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儒学与新世纪”系列丛书3册:牟宗三弟子、新儒家第三代代表人物之蔡仁厚《儒学传统与时代》,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郑宗义《儒学、哲学与现代世界》,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彭国翔《儒家传统与中国哲学》。
涉及新儒家的精神方向、儒学的时代性与普遍性、哲学研究方法论、儒家教育等论题,反映当代新儒家学者对于新世纪各种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 16开平装,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 蔡仁厚,新儒家第三代代表人物之一,师承牟宗三,历任台湾各大学教授、哲学研究所所长、台湾中国哲学会理事、北京国际儒联理事等,曾入选美国传记学会《世界五百名人录》
★ 郑宗义,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曾任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访问学者,研究领域包括宋明理学、当代新儒家及中西哲学比较
★ 彭国翔,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求是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美国夏威夷大学Arthur L.Andrews Chair客座教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国哲学史》副主编、中华孔子学会副秘书长等
“新儒学”在英文里有两个不同的用词,一个是“Neo.Confu—cianism”,主要指中国宋元明清时代以及同时期日本、韩国等地的“新儒学”;另一个是“New—Con.fucianism”,指20世纪以来的“新儒学”。就中国而言,宋元明清的“新儒学”,其“新”主要表现为在批判、排斥佛老的同时,广泛、深入地吸收了佛教与道家、道教的思想资源,对古典儒家的经典和思想作了新的诠释与发展,从而使儒学获得了适合近世社会文化的新的形态。20世纪以来的“新儒学”,其“新”主要表现为“吸取”但不是“批判、排斥”西方的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立足于儒学基本的价值立场,谋求使儒学获得现代的发展。现代的“新儒学”发展至今已经有丰硕的成果,但仍在不断发展之中。如何充分消化和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秀因素而使自身在“未始出吾宗”的情况下获得“创造转化”与“综合创新”,正是现代新儒学的一个基本课题。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现代新儒学”往往被等同于所谓“海外新儒学”。事实上,所谓“海外新儒学”,其实本来根源于大陆,可以说,海外新儒学是儒学在特定历史时期在海外的开花和结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大陆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肯定,儒学在中国大陆也得以重新发展。这套丛书,就是反映了当代新儒家学者对于新世纪中各种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蔡仁厚《儒学传统与时代》
作者从学生书局、正中书局、东大图书公司、文津出版社印行的七种书中,选择十九篇,汇成本书。内容涉及新儒家的精神方向,儒家伦理基轴之省察,如何了解儒家学问,儒家精神与道德宗教,再谈有关宗教的会通问题,儒学的时代性与普遍性,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等主题。
【作者简介】
蔡仁厚,新儒家第三代代表人物之一,师承牟宗三。1930年生于江西雩都,现居台湾台中市。从游当代儒学大师牟宗三先生之门逾四十年。历任台湾各大学教授,哲学研究所所长,台湾中国哲学会理事、常务监事,北京国际儒联理事、顾问等。曾入选美国传记学会《世界五百名人录》。现任台湾东海大学荣誉教授。著有《孔孟苟哲学》、《孔门弟子志行考述》、《墨家哲学》、《中国哲学史大纲》、《宋明理学》(北宋篇、南宋篇)、《王阳明哲学》、《新儒家的精神方向》、《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儒学的常与变》、《中国哲学反省与新生》、《熊十力年表》、《牟宗三学思年谱》、《孔子的生命境界——儒学的反省与开展》等30余部以及论文逾百篇。
郑宗义《儒学、哲学与现代世界》
本书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中国哲学”、儒学诠释与方法论进行反思,探讨儒学的哲学化及研究方法问题。开篇《论二十世纪中国学入对于“中国哲学”的探索与定位》,是希望借着清理过去学人关于中国哲学研究本身到底是什么的思考,来为“中国哲学”寻找一具规范性的定位。另外三部分便是尝试从儒学的观点对这些课题作一初步的回应。第二部分论“人文学术与教育”,第三部分论“宗教对话”,最后一部分论儒学与“现代世界”的关联。
【作者简介】
郑宗义,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博士毕业。曾任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访问学者,现职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领域包括宋明理学、当代新儒家及中西哲学比较。著作有《明清儒学转型探析》(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2009增订本)及相关论文数十篇,另编有《香港中文大学的当代儒者》(香港:新亚学术集刊,2006)、《儒学、文化与宗教——刘述先先生七秩寿庆论文集》(与李明辉、叶海烟合编,台北:学生书局,2006)。
彭国翔《儒家传统与中国哲学:新世纪的回顾与前瞻》
本书以“儒家传统与中国哲学——新世纪的回顾与前瞻”为主题,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壹部分“全球视域中当代儒学的定位”,第二部分为“方法与成果的检讨”,第三部分为“当代儒学的课题与人物”,第四部分为“儒家传统的政治哲学资源”。
【作者简介】
彭国翔,北京大学哲学博士,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国哲学史》副主编、中华孔子学会副秘书长等。曾任美国夏威夷大学Arthur L.Andrews Chair客座教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中国哲学、思想史以及中西哲学与宗教的比较研究。著有《良知学的展开——王龙溪与中晚明的阳明学》(台北:学生书局,2003;北京:三联书店,2005)、《儒家传统——宗教与人文主义之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以及学术论文70余篇、译著5部、译文10余篇。
《儒学、哲学与现代世界》
作者:郑宗义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2049075
出版时间:2010年10月
开本:16开
页数:349
定价:33元
目录:
一、“中国哲学”、儒学诠释与方法论
(一)论20世纪中国学人对于“中国哲学”的探索与定位
(二)论朱子对经典解释的看法
(三)知识、思辨与感触——试从中国哲学研究论牟宗三先生的方法论观点
(四)论牟宗三先生的经典诠释观:以先秦道家为例
(五)心性与天道——论劳思光先生对儒学的诠释
(六)论儒学中“气性”一路之建立
二、人文学术与教育
(一)中国文化教育的理念省察
(二)论传统为己之学对现代通识教育的启示
(三)唐君毅论人文学术
三、宗教对话
(一)从实践的形上学到多元宗教观——天人合一的现代诠释
(二)批判与会通——论当代新儒家与基督教的对话
(三)徘徊在绝对与多元之间——论牟宗三先生的“判教”
四、现代世界
(一)从儒学的观点看孝道
(二)论儒学能为环境伦理的探讨提供的思想资源
(三)儒学与女性主义的对话
《儒学传统与时代》
作者:蔡仁厚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2048719
出版时间:2010年10月
开本:16开
页数:280
定价:30元
目录
一 新儒家的精神方向
(一)对宋明儒学的反省
(二)当代儒家的精神方向
二 儒家伦理基轴之省察
(一)儒家伦理思想的纲柱
(二)人伦关系与人际关系的原则与取向
(三)儒家伦理应有的推进
三 如何了解儒家学问
(一)现代人为什么不了解儒家
(二)儒家的身份与地位
(三)儒家学问的特质
(四)儒家学问的纲领
(五)契会儒家学问的进路
附识
四 儒家精神与道德宗教
(一)文化的根源在道德宗教
(二)道德与宗教的关系
(三)重新认识儒家的性格
(四)礼教三祭所表示的意义
(五)宗教精神的终点与归宿
(六)结语:再提出几点看法
附记:立场的表示与问题的讨论
五 再谈有关宗教的会通问题
——酬答周联华博士
(一)关于“人皆可以成为基督吗”的讨论
(二)关于“耶稣是神而人,还是人而神”的讨论
(三)关于“人不通过耶稣就不能得救吗”的讨论
(四)关于“是耶稣独尊,还是与孔子释迦同尊”的讨论
(五)关于“非基督宗教必须让位吗”的讨论
(六)关于“基督教中国化,还是中国基督教化”的讨论
(七)余言
附识:关于“必然的和或然的”
六 儒学的时代性与普遍性
(一)儒学的源流及其基本特性
(二)从哲学的永恒性说到“理与势”的问题
(三)儒学的时代性与现代化
(四)儒学的普遍性与世界化
(五)对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了解
七 从继往开来看当代新儒家的学术功绩
(一)弁言
(二)儒家学术的回顾及其未来之发展
(三)当代新儒家的努力及其学术功绩
(四)结语:超越与开扩
附识
八 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
(一)感慨与省思
(二)儒家义理的经权对应与融通运用
(三)儒家的社会性及其社会功能
(四)从儒家的视野来看人的分位与责任
九 孔子智慧与21世纪
(一)对孔子之道的整体省察与基本了解
(二)孔子智慧对21世纪的正面影响
十 儒学的常与变
——从经权原则看儒家的鲜活之气
(一)弁言——活看儒家
(二)守常应变——理道与理道之表现
(三)顺时制宜——因革损益以得时中
(四)守经通权——经须通权,权不离经
(五)儒家的鲜活之气
附:五点讨论
十一 儒家与中国哲学
(一)弁言——“哲学在中国”与“中国的哲学”
(二)中国哲学的源流
(三)儒家哲学的特质
(四)作为“智慧学”的儒家哲学
(五)儒学的时代性与世界性
(六)中国哲学的开展
十二 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
(一)从基本特性看中国哲学的价值
(二)从时代性说到中国哲学现代化的问题
(三)从普遍性说到中国哲学世界化的问题
(四)开放与凝聚,守常与应变
十三 儒家的人文教育
(一)儒家人文教育的宗旨
(二)儒家人文教育的理想
(三)儒家人文教育的要义重点
(四)对学校教育的憧憬与忧念
十四 儒家教育的形而下与形而上
(一)前言
(二)形而下方面的教育传习
(三)形而上方面的教育熏陶
(四)形上形下的融贯相通
(五)人文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兼顾并重
十五 道德上的义利之辨与经济上的义利双成
(一)道德之“义”与经济之“利”
(二)从传统儒家看道义与功利
(三)当代新儒家的义利观
十六 人文与科技之异质相通
(一)提振“报本返始”的生活方式
(二)人文精神的重建
(三)科技之本与科技之用
(四)结语:人文与科技之异质与相通
十七 礼的含义及其功能效用
(一)礼的内涵意义
(二)礼的文化功能
(三)礼的社会效用
十八 从儒家看人际关系
(一)中国文化中的人际关系:五伦
(二)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趋向
(三)儒家伦理与现代人际关系
(四)结语:理与事的差距及其融通
十九 儒家思想对人类前景所能提供的贡献
(一)弁言
(二)人的位分之确定
(三)新旧矛盾之化解
(四)民生乐利之维护
(五)世界安和之实现
(六)余论:略述儒家显示的文化精神
《儒家传统与中国哲学:新世纪的回顾与前瞻》
作者:彭国翔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2048900
出版时间:2009年8月
开本:16开
页数:384
定价:36元
目录
导言
第一部分 全球视域中当代儒学的定位
一 儒学复兴的省思——缘由、问题与前瞻
二 为道与为学——当代儒者的社会功能与角色定位
三 全球视域中当代儒学的建构
四 从西方儒学研究的新趋向前瞻21世纪的儒学
五 宗教对话:儒学第三期开展的核心课题
第二部分 方法与成果的检讨
一 合法性、视域与主体性——当前中国哲学研究的反省与前瞻
二 中国哲学研究的三个自觉——以《有无之境》为例
三 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的再反思——“援西人中”及其两种模式
四 20世纪宋明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五 当代中国的阳明学研究:1930~2003
第三部分 当代儒学的课题与人物
一 道德与知识:从宋明理学到现代新儒学——对现代新儒学的一个发生学解说
二 以史证“经”与以史证“子”——钱穆《先秦诸子系年》与《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读后
三 牟宗三哲学的基本架构与核心概念——从中国哲学自身演进的视角来看
四 牟宗三早年对中国农村问题的研究
五 唐君毅的哲学观——以《哲学概论》为中心
六 当代儒家知识人的典范——余英时先生荣获人文诺贝尔奖的启示
七 儒家的文化立场与价值关怀——陈来《传统与现代:人文主义的视界》读后
第四部分 儒家传统的政治哲学资源
一 儒学: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间
二 牟宗三的“自由”与“自由主义”观
三 公议社会的建构:黄宗羲民主思想的真正精华——从《原君》到《学校》的转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