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理由
★ 16开精装简体横排本
★ 内容理论结合实践,内容精练,实用性强
★ 按病证编写,每证独立成篇
★ 直接选引医籍原文,按朝代、年份次序编排
★ 是读者最切实用的参考与辅导读物
书友说
-
可以参考临床
-
a41***
2020/5/27 13:12:43
对于了解中医知识有很好作用
-
139***
2015/12/10 21:57:34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组织专业人员经多年努力编成本书,突出临床实践,注重学术发展。
-
zhu***
2015/10/4 21:22:41
常见病证中医历代诊治经验荟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曾经为人民的健康和民族的繁衍作出过杰出的贡献。
-
好书。文献总结挺好,免得查阅其他太多书籍。值得购买。
-
gwj***
2015/1/26 10:06:09
编的还行,错别字也极少,出版社编辑还是用了心的,梳理了历代经验
-
悲郁的***
2014/12/29 10:19:27
之所以在各个网站都有打很低的折扣就是这个原因,不要要,浪费钱
-
cha***
2014/12/16 23:13:08
非常满意非常满意
-
393***
2014/11/26 11:41:18
真是中医的经典荟萃
-
way***
2014/9/12 13:40:46
实惠啊,16开本的
读者评论
◆需要有一定的古文基础和中医常识再看,对于有经验的人来说应该是本不错的参考书
——淘书迷
◆很好的一本经验荟萃书籍,编者用心了。最给力的是价钱,真实惠!
——haohan1790
◆本书汇集内科常见病症32种,分概论、理论阐述、内服方药、外用方药等。将古人的一些治疗方法列在其中,还算不错。但纸的质量较为柔软。总体还算不错了。
——无显子
编辑推荐
中医药学是我国的传统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曾经为人民的健康和民族的繁衍作出过杰出的贡献。它的价值不仅表现在历史上,至今仍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继续为社会主义的医药卫生建设发挥作用。因此,党和政府把中医和西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制定了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的政策,认为中医药学在我国卫生事业中有其独具的特点和优势,不能丢,必须保存和发展;同时指出,中医必须积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手段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坚持中西医结合的方针。中医药学要继承,也要发扬。继承和发扬,都有许许多多的事情要做。继承是发扬的基础,首先要做好。 中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继承,就必须将这个宝库中的宝发掘出来,奉献给中国人民,也奉献给全世界。这个宝库何在?一是浩如烟海、数达万种的中医药古籍,二是成千上万富有实践经验的中医专家和名老中医。整理研究中医药古籍和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是继承工作的两大重点。做好中医药古籍的整理出版工作,是关系到中医药学这一民族文化瑰宝能否传之久远、发扬光大的大事,不可等闲视之。
做好中医药古籍的整理出版工作,是全体中医药人员的职责,更是中医药文献专业人员的职责。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是中医文献研究专业机构,自1981年成立以后,就将按病证、按专题整理中医药古籍作为自己的工作任务之一,陆续编写了常见病证和有关学术专题的“专辑”十几种,有的已经出版,如咳嗽、胃脘痛、心悸怔忡、癫狂、虚损、汗证、口齿病等,颇受读者欢迎。我们在总结中医病证专辑编写工作的基础上,编写了这本《常见病证中医历代诊治经验荟萃》,内容更为精炼、实用。本书编写宗旨着重两点,一是突出临床应用,二是反映学术源流,即既立足实用性,又注重学术性。因此,本书不仅适用于临床医师,对教学人员和科研人员,也很有参考价值。
常见病证中医历代诊治经验荟萃
作者: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717882
出版时间:2000-5-1
开本:32
页数:926
定价:88 元
内容简介:
中医药学是我国的传统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曾经为人民的健康和民族的繁衍作出过杰出的贡献。它的价值不仅表现在历史上,至今仍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继续为社会主义的医药卫生建设发挥作用。因此,党和政府把中医和西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制定了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的政策,认为中医药学在我国卫生事业中有其独具的特点和优势,不能丢,必须保存和发展;同时指出,中医必须积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手段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坚持中西医结合的方针。
本书由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组织专业人员经多年努力编成。该书罗列内科常见病证32种。从历代重要的中医药综合医学著作和内科要籍中,精选出900种,择其精华加以汇编。对所列病证、病机和各种疗法等均有所论述。本书在突出临床实践的同时,又注重反映学术发展源流。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医学著作。
目录:
序言
前言
凡例
头痛
眩晕
咳喘
痰饮
心悸怔忡
胸痹
胁痛
腰痛
胃脘痛
噎嗝
呕吐
反胃
腹痛
泄泻
痢疾
癥瘕积聚
鼓胀
黄疸
消渴
淋证
水肿
痹痿
痉证
痫证
厥证
中风
郁证
失眠 嗜卧
癫证
失血证
虚损
汗证
附录一 引用医籍
附录二 中国历代度量衡量值表
附录三 有关古代中药剂量的一些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