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低价19.9元包邮!国家图书馆出品《旧墨六记·梨园旧迹》,名人手迹鉴藏家方孝继撰著。以丰富的素材和轻松的笔调,描述了民国时梨园行中“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四大须生”、“四大琴师”等诸人物的绚丽多彩的演艺人生和鲜为人知的逸闻趣事,配以珍贵的信札、档案和剧照,将民国梨园行中的种种场景,生动而立体地呈献给读者。
★ 方孝继先生集藏名人尺牍累十余年之力,得手札约万余通,又于其中选择精华所在,汇编为集,成《旧墨记》系列
★ 方继孝的藏品中有许多京剧艺术家的墨宝,多是建国后的资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墨迹尤多,这些文献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
★ 本书中的文字,配以手札尺牍的清晰彩图,生动而立体
旧时名人的信函尺牍,是极有趣味的阅读资料。方孝继先生集藏名人尺牍累十余年之力,得手札约万余通,又于其中选择精华所在,汇编为集,成《旧墨记》系列,皆“旧墨”怡情。书中每通手札尺牍配有文字解读释意,补白人物生平,多述个人识见,作得妙趣横生。
《旧墨六记·梨园旧迹》是“旧墨记书系”之第六本——梨园旧迹。以丰富的素材和轻松的笔调,描述了民国时梨园行中“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四大须生”、“四大琴师”等诸人物的绚丽多彩的演艺人生和鲜为人知的逸闻趣事,配以珍贵的信札、档案和剧照,将民国梨园行中的种种场景,生动而立体地呈献给读者。
方继孝,1954年生,北京人,名人手迹鉴藏家。北京鲁迅博物馆荣誉馆员,多年致力于收藏中国近现代名人手迹,并潜心名人信札的研究,发表论文二百余篇。编著有《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名人墨迹》(合著)、《字字珍藏——名人信札的收藏与鉴赏》(合著)、《旧墨记——世纪学人的墨迹与往事》、《旧墨二记——世纪学人的墨迹与往事》、《陈独秀先生遗稿》等。其中,《旧墨记—-世纪学人的墨迹与往事》一书,荣获26种2006年度“中国最美的书”之列。
文人对梨园产生兴趣,大概和士大夫有关。这一直是扯不断的话题,说起来颇为复杂。晚清以来的文人,喜欢谈戏,那些品戏的小品,在文坛占据了特殊地位。梨园对一些学者来说,是津津乐道的所在,文人写其间的逸闻逸事,似乎比诗话词话更有意思,除了文脉的缠绕,还多了演员的故事,词、曲、舞、生命的体悟都含于此,与文坛掌故比,亦有它处没有的亮度。
如此说来,文人写梨园,是看别人的故事,不免诗余的游玩。借着艺人的形体、姿色渲染自己审美之梦,固然不错,可是与梨园的内在存在有多少命运的联系,似平还是一个疑问。我曾经看到过一本写梅兰芳的书,觉得都是赏玩类的心性的移动,将其看成玩偶般的存在,没有天人之际的神思。好像少了些什么。梅兰芳自己的内心如何,我们从中知道的甚少。
那么,人有会问,梨园人自己的呈现,大概是进入其世界的另一通道吧。可是梨园行的人,似乎不愿意展示内幕,其间难言之隐是有的,不易剖露的内幕也确实存在。于是那些偶然的独白,就显得珍贵。自然,他们的尺牍、墨宝及工作文献,则是了解梨园不可不看的文物。要写戏剧的史,这些都是可靠的参照。
方继孝藏品中,有那么多京剧艺术家的墨宝,这是我未料到的。我看他的藏品,觉得像档案,有珍贵的文献价值。这里多是建国后的资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墨迹尤多。我看这些文献,觉得和作家、教授们的材料不同,有生活的气息不是远离烟火的存在。比如马连良的检讨,就是一部生命史,日中国梨园与新中国的文艺界的不同,都可见到。四大名旦的荣辱之迹,也有片影在,那个特殊年代的生生死死,让我们感到改朝换代的精神代价。
……
孙郁
《旧墨六记-梨园旧迹》
作者:方继孝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ISBN:9787501347391
出版时间:2012/4/1
开本:20开
页数:298
定价:59.8
目录:
梨园旧迹孙郁
萧长华——一生奉献给京剧事业的戏剧教育家
时慧宝——京剧舞台“当台写字”的先行者
郝寿臣于净行艺术流派的发展和传承
杭子和对“余派”和“杨派”形成的贡献
欧阳予倩——给京剧注入新鲜血液的人
侯喜瑞——纯粹的“架子花”表演艺术家
姜妙香和他所创的京剧武生代表流派
徐兰沅的“操琴生活”
梅兰芳的戏里戏外
雷喜福和他的“喜”字辈师兄弟
周信芳与“麒派”
李多奎的“李派”旦角艺术
周子厚和“四大鼓师”
于连泉与“筱派”
杨宝忠“改行”的成就
尚小云“文革”中的遭遇
荀慧生德艺双馨的一生
刘连荣与“霸王别姬”
马连良晚年的戏剧生涯
赵桐珊与“正乐三杰”
俞振飞与京昆艺术
白云生与“北昆”
管绍华“探母管”的由来
裘盛戎与“裘派”
程砚秋——青衣表演艺术的集大成者
谭富英与“谭派”
谭资九与“四大名琴”
杨宝森与“杨派”
沈玉斌——新中国戏曲院校的奠基人
奚啸伯的戏剧人生
李万春于“猴戏”的革新创造
王玉蓉的“铁嗓青衣”之誉
叶盛兰与“叶派”小生的传承
宋德珠“美、媚、脆、锐”的艺术风格
袁世海——京剧舞台上的常青树
梁益鸣与“马派”艺术
毛世来与“花旦”艺术的发展
童侠苓和他的“童家班”五兄妹
李少春与现代革命京剧
张君秋与影响深远的“张派”艺术
王吟秋与程派艺术
吴素秋的戏品和人品
赵燕侠“个性鲜明”的艺术特色
杜近芳与京剧《谢瑶环》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