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峰山志》精装,楚辞泰斗文怀沙为封面题字,著名学者黄夏年等作序,由当代青年僧侣国画家释印严主编,顺序和选材参考了高映的《鸡足山志》和邱宣充的《水目山志》,从自然、地理、自然资源、建筑、人物和艺文等方面展现妙峰山的资源和历史,以理清妙峰山佛教文化的发展脉络。原价99元,现团购价32元包邮!
★ 16开精装,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 由当代青年僧侣国画家释印严主编,国学大师、楚辞泰斗文怀沙以98岁高龄为志书封面题字
★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赵学敏为题扉页,著名学者黄夏年及著名学者李昆声教授为志书写序文
★ 书前附有大量铜版纸彩印插图
★ 妙峰山德云寺曾在彻庸禅师开山后修过志书,由当时名士唐泰作序,但已失传,今由释印严法师主编重修《妙峰山志》
★ 林业资源部分由林业局有关工作人员亲自上妙峰山考证和登记编注
妙峰山是云南大姚城边的一座小山峰,看上去很不显眼,在山峦起伏的云贵高原大山里,它不过是一个小山头而已。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妙峰山之所以在佛教界里出名,就是因为它有一个禅宗祖庭的道场,曾经出过一位高僧。
明熹宗朱同校天启六年(1626 丙寅),鸡足山僧人彻庸禅师来到妙峰山,看见这里千峰竞秀,万壑争奇,似非人间所有者,于是在这里建造了寺院。《华严经》里曾说:“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国土,名为胜乐;其国有山,名曰妙峰;于彼山中,有一比丘,名曰德云。”彻庸禅师因以“德云”取为寺名。德云比丘是善财童子请益的善知识之一。善财童子从德云比丘那里学到了发心自在决定解力和自在心法门,心生欢喜,得大自在。彻庸禅师也是一位大善知识者,他是曹洞第十一世传人,初礼鸡足山大觉寺遍周法师,后从浙江天童密云圆悟得法,为临济正宗三十五世。德云寺就是彻庸禅师从浙江回来前所建的,也是他的圆寂之处。
彻庸在云南佛教的地位很高,时人曾说,云南的佛教“有(古)庭而后二百余年,祖灯再淡,实赖斯人”古庭是明初四川无际明悟的弟子,属于浙江破庵祖先系的弟子断桥妙伦后代,为临济宗僧,他曾在昆明大弘佛法,影响了当时云南地区的佛教。彻庸是明末清初的高僧,他肩挑曹洞和临济二系于一身,长期住在云南弘宣佛法,使鸡足系的佛教成为西南地区禅宗的一大势力。因此才获得了时人的赞誉。妙峰山德云寺在彻庸禅师圆寂之后,于乾隆间,因山上失火,损失惨重,后虽经寺里的僧人在嘉庆年间重建,但是已经不复以往,此后自光绪以来,德云寺一直处于一厥不振之中,令人叹息。
2004年,印严法师来到了德云寺。印严法师是当代中国禅宗泰斗本焕老和尚的得法弟子,幼承庭训,一心向佛,冠年出家,善书擅画,是当今中国佛教界里以书画而著名的画僧。印严法师曾经长期受到恩师本焕的薰陶,参与过恩师建造的寺院管理工作,任过广东南雄大雄禅寺的监院,有丰富的寺院管理的经验。他来到德云寺后,加强管理,维修寺院,重塑金身,使原本颓废的寺院焕发出勃勃生机,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广大信众的信任,为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典范。
彻庸祖师在世,对佛教文化非常重视,彻庸本人就编过《曹溪一滴》一书,此书记录了与彻庸和云南佛教有关的事迹与禅师的语录,是一本珍贵的禅宗史籍,被收入《嘉兴藏》里。印严法师对佛教文化的发展也非常重视。他来寺以后,一直在注意收集和整理德云寺的资料,创办了《佛教圣地妙峰山》一刊,并邀请有关专家召开了“妙峰山佛教研讨会”,确定了妙峰山和彻庸禅师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德云寺的文化建设在他倾其全力的关注与支持下,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妙峰山的佛教历史正在被逐步理清。
盛世修典是历朝文化发展的标志。妙峰山德云寺曾在彻庸禅师开山后修过志书,由当时名士唐泰作序。但由于近百年一直处于衰败的境况,老志已失传。故今天我们适逢改革开放取得成就的时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中国的佛教也因处在盛世之下而变得越来越好,进入了黄金时代。印严法师倡议重编纂《妙峰山志》,这是顺应历史潮流,光大佛教文化的壮举。彻庸禅师之灵也在九泉之下得以慰藉。法赖人弘,妙峰山德云寺能够光大,重续佛缘,是德云寺僧伽之福,也是云南佛教的光明重现,为中国佛教文化建设立下了一功。
释印严,法号源静,俗名钟义波,中国当代青年僧侣国画家。
《妙峰山志》
作者:释印严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条形码:9787222055551
出版时间:2008/10/01
开本: 16开
页数:363 页
定价:99元
内容简介
主要内容:盛世修典是历朝文化发展的标志。妙峰山德云寺曾在彻庸禅师开山后修过志书,由当时名士唐泰作序。但由于近百年一直处于衰败的境况,老志已失传。故今天我们适逢改革开放取得成就的时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中国的佛教也因处在盛世之下而变得越来越好,进入了黄金时代。印严法师倡议重编纂《妙峰山志》,这是顺应历史潮流,光大佛教文化的壮举。彻庸禅师之灵也在九泉之下得以慰藉。法赖人弘,妙峰山德云寺能够光大,重续佛缘,是德云寺僧伽之福,也是云南佛教的光明重现,为中国佛教文化建设立下了一功。
目录
序部
卷一
卷二 自然 地理
卷三 建筑
卷四 人物
卷五 自然资源
卷六 曹溪一滴
卷七 艺文(上)
卷八 艺文(下)
卷九 德云专记
卷十 附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