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哲学的现代应用!“中国易学博览”3册,著名易学家秦伦诗结合多年应用经验,撷取各家精华,以简明通俗的语言,引导读者跨进易学世界大门,探秘传承千年的易学文化
《周易应用经验学》《姓名应用经验学》《新编实用万年历》3部应用典卷,以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博大精深的易学理论,引导读者和易学爱好者了解并掌握断卦技巧、姓名数理、五行八卦、历法计算等基本理论与应用技巧,是一套易学入门的上佳读本。
★32开平装,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秦伦诗是世界易经大会的常务理事,著名易学家尹礼儒先生的得意门生,从事易学研究与实践50余年,其撰写的《中国易学博览丛书》被誉为当代易学界极具成就和价值的著作
★《周易应用经验学》介绍阴阳五行的应用方法,阐述简要的装卦方法,阐述卦中的若干疑难问题,剖析各种实际卦例,以及在断卦中应遵循的原则方法
★《姓名应用经验学》结合五行八卦、天干地支,避开起名忌讳,指导你如何起一个好名字
★《新编实用万年历》详述阴阳历的起源,与其闰年、闰月、月大月小的计算法,以及二十四节气天干地支的运用和天象与自然
★适合研究中国文化思想史、教育思想史的教师、学生、学者、易经爱好者及社会各界人士阅读
友情提示:本书为特价库存书,品相自然旧,书页侧边有黄斑,介意的读者请慎拍
《周易应用经验学》
本书是研究《周易》应用的专业科学著作。作者通过总结多年应用经验,撷取各家之精华,将博大精深的《易经》理论,用简明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明论述,引导读者跨进易学应用之门,掌握断卦技巧,提高应用能力。全书共十一章。内容如下:《启蒙篇》,着重介绍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八卦即六十四卦的应用方法。《时间篇》,介绍江湖上秘而不传的“流年赶月”法。《装卦篇》,阐述简要的装卦方法。《解要篇》,解释卦中常用的专业术语。《释古篇》,诠解深奥的古语歌诀。《诀窍篇》,阐明断卦各种因素的经验。《实断篇》,重点介绍实际断卦的操作方法。《论述篇》,分门别类地阐述卦中的若干疑难问题。《实例篇》,剖析各种实际卦例。《寄语篇》,告诫预测师在断卦中应遵循的原则方法。
《姓名应用经验学》
本书是继《八字应用经验学》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作者通过多年的预测实例进行反复验证,撷取众家之长,将姓名学的理论,用简明通俗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引导读者通过阅读本书掌握基本理论与应用技巧,通过许多实际事例和经验介绍,启迪读者提高人生运筹能力。
《新编实用万年历》
历法的重要性,无需详述,笔者研究易学多年,*常接触的是历法,发现历法中有很多东西值得继承和研究。例如:农历的二十四节气是怎么换算出来的,换算方法是什么?干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方法是什么?是否能用其它方式可以推算出来?农历编制的三伏、梅天、九九的含意是什么,是怎样推算出来的。又如古历法中记载有几龙治水、几牛耕田,几日得辛的意义是什么,又是怎样计算出来的?有些历书下面都注上二十八宿和十二建星的名字,二十八宿是什么?能起什么作用?又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其十二建星是什么,能起什么作用,其简单规律是什么?
本书详述阴阳历的起源,与其闰年、闰月、月大月小的计算法,以及二十四节气天干地支的运用和天象与自然。
秦伦诗,生于1939年,江苏沭阳马厂镇人,中国哈尔滨易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哈尔滨河洛文化咨询公司董事长,中国国学会研究员,中国科学预测研究会高级预测师,哈尔滨师范大学河洛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中国书画家协会副主席,世界易经学会顾问等职。
秦伦诗先生对中医学、易学都有精邃研究、造诣颇深。曾数十次参加国内外大型易学研讨会并发表论文,是世界易经大会的常务理事,第十回世界易经大会主席。从事易学研究与实践50余年,是著名易学家尹礼儒先生的得意门生。
半个世纪以来,秦伦诗先生殚精竭虑、朝乾夕惕、潜心研易;为将祖传师授秘笈结合自已50多年的实践经验奉献社会,*近十多年更是宵衣旰食、箪食瓢饮、呕心沥血,撰写了《中国易学博览丛书》-风水-命理-六爻-姓名等卷应用经验学,被誉为当代易学界“一部*有成就、*有价值的著作”,香港《中国评论》称之为“中国神秘文化集大成者”。秦伦诗先生洽闻厚德、报效社会、造福苍生、和谐世界,在国内外易学界享有盛誉。
《周易应用经验学》
作者:秦伦诗
出版社: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4091645
出版时间:2007-07
开本:32开
页数:362
定价:28.00
目录
序
大道至真(序二)
自序
第一章 启蒙篇
第一节 阴阳学说
第二节 五行学说
1.五行生克关系
2.五行生克的规律
3.八卦与五行关系
4.五行与十二宫
5.五行旺相休囚死
第三节 天干
1.天干配五行方位
2.天干配四季
第四节 地支
1.地支与五行
2.地支与方位
3.地支与四季
4.地支与六合
5.地支与三合
6.地支与六冲
7.地支与相刑
8.地支与月建
9.地支与月破
10.地支与时辰
11.地支与生肖
12.地支与旬空
第五节 六爻与八卦
1.什么是六爻
2.何为八卦
3.何为复卦
4.内卦与外卦
5.看卦的顺序
6.八卦取象
第六节 八卦与六十四卦
第七节 六十四卦名称
第八节 六十四卦排列
第九节 星煞
1.贵人
2.驿马
第二章 时间篇
第一节 传统时间推排法
1.年干支推排法
2.月于支推排法
3.日干支推排法
4.时干支推排法
第二节 阴阳历时间速算秘法
1.阴历日干支速算方法秘传
2.阳历日干支速算方法秘传
第三节 公式时间速算法
1.干支序和干支互换公式
2.年干支公式速算法(阴历)
3.月干支公式速算法(阴历)
4.日干支公式速算法(阴历)
5.时干支公式速算法
第三章 装卦篇
第一节 装卦方法
1.纳甲装卦法
2.安世应
3.安六亲
4.安六神
5.查卦身
6.六十四卦纳甲装卦全图
第二节 断卦基础知识
1.用神
2.原神、忌神、仇神
3.飞神、伏神
4.进神、退神
第四章 解要篇
第一节 断卦须知
……
第五章 释古篇
第六章 词解篇
第七章 断卦篇
第八章 实断篇
第九章 论述篇
第十章 实例篇
第十一章 寄语篇
《新编实用万年历》
作者:秦伦诗
出版社: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4088867
出版时间:2007-01
开本:32开
页数:697
定价:48.00
目录
第一章 历法的起源
1. 农历
2. 阳历
3. 阳历大小月计算法
第二章 季节的概念
1. 一年四季
2. 二十四节气
3. 二十四节气快速推算法
4. 阳历与二十四节气
第三章 天干地支的起源
1. 天干地支的概念
2. 干支记年法
3. 干支记月法
4. 干支记日法
5. 干支记时法
6. 1924年至2030年万年历年历对照表
《姓名应用经验学》
作者:秦伦诗
出版社: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4098767
出版时间:2010-01
开本:32开
页数:453
定价:36.00
目录
前言
序
自序
第一章 论述篇
第一节 姓名——伴随您的一生
第二节 姓名与人生
第三节 起名是一门深奥的学问
一、要注重字形、字义和音韵
二、起名要有特色,数理要有依据,尽可能避开同姓同名
三、起名时不能只顾好听
第四节 姓名对人生的影响
第五节 起名的注意事项
一、起名要注意雅观
二、不可用乳名代替本名
三、不要起太洋化的名字
四、不要用太冷僻的文字
五、不要用笔划太多的字
六、起名要注重音韵
七、起名忌字义陈旧或太俗
八、忌用拗口字
九、忌用太俗气的字
十、起名要有一定内涵
十一、起名尽量避开直白太俗
十二、起名配字要得当
第六节 新生儿起名已成时尚礼品
第二章 命理篇
第一节 姓名与人生命理
第二节 学会评判八字
一、阴阳五行的基础知识
二、天干、地支及其关系
三、四柱八字的排法
第三节 排大运
第四节 计算运数和流年
第五节 八字命局与十神的应用
一、十神的含义及作用
二、十神与命局推演法
第六节 判断日元旺衰
第七节 选取用神
一、扶抑格
二、日弱格
.第八节 用神的确定
一、扶抑取用法
二、通关取用法
三、调候取用法
四、病药取用法
五、弃命取用法
六、看格取用法
七、外格取用神之法
第九节 普通格局取用神举例
第三章 基础篇
第一节 姓名与阴阳五行之影响
一、阴阳学说和五行数理的由来
二、阴阳学之基本规律
第二节 五行与姓名的关系
一、五行的基本规律
二、阴阳五行与姓名学关系
三、阴阳五行对姓名之影响
第四章 数理篇
第一节 姓名与五行生克关系
一、五行数理所属
二、姓名之天干五行数
三、姓名之地支五行数
四、五行数理相生
五、五行数理相克
六、五行生克公律
第二节 姓名笔划计算法
一、十个数的笔划
二、特殊偏旁部首笔划介绍
第三节 笔划数的吉凶所主
一、八十一数灵数吉凶暗示
二、八十一数灵数吉凶暗示所主
第四节 姓名与五格剖象
一、五格剖象的具体应用方法
二、五格的确定
第五节 从数理辨认五行
一、单姓双名之三才配置与五格剖象法
二、单姓单名
三、单字姓名解释
四、双姓单名及双名的五格演示法
第六节 以三才配置看六亲
一、人格与天格、地格对六亲影响
二、成功运
三、基础运
第七节 五格四大运之详述
一、主运看法
二、副运看法
三、前运看法
四、后运看法
第八节 确定名字好坏与鉴定程序
一、起名字的程序
二、五格剖象运程判断方法
三、五格剖象与格之间的生克吉凶所主
第五章 天运篇
第一节 起名要配合天运五行
一、天命五行的作用
二、天运五行指掌推定盘算法
三、天运五行的推算方法
第二节 天命五行与姓名鉴定
一、论五格剖象与大运年龄实际的操作方法
二、实例
第六章 专业篇
第一节 命理与三才实用起名程序
第二节 姓名与八十一数的关系
第三节 以姓名数理看人的性格
第四节 以姓名数理看社交能力
一、社交运推算法
二、实例
……
第七章 配置篇
第八章 实例篇
第九章 公企篇
第十章 名讳篇
第十一章 八卦篇
第十二章 字划篇
第十三章 寄语篇
跋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