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通丛书-金受申讲北京
作者:金受申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ISBN:7200057932
出版时间:2005-1
开本:16
页数:155
定价:25 元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收录了金受申先生大量写北京的文章,图文并茂。读者阅读时能够更多地了解北京,了解北京的生活,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
作者简介:
金受申,曲艺史家,民间文艺家,民俗学家。原名金文佩、又作金文霈,字泽生,北京人,满族。生于满族镶黄旗家庭,六岁丧父,十岁丧母,家道衰落,由叔父抚养。他十七岁在北京市立第一中学读书时即为报刊撰稿,以稿酬弥补生活和购书之用。十九岁考入华北大学读书。二十一岁考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后改北京大学研究院)国学门研读,至二十五岁。从民国十五年(1926)起一直在北京从事教育工作,曾在十多所中学任教,还当过华北大学等高等学校的讲师。他还是名医汪逢春、赵树屏的弟子,兼任过华北国医学院教授。1953年经作家老舍介绍,调入北京市文联工作,直至病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金受申有《公孙龙子释》、《稷下派之研究》、《古今伪书考释》、《国故概要》、《中国纯文学史》、《北京话语汇》、《清代诗学概论》、《晚清两大平民诗家》、《仄韵楼诗话》等多部学术著作出版。他是博闻广见的“北京通”,熟知北京的掌故,对三教九流广为接触,尤其喜与中下层社会人士交往。对于清末民初北京的风俗事物、趣闻轶事、衣食住行、江湖百业、评书鼓曲等各个方面,他都有较深的考察研究,并用富于趣味的文字翔实地记录下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他就以“北京通”(或“北平通”)专栏在《立言画刊》、《一四七画报》等报刊上发表介绍北京生活的文章,计有二百多篇,一百多万字,其中包括《北平的俗曲》、《北平俗曲录》、《北平风俗曲》、《风俗曲谭》、《岔曲萃存》、《岔曲笺注》、《北平的评书》、《瞽人的艺术》等大量有关北京曲艺的文字,所记见闻都来自实地考察,是研究北京历史和曲艺民俗弥足珍贵的史料。
金受申对北京曲艺的研究评论,除在“北京通”栏目中多所涉及外,还在多种报刊上发表了许多专文,论述了评书、八角鼓、单弦牌子曲、岔曲、十不闲莲花落、相声、快书等曲种的起源和演变。其中1949年前发表的《清秋谈稗》、《凉宵梦忆》、《拉杂谈》等;1949年后发表的《老书馆见闻琐记》等都有较高的曲艺史料价值。他还一直注意收集曲艺唱本,所珍藏的二百多首岔曲曲本,也部分地在报刊上发表。
北京通丛书叶祖孚讲北京
作者:叶祖孚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ISBN:7200057983
出版时间:2005-1-1
开本:16
页数:155
定价:25 元
内容简介:
叶祖孚是新旧交替时期的北京文史资料方面的一位权威,在北京掌故、风土人情、名人逸事方面,称得上是个活字典。本书其实是本很杂的北京风物志。
作者简介:
叶祖孚,上海松江人。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曾任北京市前门区,崇文区政协副秘书长,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文史研究会理事,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副会长,燕京大学校友会理事,《燕大文史资料》编委会委员,《地名词典》编委会委员,《北京市宣武区地敬志》特约编审等。长期在北京工作,观察世情,阅览古籍,搜集资料,考证史实,并广泛接触各界人士。在海内外报刊上发表了许多有关北京的文章。为《侯宝林自传》。和《溥杰自传》执笔,并著有《北京杂忆》、《北京风情杂谈》、《北京琉璃厂》、《燕都旧事》、《叶祖孚文史散文集》等。
北京通丛书张中行讲北京
作者:张中行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ISBN:7200057940
出版时间:2005-1-1
开本:16
页数:155
定价:25 元
内容简介:
数十位北大学者的音容笑貌;令人心驰神往的北京名胜;飘忽如梦、冲淡若云的市井风情……融会着学者智慧的看戏、逛市、观庙的感受。
北京建城史和城市规划都在这位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心中。北京的建城建都、蓟燕的历史、卢沟桥与北京城……26篇或长或短的文章,对于北京城来说,都具有窥探幽深、求索隐微的特点和价值。
作者简介:
张中行(1909年生人)原名张璿,因字难认,30年代后期改用“中行”。1909年年生于河北省香河县一农家。1931年通州师范学校毕业,1935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曾在天津,保定,北京教中学,在北京教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任编辑,主要参与编定中学语文教材等。现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特约编审。80年代以来陆续出版有《文言津逮》《作文杂谈》《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文言和白话》《禅外说禅》《诗词读写丛话》《顺生论》《谈文论语集》《月旦集》《横议集》《说梦楼琐谈》《桑榆自语》《流年碎影》等。
北京通丛书:朱家溍讲北京
作者:朱家溍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ISBN:7200057959
出版时间:2005-1-1
开本:16
页数:155
定价:25 元
内容简介:
朱家溍还是个12岁的少年,故宫博物院开放第一天,随母亲、哥哥、姐姐去逛故宫。这也许是朱老终生与故宫结缘的最早动因。本书中主要篇幅是讲故宫的掌故。
本书选用珍贵的历史图片,讲述了老北京的文化历史。包括“太和殿的宝座”、“清代皇帝怎样避暑”、“什刹海梦忆录”、“北京城内旧宅园闻见录”、“饮食杂说”等。
作者简介:
朱家溍(1914-),字季黄,笔名贞吉,浙江萧山人,1914年8月1日生。文物专家、明清史及戏曲研究专家。
朱家溍是金石学家、文物收藏家、前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朱文钧之子,幼承家学,1941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获文学士学位。后曾任重庆文化驿站管理处总干事、国民政府粮食部专员。1943年被调入故宫博物院重庆院部,参与是年在重庆中央图书馆举行的故宫文物展览的筹办布置工作。1947年任北平故宫博物院编纂。
新中国成立后,朱家溍仍在故宫工作,任副研究员,后在工艺美术学院兼课,同时兼任梅兰芳的艺术顾问。1983年升研究员。曾受北大哲学系约请,为美国研究人员指导博士论文,并先后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旅游学院、香港大学讲课。1988年12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他还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北京历史学会理事、中国昆剧研究会理事、圆明园学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总公司顾问、朱熹纪念馆名誉馆长。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是九三学社文教委员会委员。
北京通丛书-邓云乡讲北京
作者:邓云乡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ISBN:7200057967
出版时间:2005-1-1
开本:16
页数:155
定价:25 元
内容简介:
邓云乡讲北京》近几十年来,始终如一真挚细腻地描绘老北京的写家,邓云乡算一位。他写北京不是“宏大叙事”,而是细作精工地从小处着笔。文化名人、文化场所构成了邓云乡的“文化北京”。
作者简介:
邓云乡(1924-1999),原名邓云骧后改用“云乡”。山西省灵丘县人。学生时代,先后在北京西城中学、师范大学和私立中国大学求学。194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在山西大同中学、无津中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中央燃料工业部工作。1953年到苏州电校、南京电校教书。1956年到上海电力学院教书,至1993年退休。自幼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具有深厚的文史学养。善于思考,勤于撰述。研究红学的著作如《红楼风俗谭》、《红楼识小录》、《红楼梦导读》、《红楼梦忆》等;关于读书、杂忆的散文随笔有《云乡话书》、《诗词自话》、《水流云在书话》、《春雨青灯漫录》、《水流云在丛稿》等;尤其着力于回忆北京的著述,如《鲁迅与北京风土》、《燕京乡上记》、《文化古城旧事》、《北京四合院》。《宣南秉烛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