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诗人外交活动家萧三的夫人——叶华摄影作品精选集《中国·我的梦我的爱:叶华眼里的中国》,16开精装,铜版纸全彩,200余幅照片视角广阔,是珍贵的历史存照。
叶华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极少数的西方参与者、目击者和见证人,本书是她的摄影作品精选集。200余幅照片,从自身家庭到胡同和社会,从天安门广场的改造到前门大栅栏商业街,从街头的三轮车到玩耍的儿童,从正在工作的手工匠人到齐白石、梅兰芳、路易·艾黎、斯特朗等中外名人的交往瞬间,从西藏风情到北戴河印象,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人的生活情景和精神风貌清晰呈现在读者面前。
★16开精装,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
★ 叶华以笔和照相机记录了中国伟大变革的时代,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极少数的西方参与者、目击者和见证人之一
★ 为使读者对叶华有更详细的了解,增强画册的可读性,除图片和释文外,还从叶华有关的自传和谈话中,摘录编选了一些记录她生活片段和对人生感悟的语录穿插其中
★ 叶华一生致力于将中国普通人的面貌原原本本展现给西方世界。“她的照片展示了玩耍的孩童、北京的湖、艺术家和胡同里的游商小贩以及其他一些和食物、游戏以及笑容相关的瞬间。这些小瞬间展现了人性的闪光点,即便在物质匮乏时期也依然闪亮。”
她将自己比喻作一朵云,漂泊漫游在广阔世界的天地之间里是地的祖国?徳国、波兰、瑞典、苏联?最终找到她魂牵梦萦的中国。
耶娃·萧(叶华)女土是我国已故老一辈革命家、著名诗人、《国际歌》的译作者萧三的夫人。1911年她出生在德国一个富裕的犹太医生的家庭里,早年曾在慕尼黑电影学院学习过摄影,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著名的列美金摄影室工作过。30年代,叶华与萧三相识于苏联,他们一见钟情。为了爱,她加入苏联国籍、与萧三结婚。从此,叶华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40年代,耶娃·萧经毛泽东批准到了革命圣地延安,与萧三团聚在延安,她参加过大生产运动,并结识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徳、贺龙等中国老一辈的革命领导人物。在延安,她有了中国名字——叶华。
1943年,因异国婚姻固有的思想上、文化上的种种鸿沟,叶华和萧之间感情上产生隔和痛苦。加上延安特殊的政治环境,她无法从事她所酷爱的摄影艺术创作,她毅然带着两个幼子离开了萧三和延安。在战争年代,她作为政治流亡者在苏联哈萨克斯坦极为艰难困苦的境况下度过。但是,生活锻炼了叶华、她积累了丰富的阅历。使她从一名富于幻想、柔弱而娇生惯养的小姐,成为一名成熟的、在逆境中独立生活的坚强女性。
1949年,叶华在莫斯科与萧三重逢、复婚,后定居北京。
新中国建立后,叶华任新华社摄影记者。后来又以摄影师和电视记者身份为东徳电视台工作,从事介绍与报道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工作。她以极大的热情和干劲进行工作,与国内诸多政治家、艺术家、作家多有接触,采访过末代皇帝溥仪,采访过西藏。她与苏联著名作家爱伦堡,法国著名摄影师伊文斯、布勒松,德国作家沃尔夫等欧洲一些著名人物都建立有工作上的联系。
6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大论战,在激烈的意识形态论争中,使这位把德国、苏联、中国都视为故土的叶华痛苦万分,大病一场。1964年,叶华申请加入了中国国籍。不久就开始了她的苦难历程,即使这样,她依旧依恋着中国。
“文化大革命”中,叶华与萧三双双在“四人帮”的监狱里分别被囚7年。但是没有动摇她对真理必胜的信念和对中国的爱。“文化大革命”后,她在北戴河重逢老友马海德,她曾记述当时的情景:“我们默默地相视,热泪盈眶,互相拥抱……中国的天空又明澈清澄了,因为真理获得了胜利。我们——一个美国人和一个德国人,站在一起,年纪已经不轻,但心依旧年轻,与中国同甘苦、共患难,紧密相连。苦难已经过去,我们面前是欢乐,是对中国未来的坚定信心。我们愿意按自己的方式为她竭尽全力、赴汤蹈火。”
监狱生活没有使她消沉,却使她做了7年的梦,这就是竭尽全力让世界了解她所热爱的中国。在萧三的支持下,她开始了写作,开始整理自己所拍摄的图片。1981年3月,70岁的她应邀到科隆西德电视台接受电视台和电台的采访。历时5个月的旅行中,她的足迹遍布柏林、巴黎、斯德哥尔摩、伦敦、纽约……“无论到哪儿,我们所遇见的人都渴望听到中国的事情,他们原先所知道的实在太有限了。”“平反意味着我的重生,而这次旅行是我的复活,它意味着我迈入一种新的、极富创造性的生活。我热爱中国,并且经历了如此艰难困苦还只愿意在中国生活,这个事实本身就引发了人们对中国的兴趣,对中国产生好感。我的梦想,7年监狱生活中没有间断过的梦想——让全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现在又实现了。”
1983年,与叶华相爱数十年的丈夫萧三病逝。她化悲痛为动力,开始以自己的方式继续丈夫未竟的事业。80至90年代,叶华多次应邀去德国、瑞典、瑞士等国举办个人摄影展览,接受电视台采访,讲述她在中国的经历和对中国的爱,将中国、中国人介绍给世界,使众多国外观众从她的经历和她的摄影作品中受到感动。
叶华是中国革命年代里极少数的西方目击者之一,也是新中国建立以来,自始至终把自己与中国命运连在一起的极少数具有西方血统的人士之一,是新中国50年历程的亲身参与者和见证人。她不仅嫁给了萧三,也嫁给了中国,她不仅与中国人民同甘共苦,同呼吸共命运,而且以笔和照相机记录了中国革命、建设、变革的时代。
为了在20世纪末,能够把这批珍贵的摄影作品奉献给广大观众,把年已88岁、来华六十余载的叶华女士介绍给中国今天的观众,我们从叶华多年拍摄的数以万计的图片中精选出200多幅作品,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耶娃·萧(叶华)摄影展》,并编辑出版这本摄影画册。
读叶华的摄影作品,使我们倍感亲切,她以熟练、高超的摄影技术,平易、自然地向我们再现了她——一个把自己命运与中国相连的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她的视角从自身家庭出发,延伸到胡同和社会,从天安门广场50年代末的改造到前门大栅栏商业街,从街头的三轮车到快乐的儿童,她的镜头关注着北京普通人的生活,表现普通人的精神风貌。这些恰恰是那个年代中国摄影作品非常欠缺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她的作品更具有永久的价值。在她的镜头下,著名艺术大师梅兰芳、齐白石、金山,著名外国友人路易·艾黎、斯特朗、马海德和街头的民间工匠、民间艺人一样平易、亲切。至于拍摄京剧表演的出神入化,更是令人称绝。通过一幅幅引人入胜的图片,我们看到的是北京,是中国五六十年代全景式的风情画卷。为使读者对叶华有更详细的了解,增强画册的可读性,除图片和释文外,我们还从叶华有关的自传和谈话中,摘录编选了一些记录她生活片段和对人生感悟的语录穿插其中。我们相信通过了解叶华传奇式的个人经历,更有助于读者对其摄影作品的独特视角、浓缩其中的爱的感情,以及精制的黑白照片的魅力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和共鸣。
叶华摄影集出版之时,正值新中国建国50周年以及21世纪来临之际,读叶华的摄影作品,无疑会帮助我们回顾一个过去的时代,从中感受到中国的变化,从而坚定走改革开放之路的信念。
叶华又名耶娃·萧,生于德国,1930毕业于德国慕尼黑电影学院,1934年在苏联与萧三相遇,次年结婚,之后去过延安。她1949年定居北京,后成为新华社摄影记者,1964年加入中国国籍。叶华曾在国内外出版多本摄影画册,她的回忆录《中国:我的梦,我的爱》在德国多次再版。
《(精)中国—我的梦我的爱:叶华眼里的中国》
作者:耶娃·萧(叶华)
出版社:河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1012856
出版时间:1999/9/1
开本:16开
页数:243
定价:185.0
目录:
前言
我的母亲——叶华
一 我的家庭
二 我们的胡同
三 五六十年代北京的街巷
四 人物肖像
五 京剧演员
六 西藏风情
七 和孩子们在北戴河
八 阳光游戏
九 文化大革命
十 雨过天晴
十一 新的开端
叶华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