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获奖作品“20世纪中国学术论辩书系·文学卷”10册,分古典文学与现当代文学两大部分,由著名文学学者韩兆琦、费振刚、郭志刚主编,包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古今之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中西之争》《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之争》《20世纪中国文学期刊与思潮》《中国古代诗歌研究论辨》《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论辨》等论题,全面呈现出现当代文学各个侧面评述有关论辩的历史情况和各方观点,介绍观点全面准确,叙述过程简明扼要,评论评价公正公允,引领读者对文学重要论辩资料进行重新审视。定价293.3元,现团购价74元包邮!
★ 16开平装,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
★ 《二十世纪中国学术论辩书系》是一套熔资料性、思想性、学术性、可读性于一炉的大型系列书籍
★ 书系的作者们以严谨的治学精神、科学的论述方法及酣畅流利的文笔,努力坚持“有史有论,史论结合;有述有评,述评结合”的原则,力求做到反映历史客观真实
★ 10册包括:《马克思主义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古今之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中西之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大众化之争》《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之争》《20世纪中国文学期刊与思潮(1897-1949)》《20世纪中国文学期刊与思潮(1949-2000)》《中国古代散文研究论辨》《中国古代诗歌研究论辨》《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论辨》,缺少《中国古代戏剧研究论辨》
《二十世纪中国学术论辩书系》是一套熔资料性、思想性、学术性、可读性于一炉的大型系列书籍。文学卷分古典文学与现当代文学两大部分。古典文学部分由韩兆琦、费振刚先生主编,现当代文学部分则由郭志刚先生主编。文学卷的结构体例呈现出两种风格。现当代文学七册围绕几大主题,从六个方面开辟草莱,寻找和建设一条新径,以免壮游者误入茫茫榛莽中。由于是从论辩的史的角度来观照内容与结构,所以,有一些从前就十分热闹的内容被换了一个新的思考角度,而不少未曾被注意或议论较少的话题,自然会被顺理成章地珍视、串连起来,也就寻拾起一些珍贵的甚至是细节的资料。而作者在寻绎思辨线索、勾画论辩轮廓时,不忘发表中肯之见。
分册介绍
《马克思主义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本书具体包括了:“五四”前后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潮、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主义文学观念的确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演变、马克思主义与左翼文学的兴起等内容。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古今之争》
本卷试图从现当代文学的各个侧面评述有关论辩的历史情况及各方观点,希望为读者搭建一个回望世纪性论争的小小平台。本书作者对于有着如此丰富、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容量的新、旧文学论辩,以更加客观、公正、平和的心态和眼光对当年那场论辩进行清理、研究和评判,它所蕴涵的命题的思想与文化资源,至今并将长久地成为人们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中西之争》
自从鸦片战争催逼着中国打开自己的国门以来,西方在中国人的心里就是一个无法言说的精神症结。从拉开世纪帷幕的戊戌维新到世纪末促进中国经济腾飞的邓小平南巡,整个20世纪,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从西方学成归来,期望用他们所景仰的西方文化与科技来报效祖国,但是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也肩荷着一份同样的沉重,他们不可避免地感觉到了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对西方文化精神的强大的排斥与同化的力量。正是这种文化的冲突,使得一直处在急剧变革的历史旋涡之中的中国,诸如激进与保守、趋新与骛旧、革命与反动、自由与约束等等各种社会思潮的矛盾,不仅在社会体制的变革中而且在人们思想观念的演变中缠结在一起,影响着20世纪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大众化之争》
本卷试图从现、当代文学的各个侧面评述有关论辩的历史情况及各方观点,希望为读者搭建一个回望“世纪性”论争的小小平台。与论争过程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相比,这个小小平台展示的空间和内容是有限的;不过,为搭建这个平台,本卷作者们却也查阅了大量资料,有些还是人们平时不留心或不易看到的原始资料。就像面对一片广袤的森林,为了给读者提供进出这片森林的方便,是他们初步清理了现场,疏通了道路,设置了标志和路牌,庶几使壮游者不致探身丛莽,漫无目标。
《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之争》
搜集整理了20世纪百年间有关翻译方面讨论的一些主要问题,载录了论辩各方的一些基本观点,这对于学习、研究、讲授中国文学史与研究作家作品都是很有用处的。它可以使我们温故而知新,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材料,可以事半功倍地提高我们思考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因为它和我们的文学史学习、作家作品学习很贴近、很直接。我国的翻译文学史源远流长,从东汉佛经翻译开始,一直到现在,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从历史的悠久和规模的庞大而言,可以说中国的翻译及翻译文学的历史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
《20世纪中国文学期刊与思潮(1897-1949)》
本书是以期刊为对象展示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的一种尝试。《20世纪辩论:中国文学期刊与思潮(1897-1949)》的结构,以时间为经、以思潮为纬,以期刊为对象,呈现和总结20世纪上半期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与论辩的客观情形。
《20世纪中国文学期刊与思潮(1949-2000)》
本书是以期刊为对象展示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的一种尝试。《20世纪辩论:中国文学期刊与思潮(1949-2000)》的结构,以时间为经、以思潮为纬,以期刊为对象,
呈现和总结20世纪下半期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与论辩的客观情形。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论辨》
中国古代散文,是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它在很广大的背景上,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兴衰、得失成败、社会思潮、文化学术等等方面的情况。本书搜集整理了□0世纪百年间有关散文方面讨论的一些主要问题,载录了论辩各方的一些基本观点,这对于学习、研究、讲授中国文学史与研究作家作品都是很有用处的。它可以使我们温故而知新,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材料,可以事半功倍地提高我们思考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因为它和我们的文学史学习、作家作品学习很贴近、很直接。
《中国古代诗歌研究论辨》
古代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无论从数量,还是从文学性来说,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都占主流地位。本书搜集整理了□0世纪百年间有关诗歌方面讨论的一些主要问题,载录了论辩各方的一些基本观点,这对于学习、研究、讲授中国文学史与研究作家作品都是很有用处的。它可以使我们温故而知新,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材料,可以事半功倍地提高我们思考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因为它和我们的文学史学习、作家作品学习很贴近、很直接。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论辨》
中国古代小说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采,无论是文言小说还是白话小说,也无论是短篇小说还是长篇小说,都产生过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本书搜集整理了20世纪百年间有关小说方面讨论的一些主要问题,载录了论辩各方的一些基本观点,这对于学习、研究、讲授中国文学史与研究作家作品都是很有用处的。它可以使我们温故而知新,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材料,可以事半功倍地提高我们思考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因为它和我们的文学史学习、作家作品学习很贴近、很直接。
主编
韩兆琦,1933年出生,天津市静海人。195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随后入复旦大学师从蒋天枢先生专治前四史,为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再传弟子,1962年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其后长期担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方向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至2005年任教于新成立的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执教"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史记》选讲"等课程,深受学生爱戴和好评。
费振刚,生于1935年,辽宁辽阳人,著名文学学者。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历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中文系主任。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编委会委员、秦汉魏晋南北朝分类编写组副主编。1961年其主编作品《中国文学史》(合作)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特别奖。2002应邀受聘于广西大学梧州分校中文系(现梧州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史等,多年来与夫人冯月华教授长驻梧州学院。
郭志刚,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师。研究方向是人口理论与方法,从事生育率、婚姻家庭、人口政策、人口预测模拟等方面的研究、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方法。研究生教学为高级社会统计学、高级社会统计专题研究。
部分作者
谭桂林,湖南耒阳人,1959年生,199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即在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工作,1999年晋升教授。2000年起曾担任湖南师范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杂志主编、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院长、湖南省普通高校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2004年起担任湖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生导师。2010年3月受聘南京师范大学"杰出人才资助计划",调入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工作。
罗成琰,湖南衡阳市人。1982年、1985年分别获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士学位、硕士学位。1986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著名学者、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创始人之一的李何林教授,攻读博士学位。1989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到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1993年破格晋升为教授。曾先后担任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和副校长,博士生导师。2001年担任湖南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2010年12月调中国文联工作,任国内联络部主任。学术兼职有中国现代学文学研究会理事、湖南省文学学会会长、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郭国昌,1969年2月生于甘肃静宁。1987年9月至1991年6月,求学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现任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文系主任。
王向远,1962年10月生,山东人,文学博士。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东方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抗战史学会理事等。
杨联芬(1963-),笔名张忆,四川荥经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1982-1989年先后就读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文学硕士学位。哈佛燕京访问学者,著有《中国现代小说导论》、《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主编《中国散文通史·近代卷》。
檀作文,安徽东至人,1973年3月生。1994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社会学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94年9月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孙静教授,研读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1997年7月获文学硕士学位。
白岚玲,文学博士,现担任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导师,文学院党委书记,文学院08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学业导师,任教中国古代文学史。
《文学卷-马克思主义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作者:郭志刚 主编,刘勇、杨志、李春雨 等 著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ISBN:9787807420675
出版时间:2006/12/1
开本:32开
页数:417页
定价:29.8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五四”前后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潮
一、“五四”前后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潮
二、陈独秀:从文学革命论到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三、李大钊:劳动至上的“平民文学”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主义文学观念的确立
一、渗透马克思主义文艺精神的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历程
二、自然主义与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三、从文艺“为人生”到革命现实主义文艺观的飞跃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演变
一、由浪漫主义走向马克思主义
二、革命文学的倡导
三、革命文学的理论建设
四、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理解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与左翼文学的兴起
一、左联的成立及苏俄式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
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
三、马克思主义影响下的鲁迅文艺观和文艺实践
第五章 瞿秋白与冯雪峰: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的探索者
一、译介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和俄苏文学
二、关于文艺大众化的论争
三、与自由主义的论争
四、不一样的鲁迅观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与国统区文学
第七章 延安文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的形成
第八章 十七年文学: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的进一步发展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在新时期的拓展和演变
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编辑后记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古今之争》
作者:郭志刚 主编,罗成琰 等著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ISBN:9787807421894
出版时间:2008/5/1
开本:32开
页数:320
定价:23.9
目录:
绪论 世纪之辩:新旧文学阵营的对峙
一、新旧之冲突
二、中西之比较
三、文白之优劣
四、激进与保守的分野
第一章 横空出世:文化激进主义与新文学的倡导
一、革命与改良策略的交响
二、“活的文学”的建构
三、“人的文学”的张扬
第二章 破旧立新:新文学对旧文学的批判
一、“选学妖孽,桐城谬种”
二、“旧诗的骸骨已被人扛着向张着口的坟墓去了”
三、“旧戏不能不推翻”
四、黑幕小说:“杀人放火奸淫拐骗的讲义”
五、鸳鸯蝴蝶派:“文字上的手淫”
第三章 整理国故:五四文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清理
一、《新潮》与《国故》的抗衡
二、梁启超与胡适的争辩
三、新文化同人间的驳难
四、当下的审视视角
第四章 重估“学衡”:学衡派的历史痕迹与现代意义
一、学衡派的历史选择
二、主流学术话语的边缘学派
三、传统回归时的移位思考
第五章 考量“甲寅”:新文学与甲寅派的论辩
一、时代观念的错位
二、文学理念的对决
三、文化影响的辩驳
第六章 百年是非:启蒙话语下的白话文论争
一、近代维新运动对白话文的提倡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文白之争
三、文艺大众化视野中的白话文
四、世纪末对五四白话文的历史重估
第七章 世纪回眸:新文学的自我审视与反思
一、叩问背后的真实
二、重拨语言迷雾
三、山雨欲来风满楼
四、文学的自主选择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后 记
编辑后记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中西之争.文学卷》
作者:郭志刚 主编,谭桂林 等著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ISBN:9787807421917
出版时间:2006/12/1
开本:32开
页数:282
定价:21.8
目录:
绪论
一 中西之辩与士人心态
二 中西之辩与时代主题
三 中西之辩的思维特征
第一章 文言白话论争的中西之辩
一 新旧对抗与中西比较
二 中体西用说的还魂
三 中西对比为论战带来的意义
第二章 五四文学革命性质问题的论争
一 倡导者的意见分歧
二 阶级特性的界定
三 思想解放的最初成果
四 论辩的局限与启示
第三章“整理国故”之争中新文化建设的方向选择
一 “整理国故”问题的复杂性
二 史实辨识与结论质疑
三 胡适与鲁迅:冲突的实质与重建现代文明的两种思路
第四章 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论战
一 论战的三个阶段
二 论争的主要内容
三 论辩的意义
第五章 “《庄子》与《文选》”之争的二元对抗思维
一 论争的由来及其发展
二 文化背景与论争的主张
三 论争夭折的主体心理探源
第六章 语体文的“欧化”与大众语的论辩
一 五四时期关于语体文欧化的讨论
二 1930年的文艺大众化讨论
三 1932年的文艺大众化讨论
四 1934年的文艺大众化讨论
五 论争的意义与局限
第七章 “移植”论与“民间形式中心”论的论辩
一 “民族形式”命题的提出
二 “民族形式”论争的展开
三 “民族形式”论争的焦点
(一)对“民间形式”的评价
(二)对五四新文学传统的认识
(三)关于新文学“欧化”的问题
四 论争的影响与意义
第八章 “伪现代性”与“现代性”的论辩
一 80年代现代派文学的真伪之辩
二 90年代中后期的“近代性”与“现代性”之辩
三 双声对话:“现代性”抑或“近代性”
四 说不尽的“现代性”
第九章“人文精神重建”的论辩
一 “人文精神”出场的语境
二 “世纪末之争”:重建人文精神的论战
(一)什么是人文精神?
(二)“人文精神”是否失落?
(三)如何重建“人文精神”?
三 论辩的意义与知识者的身份定位
第十章 新保守主义与新启蒙主义的论辩
一 新启蒙主义思潮的演进轨迹
二 新保守主义泛起的文化背景和基本内涵
(一)新保守主义泛起的文化背景
(二)新保守主义的内涵特征
三 激进还是保守:重评“五四”
四 “后学”与“新启蒙主义”的话语对抗
五 论争引发的思考
第十一章 新诗发展与汉语母语的关系问题论辩
一 挑起论争的主要观点
二 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反思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后记
编辑后记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大众化之争.文学卷》
作者:郭志刚 主编,郭国昌 著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ISBN:9787807421870
出版时间:2006/12/1
开本:32开
页数:361
定价:26.8
目录:
绪论 大众化与20世纪中国文学论争
第一章 启蒙浪潮中的“文学民众化”探索
一、“新民”与“文学民众化”论争的初始化
二、新旧对峙中的“文学民众化”构想
三、小结:“文学民众化”之争的启蒙性
第二章 革命激荡下的“文学大众化”诉求
一、“文学大众化”论争的发生契机
二、“文学大众化”论争的演化动力
三、大众化:以“组织大众”为目的
四、小结:作为“文学上的新世纪”的“文学大众化”论争
第三章 政治对抗中的“文学大众化”论辩
一、从单一到多元:论辩过程述描
二、说话人:意识形态的规范
三、受话人:文化的过滤与政治的提升
四、文本:民间化与新型化的互补
五、小结:超越中的延续
第四章 战争规范下的“文学大众化”建构
一、大众化:以抗战为中心
二、解放区的单向性阐释
三、国统区的多样化探讨
四、小结:大众话语理论体系建构的艰难选择
第五章 浪漫激情中的“新民歌”之争
一、“新民歌”运动的政治文化语境
二、面向政治:作家的“新民歌”观
三、偏离真实:大众的“新民歌”观
四、小结:民间性的偏失
第六章 意识形态性的凸现——“文学大众化”思潮的政治化特征
一、小引:政治化的必然性
二、文学社团的次级政治文化性
三、“集团艺术”的现实鼓动性
四、文艺奖金的规范引导性
第七章 大众需求的现实性规约——“文学大众化”思潮的民间化特征
一、小引:民间化的必要性
二、新诗的歌谣化
三、小说的通俗化
四、民间戏曲的再创造
结语 “文学大众化”论争的历史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后记
编辑后记
《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之争》
作者:郭志刚 主编,王向远、陈言 著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ISBN:7807420154
出版时间:2006/5/1
开本:32开
页数:264
定价:19.0
目录:
绪论
序章 中国翻译文学百年巡礼
一、近代:翻译文学的肇始
二、五四时期翻译文学的繁荣
三、30年代翻译文学的成熟
四、战争时期(1937一1949)翻译文学的艰难推进
五、50年代至70年代的翻译文学
六、80年代至90年代翻译文学的全面繁荣
第一章 “信达雅”之争
一、“信达雅”及其来源的争论
二、有关“信达雅”内涵的诠释及其论争
三、“信达雅”作为翻译标准的论争与研究
第二章 直译与意译之争
一、对直译的两种理解
二、反对逐字直译,主张意译
三、强调“直译”、“意译”的辩征统一
第三章 “异化”与“归化”之争
一、近现代“归化”和“异化”的彼此消长
二、80年代至90年代以后的“归化”与“异化”之争
第四章 复译、转译之争
一、复译之争
二、关于转译
第五章 “处女”、“媒婆”、“奶娘”之争
一、从政治文化的角度来看对翻译文学的认识
二、创作与翻译的价值关系:“处女”、“媒婆”与
“奶娘”的争论
第六章 形似神似、等值等效之争
一、“神似”与“形似”
二、关于“化境”
三、关于“等值”、“等效”
第七章 “可译”与“不可译”之争
一、“不可译”与“可译”两端
二、可译与不可译之间
第八章 翻译文学国别属性之争
一、“翻译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提出
二、围绕翻译文学国别属性问题的争论
第九章 “科学”论与“艺术”论之争
一、翻译:艺术?科学?科学+艺术?
二、“美化之艺术”论、“优势竞赛”论及其引发的论争
第十章 关于“翻译学”的论争
一、“翻译学”可否建立?
二、如何看待借鉴西方译论,如何看待和吸收
中国传统译论?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后记
补后记
编辑后记
《20世纪中国文学期刊与思潮(1897-1949)》
作者:郭志刚 主编,杨联芬 等著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ISBN:7807420065
出版时间:2006/5/1
开本:32开
页数:487
定价:33.0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晚清: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萌生
一、启蒙工具论与新小说杂志
二、文学审美:另一种观念
三、早期白话报刊及晚清白话文运动
第二章 民初文学:回归审美与世俗化
一、《民权素》与民初小说的哀情特征
二、1921年以前的《小说月报》
第三章 五四:新与旧的大论辩
一、《新青年》与新文化
二、五四时期的文化保守主义
三、戏剧的新旧更替
第四章 20年代初的“人生”与“艺术”之争
一、《小说月报》《文学旬刊》:为人生与再现论
二、《创造》(季刊)与《创造周报》:为艺术与表现论
第五章 20年代新诗探索
一、五四白话诗
二、格律与象征
第六章 《晨报副刊》:新文化的窗口
一、文化的批判与讨论
二、新文学的建设
第七章 20至30年代纯文学期刊的散兵游勇
一、几种纯文学刊物
二、被遮蔽的《真美善》
第八章 20年代与鲁迅相关的杂志及论争
第九章 左翼革命文学思潮
第十章 三十年代的自由派
第十一章 《大公报》文艺副刊:耕耘20载
第十二章 30年代中后期:战前的文学探索
第十三章 新诗:从30年代到40年代
第十四章 40年代的抗战文学
第十五章 40年代其他几种文学期刊
第十六章 40年代根据地与解放区的文学运动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后记
编辑后记
《20世纪中国文学期刊与思潮(1949-2000)》
作者:郭志刚 主编,杨聚臣 等著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ISBN:9787807421900
出版时间:2006/5/1
开本:32开
页数:490 页
定价:34.0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关于文学写人和形象塑造问题的论争
一、关于萧也牧创作倾向的论争
(一)创作倾向问题
(二)作品题材与主题的关系问题
(三)作品人物问题
二、关于《青春之歌》的争论
(一)《青春之歌》是否为小资产阶级的自我表现
(二)林道静这一形象是否歪曲了共产党员的形象
(三)《青春之歌》是否符合历史真实
(四)林道静的爱情、婚姻态度是否存在问题
三、关于“写中间人物”和柳青《创业史》的论争
(一)关于“写中间人物”的论争
(二)关于《创业史》的论争
第二章 关于胡风文艺思想问题的论争
一、胡风简介及胡风事件的历史渊源
(一)胡风生平及其文艺观
(二)胡风事件的历史渊源
二、批判的缘起及经过
三、批判的焦点及原则性分歧
(一)关于现实主义问题的论争
(二)关于文艺的民族形式与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关系问题的论争
第三章 关于创作方法问题的论争
一、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论争
(一)历史的回顾
(二)1953年前后的论争
二、关于“写真实”问题的论争
(一)关于“写真实”和干预生活的问题
(二)“写真实”与世界观、社会主义精神的关系问题
三、关于“两结合”问题的论争
(一)“两结合”创作方法概念的理解
(二)“两结合”创作方法与作家的世界观的关系
(三)“两结合”创作方法与时代的关系
(四)“两结合”创作方法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关系
第四章 关于“反映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一、关于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论争
(一)是否写真实生活
(二)是否可以写社会生活中的阴暗面
(三)作品的艺术得失
……
第五章 人性、人道主义问题
第六章 “阶级斗争”理论指导下的文学批判
第七章 关于“伤痕文学”问题
第八章 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
第九章 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
第十章 关于现实主义和人物性格问题
第十一章 关于“寻根文学”与文艺民族化问题
第十二章 关于文学反映论和文学主体性的论争
第十三章 关于“重写文学史”的论争
第十四章 关于文学中的性描写问题
第十五章 关于通俗文学和文学商业化问题
第十六章 关于“人文精神”大讨论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后记
编辑后记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论辨》
作者:韩兆琦、费振刚 主编,易鑫鼎 著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ISBN:780742009x
出版时间:2006/5/1
开本:32开
页数:547
定价:35.0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20世纪古代散文研究引起变化的三大问题
一 “疑古”和“走出疑古”
二 从批判传统旧文化到弘扬民族文化
三 中国古代散文的界定问题和研究展望
第二章 对先秦历史散文不同评论举要
一 《周易》
二 《尚书》
三 《左传》
四 《战国策》
第三章 对先秦诸子散文不同评论举要(上)
一 先秦诸子的由来
二 《论语》
三 《孟子》
四 《荀子》
第四章 对先秦诸子散文不同评论举要(下)
一 《墨子》
二 《老子》
三 《庄子》
四 《韩非子》
第五章 司马迁和《史记》
一 20世纪前八十年《史记》研究举要
(一)关于司马迁生年的考证和争论/183
(二)梁启超论《史记》及其“读法”/186
(三)关于《史记》的考证和评议/188
(四)概括论述《史记》的几篇论著/190
(五)怎样理解《史记》的“人民性”/196
二 20世纪后二十年《史记》研究举要
(一)司马迁的思想/202
l.“盛世”·“雄才”·“贤才”/202
2.司马迁的经济思想/213
3.司马迁的民族思想/218
4.司马迁的人生观诸因素/222
(二)《史记》的文学成就/231
1.《史记》的散文成就/231
2.《史记》的传记文学成就/244
第六章 班固和《汉书》
一 历史时代和班固的思想
二 《汉书》《史记》比较研究举要
第七章 汉赋
一 关于赋的界说
二 汉赋兴盛的原因
三 汉赋诸作家
第八章 六朝骈文
一 骈文的兴起和发展
二 文、笔之争和古代文学史
三 名家名作评论举要
第九章 唐代古文运动和韩愈、柳宗元
一 唐代古文运动述略
二 韩愈
(一)20世纪初期的“辟韩”/344
(二)对70年代“左倾”思潮“批韩”的驳议/346
(三)韩愈的爱才思想和历史背景/351
(四)韩愈对“永贞革新”的态度/353
(五)韩愈的崇儒和排佛、道/359
三 柳宗元
(一)对柳宗元评价的变化/367
(二)柳宗元的唯物论思想/371
(三)关于柳宗元寓言、传记的不同评价/375
(四)柳宗元的古文理论主张/382
(五)柳宗元文学成就的不同评价/386
第十章 宋代古文运动和欧阳修等名家
一 宋代古文运动述略
二 欧阳修、曾巩
(一)欧阳修的古文理论主张/401
(二)欧阳修的散文成就/405
(三)曾巩散文的不同评价/414
三 王安石、苏洵
(一)王安石的散文/423
(二)苏洵的散文和《辨奸论》的新争论/428
四 苏轼、苏辙
(一)关于苏轼评价的变化/439
(二)苏轼对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贡献/445
(三)苏辙的散文/457
第十一章 公安派散文引起的争论
一 周作人称许公安派散文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二 “独抒性灵”和时代潮流的矛盾
第十三章 桐城派的历史功过
一 斥“桐城谬种”的是与非
二 如何评价桐城派引起争论的几个问题
(一)桐城派兴起和衰落的原因/484
(二)怎样理解桐城派的“义法”说/497
第十三章 八股文的历史功过
一 八股文的演变过程
二 八股文无用论
三 八股文有功论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编辑后记
《中国古代诗歌研究论辨》
作者:韩兆琦、费振刚 主编,檀作文、唐建、孙华娟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ISBN:7807420138
出版时间:2006/5/1
开本:32开
页数:575
定价:37.0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诗经》研究论争
一、《毛诗序》的作者和时代问题
(一)20世纪以前关于《毛诗序》作者及成本年代
研究的论争/010
(二)20世纪前半叶关于《毛诗序》作者及成年书代
研究的论争/013
(三)20世纪80年代关于《毛诗序》作者及成书年代
研究的论争/019
(四)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关于《毛诗序》作者及成
书年代研究的论争/025
(五)结语/030
二、“《国风》民歌说”是否成立之论争
(一)“《国风》民歌说”的由来/033
(二)“《国风》非民歌说”派学人对“《国风》民歌说”的质疑/035
(三)对“《国风》”非民歌说派学人批评“《国风》民歌说”的反批评/040
(四)“《国风》民歌说”与“《国风》非民歌说”之争的意义/043
第二章 《楚辞》研究论争
一、“屈原否定论”相关之论争
(一)围绕廖平、胡适的“屈原定论”所展开的系列论争/050
(二)何天行、朱东润的“屈原否定论”及相关批评/063
(三)三泽玲尔的“屈原否定论”及相关批评/074
(四)结语/08l
第三章 汉代诗歌研究论争
一、乐府机构的初设年代问题之论争
(一)主张乐府设置不始于汉武帝时期的一派意见/084
(二)坚持乐府机构始于汉武帝时期的一派意见/086
(三)结语/088
二、《孔雀东南飞》写作年代之论争
(一)二三十年代关于《孔雀东南飞》写作年代的论争/'09C
(二)二三十年代之后关于《孔雀东南飞》写作年代的论争/095
(三)梅祖麟:从诗律和语法来看“焦仲卿妻”的写作年代/098
第四章 魏晋诗歌研究论争
一、建安诗歌研究论争
(一)对“建安风骨”的不同理解/102
(二)关于曹操的评价问题/107
(三)“抑丕杨植”与“抑植杨丕”/112
(四)三曹游仙诗的评价问题/115
(五)蔡琰诗的真伪论争/119
二、阮籍《咏怀诗》主题论争
三、玄言诗的评价问题
第五章 南北朝诗歌研究论争
一、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成绩与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鲍照《拟行路难》研究
三、庾信研究
四、“永明体”研究
五、宫体诗及其评价
六、《木兰辞》的创作年代与主题思想之论争
第六章 隋及初唐诗歌研究论争
一、隋及初唐诗歌的总体评价问题
二、初唐四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沈、宋诗的评价问题
四、陈子昂诗论及诗歌成就的评价问题
五、《春江花月夜》主题之论争
第七章 盛唐诗歌研究论争
一、“盛唐气象”的论争
……
第八章 中唐诗歌研究论争
第九章 晚唐诗歌研究论争
第十章 唐五代词研究论争
第十一章 宋词研究论争(上)
第十二章 宋词研究论争(下)
第十三章 辽金元诗歌研究论争
第十四章 明代诗歌研究论争
第十五章 清词研究论争
第十六章 近代诗歌研究论争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后记
编辑后记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论辨》
作者:韩兆琦、费振刚 主编,陈曦钟、段江丽、白岚玲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ISBN:7807420111
出版时间:2006/5/1
开本:32开
页数:512
定价:33.0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三国演义》研究论辩
一、罗贯中的籍贯之争
二、罗贯中的交游问题
(一)罗贯中与施耐庵/013
(二)罗绩中与赵宝峰、高明/015
(三)罗贯中与农民赵义/017
三、成书年代之争
四、版本之争
五、主题之争
六、人民性问题
七、曹操形象评价之争
第二章 《水浒传》研究论辩
一、成书年代与作者之争
(一)成书年代/043
(二)作者是谁/045
(三)施耐庵其人/048
(四)围绕“施耐庵即施彦端”展开的讨论/052
二、版本及成书过程之争
(一)古本《水浒传》/060
(二)简本与繁本/063
(三)李卓吾评语的真伪/066
三、思想主题之争
(一)关于“农民起义说”/07l
(二)关于“忠奸斗争说”/072
(三)关于“为市民写心说”/074
(四)关于“反映游民意识说”/075
四、会圣叹及其评点《水浒传》的功过
(一)金圣叹是封建反动文人吗?/079
(二)金圣叹评改《水浒》的功过/080
五、人物评价与艺术成就
(一)对宋江等人物的评价/'086
(二)《水浒传》的艺术结构/089
第三章 《西游记》研究论辩
一、作者之争
二、祖本之争
三、主题之争
四、孙悟空原型之争
第四章 《金瓶梅》研究论辩
一、成书年代与版本之争
(一)成书年代/134
(二)初刻本/138
(三)版本/139
二、作者之争
(一)大名士,还是小人物/144
(二)北方人,还是南方人/146
(三)集体创作,还是个人创作/148
(四)王世贞/149
(五)李开先/150
(六)贾三近/151
(七)屠隆/152
三、关于思想内容
(一)主题思想和社会意义/157
(二)政治讽喻/159
(三)现实主义,还是自然主义/160
四、艺术性及其他
(一)人物/164
(二)情节和结构/166
(三)与《红楼梦》的关系/167
第五章 《醒世姻缘传》研究论辩
一、作者之争
(一)关于作者的六种说法/17l
(二)关于蒲松龄说/173
(三)关于丁耀亢说/176
(四)小结/181
二、成书年代之争
(一)成书年代概说/185
(二)关于康熙中后期说/186
(三)关于崇祯说/188
(四)关于顺治说/189
(五)小结/190
三、版本之争
(一)书目著录/192
(二)排印本对版本的介绍/193
(三)版本比较及刊刻年代195
第六章 《聊斋志异》研究论辩
一、蒲松龄是哪族人?
二、蒲松龄有“第二夫人”吗?
三、蒲松龄是《醒世姻缘》的作者吗?
四、《聊斋志异》成书、编次与内容的论争
(一)成书过程与原稿编次/220
(二)《聊斋志异》有没有民族思想/221
第七章 《儒林外史》研究论辩
一、作者是否“赴试”之争
二、作者是否“反清”之争
三、版本之争
四、《儒林外史》结构之讨论
五、《儒林外史》主题思想之探究
六、《儒林外史》创作方法之论争
第八章 《红楼梦》研究论辩
一、关于作者
(一)著作权问题/265
(二)生卒年问题/268
(三)祖籍问题/271
二、关于版本及相关问题
(一)版本介绍/280
(二)关于版本源流/281
(三)关于甲戌本《凡例》/290
(四)关于脂砚斋和畸笏叟/291
(五)关于后四十回/292
三、关于内容和主题(上)
(一)索隐种种/305
(二)自叙传与自传性小说/312
四、关于内容和主题(下)
第九章才子佳人小说研究论辩
一、才子佳人小说的艺术得失
二、才子佳人小说的思想意义
三、关于天花藏主人
第十章 谴责小说研究论辩
一、对谴责小说的总体评价
二、关于作者思想的不同评价
三、对小说主题的不同理解
四、对谴责小说艺术成就的不同理解
第十一章 话本小说研究论辩
一、关于说话“四家”
(一)王国维/414
(二)鲁迅/414
(三)胡适/415
(四)陈汝衡/416
(五)王古鲁/417
二、关于“话本”与“拟话本”
三、《京本通俗小说》真伪之争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后记
编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