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电影产业与电影创作研究丛书”5册,复旦大学教授周斌主编,详述中国电影史上知名的早期电影公司的发展历程,为研究早期中国电影发展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本丛书开垦明星影片、电通影片、天一影片、新华影业和艺华影业公司的“考古现场”,发现、梳理、鉴别和整合相关史料,挖掘这些早期电影公司的历史,是中国现代电影起源与发展的全记录。
★ 32开平装,东方出版中心出版
★ 长期以来由于电影史观念的局限性,也由于文字、胶片等宝贵资料的损坏、流失和匮乏,对影片公司的研究相对较少
★ 以影片公司为研究对象,客观、详尽地考察了明星公司的发展历程和其早期电影的创作情况
★ 试图深入电影史,通过从微观层面对影片公司进行详细剖析和研究,对其发展历程进行还原,对它的历史地位进行挖掘,并与当下的中国电影产业、电影文化和电影美学等进行比较,以期获得启示
《明星影片公司探析》
明星影片公司成立于1922年3月,作为独立的电影公司,不仅经营时间*长,出品量居早期电影公司之首,而且留下了一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电影作品,深刻影响了中国早期电影发展格局。
本书从工业、美学、文化三个层面对明星公司进行整体性的考察,挖掘了美学范型的角度并以此为框架,重点阐述了“明星电影”的商业美学、改良主义美学、现实主义美学、通俗情节剧美学等四大美学范型,对明星影片公司和中国早期电影格局作了总结性思考。
艾青,文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电影电视系副主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兼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青年研究会理事、中国长三角高校影视戏剧学会理事。研究方向主要为中国电影史论、影视跨文化传播。周斌,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副会长兼台湾电影委员会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顾问,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剧作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国夏衍电影学会夏衍研究委员会理事长,中国长三角高校影视戏剧学会会长,上海影视戏剧理论研究会会长。个人论著有《夏衍传略》等15种;主编著作有《新时期文学20年精选》等8种;合作主编著作有《国际大奖电影精萃》等15种。曾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等多项学术奖。
《新华影业公司探析》
新华影业公司在中国早期电影公司中颇具传奇色彩。短短8年,新华影业公司共摄制出品了200多部影片。
本书以新华影业公司之创立、崛起、繁盛和失落为线索,同时按影片类型阐述新华影业公司的创作活动,从产业经验和过度商业化、民族立场的丧失上总结新华影业公司的经验与教训。作者深入挖掘了新华影业公司所摄制影片在电影类型上的价值,并站在历史的情境中判断张善琨的作为,为研究早期电影史提供了新的思路。
郑健健,文学博士,主要从事20世纪30至40年代上海电影发展史研究,曾先后在《理论界》《电影新作》等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天一影片公司探析》
天一影片公司曾是中国影史上一个充满质疑声音的指称。在中国新时期以来的影史著述中,天一影片公司的历史形象往往被理解为代表着落后文化的逆流,与“革命”“进步”等现代中国的关键词格格不入。
本书另辟蹊径,从天一所处的商业生存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背景展开,将天一影片公司作为中国商业电影发展的先锋来定位,将其经营发展的拐点、艺术风格的嬗变,与中国社会政治风云的变幻相关联,在两者微妙的呼应中,阐明其间蕴含的历史联系和文化含义。
周倩雯,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上海影视戏剧理论研究会会员。现为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影视动画系讲师、硕士生导师,纽约大学帝势艺术学院访问学者。发表论文、评论多篇。编著《微电影艺术导论》(合作)等。
《艺华影业公司探析》
艺华影业公司在中国早期电影公司中颇具代表性。在近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艺华公司共摄制出品故事片88部、新闻纪录片2部。
本书融入了丰富的影片资料,着重从电影工业层面探究艺华公司的发展过程、经营特点和影片生产、发行、放映情况;从电影美学层面考察艺华公司影片的美学风格和类型探索;从文化层面分析艺华公司的文化理想及其影片的复杂文化色彩,探讨艺华公司在政治与商业、艺术与娱乐、民族意识与现实语境之间的矛盾纠葛,并以此透视1933年至1942年间中国电影的多样形态、复杂格局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复杂关系。
周仲谋,文学博士,现任教于兰州大学文学院。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中国夏衍电影学会会员,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会员,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电影改编与当代影视文化、中国电影史、中国现当代文学。
《电通影片公司探析》
电通影片公司是中国电影发展版图中不可忽视的一家民营公司,也是中国早期电影公司中仅有的一家由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直接领导的电影企业。虽然公司只存在了短短不到两年时间,但是它留下了四部经典的左翼电影佳作,完成了左翼电影运动“反围剿”的历史使命。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电影史观念的局限性,也由于文字、胶片等宝贵资料的损坏、流失和匮乏,对电通影片公司的研究相对较少,迄今没有见到专门著作,关于其情况介绍多是零星地分散在各处。本书以电通影片公司为研究对象,试图深入电影史的“考古现场”,通过从微观层面对电通影片公司进行详细剖析和研究,对“电通”的发展历程进行还原,对它的历史地位进行挖掘,并与当下的中国电影产业、电影文化和电影美学等进行比较,以期获得启示。
本书创新之处在于,初次对电通影片公司进行系统、详实的研究,在史料搜集的基础上,从美学、经营、历史人物等方面考察电通影片公司的发展历程和经营状况,详细探究“电通”影片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客观、深入地分析“电通”夭折的具体原因。以电通影片公司为个案,透视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发展中个体与社会之间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关系。
本书的研究将有助于重新认识电通影片公司及其创始人、经营者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历史地位,弥补以往电影史里对电通影片公司研究不足的遗憾,以进一步为中国现代电影研究、重写电影史提供资料。
黄玲,笔名黄兔兔。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近年来发表多篇论文,包括《中国早期电影的品牌战略研究》《电通影片公司天折原因探析》等。
周斌,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副会长兼台湾电影委员会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顾问,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剧作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国夏衍电影学会夏衍研究委员会理事长,中国长三角高校影视戏剧学会会长,上海影视戏剧理论研究会会长。个人论著有《夏衍传略》等15种;主编著作有《新时期文学20年精选》等8种;合作主编著作有《国际大奖电影精萃》等15种。曾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等多项学术奖。
《新华影业公司探析》
作者:郑健健 著,周斌 编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ISBN:9787547311042
出版时间:2017/7/1
开本:32开
页数:321
定价:50.0
目录:
总序
绪论
第一章 新华影业公司的创立
第一节 新华影业公司创立之前的中国电影业
第二节 新华创始人张善琨
第三节 新华“前电影”时期的资本积累
第四节 新华影业公司的创立
第二章 新华影业公司的崛起
第一节 快速成长中的新华影业公司
第二节 成长期的新华电影创作述评
第三节 成长期的新华电影运作机制
第三章 “孤岛”语境中的“新华”策略
第一节 “孤岛”:作为历史分期的范畴
第二节 商业对策:“孤岛”新华公司的繁盛
第三节 政治角力:“孤岛”新华公司的策略
第四章 “孤岛”新华影业公司创作总论
第一节 民族意识的商业诉求:新华公司制片的总体倾向
第二节 电影空间的生产:古装片到时装片的内在线索
第五章 商业与政治的互动:“孤岛”新华的古装片创作
第一节 《貂蝉》:沪港纽带与文化互动
第二节 《木兰从军》:商业性质与视觉政治的错位
第三节 《武则天》:宫闱斗争中的乱世隐喻
第四节 《葛嫩娘》:女性角色的政治工具意义
第五节 《西施》:孤岛影人的心迹剖白
第六章 电影类型化的开拓:“孤岛”新华的时装片创作
第一节 《王先生》系列:小人物的乱世“喜剧化”求存
第二节 《夜半歌声(续集)》:恐怖片的风格化延续
第三节 《雷雨》《日出》《家》:文学名著的电影改编
第四节 歌唱片、武侠片以及类型杂糅
第五节 《铁扇公主》: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动画创作
第七章 新华影业公司的沦陷与失落
第一节 个人经验与历史撰述
第二节 从伪“中联”到伪“华影”
第三节 “后新华时代”的张善琨
结语 新华影业公司的经验与教训
第一节 产业经验——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启示
第二节 “新华”教训——过度商业化与民族立场的丧失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张善琨生平及制片年表
二、新华影业公司电影存目
后记
《天一影片公司探析》
作者:周倩雯 著,周斌 编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ISBN:9787547311059
出版时间:2017/7/1
开本:32开
页数:322
定价:49.0
目录:
总序
引言
绪论
上编 天一影片公司经营史
第一章 天一影片公司的诞生期(1925—1926年)
第一节 时代背景:天一影片公司诞生始末
第二节 经营管理:家族制企业管理下的“多、快、省”策略
第三节 宣传策略:保守传统的明星体制
第四节 制片策略:政治、言情、武侠嫁接旧伦理道德
第五节 横向比较:模仿中求创新——“天一”与“明星”
第二章 天一影片公司的开拓期(1926—1930年)
第一节 时代背景:中国商业电影之发轫
第二节 经营管理:“天一”人才策略之得失
第三节 制片策略(一):风格成型——古装稗史片
第四节 制片策略(二):娱乐为先——武侠类型片
第五节 横向比较:竞争中求生存——“六合”围剿中绝处逢生
第三章 天一影片公司的转折期(1930—1934年)
第一节 时代背景:中国商业电影之转型
第二节 经营管理:以技术促商机——试制有声片
第三节 宣传策略:“天一”与媒体争夺战
第四节 制片策略(一):都市言情片
第五节 制片策略(二):左翼类型片
第六节 横向比较:商业为先抑或政治为先——“天一”与“联华”
第四章 天一影片公司后期(1934—1937年)
第一节 时代背景:“上海—广州—香港—南洋”市场轴线的确立
第二节 经营管理:进退之间的“天一”港厂与沪厂
第三节 制片策略(一):戏曲有声片:以《白金龙》为例
第四节 制片策略(二):都市喜剧片:以“王先生”系列电影为例
第五节 横向比较:几家欢喜几家愁——各大电影公司沉浮录
第六节 1937年之后:从“天一”到“邵氏”
下编 天一影片公司专题性研究
第五章 文化:俗文化攀附资本原则
第一节 “无文化”的人们——“天一”电影受众分析
第二节 文化的选择——通俗与粗俗的混战
第三节 题材——俗文化的尺度与位置
第六章 地域:类型差异与地域文化
第一节 上海:兼收并蓄的半殖民地都市图景
第二节 广州:“土”“洋”杂陈,兼而不容
第三节 香港、南洋:远离政治,娱乐至上
第七章 政治与商业投机:社会变革中的“天一”
第一节 投机——资本原则下的商业逻辑
第二节 政治趋避——“左”与“右”之间的摇摆
第三节 商业谋略——在制度边缘行走
第八章 电影本体:“天一”制片与电影本体研究
第一节 “天一”与影戏观
第二节 “天一”与类型电影研究
第三节 “天一”与电影技术变革
结语
第一节 商业成就:复杂历史背景下的资本实践
第二节 文化旨趣:传统伦理和现代意识的两难困境
附录:天一影片公司片名目录
后记
《艺华影业公司探析》
作者:周仲谋 著,周斌 编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ISBN:9787547310960
出版时间:2017/7/1
开本:32开
页数:466
定价:56.0
目录:
总序
绪论
第一章 艺华公司的发展过程
第一节 在艰难与波折中诞生
第二节 从“左”到“右”的转变
第三节 “孤岛”时期的坚守与沦落
第二章 艺华公司的产业经营
第一节 灵活多变的制片策略
第二节 多样化的宣传策略
第三节 多渠道的发行放映
第四节 有利有弊的管理特点
第三章 艺华公司的左翼电影(1932.10-1935.12)
第一节 田汉:革命激情的浪漫式书写
第二节 阳翰笙:底层苦难的写实性呈现
第三节 史东山:社会问题的伦理化表达
第四节 艺华公司的其他左翼影片
第四章 艺华公司的“软性电影”(1935.12-1937.8)
第一节 但杜宇与有声歌舞片的尝试
第二节 逐渐成熟的喜剧片
第三节 走向本土化的侦探片
第四节 缠绵悱恻的爱情片
第五节 关注女性命运的伦理片
第五章 艺华公司的“孤岛”娱乐片(1938.5-1942.4)
第一节 “软性电影”的延续
第二节 古装片的民族意识与商业诉求
第三节 时装片:在文艺和娱乐之间徘徊
第六章 艺华公司的文化性质
第一节 备受压抑的文化理想
第二节 斑驳复杂的文化色彩
结语:艺华公司的电影史地位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艺华公司大事记
附录二 艺华公司摄制影片一览
附录三 艺华公司影片在上海各影院放映情况
后记
《电通影片公司探析》
作者:黄玲 著,周斌 编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ISBN:9787547310915
出版时间:2017/7/1
开本:32开
页数:238
定价:49.0
目录:
总序
绪论
第一章 电通影片公司的发展历程概述
第一节 “电通”创立前的中国电影业
第二节 “史前史”:技术起家
第三节 转型期:从录音到制片
第四节 实践期:左翼电影创作
第二章 多元化的艺术风格探索
第一节 影片艺术表现形式
第二节 《桃李劫》:有声电影的里程碑之作
第三节 《风云儿女》:抗日题材的巅峰佳作
第四节 《自由神》:摩登女性的自由呐喊
第五节 《都市风光》:左翼电影创新的集大成者
第三章 主创人员评述
第一节 “技术能人”司徒慧敏
第二节 “千面人生”袁牧之
第三节 “文商兼备”周伯勋
第四节 “作家明星”陈波儿和王莹
第四章 电影运作机制
第一节 企业文化
第二节 电影放映
第三节 演员招募和明星制的突破
第四节 灵活多样的电影宣传
第五章 电通影片公司的夭折及其历史地位
第一节 夭折原因探析
第二节 历史地位
总结电通影片公司对当下中国电影业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电通影片公司大事记
附录二 电通影片公司摄制影片一览
附录三 电通影片公司在上海各影院放映情况
后记
《明星影片公司探析》
作者:艾青 著,周斌 编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ISBN:9787547310847
出版时间:2017/8/1
开本:32开
页数:484
定价:60.0
目录:
总序
绪论
第一章 明星影片公司的工业运作模式
第一节 公司发展历程
第二节 电影生产模式
第三节 电影宣传发行模式
第四节 电影放映模式
第二章 “明星电影”的美学范型(一):商业美学
第一节 “明星电影”的商业美学特征
第二节 张石川:中国电影商业美学的先驱
第三章 “明星电影”的美学范型(二):改良主义美学
第一节 郑正秋与“长片正剧”的形塑
第二节 来自“鸳蝴派”文学的另一种动力
第三节 女性特质与民族想象的建构
第四章 “明星电影”的美学范型(三):现实主义美学
第一节 “明星电影”的现实主义美学特征及其发展
第二节 夏衍:左翼电影剧作的主将
第三节 洪深:电影文化运动的“鼓手”
第四节 程步高:以纪实风格“向左转”的导演
第五节 沈西苓:现实主义的“罗曼蒂克者”
第五章 “明星电影”的美学范型(四):通俗情节剧美学
第一节 《空谷兰》:中国“善构剧”的源流
第二节 《姊妹花》:家庭伦理剧的集大成者
第三节 《马路天使》:现实主义与通俗情节剧的美学联姻
第六章 明星影片公司的文化特质
第一节 走出“亭子间”:从“空间”的边缘到中心
第二节 习得“洋泾浜”:跨文化交往的混杂性特质
结语:明星影片公司与早期中国电影格局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明星影片公司大事年表
附录二 明星影片公司出品一览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