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传(1915—1976)》
★ 本书由五位作者历时15年,收集了大量资料,访问了众多当事人,多次斟酌修改而成。
《胡耀邦在历史转折关头(1975-1982)》
★ 本书真实记录中国改革进程中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一个历史断面,生动再现胡耀邦同志一生中最令人难忘和感怀的一段峥嵘岁月
《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思忆父亲胡耀邦》
★ 由全国工商联原党组书记、胡耀邦同志之子胡德平撰写。
胡耀邦从1929年(十四岁)在家乡参加革命工作,到1989年(七十三岁)与世长辞的历史,胡耀邦从一个参加过长征的“红小鬼”成长为全世界最大的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总书记的历史,胡耀邦在共产主义思想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道德传统薰陶中,形成的以人为本、光明磊落、无私无愧、清正廉明、容异纳谏的高尚品格,以及他受个人和时代的局限所产生的失误和不足的历史,都是值得我们中国人认真总结和借鉴的丰富遗产和宝贵财富。它对于中国的今天和未来,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从一定的意义上说,研究胡耀邦的历史,也就是从一个非常广阔的视野中窥见中国共产党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的一斑;或者可以说,研究胡耀邦的历史,是研究中国现代史,尤其是研究中国共产党执政史,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课题。
胡耀邦经历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经历了少先队、青年团、共产党领导工作的考验,经历了党政军民学各方面工作的千锤百炼,形成了他热爱人民、勤奋学习、重视实际、不断创新、朝气蓬勃、宽厚坦诚的优良品格。“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他在中共中央领导岗位上,站在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最前列。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和推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组织与领导了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与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一起参与制定并坚持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作为党的总书记,他在邓小平、叶剑英等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下,组织开创了中兴大业的新局面,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增强了综合国力,促进了外事工作的发展,加强了中共党的建设。
胡耀邦最难能可贵之处,不在于他担任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国际共运史上并非所有的领导人都能受到人民群众的尊敬和怀念,而耀邦却特具魅力,体现在他生前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爱戴,身后更受到愈来愈深切的怀念。原因就在于,他有一颗真心诚意把人当成人来尊重、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实践具有普世价值的自由、民主。在取缔西单民主墙后的1979年6月,胡耀邦在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不顾高层人士对他支持民主运动的指责,义正词严地说:“我始终支持任何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希望大家都在宪法的保护下享有最大的自由”,“我奉劝同志们不要抓人来斗,更不要抓人来关。敢于大胆提出这些问题的人,恐怕也不在乎坐监牢。”他坚持言论自由,反对以言论治罪,理直气壮,掷地有声!他从许许多多具体的典型事例着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给专制与独裁敲丧钟,给民主和法制鸣锣开道。这是他多彩人生中十分耀眼之笔,也是人们对他最为怀念之处,同时也是对中国社会最有现实意义的思想和理念。
胡耀邦以“我不下油锅,谁下油锅”的大无畏精神拨乱反正,使经过 “文化大革命”已经在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中严重丧失威信的党的形象获得了改善。他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全面改革,力求真正实行民主,让人民当家做主。他在中央领导岗位上和其他同事一起,尽一切努力寻找落后于时代的政治体制的痼疾,寻找把中国建设成一个高度文明、高度民主国家的道路,把中国引向当代世界文明国家之林的道路。因此,他赢得了中国人民衷心的拥戴和全世界进步人士的高度赞许。尽管他遇到了难以想像的困难,屡遭挫折,受到不公正的责难,未竟全功,但坚冰已破,航道已开,历史必将沿着它固有的轨迹向前发展,这是历史唯物论。
胡耀邦传(1915—1976)
作者:张黎群,张定,严如平 等主编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ISBN:7010052875
出版时间:2005-11-1
开本:32
页数:446
定价:50 元
内容简介:
《胡耀邦传》(第一卷)主要记述从1915年到1976年的革命生涯,着重描写了他从青少年时代到投身革命,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历史,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主持团中央工作和到地方工作的经历。
编者前言:
1989年 4月15日他与世长辞后,我们就自发地聚在一起,不顾学识浅薄,在张黎群带领下,以研究耀邦生平历史为己任,张定、严如平、李公天分别在图书馆、资料室、档案室查找和抄录耀邦的讲话、发言、报告和有关的记录、报道等材料,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的资料。我们访问了为数众多的同耀邦有过接触的人士,还数次去河北、江西、湖南等地访问,用信函、电报、电话向一些部门和人士咨询过某些问题。
1999年4月15日,耀邦逝世十周年,我们在香港出版了《怀念耀邦》第一集和第二集。2000年11月20日,耀邦八十五岁诞辰,我们又编辑出版了《怀念耀邦》第三集和第四集。这四集共有作者一百人,怀念文章一百篇,一百多万字。文章从不同角度记述耀邦的事迹,波澜壮阔、五彩纷呈,璀璨夺目,亲切感人。虽发行有限,但海内外读过此书的人大都予以肯定,希望继续编下去。
十五年来,我们专心致志从事耀邦史料的搜集和研究,还先后在不同刊物上分别发表过一些文章,记述耀邦其人其事。在此基础上,我们决定写出一部尽可能完整的《胡耀邦传》,全面介绍耀邦的生平事迹。为了直接给写传记作准备,严如平还先后组织编写了《胡耀邦年谱简编》和《胡耀邦年谱初编》。六年前,在具有大量可靠资料的基础上,这本《胡耀邦传》进入起草阶段,我们商定由唐非执笔写胡耀邦从童年到“文化大革命”部分(即本书第一卷第一章至第十三章),由严如平执笔从“文化大革命”结束、拨乱反正写起,到胡耀邦与世长辞(即本书第二、三卷第十四章至第三十六章)。每写出一稿,我们几个人就互相传阅,并聚在一起详细讨论修改(张黎群2003年3月11日不幸因病逝世)。数年间,无论篇章结构还是问题提法或史料运用,都经过了大家多次斟酌,作了重大修改,很多章节还分送有关专家或知情人审核,最后于2004年10月定稿。此书写作的全过程,我们得到了许多前辈和知情人士特别是《怀念耀邦》诸位作者的大力支持,同时充分利用了一些研究成果(见附件:征引目录),在此,我们谨向帮助、支持我们的诸位同志致以最诚挚的敬意和谢意!
目录:
第一章 山乡少年
一 农耕之家
二 勤勉好学的九伢子
三 迎着星火走去
四 踏上革命征程
第二章 苏区的磨砺
一 活跃的“红小鬼”
二 蒙冤“AB团”
三 渐露头角
四 告别红都
第三章 不怕远征难
一 带病行军
二 险过封锁线
三 生死跋涉
四 踏上黄土地
第四章 陕北十年
一 走入毛泽东的视野
二 重返青年工作岗位
三 抗大磨炼
四 向毛泽东约稿
五 统战与斗争
六 年轻的总政组织部部长
七 七大的洗礼
第五章 戎马生涯(上)
一 踏入华北
二 纵队政委,初战集宁
三 千里驰骋,三战三捷
四 坚守保北
五 会战清风店
六 激战石家庄
七 庄疃大胜
八 “牵着笨牛的鼻子跑”
第六章 戎马生涯(下)
第七章 主政川北
第八章 青年工作战线上(上)
第九章 青年工作战线上(下)
第十章 下入湘潭
第十一章 主陕纠“左”
第十二章 “文革”磨难
第十三章 整顿科学院
胡耀邦在历史转折关头(1975-1982)
作者:韩洪洪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757165
出版时间:2009-1-1
开本:16
页数:380
定价:39.8 元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记述胡耀邦同志从1975年到1982年的政治生涯,着重描写了他主持中央工作的经历。本书真实刻录中国改革进程中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一个历史断面,生动再现胡耀邦同志一生中最令人难忘和感怀的一段峥嵘岁月。
目录:
一 复出前的胡耀邦(上)
二 复出前的胡耀邦(下)
三 整顿中国科学院
四 主持中央党校工作
五 创办《理论动态》
六 发动和组织真理标准大讨论(上)
七 发动和组织真理标准大讨论(下)
八 出席三十六天的中央工作会议
九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
十 出任中宣部部长
十一 召开理论工作务虚会
十二 关心第四次文代会
十三 平反冤假错案(上)
十四 平反冤假错案(下)
十五 建设一个强大的党(上)
十六 建设一个强大的党(下)
十七 尊重知识,爱护人才
十八 情系青年成长
十九 走遍祖国大地
二十 心中装着八亿农民
二十一 为四化唱出最强音
二十二 关心教育事业
二十三 邀请蒋经国
二十四 总结经验
二十五 开创未来
参考书目
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思忆父亲胡耀邦
作者:胡德平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962615
出版时间:2011-1-1
开本:16
页数:392
定价:48 元
内容简介:
由全国工商联原党组书记、胡耀邦同志之子胡德平撰写的《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思忆父亲胡耀邦》一书对胡耀邦同志在“文化大革命”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以及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期间,关于中国改革问题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进行了探讨与分析。《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思忆父亲胡耀邦》从胡耀邦同志的直接史料出发,径直探寻他的精神世界,务求解读他的心路历程,尤其是当他的心路思绪已尽,无路可走原地打转时,他是怎样在荒原上迈出的第一步。
《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思忆父亲胡耀邦》是对胡耀邦同志精神世界和心路历程的一种诠释与解读,深度呈现了胡耀邦同志的一段心灵史。书中还收录了作者回忆胡耀邦同志与战友、朋友等交往的相关文章。
目录:
代序 再回兴义忆耀邦
在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九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一、在“文化大革命”中
“一叶知秋”的万言书——中国为什么要改革之一
一、如何看待三年困难时期,以及更长时间的全国农村形势呢?
二、何为“一类物资自由市场的开放?”
三、为什么主张“恢复单干”?
四、对中小工商企业的态度
五、对社会主义分期问题的认识
打破二元化对立的社会经济结构——中国为什么要改革之二
一、如何看待斯大林时代的计划经济
二、中国应走一条“亦工亦农,工农结合的”发展道路
“地尽其利”和资源共享——中国为什么要改革之三
一、“是地尽其利,还是保护资源”
二、是“全民所有”还是“全民所无”
三、“全民所有,谁共谁的产”
四、资源向全民开放
关于贫富悬殊问题——中国为什么要改革之四
一、消除贫困、共同富裕的政治障碍
二、消灭贫困、共同富裕的体制障碍
三、“是绝对平衡还是波浪式的发展”
我国工业化的道路——中国为什么要改革之五
一、一个最核心最本质的问题
二、“亦农亦工”思想的发展历程
三、结束语
从一封家信谈起
华北战场上父亲的一首七言诗——家庭、战场、胜利
一、诗作的创作背景
二、诗文注释
三、胜利后总结
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
温故知新 开拓未来——《理论动态》精华本序
耀邦同志在“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前前后后(上篇)
一、理论品格强烈影响社会效果
二、耀邦同志在“《实》文” 发表前做的准备工作
耀邦同志在“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前前后后(中篇)
一、耀邦同志在大讨论中的心态和人品
二、历史的合力是怎样形成的
三、党内一隅民主空间
耀邦同志在“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前前后后(下篇)
一、理论工作务虚会
二、“真理标准”的再补课
胡耀邦为何要反对封建主义
倡导民主法制,反对封建主义——重温叶剑英三十年前讲话
一、 倡导破除封建主义迷信的第一人
二、躬身力行民主法治的委员长
附:重温改革初衷 恢复历史真相——《倡导民主法治,反对封建主义——重温叶剑英三十年前讲话》、《叶帅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座谈会摘要
要把就业问题说到家
一、下乡插队是什么马克思主义?
二、再走老路就是新的“祸国殃民”
三、就业的出路在服务业、集体所有制
四、体制改革不搞不行
三、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期间
耀邦同志第一次面对被拆迁群众——谈谈住宅问题之一
中央书记处对北京住房建设的指导——谈谈住宅问题之二
耀邦同志对发展小城镇的论述——谈谈住宅问题之三
统筹城乡建设是解决城市居民住宅的根本方向——谈谈住宅问题之四
附1:关于确保农村开发用地的所有者权益
附2:农村土地资源是农民的 好处应还给农民
提倡比较研究—— 耀邦同志与首都建设之一
党中央、国务院对北京建设方针的两次指示—— 耀邦同志与首都建设之二
支持北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耀邦同志与首都建设之三
附:科技产业高于企业所有制
对北京提出治理环境污染的新任务—— 耀邦同志与首都建设之四
住宅问题上的国计民生—— 耀邦同志与首都建设之五
规划代表未来—— 耀邦同志与首都建设之六
在保持人民币主权币种的条件下,加大金融改革力度
一、主权币种的重要性
二、准确掌握人民币的发行量
三、进一步开放金融管制
四、加快实体经济的资本化
改革初期国民消费的饥渴需求——耀邦同志如何看消费之一
一、 啤酒生产的插曲
二、山东超出预计37%的消费增量说明了什么
三、人民的需求如潮似涌
关于消费的几个观点——耀邦同志如何看消费之二
一、刺激消费,引导消费
二、需要和需求的界线
三、为何强调消费
四、消费与浪费的区别
关于消费思想的形成过程——耀邦同志如何看消费之三
一、对经济工作的热爱
二、对群众需求的关注
三、“文革”中的逆向思考
四、“文革”中的学习
五、发起关于“生产目的”的大讨论
对中国式社会主义的探索——耀邦同志如何看消费之四
国民经济发展的新需求——耀邦同志如何看消费之五
在保持人民币主权币种的条件下,加大金融改革力度
一、主权币种的重要性
二、准确掌握人民币的发行量
三、进一步开放金融监管
四、加快实体金融的资本化
追思追远语纷纷
四、故人、信件、访谈
倾心交往五十年——胡耀邦和陈丕显的友谊
一、初闻尊名
二、毛主席关于青年团工作的谈话
三、红小鬼的沉浮起落
四、寄语囹圄
五、未竟的事业
寿到雏声胜老声——胡耀邦与谭启龙的交往
一、一张照片
二、泪为谁流
信义相交的朋友
给胡耀邦史料信息网的第一封信
给胡耀邦史料信息网的第二封信
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问题上的开放观
难忘父亲逆境中的思考
凤凰卫视专访胡德平实录(上)
一、认识民企
二、帮助第一家私营公司
三、投身工商联
凤凰卫视专访胡德平实录(下)
一、胡耀邦对经济改革道路的思考
二、光彩事业
三、绿色经济火车头
四、尾声
人生•人格•人心
在纪念胡耀邦诞辰95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试谈耀邦为我国对外政策在新时期的调整
深深怀念耀邦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