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哲学和《聊斋志异》如何影响了卡夫卡?莱布尼茨、二进制数与《易经》的渊源竟是误传?庞德选译《中国诗集》的真实标准和动机是什么?
“中学西渐丛书”全5册,著名学者乐黛云主编,梳理中国文化进入世界文化主流的历史现象,对在这方面有重大贡献的代表性历史人物进行系统研究,丛书包括莱布尼茨、白璧德、卡夫卡、史耐德、庞德五位西方名家,研读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吸收、误读、改写与重建,对我们解读、审视自身文化提供了全新视野。定价151元,现团购价39元包邮!
★ 16开平装,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 主编乐黛云是我国乃至世界著名的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
★ 中国文化通过西方主流文化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的融会贯通、误读与改写,才真正进入西方文化
★ 本丛书意在对这个充满误读、盲点和过度诠释,同时又闪耀着创意、灵性和发展的非常复杂的过程进行饶有兴味的探索
★ 一方面对相关资料进行较为全面的收集,其次对误读、吸收和重建等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后上升到对两种文化相遇时产生的种种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和总结
《卡夫卡与中国文化》
本书旨在探索和研究卡夫卡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卡夫卡特别钟情于中国文化,他说自己就是一个中国人。本书探索了卡夫卡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的理由和原因。卡夫卡的思想和创作显然受到过中国文化的影响,他阅读了大量经过翻译的中国典籍、诗歌、传说故事,认真研究过西方学者撰写的有关中国及东方的著述,翻阅过许多西方旅行家、神职人员、记者、军人、商人等撰写的旅行记或回忆录。他在他的书信、日记或谈话中多次谈及中国文化,引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他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非常崇拜和赞赏。他以他的不朽作品精心构筑了一座德语的“万里长城”。他创作的第一篇小说《一次战斗纪实》就与中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以后他又创作了以中国为题材的小说《往事一页》《中国长城建造时》《一道圣旨》《中国人来访》等,他的其余作品也常常与中国文化思想有着某种或隐或显的相似性和一致性。卡夫卡在创作中驾轻就熟地掌握了一种变成小动物的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通常只有中国人堪与媲美。中国文学中*能体现这一方法特征的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卡夫卡恰巧读过这部小说的德译本,他的创作有意无意地受到过这部小说的影响。卡夫卡还熟读过老庄哲学,这在他的思想和创作中有所反映和表现。
作者简介
曾艳兵,1957年生于湖北。1974年高中毕业后曾下乡、当民办教师、工人等。1982年毕业于华中师大中文系(七七级),1987年毕业于湘潭大学世界文学专业,200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文学博士。现任天津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文学院教授;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主要从事20世纪西方文学与中西文学比较研究,已出版学术专著《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东方后现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卡夫卡与中国文化》等。主编或撰写的教材有《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西方文学史》、《外国文学史》、《比较世界文学史纲》等。自1985年以来,在《文艺研究》、《外国文学评论》、《国外文学》、《当代外国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研究》、《中国比较文学》、《文史哲》、《社会科学战线》、《东方丛刊》等刊物共发表论文130余篇,另外发表译文及学术随笔数十万字。
《庞德与中国文化》
取比较学视角,结合当前主要批评方法,沿中国传统诗学和儒学两条思路,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庞德及其现代主义诗学的影响与意义。全书分五章,考察讨论庞德研究中较为忽视的问题:如庞德的比较诗学、中国文化影响的生成及其发生点、庞德选译《中国诗集》的真实标准和动机、庞德对中国诗律的拒绝与改造、乐府诗与西方叙事诗的内在关系、费氏遗稿及其译介影响的实质意义、《诗章》叙事模式和集合模式的建构、儒家伦理母题的生成及其建构、《诗章》儒学题旨的显隐表现、“潇湘八景”和山水诗对庞德创作的影响等。
作者简介
陶乃侃,1977年考入昆明师范学院,毕业留校任教,后获南京大学硕士、悉尼大学博士学位。译有《平凡的土地:美国中西部诗选》、《金色的舞裙》(花城出版社“当代名家小说译丛”之一)。在澳洲文学杂志《南风》、《热》、《文学与美学》及香港《译丛》上发表过对中国当代诗歌的译介。选编并合译的《中国当代八诗人选》将在2006年底以“悉尼大学东亚研究系列”之一出版。有文章在《外国文学评论》、《当代外国文学》、《湖南文学》、《中外文学》(台大)、《澳洲东方研究会学刊》(Joumal of the Oriental Society of AustraHa)、《当今世界文学》(World Literature Today)、《学者:庞德研究专刊》(Paideuma)、《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网络学刊》(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Culture Web Journal)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另有一文收入英国Warwick大学比较文学教授Helen Dennis主编的《庞德与诗学影响》(Ezra Pound and PoeticInfluence)论文集。主要兴趣为中国文学研究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莱布尼茨与中国文化》
莱布尼茨是与牛顿齐名的大科学家,又是近代欧洲可与康德齐名的一位哲学泰斗,还是继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另一位伟大的百科全书式学者。他的中国观,他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许多见解,在欧洲,乃至全世界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本书第壹章讲述莱布尼茨一生的不平凡经历和他的主要科学成就和哲学思想。第二章至第八章按各个专题讲述莱布尼茨怎样研究中国,怎样赞扬中国文化以及怎样热心推动中西文化交流,并分析澄清莱布尼茨对中国文化的某些误读和中国人对莱布尼茨的某些误传。
17世纪德国的卓越科学家和思想家莱布尼茨(1646~1716),(清顺治三年至康熙五十五年)生活的年代正值中国满清统治时期的康熙时代,那时有一批欧洲传教士在中国传教,他们把西方的一些科学知识带入中国,也陆续把中国的许多传统文化传入西方。 莱布尼茨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持续于他的一生,自20岁起至70岁逝世,始终在关注和研究中国。在17世纪末,他利用传教士的通信的报告,编辑出版了轰动欧洲的书:《中国新事萃编》,他临终前正在撰写中的一篇著作是《论中国人的自然神学》。莱布尼茨希望以传教士们为媒介,积极开展中西文化交流,为此,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做了种种努力。
作者简介
孙小礼,女,1932年生,杭州人,曾就读于南开中学、浙大附中、贝满女中、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1953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数学系、物理系、哲学系和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任教。研究领域为科学哲学、科学思想史、科学方法论、科学与社会等。主要著作有《自然辩证法讲义》(合著,1979)、《数学·科学·哲学》(1988)、《科学方法论史纲》(1988)、《方法论》(主编,1993)、《科学技术与世纪之交的中国》(主编,1997)、《文理交融——21世纪的科学潮流》(2003)、《科学方法中的十大关系》(主编,2004)等。
《史耐德与中国文化》
分六章,分别从史耐德的中国经验,与道家、儒家思想,与佛家思想,与中国诗歌间的关系,其翻译的中国古典诗,及其与中国书画间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研究。本着对闪耀着创意、灵性和发展的“中学西渐”过程进行饶有兴味的探索的精神,全面、系统地梳理中国文化进入西方文化主流的历史现象,对在这方面有重大贡献的代表性历史人物进行了研究。这套丛书涉及的历史人物包括有白碧德、史耐德、庞德、莱布尼茨、卡夫卡等。该书介绍了历史人物史耐德。盖瑞·史耐德(1930~)是*深入全面地研究中国文化的美国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中吸纳了很多的中国思想、文学模式及书画成分。
作者简介
钟玲,威斯康辛大学麦地生校区比较文学系博士。曾任教纽约州立大学艾伯尼校区、香港大学,曾任台湾国立中山大学外文系教授及文学院院长、国立高雄大学教务长,2003年起于香港浸会大学文学院任讲座教授及文学院院长。小说家、诗人,获国家文艺奖。创作有《芬芳的海》、《生死冤家》、《大地春雨》等。评论有《现代中国缪司:台湾女诗人作品析论》、《美国诗与中国梦:美国现代诗中的中国文化模式》及《美国诗人史耐德与亚洲文化:西方吸纳东方传统的范例》。
乐黛云(1931年1月-),苗族人,生于贵州贵阳,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英语四会,俄语可阅读。现任北京大学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顾问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兼任教授。1990 年获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全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曾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1984-1998)、深圳大学中文系主任(1984-1989) 。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1990-1997)。
《白壁德与中国》
作者:段怀清
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7810649116
出版时间:2006/11/1
开本:16开
页数:271
定价:34.0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西方汉学历史语境中的白璧德
第二节 白璧德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形态
第三节 白璧德与中国文化之间关系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意义
第二章 白璧德及其人文主义
第一节 白璧德及其人文思想概述
第二节 马修·阿诺德的文化批评与白璧德的人文批评
第三节 更高意志:人文主义与宗教
第四节 内省:人文主义对科学主义的批判
第五节 道德想象:人文主义对浪漫主义的批判
第六节 古典经典与人文标准:人文主义对现代教育的批判
第三章 白璧德与中国古代思想传统
第一节 白璧德与东方经验的意义
第二节 白璧德与儒家思想传统
第三节 白璧德与早期道家思想
第四章 白璧德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
第一节 白璧德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概述
第二节 《学衡》与“学衡”派知识分子联盟
第三节 白璧德与梅光迪
第四节 白璧德与吴宓
第五节 白璧德与梁实秋
附录
附录一 译名对照表
附录二 英文著作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三 白璧德的著作
附录四 有关白璧德的研究论文与著作选录
附录五 本书参阅过的部分与白璧德的中国知识相关的1860~1940年间
英美中国学著作中文献目录及相关要点摘引(含期刊、报纸)
参考文献
后记
索引
《庞德与中国文化——中学西渐丛书》
作者:陶乃侃 著
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7810649140
出版时间:2006/12/1
开本:16开
页数:216页
定价:29.0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庞德的思想观念与诗学建构:国际主义历史主义比较诗学
小引 庞德形象
第一节 庞德的国际主义与历史主义
第二节 庞德的比较文学与比较诗学
第二章 仿中国诗:探索中国文化的肇端
第一节 中国文化考古的开始
第二节 “中国颜色”中国文化的刺激
第三章 庞德的《中国诗集》(cathay)
中国古典诗与英美现代主义诗歌
第一节 《诗经》与英美现代自由诗
第二节 李白诗歌的现代性
第三节 中国传统诗学与庞德现代主义诗学的诗学原理共场与表现形式区别
第四章 长诗开头:《诗章 三首》与《诗章 四》
中国传统诗学与《诗章 》结构建构
《莱布尼茨与中国文化》
作者:孙小礼
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7810649132
出版时间:2006/11/1
开本:16开
页数:213
定价:29.0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莱布尼茨:卓越的科学家和思想家
第一节 勤奋好学
第二节 步入社会
第三节 巴黎时期
第四节 定居汉诺威
第五节 学术贡献和历史评价
第六节 马克思、恩格斯与莱布尼茨
第二章 莱布尼茨研究中国的两个途径
第一节 阅读有关中国的书籍
第二节 向闵明我神父询问中国
第三节 闵明我对30个问题的初步回答
第四节 与在华传教士们的交往和通信
第三章 在华传教中的争论和斗争
第一节 基督教三次传人中国
第二节 利玛窦的传教方式
第三节 “礼仪问题”之争
第四节 中国的仇教活动
第五节 康熙皇帝与罗马教皇的较量
第四章 《中国新事萃编》
第一节 《中国新事萃编》的初版和再版
第二节 莱布尼茨的中国观
第三节 20世纪以后的《中国新事萃编》
第五章 二进制数与《易》图符号
第一节 白晋说《易》和“伏羲”
第二节 莱布尼茨的惊喜--一二进制数(O~63)与《易》图符号的一一对应
第三节 澄清一个误传
第四节 莱布尼茨的猜想
第五节 二进制数(O~63)与64卦图符号一致性的意义
第六章 莱布尼茨与中国文字
第一节 渴望了解中国文字的秘诀
第二节 汉字与埃及象形文字的比较
第三节 普遍符号语言与中国文字
第四节 中国文字的强大生命力
第七章 “论中国人的自然神学”
第一节 撰写此文的缘由和背景
第二节 对龙华民、利安当的批判
第三节 对宋代儒学的独特见解
第四节 此文尚在研究中
第八章 莱布尼茨与中西文化交流
第一节 莱布尼茨进人中国人视野
第二节 莱布尼茨倡导中西文化交流
第三节 明清之际的西学东传
第四节 明清之际的中学西传
结束语
附录
附录一 莱布尼茨关于二进制算术的论文(1703年5月)
附录二 莱布尼茨致白晋的一封信(1703年5月18日寄自柏林)
附录三 中外人名对照
参考文献
后记
索引
《史耐德与中国文化》
作者:钟玲
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7810649124
出版时间:2006/11/1
开本:16开
页数:264
定价:33.0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史耐德的中国经验
第一节 中国山水画令他目驰神迷
第二节 青年时期学习中国文化
第三节 大陆与台湾之旅
第二章 史耐德与道家、儒家思想
第一节 《道德经》
第二节 阴阳二元思想与庄子的寓言
第三节 儒家思想之吸纳
第三章 史耐德与佛家思想
第一节 大乘佛教和中国禅
第二节 重要的中国禅师
第三节 华严宗和天台宗
第四章 史耐德与中国诗歌
第一节 对中国古典诗的看法
第二节 诗歌中采用的古典诗主题与典故
第三节 采用中国诗格律入英诗之试验
第五章 史耐德翻译的中国古典诗
第一节 译文的魅力与特色
第二节 寒山诗译文的经典化过程
第六章 史耐德与中国书画
第一节 对中国书画之认识与了解
第二节 印在书中的中国书法与水墨画
第三节 以中国画为主题的诗歌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图辑
附录二 英中名词对照表
参考文献
索引
《卡夫卡与中国文化》
作者:曾艳兵
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7810649108
出版时间:2006/12/1
开本:16开
页数:181
定价:26.0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沉入中国文化的海底
——卡夫卡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节 德语文化中的中国
第二节 “我是一个中国人”
第三节 建造德语的“万里长城”
第二章 冬天里迈出的第一个舞步
——论《一次战斗纪实》
第一节 遥望中国
第二节 描绘中国
第三节 跨越中国
第三章 跨文化语境中的万里长城
——论《中国长城建造时》
第一节 文本中的“万里长城”
第二节 历史性的“万里长城”
第三节 跨文化的“万里长城”
第四章 来自中国的古老手稿
——论《往事一页》
第一节 源于中国
第二节 抹去中国
第三节 建构中国
第五章 修建在中国长城上的巴别塔
——卡夫卡与老庄哲学
第一节 道与法
第二节 蝴蝶与甲虫
第三节 卮言与寓言
第六章 堪与中国人媲美的杰作
——卡夫卡与《聊斋志异》
第一节 孤独与孤愤
第二节 寓言与隐喻
第三节 异化与诗化
第七章 走出“围城”与走入“城堡”
——钱钟书《围城》与卡夫卡《城堡》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走出”与“走入”
第二节 理趣与理事
第三节 用智与用心
第八章 当代中国的“知音”
——中国当代文学对卡夫卡的回应
第一节 活着本身就是艺术品
第二节 “打开了另一个世界”
第三节 通向灵魂的城堡
第九章 说不尽的卡夫卡
——卡夫卡研究在中国
第一节 最初的译介
第二节 研究主体
第三节 研究对象
第四节 研究特征
附录
附录一 卡夫卡年表
附录二 卡夫卡作品德文、英文、中文对照表
附录三 国内研究卡夫卡的主要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