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上海文化研究”图文版2册:《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修订版)》,作者第一次创造性地提出了“全息社会史观”这一理论,通过对10年上海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各种社会活动的剖析,是开启现代化中国进程的一把锁钥。《上海职业妇女口述史-1949年以前就业的群体》,作者对十九位上海职业女性进行访谈,她们的叙述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为妇女史提供史料,更为上海工业史、上海社会史提供珍贵的旁证。原价111元,现团购价35元包邮!
《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
★ 作者忻平是历史学教授
★ 前三章以探讨上海人为主题,从人口主要来源、人口各种比例、属性、社会结构、社会各层次及整合机制入手,探寻这一时期上海人的人格特质与模式
★ 第四、五、六三章分别从上海生活的各主要方面如收入消费、生活水平、物化环境、文化生态等去研究生活状态与演变特征
★ 第七章则试图通过从上海人与生活及社会现象中的两极对峙的矛盾、混乱现象乃至负面效应、病态现象,勾勒出现代化进程中共谐与异趋的曲线发展轨迹与二元结构特征
《上海职业妇女口述史-1949年以前就业的群体》
★ 本书作者先后访谈了十九位1949年前即已在上海就业的女性,了解其生活、工作情况
★ 这些女性均年事已高,工作类型多种多样,亦颇具挖根性,较好地展现了近代上海职业妇女的风貌
★ 部分口述者的回忆,与上海史业已形成的观念有纠正作用,可为上海史、近代史提供一些旁证,资料性极强
《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修订版)》
试图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从上海寻找诠释"现代中国缩影"的一把锁钥。这不仅需要对人与生活有关的各层面、各领域的实证研究,更需要在此基础上的综合分析与理论架构。过去的得失成败与经验教训,无疑会对今天具有借鉴参考的意义。
现代化概指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急遽现代中国第一次现代化运动在1927-1937年的上海表现得十分典型。现代化造就了上海城市与都市文明,也塑造了具有现代城市人格的一代上海人。这一切,构成一幅现代上海都市世俗生态画卷,也深刻地推动了上海历史的前进,奠定了上海在中国现代历史上的地位。 其中,尤以中国国情带有浓郁上海特色的变异文化,成为上海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向,而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致命弱点,又使得转型社会中的上海人人格及其社会生活呈现出多元势差的二元结构与发展轨迹。这表明,上海人与上海社会生活的现代化,有赖于国家独立与整个社会生活现代化的完成。
《上海职业妇女口述史-1949年以前就业的群体》
在传统社会中,妇女成为失声的群体,口述史研究是近年兴起的新方法之一。本书作者对十九位解放前后有过工作经历的上海职业女性进行访谈,记录她们的个人职业生涯与婚姻家庭生活,了解她们在两个时代中所发生的变化,同时探索时代、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书中收录的采访对象,职业颇具代表性,既有曾从事地下工作的老革命家,也有普通工人;既有教师、护士和会计,亦有小商贩和家政工作者。上海曾是纺织大城,纺织女工更占相当大的比重,既有养成工又有童工,既有私营厂工人又有外资企业工人,还包括解放后著名的劳动模范。她们的叙述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为妇女史提供史料,更为上海工业史、上海社会史提供珍贵的旁证。
忻平,男,1954年生于上海。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博士。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上海市科教党委宣传处处长兼上海市教委德育处处长。现任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并任上海市高校青年教师协会理事长、上海市历史学会理事、上海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民俗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党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等。曾先后赴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神户大学、大阪外国语大学、广岛大学和美国讲学和交流,对中国近现代史、上海史研究有较多成果。出版学术专著3本、主编2本、译著1本,合作出版20本,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要著述有《王韬评传》(1990年)、《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1996年)、《1937:深重的灾难与历史的转折》(1999年)、《民国社会大观》(1991年,第一主编)等。
程郁,历史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从事中国妇女史研究,出版《清至民国蓄妾习俗之变迁》《纳妾》《话说中国.宋代卷》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朱易安,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女子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中国李白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妇女学会副会长。著有《唐诗书录》《李白的价值重估》《唐诗与音乐》《女娲的眼睛》《唐诗学史论稿》《中国诗学史•明代卷》《女性与社会性别》等,主编《全宋笔记》。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古委会项目、上海市决策咨询项目多项。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并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创办上海东方女儿节,探索并推动女性高等教育和文化产业学的发展。
《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
作者:忻平
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
ISBN:7811183269
出版时间:2009/1/1
开本:32开
页数:498
定价:55.0
目录:
序
前言
楔子 上海人的一日——1936.5.21
导论 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历史全息运动与社会历史的全息研究观
一 历史·社会史·全息社会生活史
二 城市化与现代化
三 20-30年代上海城市现代化模式与特征
第一章 人口:现代上海文明的载体与动力
第一节 移民:上海人的主体
第二节 人口的诸种构成与上海社会现代化
第三节 从职业构成看20-30年代上海人口的现代属性
第二章 一体化社会结构之透视
第一节 上海社会结构分层研究之一
第二节 上海社会结构分层研究之二
第三节 政治整合与社会整合:一体同构的社会中心体与社会成员
第三章 上海人社会人格形成及特征分析
第一节 社会化:上海人现代人格塑造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中介环节
第二节 一个特殊的社会群落:上海人社会人格类型与特征
第三节 多重复合的次属关系与“两面人”
第四章 新型生活方式透视:工资、物价与消费
第一节 工资:一种迥异于旧的分配形式与谋生回报
第二节 物价与收入:上海人生活水平状况
第三节 30年代上海工人生活水平与状况的一个调查及分析
第四节 消费:从生存本能向个性解放与自我价值体现的质的飞跃
第五章 物化环境与社会生活
第一节 城市基础建设与市民生活
第二节 人·建筑·空间·文脉
第六章 时代投影下的新型都市文化生活
第一节 商业化、多元化、大众化:20-30年代上海文化发展的三大特点
第二节 上海变异民俗文化之研究
第三节 语言与生活:急遽递嬗变异的上海方言
第七章 共谐中的异趋
第一节 价值观:两极对峙与走向
第二节 无奈与抗拒:转型社会的负面效应
第三节 社会边缘化与社会病态
结束语
再版后记
附录
参考、征引书目举要
再版说明
《上海职业妇女口述史:1949年以前就业的群体》
作者:程郁, 朱易安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41898
出版时间:2013/9/1
开本:16开
页数:342
定价:56.0
目录:
口述史:上海都市文化中的性别观察/朱易安1
于无声处——有关妇女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理论10
巾帼秀韵篇1
一片丹心贯九霄——原公立小学教师向顷女士口述史3
理崇格致务求真——原中学教师潘志擎女士口述史44
桃李春风满天下——原教会小学教师倪凤仙女士口述史57
理财走珠巧生计——原美资企业职员周于藻女士口述史76
手术台边天使忙——原私立医院护士陈瑛女士口述史98
织女新生篇107
盐城飞来金凤凰——原国营纱厂养成工裔式娟女士口述史109
新潮活跃向春风——原缫丝厂童工蒋金仙女士口述史125
双手绘就寰宇清——原私营纺织厂女工金阿妹口述史149
织女辛勤盼曙光——原日本纱厂女工周阿翠女士口述史166
孤儿生涯重作巢——原日本制衣厂女工陈雪梅女士口述史176
勉持家计自担肩——原私营染织厂女工叶秀宝女士口述史187
黄岩阿妹闯上海——原国营纱厂养成工管寿香女士口述史197
织工世家小主人——原私营染织厂童工江惠英女士口述史215
职场百花篇237
家和生计缘为勤——原糖厂童工杨秀英女士口述史239
富家小姐收废品——原私营小店主余慧凤女士口述史263
宁波阿婆叹今昔——原作坊女工郑玉英女士口述史271
辛劳一生为全家——原江苏常州农民吴祥宝女士口述史281
浦东当家童养媳——原上海郊区农民付琴仙女士口述史292
拒缠小脚充男儿——原上海郊区农民谭妙英女士口述史303
“老上海妇女口述史”微博语录(代后记)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