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库】《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全三册,约178万字,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克祥、吴太昌主编,运用大量翔实的资料,全面考察和探讨了1927—1937年即国民党政府成立之初10年间中国经济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特点,分别从新式工矿业、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对外贸易以及革命根据地经济等方面,论述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对于了解那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历史原貌,极具参考价值。定价238元,现团购价66元包邮!
★ 16开平装,人民出版社出版
★ 本书是“九五”哲学社会科学国家重点研究项目,是《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汪敬虞主编)的后续
★ 本书揭示了日本侵略劫杀暴行、列强转嫁危机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危害;承续前卷“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的中心线索,重点阐述中圈资本主义“不发展”和衰变态势及其原因;浓墨重彩地分析新民主主义经济的萌发及其艰难生长等
★ 资料数量庞大,范围广阔,大部分是首次被利用,它既揭示了这一时期全面经济发展变化的整体态势,又反映了不同时段、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状况和特点,以完整再现历史
《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套装共3册)》是“九五”哲学社会科学国家重点研究项目,是《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汪敬虞主编)的后续,全面考察和探讨1927--1937年,即国民党政府成立最初10年间中国经济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特点。汪敬虞教授早先提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是其中心线索,严中平教授生前反复强调的"三新"(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是本书力求达到的重要目标。
《人民文库丛书: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套装共3册)》涉及领域广泛,行业兴替频繁,情况复杂,旧中国政府又未能留下系统和完整的资料,统计数据尤为缺乏。挂一漏万、畸轻畸重、以论代史、以偏代全、以偏概全、重生产关系轻生产力、重质的论述轻数量分析,等等,是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常见的毛病和缺陷。有鉴于此,课题组在充分吸收现有研究成果、全力挖掘和整理资料的基础上,采用个案分析与综合考察相结合,微观、中观、宏观结合,纵横结合,史论结合,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结合、质的论述和量的分析相结合的"六结合"研究方法,保证和提高了成果质量。课题组特别把加强数量分析放在首位,整理和编制了大量统计表格(全书共有大小统计表434个),填补了数量统计方面的一些重大空白,在量的方面更完整和准确地再现了经济发展的历史原貌。
刘克祥,1938年7月生,湖南省娄底市人,1962年武汉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1965年同校中国近代经济史专业研究生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经济史研究,主攻清代和近代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问题,旁及财政、金融和商业、市场,1998年退休后亦未中辍。发表论著主要有:《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合著)、《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合著)、《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合著,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简编》(合著)、《简明中国经济史》、《清代简史》(合著)、《清代全史》(合著,第10卷主编)、《中国商业通史》(合著)、《棉麻纺织史话》以及专题论文数十篇。
吴太昌,1947年12月出生,江苏如皋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曾任经济所所长。主要从事中国经济史研究。主要代表作:论文《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垄断活动述评》、《抗战时期国民党国家资本在工矿业的垄断地位及其与民营资本比较》、《略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抗战时期后方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及国民党国家资本的垄断》等,主编《中国近代商业史论》(中国财经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合著《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中国企业史·近代卷》(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等。
《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
作者:刘克祥,吴太昌主编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07547
出版时间:2012/4/1
开本:16开
页数:全三册
定价:238.0
目录:
上 册
前言
导言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资本主义的危机和新民主主义的萌发
一、日本侵略、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
(一)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和国民党政府的退让妥协
(二)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对中国经济的打击
二、国内形势与国民党政府的经济政策
(一)蒋介石独裁地位的确立和对苏区的“围剿”与蹂躏
(二)国民党政府的经济政策
三、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蜕变
(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停滞衰退
(二)国民党国家垄断资本的形成
四、工农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雏形
(一)武装起义和农村根据地的建立
(二)土地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经济雏形的建立
第一章 新式工矿业的危机及不平衡发展
第一节棉纺织工业和其他轻工业
一、棉纺织业的发展与不发展
(_)日本资本的疯狂扩张及其对华资的压迫
(二)民族棉纺织业的短暂发展和严重危机
二、机器缫丝业和丝织业
( )机器缫丝业的短暂维持和部分发展
(二)机器缫丝业的严重危机和局部恢复
(三)机器丝织业的兴起和初步发展
三、机器面粉工业和其他轻工业
()机器面粉工业
(二)火柴工业
(三)卷烟工业
第二节重工业和化学工业
一、机械工业的短暂发展和明显萎缩
二、电力和电机工业
三、水泥工业的初步发展
四、化学工业
(一)基础化学工业的产生和长足发展
(二)日用化学工业
第三节矿冶业
一、国民党政府的矿业措施和全国矿冶业的基本情况
(一)国民党政府的矿业政策和措施
(二)矿冶业的基本情况
二、外国资本的扩张和日本对东北矿业的掠夺
(一)外国资本的继续扩张和对矿产市场的操纵
(二)日本对东北矿产资源的掠夺
三、官办和商办矿冶业的消长和不平衡发展
(一)国家资本的建立与资本结构及其变化
(二)煤矿业中的国家资本与民营资本
第二章 农业与农村经济
第一节列强的农业掠夺和国民党政府的农业政策
一、世界经济危机与中国农业恐慌
(一)世界经济危机与列强对华农产品倾销
(二)国内农产品市场的全面萎缩
二、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华北农村的殖民主义掠夺
(一)对东北农业和农村的摧残与掠夺
(二)对华北的农业掠夺
三、国民党政府的农业政策和地主、资产阶级的乡村改良运动
(一)土地、赋税和农产统制政策
(二)农林建设与改良推广措施
(三)地主、资产阶级的乡村改良运动
第二节农村土地关系和租佃制度
一、土地买卖与地权分配
(一)1927—1937年的地价变动与土地买卖
(二)地权的集中趋势和全国土地的阶级分配
二、租佃制度与地租剥削
(一)租佃范围和租佃习惯及其变化
(二)地租剥削及其加重
第三节农村阶级结构与农户经济及其变化
一、农村阶级结构及其变化
二、农户家庭收支和经济状况
三、封建租税剥削与自耕农及佃农经济
(一)封建赋税剥削与自耕农经济
(二)封建地租剥削与佃农经济
第四节农业
一、农业生产条件与农业装备
(一)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
(二)耕畜和农业装备
(三)鸦片种植的扩大及其对农业资源的破坏
二、农业经营和耕作制度及其变化
(一)农业经营及其退化
(二)耕作制度及其发展演变
三、农业收成与土地产量
上册表格索引
中 册
第三章 手工业的兴替嬗变
第一节手工棉纺织业的兴衰和结构变化
一、手工纺纱业的持续衰萎和部分存留
二、手工织布业的兴衰和产销状况
(一)兴衰并存与结构变化
(二)生产组织与生产经营
第二节手工缫丝业、丝织业和麻纺织业
一、手工缫丝业
(一)地区分布与兴衰存废
(二)生产经营与销售市场
二、手工丝织业
(一)利害并存的外部环境和兴衰互见的发展趋势
(二)多种多样的经营模式和彼消此长的产品市场
三、麻织业与夏布生产
第三节榨油业和食品加工业
一、手工榨油业
二、手工碾米和磨面业
三、制糖和酿造业
(一)手工制糖业的萎缩和艰难维持
(二)酿造业的内部结构和产销状况
第四节其他手工业
一、手工陶瓷业
二、手工造纸和印刷业
(一)手工造纸业
(二)手工印刷业
三、各类新兴手工业
(一)针织业和毛巾业
(二)新兴“出口型”手工业
第五节近代手工业发展的整体趋势及功能、地位
一、手工业发展、演变的整体趋势
二、传统手工业与新式工业
三、手工业与农业和农户经济
第四章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第一节铁路建设和铁路运输
一、日本和西方列强的铁路攫夺与侵略扩张
(一)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的铁路攫夺及其侵略野心
(二)西方列强的投资渗透
二、全国铁路修筑及其规模
三、铁路运输的管理和经营
(一)铁路管理体制的沿袭与变革
第二节轮船航运业的发展变化与经营状况
一、东北轮船航运业的艰难起步与日本的劫夺
二、全国轮船航运业的发展趋势与经营状况
三、轮船招商局的“国有”、整顿及经营
四、民生轮船公司的崛起及经营管理
第三节公路运输业的初步发展和航空运输业的产生
一、公路交通的发轫和公路建设
(一)清末民初公路交通的发轫
(二)1927—1937年公路建设及其局限
二、公路运输及其营运
(一)运输条件与运输设备
(二)官商并存的公路运输经营
三、航空运输的产生
第四节新式邮政和电信业
一、近代新式邮政的兴起与经营管理
(一)中国近代邮政的兴起和发展
(二)邮政的经营管理
二、电信业
(一)电报
(二)电话
第五章 对外贸易、外国投资和国际收支
第一节关税和对外贸易
一、收回关税主权的抗争
(一)协定关税制度的片面性
(二)四个国际会议与中国关税问题
(三)以个别谈判方式争取关税自主
(四)“国定税则”的实施与修订
二、经济危机冲击下的中外贸易
(一)国民党政府对海关和对外贸易管理的加强
(二)“马鞍形”贸易增长与巨额贸易逆差
(三)进出口商品结构分析
(四)贸易条件分析
三、对外贸易国别分析
(一)外贸国别结构及其变化
(二)中日贸易
(三)中美贸易
(四)中英、中德、中法贸易
(五)中国对南洋地区的贸易
第二节外国在华投资
一、外债
(一)整理旧债
(二)举借新债
(三)外债规模、结构和外债收支
二、外国对华企业投资的增长
(一)投资增长与国别结构及其变化
(二)外国投资的部门和行业分布
(三)日本在中国东北的企业投资
(四)外国对华投资收支
三、外国投资的整体情况及长期趋势
第三节中国国际收支
一、华侨汇款和劳务收支
(一)华侨汇款
(二)劳务收支
二、战争赔款和资本、金银的大量外流
(一)战争赔款
(二)中国资本外流
(三)中国金银大量外流
三、中国国际收支的整体状况
中册表格索引
……
下 册
第六章 商业流通和国内市场
第七章 金融业的发展和变化
第八章 财政和内债
第九章 革命根据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