建设什么样的未来文化,充分表现了“变”与“合”的特征。
全书12章,60余万言,从文化哲学的角度,集中表述中国近代古今中西文化争论及选择与趋同的理念,为近代学术的变、合提供理论根据。内容涵盖了经学、子学、佛学、史学、文学,以及现代意义上的哲学、社会学、经济学,乃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书后附近代学术年表,以明学术发展之脉络;是一部全面系统展示中国近代学术的专著。对于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与借鉴的价值,为中国近代学术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概括地说,就基础而论,有一个新的理论支点。就形式而言,有一个新的学术框架;从对象上讲,有新的内容的补充和增益,受到老一辈学者的高度评价:“是一部有深度、富创识的学术专著。”
《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修订版) 》
修订版无改十年前出版的《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的基本观点和总体内容。依然强调,“它不是禅宗史,也不是单纯禅宗的思想史,而是整个巾中国文化,或者文化中的禅的思想史”。集中论述一个观点:禅宗思想是大众化的庄、老哲学。全书用95%以上的篇幅,论述宋以后的佛教,尤其是禅宗,不是衰落,而是居高临下的全面渗透;它重铸了中华民族的人生哲学,丰富了知识阶层的理性思维,陶冶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审美观念。同样也指出“禅”的创造性翻译,以及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既得惠于庄、老,亦成就于庄、老;是庄、老的哲人之慧。修订版不仅做了大量的文字上的琢磨,而且在“文字禅”一节做了一些补充,全部重写了第四篇,并突出了胡适、印顺对禅宗思想研究的贡献,增加了禅与基督教本体论的对话一章。
《20世纪中国佛学问题(修订版)》
作者判定,佛教传入中国,历经初传、兴起、鼎盛、渗透和复兴五个阶段,集两千年之英华,融中印文化于一体,重铸了中华民族的人生哲学,丰富了知识阶层的理性思维,陶冶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审美观念。
全书围绕跨越和参与的出世人世观,从佛教的人世转向、佛教哲学研究、禅学及禅宗史研究,尤其突出了绝而复兴的唯识学研究,多层面、多视角解析了20世纪的中国佛学问题。这次修订,全部改写的第五章集中回顾了20 世纪佛学的科学分析和佛学与科学的比较研究,进一步彰显了20世纪佛学的科学精神。又增加了佛学的继往开来一章,问题的铺排较原版更为全面。内容洗练,语言流畅,深入浅出,是近现代佛学研究的重要著作。诚如学术界评价:“规模宏阔,立意新颖,论证绵密,气度卓然。”
《汤用彤评传》
汤用彤,哈佛三杰之一,“昌明国故,融会新知”的学衡派中坚,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尤其以中国佛教史研究饮誉海内外,人称“研究佛教史而卓然成家者,舍汤用彤先生之外,当难再觅第二人”,国外学者高度赞扬其《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等著作为“价值至高的工具与导引”。他不是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却创造了跨越时代的历史价值,他所做的贡献和同时代的伟大人物一样,至今我们还在进行千百次的尝试。《汤用彤评传》出版13年后的今天,以文集的形式再版该书,也是对汤用彤先生的缅怀。
《汤用彤评传》谨慎地采用传记文学的色彩,把汤先生的生平、学术、贡献烘染得丝丝入扣。本书详细考察了汤氏学贯中西思想发展的路向,以及学术系统工程建设对其治学的催化与导引,重点探讨了汤氏在中国佛教史研究方面的内容和历史价值,全面梳理了其魏晋玄学、印度哲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集中反映了汤用彤先生在20世纪学术史上的伟大贡献。书前有汤一介先生的长序,书后附汤用彤先生学术年表。
麻天祥,1948年5月生于河南清化。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宗教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佛学及佛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基督宗教和西方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 20世纪80年代初弃医从文,师从著名史学家张岂之,专治中国学术思想史。1990年1月初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先后执教于西北大学、海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从事中国学术史、中美文化比较研究、中国佛学以及宗教医学伦理学研究和教学工作。
出版学术专著《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中国近代学术史》、《中国宗教哲学史》、《汤用彤评传》,主编大型历史资料《民国学案》等16种,在《中国社会科学》、《世界宗教研究》、《红楼梦学刊》等境内外学术刊物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140余篇。
《中国近代学术史》
作者:麻天祥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050570
出版时间:2007年4月
开本:16开
页数:737
定价:71元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封闭格局的解体与传统的嬗变
第二节 近代文化论争的文化哲学
第三节 近代文化的比较、选择与趋同
第二章 从“内圣外王”到“中体西用”(上)
第一节 近代经学述要
第二节 近代经学的思想特征
第三节 近代经学的形式和内容
第四节 汉宋兼容的湖湘理学
第五节 孙诒让的《周礼》研究及其“稽古论治”
第三章 从“内圣外王”到“中体西用”(下)
第一节 近代今文经学与三世进化论
第二节 康有为对经学的改造
第三节 张之洞与“中体西用”
第四节 子学复兴与近代诸子研究(总述)
第五节 子学复兴与近代诸子研究(墨学)
第四章 走向理性与科学的近代史学
第一节 经世致用与史学的近代转型
第二节 史学革命与近代史学的确立
第三节 古史辨运动与古史研究的深化
第四节 中国古史分期与社会史论争
第五节 钱穆发掘民族精神的救亡史学
第五章 近代佛教哲学研究
第一节 谭嗣同经世佛学的逻辑结构
第二节 章 太炎的法相唯识哲学
第三节 欧阳渐非宗教非哲学的佛法论
第四节 释太虚的科学唯识宗说
第五节 熊十力的本心本体论
第六章 近代哲学的重建(上)
第一节 严复与进化论的传播
第二节 梁启超“群体变用”的创化哲学
第三节 逻辑学的初兴
第四节 形式逻辑与唯物辩证法之争
第七章 近代哲学的重建(下)
第一节 科学与人生观论战
第二节 梁漱溟的文化哲学
第三节 冯友兰的《贞元六书》及其新理学
第四节 贺麟融贯中西的哲学研究及其新心学
第五节 金岳霖精密逻辑分析的哲学体系
第八章 中国文论的现代转型
第一节 思维方式的现代化
第二节 关注中心与审美情趣的改变
第三节 学术视野的开拓与阐释语境的置换
第四节 专门学科的独立与古今文论的脱节
第九章 学术研究的新趋势与新学科的建设(上)
第一节 新学术建构中独辟蹊径的王国维
第二节 胡适的学术新范式与“整理国故”
第三节 梁启超的学术史研究
第四节 汤用彤的汉唐佛教史研究
第十章 学术研究的新趋势与新学科的建设(下)
第一节 《大同书》的社会思想
第二节 潘光旦的优生论
第三节 孙本文的理论社会学
第四节 费孝通的社会结构功能研究
第十一章 重商与富民经济学说的兴起
第一节 重商主义与富民思想的启蒙
第二节 重商与富民学说的发展
第三节 维新派的经济近代化理论
第四节 孙中山的经济方略
第十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与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人
第二节 李大钊对唯物史观的传播
第三节 李达的唯物史观及其《社会学大纲》
附录 中国近代学术史年表
《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修订版) 》
作者:麻天祥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052987
出版时间:2007年4月
开本:16开
页数:579
定价:56元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编 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分流
第一章 禅考
第二章 禅宗思想的奠基与形成
第三章 禅宗思想的分流
第二编 宋代禅宗思想的综合与渗透
第四章 宋代禅宗概貌
第五章 禅宗思想的兼容共济、渗透融合
第一节 延寿对禅、净、教之汇通
第二节 契嵩儒释合一的禅宗思想
第六章 从善昭到重显的《颂古百则》
第一节 善昭与颂古之权舆
第二节 重显之颂古及其得失
第三节 克勤的《碧岩录》与文字禅的泛滥
第四节 惠洪与文字禅
第七章 禅宗思想发展之歧路——看话禅与默照禅
第一节 宋杲与看话禅
第二节 正觉与默照禅
第三节 看话禅、默照禅之批判
第八章 禅史与禅学研究
第一节 赞宁及其禅和禅学
第二节 普济与《五灯会元》
附 元门改属的道统之争
第九章 禅学的张力与外向渗透
第一节 士大夫禅学
第二节 理学家禅学(上)
第三节 理学家禅学(下)
第四节 诗、诗学禅学
第三编 元明禅宗思想之变异
第十章 元初禅学之浮沉
第一节 万松行秀与元代之评唱
第二节 元初士大夫禅与《三教平心论》
第三节 禅化之全真与禅道之争(上)
第四节 禅化之全真与禅道之争(下)
第十一章 念佛禅之滥觞与流布
第一节 明本即心即佛之念佛禅
第二节 惟则灵魂不灭之阳禅阴净
第三节 梵琦和他的净土信仰
第四节 祩宏及其禅净双修的往生论
第十二章 混融三教的文字禅
第一节 真可混融诸家的文字般若
第二节 德清及其通论三要的《梦游全集》
第三节 元来之《参禅警语》与元贤救儒禅之《呓言》
第十三章 阳明禅与士大夫之逃禅
第一节 明初大儒之禅学与阳明禅之前茅
第二节 孔门大乘阳明禅
第三节 阳明禅之流裔
第四节 明末儒士禅悦与士大夫逃禅
第十四章 宗系之争与禅学著述
第一节 法藏之《五宗原》与圆悟的《辟妄》三论
第二节 罗钦顺的《读佛书辨》和瞿汝社稷的《指月录》
第三节 僧传和灯录
第四编 清代禅宗思想的入世转向
第十五章 清初僧争与雍正护法
第一节 清初临济诸禅匠(上)
第二节 清初临济诸禅匠(下)
第三节 清初曹洞诸禅匠
第四节 雍正禅学与《拣魔辨异录》
第十六章 清儒对禅学的扬弃与改造
第一节 清初实学及戴震对禅学的批判
第二节 清初诸儒及彭绍升等对禅学的推奖
第三节 今文经学家以己意进退禅学及对禅学的利用
第十七章 清末民初禅僧的参与精神
第一节 清末四大尊宿及其他
第二节 敬安卫教爱国的禅诗与太虚的佛教革新运动
第五编 近世禅宗研究与禅的跨文化对话
第十八章 胡适对禅宗研究的贡献
第一节 关于西国诸祖
第二节 关于东土六祖
第三节 关于《坛经》
第四节 关于禅宗思想
第十九章 印顺对禅宗思想禅的解读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方法
第三节 几个具体问题
第二十章 禅与基督教本体论的对话
第一节 佛法缘生的非本体的本体论与基督教上帝创世的本体论
第二节 本然之空与太初之道——非相之性
第三节 大用真心与全能之神——实相之性
书后
重订后记
《20世纪中国佛学问题(修订版)》
作者:麻天祥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052666
出版时间:2007年4月
开本:16开
页数:378
定价:36元
目录:
第一章 导论:出世?入世!
一、晚清佛学伏流与20世纪佛学的二次革命
二、近代思想家的宗教向度
1.宗教向度形成的心理素质及其与个人经历的关系
2.人际关系方面的宗教向度——伦理观念
3.社会关系方面的宗教向度——政治思想
4.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宗教向度——哲学思想
三、近代佛学复兴的原因
1.佛学勃兴的内在契机
2.佛教勃兴的文化背景
第二章 佛教的入世转向
一、八指头陀的诗与思
1.出世思想的形成和宗教向度的深化
2.人世转向的蕴发和宗教观念的淡化
3.禅诗中非理性的情绪体验
二、太虚与佛教三大革命
1.佛教的三大革命
2.佛学思想的主要特点
三、弘一与导俗砭世的近代律学
1.主要经历及思想发展的三个层次
2.出家的文化背景和心理因素
3.佛学研究的特征
4.佛学思想的人世转向
5.通俗简易的布教方式
第三章 佛教哲学研究与思想体系的建立
一、梁启超的佛教心理分析和佛教比较哲学研究
1.佛教心理分析
2.佛教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
二、章太炎的法相唯识哲学
1.真如本体论
2.万法唯识论
3.齐物观
4.回真向俗的应用哲学
三、熊十力本心本体的新唯识论
1.对法相万法唯识思想的扬弃
2.本心本体
3.翕辟成变的体用不二说
四、汤用彤的比较宗教学研究
1.佛道思想比较看佛教的传人与佛道思想的调和
2.佛玄思想比较看佛教发展及儒、道、释的互相趋附
3.佛教各宗比较看佛法鼎盛与佛学中国化的内在契机
4.佛教内外因素比较看佛法的渗透与其发展的休歇
第四章 唯识学研究
一、空、有二宗内在逻辑调适及法相宗之传衍
二、竟无法相唯识学诠
1.法相唯识分宗说
2.唯识抉择谈
3.必要重复的简单结论
三、太虚科学唯识宗说
1.哲学非佛法,佛法包哲学
2.唯识通科学,科学近唯识
3.唯物唯识唯生论
第五章 佛教与科学
一、王小徐佛学科学之比较研究
1.以相对论解佛教时空观及离言说相
2.依物理、生理学析佛法破执
3.以“识”说鬼与灵魂
4.以物质结构谈无常
5.以科学之进步、更新,释佛法与科学之不合
二、尢智表的佛学科学分析
1.形式:佛经结构严谨,文字组织规范,与科学有过之而无不及
2.方法:崇尚实验,佛学与科学亦相类
3.内容:佛法是纯理智的产物
第六章 禅学与禅宗史研究
一、见仁见智的20世纪禅学研究
二、20世纪禅宗研究之比较
1.缘起之比较
2.核心观念之比较
3.方法之比较
4.几个具体问题之比较
第七章 佛学的继往开来
一、多元与整合
二、趋向知解的多学科研究
附录一 理念与探索
——答赵汝明先生问
附录二 佛教与21世纪
后 记
重订书后
《汤用彤评传》
作者:麻天祥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052710
出版时间:2007年4月
开本:16开
页数:302
定价:30元
目录
第1章 生平及思想发展的路向
1.1 幼承庭训
1.2 清华学堂
1.3 大洋彼岸
1.4 故国新论
第2章 文化观念的系统工程建设及对其学术思想的催化与导引
2.1 奠基与初创
2.2 选择与完成
2.3 实践与调燮
第3章 中国佛教史研究(上)
比较宗教学研究
第4章 中国佛教史研究(下)
4.1 乾嘉考据之学的应用
4.2 史论结合的表述形式
第5章 近代中国佛教史研究详略得失之比较
5.1 汤用彤、蒋维乔中国佛教史研究之比较
5.2 汤用彤、梁启超佛教史研究及佛学观念之比较
5.3 汤用彤、胡适禅宗史及禅学研究之比较
第6章 魏晋玄学研究(上)
6.1 魏晋思想的渊源、发展和流别
6.2 玄学的政治思想
6.3 玄学的自然观
6.4 玄学的人生观
第7章 魏晋玄学研究(下)
7.1 玄学的方法论——言意之辨
7.2 玄学与音乐、绘画
7.3 玄学与文学理论
第8章 印度哲学史研究简介
8.1 印度哲学的起源与发展
8.2 印度哲学的形态与特征
附录 汤用彤学术行年简表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