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通史》全6卷,依据历代思想发展、演变、思潮起伏,系统论述自先秦至清代中国思想史的发展全貌、思想内容及其特点。
本套书依朝代共分六卷,通过阐述各个时代代表人物及代表思想,勾勒出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轨迹和内在规律,资料翔实,论述客观,分析到位,既是文史专业者的上佳参考,又可帮助普通读者了解中华民族思想产生、形成和发展的演进脉络。
★ 16开平装,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 知名学者姜国柱、辛旗、朱葵菊撰写
★ 本套书分为《先秦卷》《秦汉卷》《魏晋南北朝隋唐卷》《宋元卷》《明代卷》《清代卷》
★ 以华夏民族的思想认识为开端,论证中华民族思想的产生、形成、发展的历史演进的逻辑过程
友情提示:本套书因年版久远,品相自然旧,介意的读者请慎拍
中国思想的发展,贯通古今数千年,对于这样恢弘巨大、内容丰富的思想发展史,要进行全面的历史的分析论述,是一件极为艰难的事业,并近于不大可能。我们只能根据充分的历史资料,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遵循思想家所走过的轨迹,而进行探索研究、分析论述。
这部《中国思想通史》,依据历代思想发展、演变、思潮起伏、内容繁简而分为六卷。以华夏民族的思想认识为开端,论证中华民族思想的产生、形成、发展的历史演进的逻辑过程,以先秦时期为第一卷。汉承秦制,从社会政治到经济体制都是一脉相承,秦汉时代的思想,是为封建大一统的政治集权制立论的,故以秦汉时期为第二卷。魏晋隋唐时期,佛教传人、发展,道教建立、兴盛,儒学玄学化,儒、释、道三教,互争雄长,彼此攻讦,互相吸取,宗教思想颇为发展,故以魏晋隋唐时期为第三卷。宋元时期,理学创立,并形成理论严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故以宋元时期为第四卷。明代,理学进一步发展、完善,反理学思想亦进一步形成、发展,理学与反理学思想都在论争中深化、展开,加之明代思想研究专著尚少,故以明代为第五卷。清代,明清之际,天崩地解,群星灿烂,思想纷呈,清代晚期,即将步入近代,在历史变动时期,思想活跃,内容繁杂,为充分展现这一时代的思想内容、特点,故以清代为第六卷。我们之所以这样分卷,既考虑历史时代的划分,又考虑思想发展的特点,尤考虑思想内容的繁简。因为随着历史的前进,思想的发展愈来愈丰富,所以从宋代以后而分为三卷加以论述。
中国思想史,就是中华民族思想发展的历史。纵观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思想文化,有的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古代辉煌灿烂,后来消沉式微;有的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近代煊赫震烁,古代却渺茫无迹;有的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虽中世纪繁华鼎盛,但却昙花一现,不久即衰落下去。唯我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历经阽危,而久盛不衰,并融合各民族、各国的优秀思想文化,而使之百川归大海,最终形成中国思想文化。中国思想史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文明的集中表现。我们撰写《中国思想通史》,旨在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自豪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创造美好的未来。
姜国柱,1938年4月生,辽宁省盖州市人。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武夷山国际兰亭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华朱子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964年毕业于辽宁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硕士。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张载的哲学思想》、《李觏思想研究》、《论人·人性》(合著)、《中国历史上的人性论》(合著)、《中国认识论史》、《吴廷翰哲学思想探索》、《兵学与哲学》等,发表中国哲学思想史学术论文八十多篇。
辛旗,字重光,满族,1961年12月生于北京,祖籍河北定州。“文革”期间在北京受小学、中学教育,1976年步入社会,曾在工厂、医院工作。1979年考入河北大学哲学系,后考入厦门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学位。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思想史、哲学、宗教学以及国际关系、台湾问题研究。1985年开始参与中央对台政策咨询,先后参加了对台政策白皮书、重要文告及有关法律的起草。多次赴美国、日本、欧洲诸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996年应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邀请赴美访问一个月,与美政、学界进行广泛对话。多次率团访问美国、印度、蒙古、朝鲜等国,就国际关系、地区安全问题进行高层对话与战略磋商。现任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副会长,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副会长,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宗教学会、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北京大学客座教授,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出版专著有:《诸神的争吵——国际冲突的宗教根源》、《中国历代思想史(魏晋南北朝隋唐卷)》、《阮籍评传》、《文化新视野——看世界、论中国、说台湾》、《百年的沉思——回顾20世纪主导人类发展的文化观念》、《跨世纪思考——以台湾问题为焦点的综合研究》、《一个中国学者的世界话语》等。主编台湾问题论文集六部,在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政论文、散文、诗歌以及文物鉴赏方面的文章等数百篇。撰写电视系列专题片《黑白魂——围棋与中国文化》、《自强之路——中国工业发展寻踪》等。曾在中央电视台国际卫星频道“海峡两岸关系论坛”节目担任嘉宾主持人。
朱葵菊,1940年生,辽宁沈阳人。曾任中国新闻学院副教授,中华朱子学会理事,武夷山国际兰亭学院客座教授。1964年毕业于辽宁大学哲学系,1982年至1984年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曾在沈阳鲁迅美术学院、辽宁省社会科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致力于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国传统哲学》、《论人·人性》(合著)、《中国历史上的人性论》(合著),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中国思想通史:先秦卷》
作者:姜国柱 著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082212
出版时间:2011/6/1
开本:16开
页数:405
定价:57
目录:
第一章 中国思想之发轫
第一节 原始思维的产生
第二节 原始思维的表现
第三节 图腾崇拜的形成
第四节 人类起源的神话
第五节 文明初期的思想
第二章 商周时代的思想
第一节 商人的宗教观
第二节 周人的天命论
第三节 周人的自然观
第四节 周人的发展观
第三章 春秋时期的思想
第一节 天人观的改铸
第二节 无神论的勃兴
第三节 辩证法的发展
第四章 老子的天道观和发展观
第一节 道为宇宙的最高实体
第二节 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
第三节 “静观”“玄览”的认识论
第四节 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
第五节 以弱胜强的用兵之略
第六节 老子思想的历史影响
第五章 孔子的仁学思想体系
第一节 仁学思想
第二节 礼与正名
第三节 中庸方法
第四节 天命与人事
第五节 生知与学知
第六节 文事与武备
第七节 历史地位与现实价值
第六章 孙子的军事思想
第一节 军事思想体系
第二节 整体思考战争
第三节 唯物主义观点
第四节 辩证思维方法
第五节 知彼知己者胜
第六节 对后世的影响
第七章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一节 封建社会制度的确立
第二节 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三节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第四节 诸子百家的基本观点
第五节 诸子百家的思想成就
第八章 墨子的经验主义思想
第一节 墨子和他的学派
第二节 兼相爱、交相利的政治思想
第三节 三表法的经验主义认识论
第四节 自相矛盾的宇宙观
第九章 前期法家的思想
第一节 慎到的“抱法处势”思想
第二节 申不害的“法”“术”思想
第三节 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
第四节 商鞅变法的思想内容
第十章 孟子的天人论和性善论
第一节 “尽心知天”的天人论
第二节 “良知良能”的认识论
第三节 “恻隐之心”的性善论
第四节 “寡欲养心”的修养论
第五节 “爱人行仁”的仁政论
第六节 “恒产保民”的经济论
第七节 历史地位及其思想影响
第十一章 庄子对道家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 庄子其人和《庄子》其书
第二节 天道自然无为的宇宙观
第三节 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第四节 自然纯朴的人性论
第五节 追求自由的人生论
第十二章 名辩思潮和名家的思想
第一节 名辩思潮的出现和名家的形成
第二节 邓析的名辩思想
第三节 惠施的“合同异”思想
第四节 公孙龙的“离坚白”思想
第五节 其他辩者的二十一事
第十三章 后期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学
第一节 后期墨家及其著作
第二节 后期墨家的认识论
第三节 后期墨家的逻辑学
第四节 后期墨家的道德观
第十四章 《管子》的思想
第一节 《管子》及其作者
第二节 水、气为万物本原的宇宙论
第三节 “静因之道”的认识论
第四节 礼法并用的社会政治论
第五节 富国、富民的经济思想
第六节 为兵有数的军事思想
第十五章 兵家的军事思想
第一节 吴起的军事思想
第二节 孙膑的军事思想
第三节 田穰苴的军事思想
第四节 尉缭的军事思想
第十六章 《周易》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易经》到《易传》
第二节 《易经》的哲学思想
第三节 《易传》的哲学思想
第十七章 荀子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天行有常”的自然观
第二节 “虚壹而静”的认识论
第三节 “制名指实”的名实论
第四节 “化性起伪”的人性论
第五节 “隆礼重法”的政治观
第六节 对先秦哲学思想的总结
第十八章 韩非的法治和哲学思想
第一节 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论
第二节 “世异则事异”的历史进化观
第三节 “不免于欲利之心”的性恶论
第四节 “道尽稽万物之理”的自然观
第五节 “因参验而审言辞”的认识论
第六节 “矛盾之说”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中国思想通史:秦汉卷》
作者:姜国柱,辛旗 著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085800
出版时间:2011/7/1
开本:16开
页数:489
定价:68
目录:
第一章 秦汉时代的政治思想大势
第一节 秦汉时代的政治形势
第二节 秦汉时代的思想局面
第三节 秦汉时代的思想特点
第二章 《吕氏春秋》的思想
第一节 《吕氏春秋》的哲学思想
第二节 《吕氏春秋》的政治思想
第三节 《吕氏春秋》的人生理论
第四节 《吕氏春秋》的军事思想
第三章 《黄帝内经》的思想
第一节 《黄帝内经》的元气本体论
第二节 《黄帝内经》的阴阳气化论
第三节 《黄帝内经》的知情反映论
第四章 陆贾的思想
第一节 “本于天地”的道术论
第二节 “无为而治”的政治论
第三节 “因世权变”的方法论
第四节 “依杖圣贤”的人才观
第五章 贾谊的思想
第一节 “道”生万物的本体论
第二节 “万物变化”的辩证法
第三节 “民为世本”的民本论
第四节 御匈奴除大患的战略论
第六章 晁错的思想
第一节 重法用术的政治思想
第二节 劝农守边的军事思想
第三节 削藩防乱的政治策略
第七章 《淮南鸿烈》的思想
第一节 “道”生天地的宇宙观
第二节 “清静恬愉”的人生观
第三节 “物极必反”的辩证法
第四节 “无为而治”的政治论
第五节 “用兵禁暴”的战争观
第八章 董仲舒的思想
第一节 “天元为本”的宇宙观
第二节 “天人感应”的目的论
第三节 “名达天意”的认识论
第四节 “性三品”说的人性论
第五节 “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第九章 司马迁的思想
第一节 司马迁及其《史记》
第二节 究天人之际的宇宙观
第三节 通古今之变的辩证法
第四节 农工商并重的经济论
第十章 《盐铁论》关于治国方略之争
第一节 “崇本”与“重末”之争
第二节 “礼治”与“法治”之争
第三节 “崇古”与“尊今”之争
第四节 “和亲”与“抗战”之争
第十一章 刘向的思想
第一节 阴阳五行的灾变论
第二节 民为国本的建本论
第三节 二端相倚的辩证法
第四节 注重谋略的战争观
第十二章 扬雄的思想
第一节 宇宙图式论
第二节 问道学行论
第三节 性善恶混论
第四节 立政治国论
第十三章 桓谭的思想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形神观概论
第二节 以烛火喻形神的形神观
第三节 反对谶纬迷信的无神论
第四节 举本业抑末利的治国论
第十四章 《白虎通义》的神学思想
第一节 《白虎通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白虎通义》的神学宇宙观
第三节 《白虎通义》的政治伦理观
第四节 《白虎通义》的人生性情论
第十五章 王充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天道自然的自然观
第二节 神依于形的形神论
第三节 实知实然的求知论
第四节 性有善恶的人性论
第五节 逢遇幸偶的命定论
第六节 汉盛于周的历史观
第七节 神学迷信皆为妄言
第十六章 王符的思想
第一节 元气本体论的宇宙观
第二节 民为国之本的政治论
第三节 崇德重法的治民思想
第四节 安疆固国的军事思想
第十七章 汉末的社会批判思想
第一节 崔寔的社会批判思想
第二节 荀悦的社会批判思想
第三节 仲长统的社会批判思想
《中国思想通史:魏晋南北朝隋唐卷》
作者:辛旗 著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083196
出版时间:2011/6/1
开本:16开
页数:393
定价:55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魏晋时代概述
第一节 世族豪强的崛起
第二节 曹魏的法治政策与“门阀政治”
第三节 腐朽的西晋与玄虚的世风
第四节 东晋偏安与意识形态非皇权化
第二章 魏晋玄学
第一节 魏晋玄学的思想源流
第二节 何晏、王弼的贵无思想
第三节 嵇康、阮籍的反名教思想
第四节 向秀、郭象的独化论思想
第五节 裴颁的“崇有论”思想
第六节 玄学的历史地位及学术意义
第三章 魏晋道教
第一节 “百家”与道教
第二节 魏伯阳与《周易参同契》
第三节 葛洪与《抱朴子》
第四节 效法佛经的《列子》张湛注
第四章 魏晋佛学
第一节 汉末魏晋佛教传播状况
第二节 般若学与六家七宗
第三节 道安的思想
第四节 慧远的思想
第五节 僧肇的思想
第五章 南北朝时代概述
第一节 南朝的政权更迭
第二节 北朝的政权变迁
第三节 南北朝思想文化大势
第六章 南北朝佛教思想
第一节 竺道生的顿悟学说-
第二节 涅槃学者对佛性的争论
第三节 《成实论》的基本思想
第四节 影响中国佛教发展方向的《大乘起信论》
第五节 三论学与禅学的思想
第七章 范缜的反佛教思想
第一节 范缜之前的反佛教思想
第二节 范缜的生平与论争背景
第三节 “神灭论”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八章 儒释道三家的论争
第一节 南朝宗炳的《明佛论》
第二节 南朝慧琳的《黑白论》与张融的《门律》
第三节 南朝顾欢的《夷夏论》与道士的《三破论》
第四节 北周甄鸾的《笑道论》与道安的《二教论》
第九章 南北朝道教思想
第一节 南北朝道教的发展
第二节 《阴符经》的思想
第三节 寇谦之的思想
第四节 陆修静的思想
第五节 陶弘景的思想
第十章 隋唐时代概述
第一节 隋代政权的变迁
第二节 唐代政权的兴衰
第三节 隋唐思想概要
第十一章 隋与初唐的思想家
第一节 王通的“三教可一”思想
第二节 傅奕的反佛教思想
第三节 孔颖达儒道结合的思想
第四节 吕才对方术迷信的批判
第五节 初唐的道教思想家
第十二章 隋唐佛教思想
第一节 智顗对天台宗的发展
第二节 吉藏的三论宗思想
第三节 玄奘与唯识宗的创立
第四节 法藏与华严宗思想
第五节 慧能与禅宗思想
第十三章 儒家复兴运动中的思想家
第一节 刘知几的思想
第二节 韩愈的思想
第三节 柳宗元的思想
第四节 刘禹锡的思想
第五节 李翱的思想
《中国思想通史:宋元卷》
作者:姜国柱 著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087033
出版时间:2011/7/1
开本:16开
页数:413
定价:58
目录:
第一章 宋元思想的概况
第一节 宋代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宋代理学思想的历史渊源
第三节 理学的产生及其发展阶段
第二章 李觏的“医国”思想
第一节 “康国济民”的一生
第二节 礼论思想
第三节 易论思想
第四节 经济思想
第三章 邵雍的象数学思想
第一节 生平和著作
第二节 先天象数学的宇宙发生论
第三节 “以物观物”的认识论
第四节 “元会运世”的历史观
第四章 周敦颐的“太极”说
第一节 生平和著作
第二节 《太极图说》
第三节 “诚”和“主静”说
第五章 司马光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生平和著作
第二节 尚天命的哲学思想
第三节 性兼善恶的人性论
第六章 张载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知礼”“求索”的一生
第二节 “太虚即气”的宇宙观
第三节 “一物两体”的辩证法
第四节 “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
第五节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第七章 王安石的改革思想
第一节 “变法”“进取”的一生
第二节 “万物一气”的自然观
第三节 “天人不相干”的天道观
第四节 “耦之中又有耦”的矛盾观
第五节 “思而至于圣”的认识论
第六节 “性情之相须”的人性论
第八章 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
第一节 生平和著作
第二节 “天即是理”的天理论
第三节 “格物致知”的求知论
第四节 “以知为本”的知行观
第五节 “万物有对”的辩证法
第六节 “性即是理”的人性论
第九章 杨万里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生平和著作
第二节 元气本原论的宇宙观
第三节 “易”为“变”的变易思想
第四节 知行并重的知行观
第五节 治国利民的政治思想
第十章 朱熹的理学思想(上)
第一节 生平和著作
第二节 天理论
第三节 发展观
第四节 知行观
第十一章 朱熹的理学思想(下)
第五节 人性论
第六节 修养论
第七节 教育论
第十二章 张械的理学思想
第一节 生平和著作
第二节 宇宙论
第三节 人性论
第四节 认识论
第十三章 吕祖谦的理学思想
第一节 生平和著作
第二节 “理”与“心”并重的宇宙观
第三节 “天下事必有对”的辩证法
第四节 “存心”、“反己”的认识论
第五节 人与天地同其性的性善论
第十四章 陆九渊的心学思想
第一节 生平和著作
第二节 “心即理也”的宇宙观
第三节 “发明本心”的认识论
第四节 “人性本善”的人性论
第五节 朱、陆论争的实质
第十五章 陈亮的事功之学
第一节 生平和著作
第二节 哲学思想
第三节 事功思想
第十六章 叶适的事功之学
第一节 生平和著作
第二节 哲学思想
第三节 功利思想
第十七章 许衡的理学思想
第一节 生平和著作
第二节 理学思想
第三节 心性思想
第十八章 刘因的理学思想
第一节 生平和著作
第二节 生化论和心性论
第三节 齐物论和观物论
第十九章 吴澄的理学思想
第一节 生平和著作
第二节 理气思想
第三节 人性思想
《中国思想通史:明代卷》
作者:姜国柱 著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086364
出版时间:2011/6/1
开本:16开
页数:406
定价:57
目录:
第一章 明代思想的概况
第一节 明代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明代思想的渊源及发展概况
第二章 明朝开元时期宋濂、刘基的思想
第一节 宋濂的思想
第二节 刘基的思想
第三章 明初理学家方孝孺、曹端的思想
第一节 方孝孺的思想
第二节 曹端的思想
第四章 薛瑄的理学思想
第一节 生平和著作
第二节 理气论
第三节 复性论
第五章 吴与弼的理学思想
第一节 生平和著作
第二节 静观与躬行的修养论
第六章 胡居仁的理学思想
第一节 生平和著作
第二节 理气论
第三节 主敬说
第四节 知行观
七章 陈献章的心学思想
第一节 生平和著作
第二节 心具万理的宇宙观
第三节 静坐养心的修养论
第八章 林光的心学思想
第一节 生平和著作
第二节 贵心自得之学
第九章 湛若水的心学思想
第一节 生平和著述
第二节 “心与理”合一的宇宙观
第三节 “随处体认天理”的体认论
第四节 “涵养致知并进”的求知论
第十章 王守仁的心学思想(上)
第一节 生平事迹和心学形成
第二节 “心外无理”论
第三节 “知行合一”论
第四节 “格物致知”论
第十一章 王守仁的心学思想(下)
第五节 “致良知”说
第六节 心性合一论
第七节 教育方法论
第十二章 黄绾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生平传略和思想转变
第二节 哲学思想
第十三章 王守仁门人的思想
第一节 邹守益的思想
第二节 聂豹的思想
第三节 罗洪先的思想
第四节 王畿的思想
第十四章 王艮的思想
第一节 生平和著作
第二节 “百姓日用之道”的思想
第三节 “良知良能”说
第四节 “淮南格物”论
第十五章 罗钦顺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生平和著作
第二节 理气论
第三节 格物论
第四节 心性论
第十六章 王廷相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生平和著作
第二节 “理在气中”的宇宙观
第三节 “天人交胜”的无神论
第四节 “知行兼举”的认识论
第五节 “性生于气”的人性论
第十七章 吴廷翰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生平和著作
第二节 气本论
第三节 无神论
第四节 知行观
第五节 发展观
第六节 人性论
第十八章 何心隐的“异端”思想
第一节 生平和著作
第二节 哲学思想
第十九章 李贽的“异端”思想
第一节 生平和著作
第二节 思想渊源
第三节 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
第二十章 焦竑的思想
第一节 生平和著作
第二节 博学与实践皆重的思想
《中国思想通史:清代卷》
作者:朱葵菊 著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084629
出版时间:2011/7/1
开本:16开
页数:423
定价:59
目录:
第一章 清代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概况
第一节 清代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第二节 清代思想发展的主要特征
第二章 朱之瑜的实学及爱国思想
第一节 矢志抗清、务实为民的一生
第二节 “经邦弘化,康济艰难”的实学思想
第三节 性成于“学习”的人性论
第四节 传播中国文化,培育日本学子
第三章 陈确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生平与著作
第二节 天地不能主宰祸福的无神论
第三节 知行并进无穷的知行观
第四节 教养成善的人性论
第四章 傅山的爱国和追求个性解放思想
第一节 遗民气节的爱国思想
第二节 批评理学,提倡实学
第三节 反对奴儒,提倡个性
第四节 爱众而利众的道德观
第五章 潘平格的“求仁”思想
第一节 “嘐嘐进取”的一生
第二节 “浑然天地万物一体”的“求仁”论
第三节 “格物致知”论
第四节 “笃志力行”论
第六章 黄宗羲的实学及民主思想
第一节 求实爱国的一生
第二节 君为天下大害的民主思想
第三节 “气外无理”、“心即是气”的哲学思想
第四节 人性本善的人性思想
第五节 综合百家、约之在我的学术思想
第七章 方以智的“通几质测”之学
第一节 历经坎坷的一生
第二节 “质测即藏通几”之学
第三节 “火与气”统一的物质观
第四节 “心物交格”的辩证认识论
第五节 “相反相因”的矛盾学说
第八章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之学
第一节 经邦济世的一生
第二节 “经学即理学”的哲学思想
第三节 “明道救世”的政治思想
第四节 博学务实求新的治学方法
第九章 熊伯龙的无神论思想
第一节 “一代伟人”“千古异书”
第二节 《无何集》的无神论思想
第十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体系
第一节 坎坷不平的一生
第二节 “理依于气”的宇宙观
第三节 “气化日新”的发展观
第四节 “知行相资”的认识论
第五节 “日生日成”的人性论
第六节 “理势合一”的历史观
第十一章 李顒的“悔过自新”思想
第一节 “坚苦力学,无师而成”
第二节 “悔过自新”的思想宗旨
第三节 “明体适用”的思想内容
第四节 《学髓》的本体与功夫之学
第十二章 唐甄的“富民”和对“君权”的批判思想
第一节 “连蹇不遇”的一生
第二节 “立国之道”惟在富民
第三节 “帝王皆贼”的政治论
第四节 “心性”具天地万物的心性论
第十三章 颜元的倡“实学”、重“习行”的思想”
第一节 劳苦求实的一生
第二节 “气质为性”的人性论
第三节 注重“习行”的认识论
第四节 注重功利的社会政治论
第十四章 戴震的察“分理”、重“心知”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有志闻道”的一生
第二节 “气化即道”的自然观
第三节 “就事求理”的认识论
第四节 “理存乎欲”的伦理观
第十五章 龚自珍的变法革新思想
第一节 志在“开风气”的一生
第二节 “平均”论的变法思想
第三节 “心力”造一切的哲学思想
第十六章 魏源的“变古”、“重行”思想
第一节 爱国济民的一生
第二节 “师夷之长技”的革新思想
第三节 “重行”、“重变”的哲学思想
第十七章 严复的“物竞天择”的进化思想
第一节 宣传“西学”的代表
第二节 “物竞天择”的进化思想
第三节 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无神论
第四节 唯物主义的经验和方法论
第十八章 康有为的进化论和博爱哲学
第一节 变法的佼佼者与时代的落伍者
第二节 仁爱哲学
第三节 进化观点
第四节 大同思想
第五节 人性学说
第十九章 谭嗣同的“仁学”哲学思想和“冲决网罗”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冲决网罗”的斗士
第二节 “仁学”哲学思想
第三节 自相矛盾的认识论
第四节 “以太即性”的人性论
第二十章 梁启超的思想和宗教观点
第一节 维新与保皇的一生
第二节 保皇尊孔论
第三节 哲学观点和英雄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