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量低价!1998年版老书《中华百体文选》精装全10册,编选上自远古先秦、下迄五四运动前的1800余篇古文,既反映了古文面貌,更为现代读者提供全备的古文资料(非全新)
这部总集文史兼容、骈散并取,文体全备且风格多样。从编年体、典制体、纪传体,到纪事本末、杂史别史地理、史评史考,各种历史文献应有尽有;从眧令奏议、颂赞铭箴、碑志哀祭,到书说论议、赠序、序跋文评,各类文体一应俱全。此外,杂记小品、笔记、辞赋、骈文以及八股文等,也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16开精装,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中华百体文选》不仅是一部古文精选集,更是一部中华文化的瑰宝
★从中窥见古代先贤的智慧与才情,感受中华古文的魅力与韵味
★无论你是学术研究者,还是古文爱好者,这部总集都将是你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和阅读宝库
友情提示:本套书品相非全新,图书外封损坏程度不一,部分切口有脏污,纸页略有泛黄,介意的读者慎拍
在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古文占有很大比重。中华古文源远流长,体式丰富,风格多样,显示出鲜明的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化史上均踞有重要地位,至今仍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
追溯中国古文的源流最早约是《商书·盘庚》、《周书·无逸》等篇。它们都保存在《尚书》(又称《书》、《书经》)中。《尚书》在春秋之前,是中国第一部散文集,是中国散文的发端之作。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散文出现了繁荣发展的局面,产生了《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而以述志说理见长的诸子散文也应时而作,出现了《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著作。
秦代散文遗存不多,而西汉东汉则成就斐然。除承先秦历史散文、政论文两脉外,两汉更新生了赋体。贾谊、晁错等的政论文,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等史著,以及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赋作,或宏篇巨制,或激切瑰丽,均名垂千古。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风变革,从曹操到陶渊明,抒情述志,文章更趋于精美,表现出更为明显的重于审美的倾向。在老庄玄学影响下,魏晋山水散文兴起,使凝滞的文风稍变,文坛透出一般清新。而此期的辞赋也改变汉赋偏重铺叙的作风而重于抒情。魏晋六朝,骈文发展,盛极一时,崇尚形式辞采,一时更流为风尚。
唐宋清算魏晋六朝的形式主义文风,以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为骨干,倡行文道合一,讲求气盛言宜,主张务去陈言,文从字顺,形成了古文运动。
唐宋古文运动,以复古为革新,使唐宋时期文风改观,论说文、叙事文、抒情文、山水游记文及历史散文等均有成就,使唐宋文发展呈现出新局面。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相比衬,还有王安石、曾现、苏洵、苏轼、苏辙等古文大家,群星璨然,后人誉为“唐宋八大家”。与散体文相辅翼,这一时期的骈文也时有佳作,王勃、李华、杜牧等人的骈体作品也颇有影响。
金元时期散文佳作存留极少,至明代始突破沉寂。先有宋濂、刘基,继有前后七子、唐宋派及公安派作家,或倡行复古,或强调性灵,流派纷争驳辩格外激烈。此期散文作品虽亦有佳作,但其成就前不如唐宋,时不如小说戏曲。而受科举取士的影响,八股时文成为官方文体,文人学士靡不受其诱惑東缚,精灵耗损,文坛更显拘滞呆板。
至明末清初,时局变迁,文风随之改观。或有针砭,或有寄托,散文创作中民族情感和爱国主义思想大增,文坛闪现出批判的锋芒。但随着清王朝思想专制统治的加强,散文中复古明道之说又渐兴起,桐城派古文运动即反映了这种趋向。桐城派影响所及直至清末,随着清王朝和整个封建社会的没落,桐城派古文更趋保守,不适应晚清日渐兴起的排旧寻新、变革图强的时代潮流。于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起了对桐城派古文作风的批判。适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需要,自话文逐渐取代了桐城派古文,文体才获得了又一次解放,散文发展便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二
追溯中华古文发展的历史踪迹,可见其源远流长,流派纷呈、著作浩繁的景况。这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璨烂文化的史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历史文化遗产。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存蕴含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营养,不仅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且可以使我们获得以古鉴今、借古养今之利,从中开掘出有利于当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东西。中华古文对当今社会具有借鉴意义和美育价值是无庸置疑的。对一个人来说,如果不了解民族文化的历史,没有一定的古文修养,也很难称得上是一位文化素养很高的人。正因为如此,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古代文献典籍的发掘整理,而有识之士也十分关注民族文化传统的教育。如何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中民主性精华,仍是当今和今后社会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中国古代文献汗牛充栋,后人学习品赏难以尽览,需要古文家根据一定的需要和标准加以选择整理,于是文章结集就势成必然。梁元帝萧绎《金楼子·立言上》云:“诸子兴于战国,文集盛于二汉,至家家有制,人人有集。其美者足以叙情志,敦风俗;其弊者只以烦简牍,疲后生。往者既积,来者未已,翘足志学,白首不遍;或昔之所重今之反轻,今之所重古之所贱。嗟我后生,博达之士,有能品藻异同,删整芜秽,使卷无瑕玷,览无遗功,可谓学矣。”就说明了,选集文章的必要性。
中国古代学者历来重视文献的结集整理,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形成了优良传统。魏源《国朝古文类钞序》云:有笔诸书矢为文字之言,即有整齐文字以待来学之言。请言《六经》。自《易》、《礼》、《春秋》姬、孔制作外,《书》则纂辑当时制诰、章奏、载记之文也;《礼记》则纂辑学士大夫考证论议之文也;网罗放失,纂述整齐文字之学,自夫子之纂《六经》始。后世尊之为经,在当日夫子自视,则亦一代诗文之汇选,本朝前之文献而已。
据此知魏源以为中国编纂“总集”当始于春秋时期,至今有二千余年的历史。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楚辞章句·提要》则认为“总集”滥觞于西汉,认为西汉刘向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结集起来,“共为《楚辞》十六篇,是为总集之祖。”现代学者张涤华则认为“真正的总集”当始于魏晋,是“从《建安七子集》、《善文》开始的总集”。(《古代诗文总集选介·导言》,上海古籍出版社)《建安七子集》为魏文帝曹丕(187—226)纂辑,曹丕〈与吴质书》曾言及此书,姚振宗《三国艺文志》集部总集类也曾著录。《善文》为晋初杜预(222—284)编纂,《隋书·经籍志》著录为50卷(《旧唐书·经籍纪》、《新唐书·艺文志》均作49卷),惜二书早已供失,不得窥其原貌。
今存最早的总集是南朝梁萧统(501—531)所编的《文选》。萧统死谥昭明,世称昭明大子,故其所编《文选》亦称《昭明文选》。《昭明文选》约在公元522—527年间编成,选文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为标准,不选经、子之作,史书也只取那些“综缉辞采”、“错比文华”的论赞,计收先秦至梁普通七年(526)间130位知名作者和少数供名作者的作品700余篇,包括诗歌、散文、辞赋等体栽,分为38类,编为30卷。中国古代文献在秦汉以前,文、史、哲等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至《昭明文选》则已注意到了文与经、史、子著作的区别。故《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编选最早的一部总集,有“总集之弁冕”、“文章之渊薮”之美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继《昭明文选》之后,中国编纂总集之举蔚然成风,唐、宋、元时期就有《文馆词林》、《古文苑》、《文苑英华》、《唐文粹》、《文章正宗》、《元文类》等。这些总集承《昭明文选》体例,虽以“文”名集,实则诗文兼收,是诗文等的合集,可见当时“文”的范畴主要是与经、史、子著作相比较而言的,相对说来还是宽泛的。
时至明清则情形有变。明代古文家茅坤编选《唐宋八大家文钞),选录唐宋时期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八位古文家的散文作品结为一集,成164 卷;清严可均辑上古三代至晴间计3400余人的单篇散文和孤向残文,成总集《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清由董诰领衔,辑唐五代作者3042人的文章 18488 篇,经厘订编校而成《全唐文》,毕集“有唐一代文苑之美”。这些总集,只收“文”,不录“诗”,是真正的“文”的总集。
清代的文集对于诗文虽有了明确的区分,但对于骈散却各有所见。李兆洛编选《骈体文钞》,虽以“骈体”名集,实则骈散兼收。李兆洛论文标举“奇偶不能相离”,要“相杂而迭用”,力主“骈散合一”。他又以为唐代以前并没有骈文古文之分,而秦汉之骈偶,实唐宋散行之祖,故其于《骈体文钞》申亦选收不少散体名篇。而许梿编选《六朝文洁》则汰去散体,而专取骈文,集六朝骈文的精华。吴楚材的《古文观止》虽收辞赋、骈文作品,但数量很少,而以散文为主。姚鼐所编《古文辞类纂》,从桐城派论文主张出发,不仅不取汉魏六朝的骈文,且连《左传》、《国语》、《孟子》、《庄子》等著作中的名篇也弃而不取,而以取《战国策》、《史记》、两汉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以及明代归有光、清代方苞和刘大機等人的作品为主。近人高步痛的《唐宋文举要》,虽基本沿袭桐城派的观点标准,但于骈散则有所突破,选收部分骈文佳作。
由此可见,明清以来以“文”名集的总集,与诗分别更严,而对于骈散则有不同对待,或散,或骈,或骈散兼收,反映出选家对“文”的概念范畴的各自不同的见解。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随着反封建斗争的深入和社会变革的发展,随着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发展,文选的范畴也更趋于严格科学,选文的标准更为明确,倾向性更为明显。但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古文的选本虽多,却均以选收散文为主,骈文作品入选很少,专门的骈文集更难于见到。选文标准更重于思想内容,那些为封建阶级服务的文章形式均在批判淘汰之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这种倾向更为明显。这种倾向和作法,在服务于反封建斗争,推动民主革命方面,在古为今用,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方面,无疑是必要的,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发掘民族文化遗产的民主性精华,以新的眼光重新审视和改进古代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从而服务于新的时代需要的任务就被提到日程上来。因此根据新形势的要求,以新的观点,从更宽阔的视角,选编一部新的文章总集,就有了必要。我们编选的这部《中华百体文选》就是在这方面的一个尝试。
三
新编选一部文章总集不能不借鉴前人的经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总集类小序云:“文籍日兴,散无统纪,于是总集作焉。一则网罗放佚,使零章残什并有所归;一则删汰繁芜,使莠稗咸除,菁华毕出。是固文章之衡鉴,著作之渊薮矣。”(卷一八六)前人编纂总集一方面讲求网罗全备,一方面注重采摘精华,这是选辑总集的极宝贵的经验。综观中国古代的总集的编选,其体例范围在文史、诗文、骈散、繁简的取舍及起讫的时限等方面各有不同,其编选标准及宗旨亦各有别,这些总集的编排方法也为我们编选一部新的古文总集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编选本书意在摒弃偏见,拓展思想眼界,意在毕选中华古文精华,展示中华古文体式特征及发展状貌。因此,凡历代文献典籍、选集著述中经世致用之文、治国安邦之策、修身益智之学、精美璀璨之章、恢宏博大之篇、娟秀隽美之什、谨严深邃之作、传神点晴之笔,凡文中蕴含民族文化精华、具有审美价值,可展示中华古文民族风格特色,有助于褒扬中华文明者均在本书选收之列。本书将有助于读者了解古人情感见解,窥见历代兴亡成败,从中受到启发教育。
本书选文1800余篇,这个规模约是《古文辞类纂》(700篇)的2倍多;是《昭明文选》(219篇)的9倍;是《古文观止》(222篇)的8倍。选文时限上自远古先秦,下迄五四运动前,时限之宽可超过现今可见的各种古文选集和总集。本书是古文的总集,故只收文,不选诗词。选文则文史兼容,骈散并取,官私同收。凡中华古文有代表性的体式,如传志史著、诏令奏议、颂赞铭箴、书说论议、序跋文评、杂记小品、碑志哀祭、笔记、赠序、辞赋、骈文、八股文等,均采摘精华适量选收,故本集堪称文体全备,风格多样,是中华古文精品的荟萃,约可全面反映古文面貌,体现完整的古文观念,为今之读者提供较为全备的古文资料。
本书在借鉴前人文章总集编排分类长处的同时,根据新时代的要求,考虑到现代读者的阅读鉴赏的能力水平和习惯,将全书所收之文编为14卷,排为10册。卷类编排力求科学实用,既考虑文章体式特征和文体发展沿革的历史过程,又考虑文章内容体系的完整性。故史传典志、序跋文评、杂记小品等都相对独立成卷;而一般今人所编古代文选不收或少收,而当今又有重新认识和评价必要的一些文体,如诏令奏议、颂赞铭箴、碑志哀祭之文,以及骈文、八股文等,为给读者和研究者提供重新认识和研究的方便,本书也专卷收录。本书各卷所选之文,依作者(或著作)时代前后排列;一家多文则按作文先后或其文集卷次先后排列。各卷有《前言》说明本卷选录的有关情况;各种文体都有关于体式特点及沿革的说明;各家均有简要的生平著述等情况的介绍(为方便阅读,作者生平,同卷内重出时以“见前”方式出,隔册隔卷则不避重出);所选之文,前有“题解”点明文章出处、内容特点及文法妙处等,后有“注释”,对疑难字词及典故等加以注析说明。首卷1册有总目和篇目笔画索引,全书所选之文章作者及时代前后可一目了然,检索方便。版式编排力求鲜明清晰,以便于读者查览。
编选一部广泛选收古文精品的新总集,谈何容易。实赖借鉴前人编选整理古文的成果和经验,依靠诸务专家学者的辛勤扒梳。所编或有新意,当归功于新的时代的启发促进,而舛错漏误自当归咎于主编者的学浅才疏。
刘孝严
1996年10月25日
《中华百体文选(全10册)(八品-九品)》
作者:刘孝严 主编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03409431
出版时间:1998/9/1
开本:16开
页数:5451
定价:980
目录:
第一册
总序 总目 篇目笔画索引
第一卷 编年体 典制体
第二册
第二卷 纪传体
第三卷 纪事本末、杂史别史地理、史评史考
第三册
第四卷 眧令奏议
第五卷 颂赞铭箴
第六卷 碑志哀祭
第四册
第七卷 书说论议
第八卷 赠序
第五册
第九卷 序跋文评
第六册
第十卷 杂记小品
第七册
第十一卷 笔记
第八册
第十二卷 辞赋
第九册
第十三卷 骈文
第十册
第十四卷 八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