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专家谈收藏”4册,汇聚中国文博界顶级鉴定专家张德祥、贾文忠、潘深亮、王春城的毕生心血,熔专业知识、辨伪诀窍、估价技巧于一炉,涵盖铜器、书画、陶器、家具四类,体例新颖、图片精美,是收藏者的圣经宝典。原价144元,现团购价29元包邮!
★ 16开平装,铜版印刷,北京出版社出版
★ 汇聚贾文忠、潘深亮、王春城、张德祥4位中国文博界顶级鉴定专家
★ 体例新颖、图片精美
★ 涵盖铜器、书画、陶器、家具、杂项五类,是收藏者必备的实用工具书
★ 鉴宝专家谈收藏丛书共六册,本次团购4册
涵盖艺术品、收藏品各大类,汇聚中国文博界顶级鉴定专家毕生心血,熔各种收藏必备知识、行业背景、辨伪诀窍、估价技巧于一炉,体例新颖、图片精美,以收藏者实际使用需要为导向,兼顾理论与实践、入门与进阶,是收藏者必备的实用工具书。
每位鉴宝专家,均身负惊人艺业:有的毕生于故宫博物院潜心从事文物、国宝级艺术品的鉴定、保管及展览工作:有的长期奔走于全国各地,从事散落于民间的文物征集、修复事业;有的数十年四处寻宝,身经百战。每个人无不练就了一双专业、高超的“火眼金睛”;不知有多少仿造精妙的超级赝品被他们一件件识破,不知有多少几乎与常人擦肩而过的宝物被他们慧眼视珠,最终成为拍卖会上炙手可热的天价拍品。他们的专业知识和行业经验被每一个文物爱好者和艺术品收藏者视为“压箱秘籍”、“ 圣经宝典”,现已全部解秘,以飨读者。
《鉴宝(鉴宝专家贾文忠谈铜器收藏)》
贾文忠,字闻钟,号“铜斋”。1961年生于北京。现为九三学社社员。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部文物研究室主任,兼任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学会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北京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生于金石世家,受父亲贾玉波(著名文物修复专家)影响。自幼酷爱金石文物。于1979年开始在北京市文物局从事文物修复、复制工作,后调首都博物馆、中国农业博物馆从事文物征集、保护、修复、复制、鉴定等研究工作:先后出版《文物修复与复制》、《贾文忠谈古玩赝品》、《古玩保养与修复》、《中国佛像真伪识别》等专著。自2004年7月起,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鉴宝》、《艺术品投资》栏目,担任铜器方面的鉴定专家。
《鉴宝(鉴宝专家潘深亮谈书画收藏)》
潘深亮,1937年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市。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鉴定委员,中国收藏家协会培训部客座教授。从事宫藏书画管理、征集、鉴定、研究工作三十余年。其书画鉴定主要师从著名鉴定家徐邦达、刘九庵先生。为古书画鉴定家后起之秀。著有《徐悲鸿鉴识》、《中国名家书画鉴识》等书,编辑出版了《宫藏扇画选珍》、《明清扇面书画集》。发表了《历代古书画伪品揭秘》、《沈周书画辨伪》、《赵之谦书画辨伪》等考辨论文五十余篇。自2004年9月起。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担任书画方面的鉴定专家。
《鉴宝(鉴宝专家王春城谈陶器收藏)》
王春城,1955年生于北京。中国古陶瓷鉴定专家。首都博物馆副研究员。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陶瓷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从事陶瓷、杂项等研究、鉴定工作三十余年。先后在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北京市文物出口鉴定组、首都博物馆工作。长期负责首都博物馆征集部工作,积累了丰富可贵的陶瓷鉴定经验。曾担任《中国古陶瓷图典》执行主编,参加《中国陶瓷史》、《青花名瓷》、《官窑名瓷》等多本陶瓷研究、鉴定著作的编写,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自2004年1月起,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担任陶瓷方面的鉴定专家。
《鉴宝(鉴宝专家张德祥谈家具收藏)》
张德祥,1949年生于北京。1976年开始进行古家具收藏与研究,曾任中国古典家具研究会法人、副理事长,现为中国文物学会培训部讲授专家、北京市文保文物鉴定中心鉴定专家、《明清家具收藏与研究》主要编委。其早期著作《张说木器》一书。给初入门者指点迷津。受到收藏界的一致好评。1988年发起组织中国古典家具研究会。会员包括王世襄、朱家浯、史树青等一大批学术界前辈精英。2004~2005年,受国家海外回流文物专项资金工作委员会委托两次赴港,经鉴定把关,数十件流失海外多年的古家具精品回归祖国。自2004年4月起。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担任木器方面的鉴定专家。
《鉴宝(鉴宝专家贾文忠谈铜器收藏)》
作 者: 贾文忠 著
出 版 社: 北京出版社
条 形 码: 9787200066371
出版时间: 2007-1-1
开 本: 16
页 数: 191
定 价: 36 元
目录
我和铜器的故事
热身篇
第一章
从热闹到门道
入门只需三板斧
收藏新手的三大原则
第二章
借问铜器何处有
收藏者的免费课堂
一个无需门票的“收藏游乐园”
群起角逐的“收藏盛宴”
附录一
附录二
进阶篇
第三章
辨伪先辨——铜器的类别
上古青铜礼器
折戟沉沙铁未销
涨势凶猛的铜镜
从贝壳到孔方兄
盛世佛,乱世灭
得宣德造化
迷途知返的醒酒汤
图录
第四章
收藏者的重中之重——辨伪
仿古作伪秘技大起底
铜器辨伪基本法
对伪铜器分类侦破
第五章
一锤定音——教你如何估价
估价要考虑的五大因素
专家教你几招估价技巧
附录三
附录四
高级篇
第六章
如何妥善保养铜器
谁损坏了我的铜器?
铜器保养有秘方
从修复的角度谈辨伪
第七章
源远流长——铜器收藏的历史
收藏路上的独角戏
百花齐放的私藏
第八章
铜器收藏的误区与攻略
铜器收藏的误区
铜器收藏之攻略
第九章
铜器收藏的美与境界
青铜器的神秘之美
青铜器的工艺之美
铜器的内涵之美
铜器收藏的境界
《鉴宝(鉴宝专家潘深亮谈书画收藏)》
作 者: 潘深亮
出 版 社: 北京出版社
条 形 码: 9787200066364
出版时间: 2007-1-1
开 本: 16
页 数: 191
定 价: 36 元
目录
我所经历的书画沧桑
热身篇
第一章 诱人的书画收藏
书画市场惊喜多多
书画收藏火爆有原因
书画投资的前景和要求
第二章 书画收藏的必备武器
收藏书画的四种心理
书画收藏前的四手准备
书画收藏的五大渠道
附录
第三章 收藏之前,掌握书画常识
认识书画作品的形制
书画创作的硬件
浅谈中国画的画科
浅谈书法中的书体
图录
进阶篇
第四章 历代书画收藏价值
大点评
粗览历代丹青圣手
历数古今书法名家
第五章 书画鉴定,练就火眼金睛
书画鉴定谁说了算?
时代风格非常重要
材料和装潢也辨伪
掌握书画家的个人风格
作伪和辨伪大斗法
古书画作伪重镇
识别近现代书画作伪
第六章 书画投资
书画投资的风险与原则
书画的投资技巧
书画估价有学问
高级篇
第七章 用心呵护咱的宝贝儿
书画损坏因素多多
书画的日常保护
第八章 翻开一页书画收藏史
在兵火中破坏与保存
痛心于破坏,感动于保护
第九章 书画鉴赏和收藏境界
培养专业眼光
收藏文化,收藏人生
《鉴宝(鉴宝专家王春城谈陶器收藏)》
作 者: 王春城
出 版 社: 北京出版社
条 形 码: 9787200066395
出版时间: 2007-1-1
开 本: 16开
页 数: 187页
定 价: 36 元
目录
正确看待陶瓷收藏市场
热身篇
第一章
新手入门,披挂上阵
陶瓷收藏入门五大攻略
制订自己的收藏策略
了解历史上的陶瓷名人
瓷片收藏大有可为
第二章
获取宝物的三大渠道
想要“捡漏儿”不容易
此处不打假,出手之前要看准
高手比拼的天堂,新手学习的好地方
第三章
初级辨伪有依据
陶瓷辨伪六大法门
掌握初步判断宝物新旧的四大秘诀
进阶篇
第四章
单说陶器的收藏与辨伪
彩陶、彩绘陶与陶塑
华夏之韵唐三彩
茶壶之冠宜兴紫砂
第五章
理清单色釉家族的成员
五代之前老窑青瓷
古代陶瓷制作工具与成型工序一窥
素洁纯净的白瓷
简说红釉辨伪
第六章
五大名窑,六大窑系
五大名窑,各领风骚
六大窑系,代代有精品
第七章
缤纷艳丽的彩绘瓷
魅力无穷的青花瓷
浓艳鲜亮的釉里红
赏心悦目的其他彩绘瓷
图录
高级篇
第八章
鉴定陶瓷真伪两大杀手锏
从特殊痕迹来鉴定真伪
细数最新作伪手段
第九章
剖析陶瓷的价值
规律与价格前景
宝物为什么那么贵
仿品的价格与价值
第十章
陶瓷收藏的享受与境界
“捡漏儿”与“打眼”,其乐无穷
陶瓷收藏的三个境界
附录一
附录二
《鉴宝(鉴宝专家张德祥谈家具收藏)》
作 者: 张德祥
出 版 社: 北京出版社
条 形 码: 9787200066388
出版时间: 2007-1-1
开 本: 16
页 数: 191
定 价: 36 元
目录
我的家具收藏之路
热身篇
第一章 古家具收藏的入门指津
收藏古家具的四手准备
了却新手三大心病
第二章 古家具收藏的行市
古家具收藏的市场现状与投资热点
古家具市场的未来走向
第三章 新手何处跑收藏
解剖古旧家具市场
玩转古玩市场、拍卖会
非主流的收藏渠道
附录一
第四章 古家具分类细说
古代椅凳类家具
古代床榻类家具
古代桌几案类家具
古代箱柜、屏架类家具
图录
进阶篇
第五章 欲辨家具先识木
古家具木质分类细说
占家具木质辨识口诀
第六章 古家具“变形记”
遥远的发端
漫长的发展
宋元定制
明清高峰
民国余韵
第七章 古家具的地域特色
及收藏前景
主流木器:广作、苏作、京作
另类木器,不可小觑
各流派家具的升值前景
古家具的收藏策略
第八章 古家具的作伪手段
及破解秘诀
常见的作伪手段及对策
古家具辨伪十六式
古家具的铭款
第九章 古家具的估价、
“捡漏”与出手
市场取向、年代、木质、保存状态
天价是怎样出炉的?
古家具的估价技巧
家具收藏中如何“捡漏”
藏品出手的最佳时机
高级篇
第十章 中国古家具工艺探秘
说长道短话“包镶”
古家具的楔钉销砦
第十一章 古家具的保养与陈设
古家具的保养学问
古家具的陈设艺术
第十二章 传统文化对古家具的影响
书法、绘画的熏陶
工艺、宗教、文化的渗透
附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