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海疆》精装,著名摄影家张向冰历时七年创作,以中国海洋文化遗存为脉络,以亲历采访和专题摄影为基点,对海洋地理、人文、军事遗迹进行介绍,探讨相应的人文内涵,对传承中华民族的海洋精神,呼唤海权意识具有指导意义。原价200元,现团购价45元包邮!
★ 16开精装,海洋出版社出版
★ 本书由张向冰《大国海疆——中国海洋文化遗存纪实摄影》中的作品编辑而成
★ 由著名摄影家张向冰摄影,中国太平洋协会会长、原国家海洋局局长张登义题序
★ 选取60余幅摄影精品,对我国海洋文化遗存进行了一次系统性、抢救性、开创性的记录
一部海洋文化的大书
您有这样的概念吗?我国除了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黄色国土”外,还拥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的主张管辖海域;我国除了具有12海里的领海主权,还有遍及南极和北极、大洋的部分海洋权益。
因此,我国既是一个陆地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然而,在进入被国际社会称为“海洋世纪”的今天,且不说大陆架、大陆坡、领海、内水这些看似专业,实则攸关国家长远发展的概念和问题,人们未必都了解,就是关于我国海洋国土的基本常识,关于大洋勘探、极地科考……又能有多少人清楚地知道呢?对海洋意识淡薄,海洋知识缺乏的问题,我们已经不能再熟视无睹,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
对全民族进行海洋知识的普及、特别是海洋文化与海洋国情教育,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篇章。海洋文化意识的提升和宣传,具有着丰富的国情教育内涵。比如,我眼前的这部《大国海疆——中国海洋文化遗存纪实摄影》就是很好的教材。
作者、我的同事向冰同志曾在《中国海洋报》做了五年编辑,转而做专职记者。几年间,他利用工作之余,创作出了中国首部海洋文化遗存纪实摄影这部大书。我觉得这既是他个人深厚的海洋情结使然,又是他展现聪明才智、勤奋好学、持之以恒的必然结果,更是其对于中国海洋文化和海洋意识的深刻思考。这部大作以其民族精神与海洋文化自省共存、海洋史诗色彩与传奇意味共生、海洋文化遗存与纪实摄影共鸣的构思,艺术性的风格,文献性的价值,系统性的深度,呈现出作品的独特之处。
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曾有过郑和七下西洋的辉煌历史,但其后因封建统治者长期的闭关锁国,严重束缚了中华民族面向海洋的开拓进取精神,特别是明、清两代厉行禁海达400多年,致使中华民族一再错过由海洋文明引发的发展机遇;而此时,西方列强却逐渐走上了海洋强国之路。1840年,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首次轰开了中国封建王朝闭关锁国的大门,从此,一次次来自海上的侵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和奇耻大辱。美丽富饶的海洋只有悲哀,只有抽泣……
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基地。当今,人口膨胀,资源短缺与环境的恶化,使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保护海洋是维护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世界沿海国家普遍以新的目光关注海洋,海洋地位急剧上升,管好用好保护好海洋已成为共识。
近十多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越来越重视海洋开发,特别是在建设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阶段,建立一个和谐的“海洋中国”,已成为现实的课题。“和谐海洋”如何建?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中,发挥海洋文化应有的作用?对此,《大国海疆》作出了明确的回答,也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但其中4000多年来的农业文明强势,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海洋文明。进入到当今的现代化建设阶段,中华民族应该扭转其对海洋文明的冲击与淡化,使它们并驾齐驱,相得益彰。放大到世界视角,首先要注重对古海洋文明原生态的保护:二是要有正确的政策和强有力的机制保障,注重从文物的保护技术、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古海洋文明教育入手;三是让海洋文化成为引领沿海地区和城市品牌的动力。
《大国海疆》显然是从一个更高的视野、更宽的视角来研究海洋文化的。它不再局限以往地域空间研究;而是放在全国范畴,探索海洋文化遗存的由来与发展问题。这种研究领域的放大,主要目的在于对文化视角,文化价值、文化功能的拓展,不是简单地着眼于地理范围的扩大。这是海洋文化创新和前进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国海疆》带来的海洋文化建设及文化价值,具有十分强烈的文献与海洋国情教育意义。同时也启迪人们,未来的海洋文化发展与繁荣,应该在更加广阔的空间和领域,寻求其文化力,影响力和创新力。
海洋文化是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之一,认知和把握其本质,是实现海洋战略意图的重要前提,这对促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当前,海洋已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蓝色希望”。为了把希望变成现实,我们应该从战略上高度重视,从行动上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切实保护好、管理好、应用好我国万里海疆上的文化遗存,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
张向冰,记者、摄影家。浙江海洋学院行政管理学院特聘研究员。1970年12月7日生于河北省迁安市一个教师之家,6岁时在震惊中外的唐山大地震中幸免于难。1989年3月参军,毕业于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经济系。2001年转业,进入中国海洋报任编辑、记者。系第15届中国新闻奖(复评)暨全国人大新闻奖、中国行业报协会新闻奖、中华环保世纪行新闻奖获得者。
《大国海疆-中国海洋文化遗存纪实摄影》
作 者: 张向冰
出 版 社: 海洋出版社
条 形 码: 9787502771010
出版时间: 2008-9-1
开 本: 16开
页 数: 285
定 价: 200 元
内容简介
《大国海疆》是中国首部系统反映海洋文化遗存的专题纪实摄影力作。从7000年前河姆渡古海文明之光的绽放,到影响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海上丝绸(陶瓷)之路”;从中国古代第一个海军基地蓬莱水城,到神秘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侨俘遣返地……大国海疆,或壮丽丰姿,或人文荟萃,或疮痍满目。她,传承了中华民族可圈可点的海洋精神。
三年来,为探究这些海洋符号所负载的人文内涵,作者选取其中若干专题,以亲历采访和专题摄影为基点,考察了中国万里海疆最为重要的历史遗存、文化渊源、地理演变……对我国海洋文化遗存进行了一次系统性、抢救性、开创性的记录。
目录
卷一 天开海岳
睁眼看海洋
藤花落部落
寻找秦东门
站在洛阳桥
宋井与赵家堡
洋浦古盐田
古海堤之谜
防城的背影
海上的老街
海岛奇居
上海滩
西湖的海
与蚂蚁为伍
灵魂的海石
红海滩随想
卷二 神灵之间
海上梵音
蓬莱仙阁
湄洲妈祖
东山关帝庙
南海神庙
象山奇庙
秦始皇东巡求仙
追溯鉴真东渡
握手China
寻访郑和
舟船的文明
海州崖刻谜踪
舟山渔民画
惠安女
灯塔照耀东方
沧海长城
海州战争寻迹
田横戍海与五百士
宋元崖门海战
张苍水屯兵花岙岛
六师威镇南澳岛
郑成功扼守金厦
香港海防六百年
Macao的顶峰
沧桑宁远卫
定海城下
海疆炮台祭
海疆城记
马尾起航
烽火胶州湾
百年军港旅顺
甲午二岛
日本侨俘大遣返
人民海军诞生地白马庙
记忆大陈岛
鸭绿江上
参考文献
后记
这《大国海疆》的创作源于疑惑:2006年5月奉调江苏记者站,当我和南京几位朋友在聊到未来是海洋世纪、中国是海洋大国、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海洋文化的战略建设时,他们面露疑惑。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海洋的概念,无非就是“养鱼养虾”。我想,对于没有太多海洋相关知识的人而言,要搞清海洋、甚至海洋文化等不同形态之间的关系,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就我自己而言又如何呢?我这个从事了七八年海洋行业报道的记者,就真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吗?
之后,我到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采访,与县委宣传部的朋友谈起了这种疑惑,他们同样感觉这些年来我国海洋事业虽然卓有成效,但海洋文化建设的缺失,却不由让人产生一种遗憾。
疑惑之余,我的朋友洪贤兴先生和钱江先生第一个站出来支持我。他们说,你不如用记者的声音,做点海洋文化的事。我说好吧。但做什么又成为一个难题,首先我不是海洋文化领域的专职学者,不能做“无知者无畏”的事;二是写海洋文化专题文章也不属于我的专利,因为有许多研究者对此趋之若鹜,我乃业界晚辈,不敢造次;三是作为记者,应尽职主业,副业次之。但海洋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一,不也正是我们所要研究和报道的“主业”吗?
于是,我想到了摄影。想到了用图像去记录中国万里海疆文化遗存。据我所知,这样的“作品”还没有问世。
浙江海洋学院党委副书记黄建钢博士、校长助理任淑华博士听说后,给予我很大的鼓励和支持。该校行政管理学院院长李百齐教授,方志华书记还专门与我进行了座谈,任命我为该院特聘研究员。令我惶恐不安,并深感校方及诸专家、学者的抬爱之情。
今天看来,当初与朋友闲聊的话题,实在有些沉重了。因为,了解一点海洋文化的常识是一回事,而像学者那样系统地做好海洋文化某一个专题,却是另一回事。
二
现在呈现给大家的这个东西,是我集中全部心力的情况下创作完成的。总的构思,以中国海洋文化遗存为脉络,通过阅读海洋地理、人文、军事遗迹的不同形态,对具有代表性的遗迹进行了系统整理,探讨了相应的人文内涵与个人思考,力图说明一些问题。
但是,说句心里话,直到《大国海疆》即将交付出版社的时候,有很多问题仍然没有解决,比如说“大国海疆”的命名。有朋友建议,换一个中性化的书名;而更多的朋友给予了支持态度,认为“大国海疆——中国海洋文化遗存纪实摄影”用在这里是再恰当不过了。
我对“大国海疆”的理解,无非有三。一是中国本身就是海洋大国,只不过千百年来的农耕思想让我们始终迷恋于陆地,迷失于海洋。西方人喜欢用“睡狮”形容中国。如今“睡狮”已醒,而它的崛起,必然经略海洋,成于海洋。二是早在七千多年前,我们的先民们就已经在万里海疆创造了蓝色文明。这些来自大海的文明,是举世无双的。三是万里海疆也是一部中国近代屈辱史。每一页都写满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留下的满目疮痍。
“大国海疆”无处不大。您认为呢?
三
作为纪实摄影最经常性的矛盾——记录与创造,其带给我的问题更是一个接一个,比如对海洋文化遗存专题摄影的立场。中国地方志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导李孝聪教授告诫我:“不管你用摄影还是用文字,在解说海洋文化遗存时,要注意选题的取舍,要注意用对比法,表现出它们的不同之处。记录才会有所意义。”这使我如拨云见日,顿开茅塞。
大凡文化类的专题摄影,无不带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和富有历史责任感的现实意义。为使这个专题摄影成为精彩与简约相结合的一种视觉审美活动,在精彩、简约之外又增添了情节,此时的摄影,我希望成为人类理解世界、阅读海洋的一种简洁、生动而美丽的方式。
还有文字与摄影的关系问题。几乎每个选题都是千字文,主要从历史记载、现场采访、文化感悟三个方面行文,作为专题摄影的背景解说。
特别应该提到的是,在写作时遇到的困难是我没有想到的。我在整理文献资料、对中国海洋文化遗存的个案研究诸方面所做的工作严重不足,我以为这是专题摄影者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问题。
古人云:“大惑大悟,小惑小悟。”对一个事物的理解,正是以对它不断发问为手段的。有了对中国海洋文化遗存的第一次系统地“发问”,可能就有了对其专题摄影深入理解的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大国海疆》的创作,至少会有这样一个功用:给读者一个提问和反驳的契机。这也是笔者期待的事。
从2005年5月到2008年8月,不停地傍徨、不停地取舍、不停地行走拍摄,期间受到众多朋友的帮助与鼓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太平洋协会会长、教授、原国家海洋局局长张登义先生,亲自为《大国海疆》赐序,使我深受感动和鼓舞;中国海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陈士标先生、成晋豫副秘书长、海洋出版社总编辑杨绥华先生、副总编辑石亚平老师,是《大国海疆》面世的直接推动者;国家海洋局和11个沿海省市领导,青岛市啤酒节办公室首席顾问林醒愚先生、《中国海洋报》翟亚娜老师及同仁、《中国教育报》高教部主编陈宝泉先生、《文汇报》国内新闻中心首席记者张良旺先生、《海洋世界》杂志社执行主编屠强先生、《当代海军》杂志社执行主编曹学军先生,自始至终给予了大力支持和鼓励。
我的故乡,河北省迁安市著名企业家张瑞国先生、侯智珉先生为我完成万里海疆的拍摄和《大国海疆》的出版,提供了直接的帮助;南京玛雅广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叶永青先生、设计师鲁宁先生,为《大国海疆》设计倾注了大量心血:陈春东、唐洪森、郭守仁、刘中民、陈慧蓉、张嘉秋、仝开健、邓生、张庆祥、付国宝、徐方成、琚源东、张建华、于汝滨、盛梅、李大钧、刘汛涛、王秀和诸朋友是第一读者,屡屡不厌其烦指点迷津。
著名摄影家、江苏省摄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于惠通先生,经常向我传授摄影理念和经验,对我首次拍摄大型专题摄影著作,起到了直接作用:著名书法家丁子同先生专门为《大国海疆》题字;著名篆刻家韩炳辉先生为《大国海疆》篆刻书名。在此深表感谢!
如果您认为《大国海疆》值得一读,是因为中国万里海疆自身的辉煌与沧桑。而我,只不过把它照原样留在了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