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研究丛书”6册,汇集《宋代文学通论》《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宋代地域文化》《<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学》等多种专题,在对宋代社会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突出对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文化结构、社会风俗、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研究,着重总结其社会变革的动因、特点和后果,选题多样,内容充实,立论稳妥,具有极大的学术参考价值。定价160元,现团购价96元包邮!
★ 32开平装,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 6册分别为《<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学》《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宋代监察制度》《宋代地域文化》《宋代文学通论》《宋代绘画研究》
★ 本套书吸收了各方面的研究成果,范围宏阔,脉络清晰,极具学术价值
★ 部分书前有4-20页铜版纸页
★ 可作为高等学校教师、文史哲等专业学生,以及相关方面爱好者、研究者的参考用书
友情提示:本套书因年版久远,品相略旧,部分书页有黄斑,介意的读者请慎拍
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
本书分文体篇、体派篇、思想篇、题材体裁篇和学术史篇等几部分,以专题的方式组织整体框架,较为全面系统地论述两宋文学的概貌、特点、发展进程、历史地位和影响。各部分相对独立而又互为参证,便于集中探讨一些文学现象的底蕴,也便于从理论上总结某些规律性的问题。
邓乔彬《宋代绘画研究》
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比较重要的阶段。山水、花鸟、人物三种画科开始独立发展,文人画和院体画同台竞技,和而不同,铸就了中国画的民族性格,也为后世不断诠释提供了空间。本书以宋代绘画为主题,展开梳理与研究,包括人物画、山水画、花鸟走兽画以及北宋绘画发展的文化环境与变化之势、由唐五代到北宋绘画思想的转变、宋代主要画论著作等内容。
周宝珠《<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学》
宋人张择端的名作《清明上河图》,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一幅历史性的代表作,即使在世界画史中也难有与之匹敌者。中外学者们在研究中国城市史尤其是北宋东京这个典型城市史时,所使用的材料就常有《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具有极其鲜明的直观效果,如敞开型新的市容面貌的具体样子、虹桥建筑的具体形式、汴河船只的建造特点、市肆中的“饮子”等,都是非常直观的宝贵资料。本书以《石渠宝笈三编》本《清明上河图》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北宋东京开封府、宋代漕运、宋代城门遗址考古、东京画院、图画真伪等内容。
苗书梅《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
宋代的文官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发展的高峰。宋代文治的政治主张、高度的中央集权、完备的科举制度是其得以充分发展的三大原因。正是由于发达的文官制度,才使得孱弱的宋延得以苟喘偏安,并在政治内核上领先诸朝。本书将对宋代的选官制度、官员除授制度、官员任用原则、官员管理制度等进行详细解析。
贾玉英《宋代监察制度》
在世界中世纪史上,我国不仅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光辉灿烂的文化著称于世,而且发展成熟的封建监察制度也为他国所少见。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监察制度史上长足发展的重要时期。它不仅继承了汉唐的监察制度,而且从中央到地方均建立了一套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监察体制。这一体制对元明清各代产生了重要影响。本书讲解了宋代中央与地方的监察体制的改革措施、宋代谏官制度及台谏的合一、宋代地方监察制度的特征与利弊等内容。
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
时空限制性是人类一般文化存在的显著特征。从空间维度上看,人类总是在自己直接所处的地域空间创造着自己的文化,形成各自独特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传统。所谓地域文化,是指一定地域内文化现象及其空间组合特征。宋代地域文化的研究对象,正是宋代文化在各地区的形态、特点联系及演变。时间与空间相结合,趋同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展示出的是多维的宋代文化形态。本书即对此进行了详细讲解。
《<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学》
作者:周宝珠 著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0413145
出版时间:1997年6月1版 2008年5月第3次印刷
开本:32开
页数:223
定价:15元
目录
序言
第一章东京开封府
一宋朝定都东京开封的历史必然性
二东京新型城市的形成与繁荣
三城市的先进管理制度
四宋元人笔下的东京
第二章清明上河
一说汴河
二东京河市
三漕运与清明
四清明与上河
第三章东京画院与张择端
一东京的画院与画学
二东京人的嗜画之风
三北宋市肆风俗画的勃兴
四张择端其人
第四章画图内容考说(一)
一树木
二市郊菜园
三水井
四说船
第五章画图内容考说(二)
一香药铺
二医药铺
三说饮子
四酒店
五说“解”字招牌
六邸店
七卦肆
八纸马铺
九无字号店铺与摊点
十税务
十一乞丐
十二说猪
第六章关于《清明上河图》本子真伪的争论
一元秘府本非真本说
二《清明易简图》亦与真本无缘
三《石渠宝笈三编》本《清明上河图》应为张择端真本
第七章关于画图所绘的城市、部位与景色
一《清明上河图》所绘城市为东京而非其他
二《清明上河图》所绘为春景而非秋景
三《清明上河图》所画的东京部位问题
第八章关于清明上河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一研究的范围和目的
二《清明上河图》各种图本的价值
三关于史料的考订问题
四急需解决的画本出版问题
五研究清明上河学的意义
附录一:《石渠宝笈三编》关于《清明上河图》之记载
附录二:东京金明池水戏与《金明池争标图》
附录三:《清明上河图》研究论著索引(附《金明池争标图》研究论文索引)
附录四:参考文献
后记
《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
作者:苗书梅 著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0413114
出版时间:1996年6月1版 2008年2月第2次印刷
开本:32开
页数:543
定价:35元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选官制度
第一节 科举取士制度
一、宋以前科举制的产生和发展
二、宋代科举考试法规的完备
三、贡举科目及其考试内容的变化
四、制举与词科
五、科举录取名额的扩大与特奏名
六、科举取士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学校考选制度
一、太学的发展与舍选法的创立
二、舍选法的全面推广及其演变
第三节 恩荫补官制度
一、宋代荫补制度的特点
二、荫补入仕人的政治地位
三、恩荫补官泛滥的原因
第四节 军员转补与军功补官
一、军员转补
二、军功补官
三、拣汰离军人补授制度
四、招降补官
五、保甲补官
六、借补入官
第五节 摄官制度
一、摄官的录用资格
二、摄官的考选法
三、摄官的名额限制
四、摄官的转正法
第六节 流外入仕与杂色补官
一、吏人出职制度
二、杂色补官
第七节 选官制度与冗官问题
一、宋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变化及其影响
二、官僚队伍出身的基本统计
三、选官制度变化的根源
四、选官制度与冗官问题
第二章 官员除授制度
第一节 特旨除授
第二节 堂除制度
一、堂除制度的产生
二、堂除制度的发展及其与吏部差注的关系
三、堂除制度的特点及其利弊
第三节 吏部差除制度
一、吏部铨选机构的沿革
二、常调官的差除程序
三、吏部差除制度评议
第四节 诸司奏辟法
一、宋代奏辟法的沿革
二、奏辟法的实施
三、奏辟条法及其特点
四、奏辟法小议
第五节 定差法
一、定差法的沿革
二、定差法的基本内容
三、定差法的意义
第六节 权摄官制
一、权摄官及其任用原则
二、地方权官的恶性增加及其危害
三、权摄官增加的原因
第七节 关于“破格差注”
一、破格阙的确立
二、破格差注的实施
第三章 任用官员的重要原则
第一节 考试任用法
一、宋初试判之制及其废除
二、试刑法
三、铨试、呈试法的形成和发展
四、实施铨试、呈试法的意义
第二节 定期轮任制度
一、宋以前历代地方官任期制的演变
二、宋代地方官任期制的确立及其实施
三、地方官频易之弊及其原因
第三节 荐举保任制度
一、宋代荐举制的形成及其演变
二、荐举制的主要内容
三、实施荐举保任制的利弊
第四节 回避制度
一、宋以前回避制度概述
二、宋代亲属回避法的发展
三、宋代地区回避法的完善
四、实行回避法的原则
五、实行回避法的意义
第五节 宗室、外戚、宦官任用制度
一、宗室任用制度
二、外戚任用制度
三、宦官任用制度
第四章 官员管理制度
第一节 考课制度
一、考课的内容及其发展阶段
二、考核的办法
三、宋代考课法的地位与特点
第二节 磨勘制度
一、磨勘制度的确立
二、磨勘制度的内容
三、磨勘制度的特点及意义
第三节 叙迁制度
一、幕职州县官的循资及改官制度
二、京朝官转官制度
三、武臣叙迁制度
四、文武官员资序关升制度
第四节 黜降制度
一、宋代官员黜降法的适用范围
二、宋代官员黜降法的主要类别
三、宋代黜降官员管理制度
第五节 俸给制度
一、宋代俸给制的演变
二、宋代俸给的类别
三、俸给的支付
四、宋代俸给制的特点
五、宋“制禄之厚”评说
第六节 致仕制度
一、宋代致仕制度的演变
二、致仕的方式与过程
三、致仕官的待遇
四、官员致仕后的活动
五、致仕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附录:参考文献
后记
《宋代监察制度》
作者:贾玉英 著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0412896
出版时间:1996年6月1版 2006年3月第2次印刷
开本:32开
页数:478
定价:19.5元
目录
序言
上编 宋代中央监察制度
第一章 我国封建中央监察制度概况与宋代中央监察体制变革
第二章 宋代御史制度
第三章 宋代谏官制度及台谏的合一
第四章 台谏与宋代政治
第五章 宋代封驳制度
第六章 宋代中央监察制度的特征与利弊
下编 宋代地方监察制度
第七章 我国封建地方监察制度概况与宋代地方监察体制变革
第八章 宋代路级监察制度
第九章 宋代府州军监级监察制度
第十章 宋代地方监察制度的特征与利弊
附录一 宋朝御中丞年表
附录二 主要引用书目
附录三 主要参考论著目录
后记
《宋代文学通论》
作者:王水照 主编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0413688
出版时间:1997年6月1版 2005年4月第2次印刷
开本:32开
页数:618
定价:27.5元
目录
绪论 宋型文化与宋代文学
一、宋型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成熟期的型范
二、“祖宗家法”的“近代”指向与文学中的淑世精神
三、“天人之际”的睿智思考与文学的重理节情
四、文化整合的恢弘气魄与重建文学辉煌、盛极而变
五、附论对外文化交流与宋代士人心态
文体篇
第一章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宋代各体文学的历史地位
第一节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说的来由
第二节 宋词的历史定位
第二章 雅、俗之辨
第一节 由雅文学向俗文学的倾斜
第二节 忌俗尚雅和以俗为雅、雅俗贯通
第三章 尊体与破体
第一节 尊体与破体的对立相争
第二节 “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文为赋和以赋为文”
体 派 篇
第一章 宋诗的“体”和“派”
第二章 宋词发展的两大趋势
第三章 宋文流派绎述
思 想 篇
第一章 宋学与宋代文学
第二章 佛教与宋代文学
第三章 道教与宋代文学
题材体裁篇
第一章 从类编诗集看宋诗题材
第二章 词的题材学进轨迹与宋词题材的构成
第三章 宋文题材与体裁的继承、改造与开拓、创新
学术史篇
第一章 重大历史公案的叙述和梳理
第二章 宋代文学文献叙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宋代地域文化》
作者:程民生 著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0413138
出版时间:1997年8月1版 2005年4月第2次印刷
开本:32开
页数:432
定价:21元
目录
序言
第一章各地风俗特点及影响
第一节北方风俗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南方风俗概况
第三节各地风俗比较
第四节乡土观念与地域偏见
第二章各地文化概况及人材素质
第一节北方各地文化概况
第二节南方各地文化概况
第三节各地的图书事业
第四节人材的地域分布
第三章各地教育状况
第一节北方教育概况
第二节南方教育概况
第三节各地武学及少数民族学校
第四节各地官学教育比较
第四章科举制反映的地域文化差异
第一节科举数量的地域分析
第二节科举类别的地域差异及调整
第五章宗教文化的地域分布
第一节佛教分布状况
第二节道教分布状况
第三节神祠分布状况
第六章各地学术状况及特点
第一节学术的地域演变及儒学的地域化
第二节南北学风及学术的某些差异
第七章艺术的地域特征
第一节文学的地域差异
第二节绘画的地域差异
第三节各地民间音乐状况
第八章地域文化的传播与结聚
第一节地域文化的传播
第二节地方志的繁荣与地域文化
附表目录
地名索引
后记
《宋代绘画研究》
作者:邓乔彬 著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ISBN:7810913573
出版时间:2006年10月
开本:32开
页数:577
定价:42元
目录
绪论
上编 北宋的绘画及画论
第一章 北宋绘画发展的文化环境与变化之势
第一节 北宋的人文精神与绘画思想的发展
第二节 画院的建设与功能
第三节 北宋绘画的文学化
第四节 北宋院体画与文人画的结合
第二章 由唐五代到北宋绘画思想的转变
第一节 从唐到宋绘画思想的主要发展
第二节 同能不如独胜:题材的转移
第三节 从重视逸格到提倡道德心性修养
第四节 从无到有——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画理论建设
第三章 北宋时期的主要画论著作
第一节 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
第二节 《益州名画录》、《圣朝名画评》与《广川画跋》
第三节 郭熙、郭思的《林泉高致》
第四节 米芾《画史》、韩拙《山水纯全集》与《宣和画谱》
第四章 北宋的人物画
第一节 北宋的道释画与武宗元
第二节 北宋的肖像画、风俗画与张择端
第三节 人物画大师李公麟
第四节 画院人物画
第五章 北宋的山水画
第一节 以李成、范宽为代表的北派山水画
第二节 以巨然为前导的南派山水画
第三节 院体山水画:燕文贵、郭熙与王希孟
第四节 文人山水画:从燕肃到王诜
第六章 北宋的花鸟、走兽画
第一节 徐黄异体及其对宋初花鸟画的影响
第二节 赵昌、易元吉与院外花竹翎毛走兽画家
第三节 崔白、吴元瑜与画院花鸟、龙、马画家
第四节 宋徽宗的花鸟画
第七章 北宋的文人画
第一节 文人的画与文人画
第二节 文同与苏轼
第三节 二宋与米芾
第四节 其他文入画家
下篇 南宋绘画(附论辽金西夏)
参考书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