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组
读书月淘书团会场|满额送文创/限时满减
中图网>淘书团>社科>团购详情

淘书团

苏南历史与社会丛书5册,群言出版社出版,苏南地区拥有厚重的历史积淀,丰富的文化资源,独特的文化样式,丛书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了各时期苏南社会的历史变迁过程,揭示苏南地区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结构严谨、考证精详、资料丰富,是一套全面考察苏南区域史的研究性专著。原价140.2元,现团购价38元包邮!

×

关键字
历史
团购价¥38.0 ¥140.2 折扣2.7
已售51
缺货登记

返回淘书团>>

推荐理由

32开平装,群言出版社出版
5册包括:《周秦汉魏吴地社会发展研究》《明清江南人口社会史研究》《吴文化与江南社会研究》《传统技艺与文化再生:对苏州镇湖绣女及刺绣活动的社会学考察》
作者为江苏省从事相关专业研究的众多历史学专家
结构严谨,考证精详,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且填补了学界以往研究中的不足

书友说
  • wei*** 2020/3/27 18:00:06
    好书!价廉物美!
  • 903*** 2017/10/19 9:15:55
    一如既往的好
查看下一条 >>

内容简介与作者介绍

《周秦汉魏吴地社会发展研究》
  本书论述了周秦汉魏吴地社会发展状况,作者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为指导,用区域比较研究的方法,从历史实践的层面,以社会结构与文化变迁为切人点,考察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时期吴地社会的发展和人文变迁,重点在秦汉和孙吴时期。

  作者臧知非,1958年生,江苏宿迁人,历史学博士,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战国史、秦汉史、古代思想史的研究。著有《周秦社会结构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与导师田昌五合著)、《中国道教发展史纲》(文津出版社,1997,与刘锋合著)、《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齐鲁书社、文津出版社,1996,第一卷:战国秦汉,合著)、《吕不韦传》(重庆出版社,1999)、《人伦本原:孝经与中国文化》(河南大学出片反社,2005)等专著。发表过春秋战国史、秦汉史方面的论文七十余篇。
  沈华,1972年生,江苏苏州人,历史学硕士,任职中国哲学博士,苏州科技学院历史系讲师。曾出版专著《分职定位:中国历代职官制度》(与臧知非合著),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高婷婷,1979年生,江苏大丰人。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历史系硕士。现在苏州工业园区社会事业局工作。曾发表《汉代儒生义利观新探》、《秦朝统一与吴地社会的变迁》等论文。

《明清江南人口社会史研究》
  本书依据现代系统科学理论,立足社会史,提出了区域人口社会史的学科新概念;原创性地将明清江南人口社会视作一个系统来进行研究,全书分绪论和十章,构建一个江南区域史的新的认识框架。资料丰富,结构谨严,考证精详;既充分尊重现有学术成果,又迭出新意,是作者持之以恒、长期务实研究积累的结晶。无论在江南或区域史研究,还是在江南或区域现实人口社会发展上,本书见解都颇为值得重视。

  作者吴建华,1962年生,江苏宜兴人。苏州大学史学学士(1983)、博士(2000),南开大学史学硕士(1986)、博士后(2002),美国亚里桑那大学访问学者。现为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史学会常务理事。从事明清史、中国社会史、江南区域史、姓氏学、谱牒学研究。在《历史研究》、《中国人口科学》、《清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著有《中华姓氏谱彭姓卷》、《彭姓史话》等,主持“香山工匠”、“明清江南的教育与人门文化素质研究”、《王鏊集》等项目。

《吴文化与江南社会研究》
  本书以吴文化与江南社会为研究对象,追溯吴文化的源头与流变,探讨吴文化的特色与性质,分析江南社会的思潮与风习,考察江南城市与市场变迁。从中可以发现吴文化的独特之处,领略江南社会风情,体味江南历史文化的魅力。

  作者王卫平,1962年生,江苏溧阳人。1983年毕业于苏州大学历史系,1997年在日本同立广岛大学获博十(文学)学位。现为苏州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吴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农村城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著有《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苏州为中心》、《吴文化与江南社会研究》等著作4部;在《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社会学研究》、《民族研究》、《中国史研究》、《史学史研究》、《中国地方志》、《史学研究》(日本)等国内外著名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

《传统技艺与文化再生:对苏州镇湖绣女及刺绣活动的社会学考察》
  独坐纱窗刺绣迟, 紫荆花下啭黄鹂。 欲知无限伤春意, 尽在停针不语时。
  这是唐代诗人朱绛在《春女怨》中描绘的大家闺秀在绣楼上绣花的情景。在今天的苏州西郊、太湖之滨,有座不起眼的小镇 “镇湖”,两万人口中约有八千绣女,用她们的纤纤巧手造就了著名的刺绣艺术之乡。“闰阁家家架绣绷,妇姑人人习针巧”是这里农家的真实写照。
  苏绣是我国独有的民间艺术文化,本文运用社会人类学的方法对苏州镇湖绣女及刺绣活动进行微观考察,带你走近镇湖,倾听绣女们亲身经历的故事,了解改革开放后镇湖八千绣女的创业历程,展示她们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追踪她们思想和行动变化的轨迹,记录这段奋斗和创业的历史。

  作者叶继红,男,1969年生,安徽长丰人,2004年获南开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现为苏州大学社会学系教师,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研究方向为科学社会学和社会人类学。在《社会科学战线》、《当代中国史研究》、《科学学研究》、《中国科技论坛》等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

《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研究》
       本书是迄今为止学术界第一部从制度变革与社会变迁相互关系的角度对建国以苏南农村地区在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所引发的社会经济变迁进行全面、深入、系统考察的研究性专著。从制度变革和社会变迁角度对当代苏南农村社会经济变迁进行研究,视角新颖,而且填补了学界以往研究中的不足。

       作者王玉贵,1965年生,江苏滨海人,历史学博士。现为苏州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主要研究领域:现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史、(民间)外交史、党史人物。在《当代中国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史学月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西北马家军》、《机杼声声入耳酣·盛译》、《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等著作。多次主持国家和江苏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研究工作。

图片展示













本单详情

《周秦汉魏吴地社会发展研究》
作者:臧知非 高婷婷 沈华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ISBN:9787800807824
出版时间:2007年12月
开本:32开
页数:289
定价:22元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先秦吴国历史的几个问题
第一节 “太伯奔吴”的历史分析
第二节 周吴关系释疑
第三节 礼乐文明在吴地的传播
第四节 吴国疆域的扩展和吴越关系

第二章 秦朝统一对吴地社会的影响
第一节 战国时期经济区域及吴地区域社会特点
一、战国时期的经济区域
二、吴地的社会与经济
第二节 秦朝统一后经济结构的变动

第三节 “匡饬异俗”与社会整合
一、秦始皇“匡饬异俗”的历史基础
二、秦与六国风俗差异的比较分析
三、用法律手段“匡饬异俗”的功能分析
第四节 《会稽刻石》与吴地风俗

第三章 西汉时期吴地社会经济与中原的逐步趋同
第一节 西汉大分封与吴地社会传统经济结构的复活
一、汉初经济结构的变动
二、分封与吴地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第二节 吴地社会经济与中原的同一化
一、七国之乱后吴地社会经济的变动
二、汉武帝经济改革对吴地的影响
三、人口流动与吴地社会

第四章 东汉吴地的迅速发展与人文进步
第一节 郡县、人口的变迁
一、郡县数量的变动和人口的增加
二、人口南移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
二、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人文的进步
一、仕人的增加
二、官吏的儒化
三、教育的发达及私人讲学风气的兴起
第四节 东汉末年吴地移民的增加与社会变动

第五章 豪强大姓和孙吴政权关系的演变
第一节 江东大族的兴起和发展
一、孙吴豪强大姓概述
二、土著大族的渊源和演变

第二节 江东世家大族的声望和特权
一、出仕优先
二、掌控清议
三、垄断学术
四、经济实力雄厚

第三节 孙吴政权和世家大族关系的变迁
一、孙策时期:试探与靠拢
二、孙权时期:合作与限制
三、三嗣主时期:貌合神离

第六章 孙吴的基层社会控制
第一节 编户民的分层
一、郡县领民
二、屯田民
三、诸吏
四、各类隶属人口
五、国家佃农

第二节 基层政权组织
一、乡里制度
二、乡与丘

第三节 对编户民的人身控制
一、户籍制度
二、限制大姓私占人口
三、国家佃田制

第四节 国家佃农田租负担分析
一、佃田者的租税负担分析
二、佃农和屯田民负担比较
三、田租政策的原因分析
余论:吴简所见国家权力与经济发展
后记


《明清江南人口社会史研究》
作者:吴建华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ISBN:7800804992
出版时间:2005年4月
开本:32
页数:557
定价:32.8元

目录:
《苏南历史与社会》丛书序(1)
绪论 明清江南人口社会史研究的范围、内容和方法(1)
第一节 明清江南人口社会史研究的范围和内容(1)
第二节 明清江南人口社会史研究的思路与方法(7)
第三节 明清江南人口社会史的研究状况与本课题的研究取向(9)
第一章 明清江南人口增长的低速度与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26)
第二章 明清江南宗谱人口增长与世代间隔(54)
第一节人口研究与明清宗谱人口研究(54)
第二节 明清江南宗谱人口增长与世代间隔(60)
第三章 明清江南人口密集及其对社会的压力问题(82)
第一节明清江南的人口密集程度(82)
第二节 明清江南的人口密度变化(91)
第三节 明清江南人口的绝对高密集与低相对人口压力的问题(104)
第四章 明清江南人口与土地、粮食、物价、住房关系的变化(136)
第一节明清江南人口与土地关系的变化(136)
第二节明清江南人口与粮食关系的变化(152)
第三节 明清江南人口与物价关系的变化(160)
第四节明清江南人口与住房关系的变化(172)
第五章明清江南人口职业结构与职业人口构成(197)
第一节关于明清江南人口职业结构变动的思考(197)
第二节明清江南人口的职业构成(204)
第三节明清江南人口的职业观念(232)
第四节 明清江南人口职业观念与职业人口构成的特征(246)
第六章 明清江南的市镇密度和城乡人口结构变动(258)
第一节明清江南的市镇密度(258)
第二节 明清江南市镇——都市化进程中的城乡人口结构变动(266)
第三节 明清江南市镇密度与城乡人口结构变动的关系(277)
第七章 明清江南社会的人口流移(283)
第一节明清江南社会人口流移的数量(284)
第二节 明清江南社会的人口流向(303)
第三节 明清江南社会人口流移的原因(312)
第四节 明清江南社会人口流移的稳定性和后果(316)
第八章 明清江南人口的文化教育与人口文化素质(324)
第一节 明清江南人口文化教育观念(326)
第二节明清江南人口文化教育状况(331)
第三节明清江南人口文化素质与人才(343)
第四节 明清江南人口文化教育的决定因素(392)
第九章明清江南人口社会管理(405)
第一节 明清江南非政府性人口社会管理(405)
第二节 明清江南政府性人口社会管理(434)
第三节 明清江南两种人口社会管理的关系(466)
第十章 明清江南人口社会系统(474)
第一节作为一个系统的明清江南人口社会(474)
第二节 明清江南人口社会系统变化的机制(480)
第三节 明清江南人口社会系统的渐变(514)
后记(553)


《吴文化与江南社会研究》
作者:王卫平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ISBN:7800804771
出版时间:2005年4月
开本:32
页数:393
定价:22.8元

目录:
《苏南历史与社会》丛书序
前言
第一编 吴国的崛起与盛衰
I.“勾吴”立国与吴、越民族的分合
Ⅱ.寿梦以前吴国史探讨
Ⅲ.吴国在东南开发史上的地位
Ⅳ.论吴国的兵学成就
V.试论伍子胥与吴国的强盛
Ⅵ.实事求是地评价伯豁
Ⅶ.子贡游说及其后果考辨

第二编 吴文化流变与特征
I.古代越族的“文身断发”与图腾崇拜
Ⅱ.吴文化的基本特征
Ⅲ.吴国以后吴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Ⅳ.吴地商业文化论纲

第三编 社会风气与社会问题
I.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奢侈风气及其评价
Ⅱ.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重商思潮
Ⅲ.清代吴地赌风述论
Ⅳ.“削鼻班”事件及其有关问题
V.清代江南地区社会问题研究:以逼醮、抢醮为例
Ⅵ.清代江南地区社会问题研究:以停棺不葬为例
Ⅶ.太平天国时期太湖地区枪匪研究

第四编 城市与市场
1.明清时期苏州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
Ⅱ.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城市化及其局限
Ⅲ.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市场体系
Ⅳ.明清时期苏州的母亲们:日常生活、地位与作用

第五编 荒政与社会救济
I.清代江南地区的乡村社会救济——以市镇为中心的考察
Ⅱ.清代社仓的兴废及其原因——以江南地区为中心的考察
Ⅲ.林则徐的荒政思想与实践——以江苏省为中心的考察


《传统技艺与文化再生》
作者:叶继红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ISBN:780080478X
出版时间:2004年12月
开本:32开
页数:387
定价:22.8

目录:
《苏南历史与社会》丛书序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由来和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和已有研究的局限
 第三节 思考路径和分析框架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第二章 苏绣的历史与象征
 第一节 苏绣的历史渊源
 第二节 历史上的民间绣和闺阁绣
 第三节 苏绣的宫货生产和绣工的命运
 第四节 建国前后苏绣业的发展
 第五节 苏绣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
第三章 绣女与镇湖刺绣业的兴起
 第一节 镇湖刺绣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二节 从土地上走出来
 第三节 拜师学艺和专业化培训
 第四节 到镇上开店
第四章 绣品的生产、交易和市场扩张
 第一节 绣店
 第二节 辅助业
 第三节 绣品的交易方式和条件
 第四节 绣女与市场的扩张
第五章 刺绣市场的组织和管理
 第一节 从行会到协会
 第二节 镇湖刺绣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刺绣市场的治理和管理思路
第六章 绣女的角色转换和社会分层
 第一节 社会学的“角色”理论
 第二节 绣女的角色转换与政府引导
 第三节 乡土文化与经商绣女的文化适应性
 第四节 绣女的角色分化和社会分层
第七章 绣女的生活世界
 第一节 家庭生活
 第二节 社会活动和交往
 第三节 性别角色与社会地位
 第四节 思想观念的变化
结语:苏绣的未来命运和文化再生的条件
 第一节 “草根工业”的力量
 第二节 政府的保护和对绣女劳动的重视
 第三节 从原生态走向市场态的挑战
 第四节 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第五节 与现代科技和外来文化的结合
参考文献
附录一:镇湖绣店一览表
附录二: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
后记

《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研究》
作者:王玉贵 娄胜华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ISBN:7800805670
出版时间:2006年3月/
开本:32开
页数:603
定价:39.8元

目录:
前言
 一、研究缘起与旨趣
 二、学术史回顾
第一章 土地改革与苏南农村社会经济变迁
 第一节 土改前的苏南农村社会
 第二节 苏南农村土地改革的进行
  一、土改前的准备 
  二、土改的改动和完成
 第三节 土地改革时期苏南农村社会经济的变迁
第二章 农业合作化与苏南农村社会经济变迁
 第一节 苏南地区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开展
 第二节 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苏南农村社会经济的变迁
第三章 人民公社与苏南农村社会经济变迁
 第一节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1958年8-10月)
  一、人民公社体制的导入
  二、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原因
 第二节 人民公社基本制度的确立(1958年11月-1962年9月)
  一、对公社体制的初步调整及反复
  二、庐山会议后农村地区所受的影响
  三、对人民公制度的进一步调整及其基本制度的确立
 第三节 “左”倾错误占据主导地位时人民公社政策的与反复(1962年10月-1978年12月)
  一、“左”倾思想的初步发展
  二、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
  三、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掀起
 第四节 社会变迁:公社体制下的苏南农村
  一、公社化时期苏南农村社会的权力系统及其动作
  二、公社体制下的苏南农村社会整合
  三、苏南农村社队工业的兴趣与发展
  四、公社化时期苏南农村人口的变化
  五、公社化时期苏南农村社会生活的基本特征
第四章 农业生产责任制的确立与苏南农村社会经济的变迁
 第一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人民公社制度的解体
 第二节 乡镇企业的勃兴和苏南农村的工业化
 第三节 小城镇的崛起和苏南农村的城市化
附录1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2 本文所考察的苏南地区的地域范围沿革
后记

淘书团小贴士

1、全场包快递,快递不可达区域使用邮政小包,需自付邮费(港澳台、新疆西藏运费政策>>

2、淘书团订单限30分钟内支付,逾时将被取消。

团购畅销榜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