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神话:书写与流传》,梳理印度佛教神话的传播、改写、接受和流传的过程,对于了解印度神话、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文化形态,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主要从“书写”和“传播”两个维度,深入探析了印度佛教创世神话的形成、人物形象塑造、佛教字宙世界的神话虚构、善恶神祇的冲突、印度佛教本生和譬喻等文学作品中的神话叙事。通过诸多文本比对及图像史料考察,以数个实例揭示印度佛教神话在中亚、西域、中原等地域的传播与演变过程,揭示其独特的宗教内涵与文学特质。
★16开平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
★本书介绍了佛教对宇宙构造的幻想、对大千世界的描绘、对菩萨神通的刻画等。展现了佛教神话的重要母题、构成元素和哲理智慧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2007年度重大项目“梵语与西域胡语文献中的佛教神话研究”(07JJD752087)成果之一
友情提示:本书浅色封面不耐脏,介意的读者慎拍
佛教神话的研究,不同于对远古神话的研究。佛教对宇宙构造的玄想、对大干世界的描绘、对菩萨神通的刻画等,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浓描重彩。佛教神话故事中包含了多个重要母题(非自然诞生、长生、升天等),描绘了无边无尽的幻想(宇宙万物的构想、神异世界的描绘、菩萨形象的刻画等),展现了神话故事情节中的多种构成元素(神化、分身、魔法、异变、三界游历等)。佛教神话的哲理智慧、宗教情怀、冒险精神、浪漫色彩和其他丰富的人生经验及情感,至今还部分保留在印度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印度智慧的一部分。印度佛教神话是本土文化的产物,它既折射了印度世俗文学传统的诸多特征,又体现了宗教文学的独特价值,要研究印度佛教神话,就需要深入分析佛教神话文本的内容与结构,辨析源流。
本书主要从“书写”和“传播”两个维度,梳理印度佛教神话的传播、改写、接受和流传的过程。一方面,对印度佛教创世神话的形成、佛教故事人物形象的神话塑造、佛教字宙世界的神话虚构、佛教菩萨神通的刻画、佛教善恶神祇的冲突、印度佛教本生和譬喻等文学作品中的神话叙事、佛教神话的发展与佛教教义的演变之间的关系等议题进行深入的探析。另一方面,通过诸多相关文本的比对以及图像史料的考察,以数个实例揭示印度佛教神话在中亚、西域、中原等地域的传播与演变过程,试图对印度佛教神话的内在特征以及外在的影响,进行综合研究或理论上的探讨,力求揭示印度佛教神话独特的宗教内涵与文学特质。
陈明,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南亚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印度古代语言文学、佛教语言与文献、医学文化交流史。已出版专著:《印度梵文医典(医理精华)研究》、《殊方异药:出土文书与西域医学》、《敦煌出土胡语医典(耆婆书)研究》、《中古医疗与外来文化》、《文本与语言:出土文献与早期佛经比较研究》。
《印度佛教神话:书写与流传》
作者:陈明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ISBN:9787500098188
出版时间:2016年3月
开本:16开
页数:456
定价:76元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印度佛教创世神话的源流——以梵汉佛经与西域写本为中心
一、书写创世神话的主要佛经:源头梳理
二、佛教创世神话的内容、结构与叙事模式
三、佛教创世神话中的名物意象:以梵汉《破僧事》的对勘为例
四、佛教创世神话的流传:以西域和中土为例
小结
第二章 “三千大千世界”——佛教神话中的宇宙结构与模型
一、佛教的宇宙模型――“三千大干世界”的夸张式描写
二、婆罗门教的宇宙描述――以《摩奴法论》和《摩诃婆罗多》为例
三、耆那教《谛义证得经》对宇宙模式的抒写
四、佛教、婆罗门教、耆那教三种宇宙观的简要比较
第三章 佛教神谱建构与神名例释——以梵汉本《孔雀王咒经》为中心
一、梵本《孔雀王咒经》的汉译
二、梵汉本《孔雀王咒经》中的神灵名称与译法
三、不空译《佛母大孔雀明王经》中的神名例释
四、《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中的神灵名录与神名分析
第四章 天竺神名翻译、文化认知与词语选择——以义净译经为例
一、义净的译名与前代翻译之间的关联与比较
二、义净译本中的翻译程序与神名选择
三、余论:义净翻译神名的原因——文化认知
第五章 抒海、竭海与拟海——佛教抒海神话的源流与影响
一、“以杓抒海”――佛经中的抒海神话故事
二、印度史诗与民间故事中的抒海叙述
三、“能竭大海江河”:抒海法术与印度密教的关联
余论:印度抒海神话在中土的传播
第六章 “揭哕诃”与“曜母鬼”——丝绸之路的佛教女神形象及其传播
一、从魔到神:Grah百的源头与印度多元宗教的习俗交织
二、《佛说护诸童子陀罗尼经》等文献在丝路的流传与应用
三、揭?诃信仰与图像的传播:从丝绸之路到日本
余论
第七章 雪山药树华千朵——佛教神话中的药物使用与神异治疗
一、印度古代医学与神话的交织
二、印度佛教文献中的医学神话
三、佛经中的雪山大医与雪山神药
余论
第八章 “习欲随沿流”——一角仙人故事的文本、图像与文化交流
一、印度一角仙人故事的内容比较与母题分析
二、一角仙人故事的文本流传与影响
三、一角仙人故事的图像与文化传播
第九章 本生故事中的神话因素——以《须大孥太子本生》与帝释天为例
一、须大孥太子故事中的帝释天
二、佛经中的帝释天及其多面形象
三、佛教本生故事中的神话因素浅析
第十章 敦煌佛教写卷中的印度神话痕迹——“搅长河为酥酪”释义
一、敦煌佛教写卷中的“搅长河为酥酪”的原意
二、印度两大史诗在中土的痕迹追寻
三、印度“搅乳海”神话的图像略述
四、“钻乳海以为甘露”——中土佛教经疏中的“钻乳海”神话片段
第十一章 “如蜂采华”与“鹅王别乳”——出土文献与丝绸之路佛教譬喻的流传
一、犍陀罗语譬喻经中的“如蜂采华”源流
二、从史诗到禅话:“鹅王别乳”譬喻的流传
第十二章 “三条鱼”的故事——印度佛教故事在丝绸之路的传播例证
一、巴利文《本生经》中的“三条鱼的故事”
二、印度古代民间故事文本中的“三条鱼的故事”
三、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的“三条鱼的故事”
四、粟特语文本中的“三条鱼的故事”
五、《凯里来与迪木奈》中的“三条鱼的故事”
六、波斯诗集《玛斯纳维》中的“三条鱼的故事”
七、泰国《娘丹德莱的故事》中的“三条鱼的故事”
八、“三条鱼的故事”诸本比较及其图像流传
余论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