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化名著文库”4册:胡适《白话文学史》、陈柱《中国散文史》、李维《中国诗史》、林传甲《中国文学史》,均为大师学术文化经典名作。
《胡适白话文学史》,展现胡适对白话文学的认识,确立白话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正统”地位。
《陈柱中国散文史》,勾勒中国散文发展的脉络,被称为中国古代散文史的开山之作,再版翻印多次,影响极大。
《李维中国诗史》,首部中国诗歌通史,出版后受到学术界好评。
《林传甲中国文学史》,内容涉及面广括文字音韵训诂、文章修辞写作、文体文法、文学与国家、地理、考古、文章中德学之养成关系等。
★16开平装,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均为20世纪中叶文化艺术界的经典学术著作
★资料丰富严谨,详系统而全面地展现了白话文学、散文、诗词等中国文学的发展演变
★既可用于学术研究参考,亦可作为通识读本阅读,更是文化艺术爱好者了解大师学术文化的重要途径
一、中国学术文化名著文库,旨在为读者提供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的中国学术精品。当时,学问家经历了新文化运动,西学东渐,学术革新;因时应势而现出版高峰,大师名家之作数量激增,质量上乘,对此时及后世的中国学术发展与演进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本丛书精选此时大师名家之有关学术文化经典著作,以期对20世纪以来的中国学术文化做一系统整理。
三、丛书所收书目,虽各自早有出版,但零散而不成规模。此次结集,欲为推动中华文化之大发展、大繁荣尽出版人绵薄之力,成一民族文化珍品,为后代留存传之久远的鸿篇巨作。
四、为丛书系列之计,故以史学、国学、文学、一般学术著作之顺序编排。
1. 单种书文字量过少的著作,寻二三种内容相近,或作者为同一名家者,则合成一册,字数以30万字为限;
2. 单种书文字量超过50万字的著作,则分为上、下两册;
3. 单种书文字量超过100万字的著作,则分为上、中、下三册。
五、所收著作,版本不一;流布之中,文字错讹;择其善本,一一折校。现虽为通行横排简体,然尽量保持二三十年代原貌。
1. 人名、地名、异体、通假,仍从原书繁体;
2. 标点符号,从作者习惯,非排版差误者不予改动;
3.“的”,“底”一类文字之分,均从原书;
4. 遇原书字句有疑问者,非有根据不予更改,力求保持原貌。
《胡适白话文学史》
胡适是中国白话文学、“自由”文学、西方思想的领头人。《白话文学史》是其早期代表作,也是新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这本书以“我为什么要讲白话文学史呢?”为引子,鲜明地展现了胡适对白话文学的认识,认为白话文学史即是中国文学史近年的文学革命在历史上的意义提倡白话文学,提出要用新文学代替旧文学,确立白话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正统”地位,这对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并成为现代中国人思想交流的工具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他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是首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与陈独秀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著有《中国古代哲学史》《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尝试集》《中国哲学史大纲》等书,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陈柱中国散文史》
《中国散文史》成书于20世纪30年代,勾勒了中国散文发展的大脉络,被称为中国古代散文史的开山之作,日后不断重印,影响极大。《中国散文史》从散文发展的实际出发,涵盖面广泛,体现了史家求实、求真的科学精神;同时以骈散分合为主线来结构全书,章节设置眉目清晰、论次井然;征引文献丰富又时见真知灼见,显示出史家的见识和眼光。是中国散文史研究方面的一部必读之作。
作者简介
陈柱(1890-1944),字柱尊,号守玄,广西北流人。著名史学家,国学家,师从唐文治。曾任教于中央大学、交通大学上海分部。陈柱勤于国学,博闻强记,根基厚实,精于子学,一生著作等身,五十余年著述九十余种,议论遍及经史子集四部,实不多见。
著述中以《守玄阁文字学》《小学考据》《公羊家哲学》《墨子间诂补正》《三书堂丛书》《文心雕龙校注》《墨子十论》《诸子概论》《中国散文史》等最为精辟。深受学界前辈和师友的推崇赞赏。
唐文治评价他说:“横空而来,足使千古学人才人一起俯首。”
《李维中国诗史》
作为现代学术背景下的中国诗史尝试,作为第一部中国诗歌通史,《诗史》还是以开阔的诗史眼光与现代形态的编著体例给学术界带来相当强烈的新鲜感,因而出版后受到学术界好评。今天我们要了解中国诗史研究的学术史,了解近代以来学术研究的转型,李维的这部《李维中国诗史》仍然是不能不读的著作。
作者简介
李维,生卒年月不详,民国学者,历史学家,近代诗人,著有《诗史》,是中国诗歌通史。1928年10月由北平石棱精舍印行的《诗史》。李维自序称这部书的写作是受老师刘毓盘的启发。1926年冬,李维避乱还乡,在家用三个月的时间写出了二百六十页篇幅的《诗史》,成为中国现代形态的诗歌通史。
《林传甲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内容涉及文字音韵训诂、文章修辞写作、文体文法、文学与国家、地理、考古、外交之关系、文章中德学之养成关系等,体例相当庞大。虽说此书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文学史,但由本书作为开端,促进了新的文学秩序的形成,其开创之功,值得肯定。
作者简介
林传甲(1877~1922年),号奎腾,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早年就读于西湖书院,博览群书,尤长经史、地理、文学,为张之洞所器重。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乡试第一。两年后,出任京师大学堂文学教授,主讲中国文学史。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起,在黑龙江、湖南、湖北、北京、广西、内蒙古等地兴办教育。民国6年(1917年),愤于“外人谋我之急”,在中国地理学会发起编纂《大中华地理志》,出任总纂。编纂出版有浙江、江苏、安徽、福建、京师、京兆、湖北、直隶、山东、湖南、吉林等省地理志,以及《大中华直隶省易县志》《察哈尔乡土志》等。
《胡适白话文学史》
作者:胡适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6099502
出版时间:2015-11
开本:16开
页数:294
定价:59.00
目录
自序
引子
第一编 唐以前
第一章 古文是何时死的
第二章 白话文学的背景
第三章 汉朝的民歌
第四章 汉朝的散文
第五章 汉末魏晋的文学
第六章 故事诗的起来
第七章 南北新民族的文学
第八章 唐以前三百年中的文学趋势
第九章 佛教的翻译文学(上)
第十章 佛教的翻译文学(下)
第二编 唐朝(上)
第十一章 唐初的白话诗
第十二章 八世纪的乐府新辞
第十三章 歌唱自然的诗人
第十四章 杜甫
第十五章 大历长庆间的诗人
第十六章 元稹白居易
《陈柱中国散文史》
作者:陈柱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6082894
出版时间:2013-03
开本:16开
页数:286
定价:59.00
目录
第一编 骈散未分时代之散文 (夏商周秦)
第一章 总 论
第二章 为治化而文学时代之散文
第一节 总 论
第二节 夏代散文
第三节 殷代散文
第四节 周初散文
第三章 由治化时代而渐变为学术时代之散文
第一节 总 论
第二节 学术大师孔老之散文
第三节 史传家左丘明之散文
第四章 为学术而文学时代之散文
第一节 总 论
第二节 阴阳家之散文
第三节 墨家墨子之散文
第四节 儒家孟荀之散文
第五节 道家庄周之散文
第六节 法家韩非之散文
第七节 名家公孙龙子之散文
第八节 杂家之散文
第九节 纵衡家苏张之散文
第十节 钟鼎文学家之散文
第五章 反文化时代之散文
第一节 总 论
第二节 反文学者李斯之散文
第二编 骈文渐成时代之散文 (两汉三国)
第一章 总 论
第二章 由学术时代而渐变为文学时代之散文
第一节 总 论
第二节 辞赋家之散文
第三节 经世家之散文
第四节 史学家之散文
第五节 经学家之散文
第六节 训诂派之散文
第七节 碑文家之散文
第三章 为文学而文学时代之散文
第一节 总 论
第二节 三曹之散文
第三节 建安七子之散文
第四节 吴蜀之散文
第三编 骈文极盛时代之散文 (晋及南北朝)
第一章 总 论
第一节 藻丽派之散文
第二节 帖学家之散文
第三节 自然派之散文
第四节 论难派之散文
第五节 写景派之散文
第四编 古文极盛时代之散文 (唐宋)
第一章 总 论
第一节 古文家先锋元结之散文
第二节 古文大家韩柳之散文
第三节 韩门难易两派之散文(附孙樵)
第四节 矫枉派之散文
第五节 艰涩派之散文
第六节 浅易派之散文
第七节 晚唐五代之散文
第八节 宋古文六家之散文
第九节 道学家之散文
第十节 民族主义派之散文
第五编 以八股为文化时代之散文 (明清)
第一章 总 论
第一节 明真复古派前后七子之散文
第二节 反七子派之散文
第三节 明独立派之散文
第四节 清代桐城派之散文
第五节 清维新以后之散文
《李维中国诗史》
作者:李维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6099519
出版时间:2021-01
开本:16开
页数:222
定价:43.00
目录
上 卷
第一章 中国诗之源起/003
第二章 三百篇为中国诗学之渊薮/007
第三章 楚辞代兴与春秋战国诗学之中断(上)/017
第四章 楚辞代兴与春秋战国诗学之中断(下)/020
第五章 两汉诗体衍进及乐府之特盛(上)/023
第六章 两汉诗体衍进及乐府之特盛(下)/030
第七章 魏诗为六朝诗学之先导/034
第八章 两晋诗学极盛与中兴以后作者之玄思(上)/042
第九章 两晋诗学极盛与中兴以后作者之玄思(下)/051
第十章 宋诗再振为六朝诗学之极峰/057
第十一章 齐梁陈诗风绮靡与六朝诗体之蜕化(上)/()63
第十二章 齐梁陈诗风绮靡与六朝诗体之蜕化(中)/067
第十三章 齐梁陈诗风绮靡与六朝诗体之蜕化(下)/076
第十四章 北魏北齐北周诗学之不竞/079
第十五章 隋诗余光反射为六朝诗学之终局/083
中 卷
第一章 初唐诗体与沈宋(上)/089
第二章 初唐诗体与沈宋(中)/095
第三章 初唐诗体与沈宋(下)/101
第四章 盛唐诗学鼎盛及诗体之大成(上)/104
第五章 盛唐诗学鼎盛及诗体之大成(中)/110
第六章 盛唐诗学鼎盛及诗体之大成(下)/114
第七章 中唐诗风一变与元和长庆间诗人之体别(上)/116
第八章 中唐诗风一变与元和长庆间诗人之体别(中)/121
第九章 中唐诗风一变与元和长庆间诗人之体别(下)/128
第十章 晚唐诗人之别致与诗学衍变后统派之分传(上)/136
第十一章 晚唐诗人之别致与诗学衍变后统派之分传(中)/140
第十二章 晚唐诗人之别致与诗学衍变后统派之分传(下)/145
第十三章 五代小词代诗/151
下 卷
第一章 诗势尽后北宋各派作者之天才(上)/157
第二章 诗势尽后北宋各派作者之天才(中)/161
第三章 诗势尽后北宋各派作者之天才(下)/167
第四章 南宋四大家与永嘉四灵(上)/173
第五章 南宋四大家与永嘉四灵(中)/177
第六章 南宋四大家与永嘉四灵(下)/180
第七章 诗学降落中辽金两代之朔角孤星/184
第八章 元四大家诗体与铁崖乐府(上)/189
第九章 元四大家诗体与铁崖乐府(下)/192
第十章 明诗再降与复古声中各派之起伏(上)/195
第十一章 明诗再降与复古声中各派之起伏(中一)/201
第十二章 明诗再降与复古声中各派之起伏(中二)/205
第十三章 明诗再降与复古声中各派之起伏(下)/208
第十四章 清诗极衰为旧体诗之终局(上)/21 0
第十五章 清诗极衰为旧体诗之终局(中一)/214
第十六章 清诗极衰为旧体诗之终局(中二)/218
第十七章 清诗极衰为旧体诗之终局(下)/221
《林传甲中国文学史》
作者:林传甲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6083235
出版时间:2013-06
开本:16开
页数:171
定价:39.00
目录
第一篇 古文籀文小篆八分草书隶书北朝书唐以后正书之变迁
一 论未有书契以前之世界
二 论书契创造之艰难
三 论书契开物成务之益
四 论五帝三王之世古文之变迁
五 古文藉许书而存
六 六书之名义区别
七 六书之次第
八 古文籀文之变迁
九 籀文以后之变迁
十 大篆小篆之变迁
十一 传说文之统系
十二 篆隶之变迁
十三 篆隶与八分之别区
十四 隶草之变迁
十五 北朝南朝文字之变迁
十六 唐以后正书之变迁
第二篇 古今音韵之变迁
一 群经音韵
二 周秦诸子音韵
三 汉魏音韵
四 六朝音韵
五 经典释文音韵
六 广韵
七 唐韵
八 集韵
九 宋礼部韵
十 平水韵
十一 翻切
十二 字母
十三 双声
十四 六朝反语
十五 三合音
十六 东西各国字母
十七 宋元明诸家音韵之学
十八 国朝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王引之诸家音韵之学
第三篇 古今名义训诂之变迁
一 虞夏商周名义训诂之变迁
二 列国风诗名义训诂之变迁
三 春秋战国名义训诂之变迁
四 尔雅兼收周秦诸子之名义训诂
五 秦始统一名义训诂之变迁
六 方言之训诂名义变迁最繁
七 释名考经籍名义可据
八 广雅萃集汉儒笺注名义训诂
九 唐颜师古匡谬正俗
十 南唐徐铉说文新附字
十一 陆佃埤雅之名义
十二 朱子究心名义训诂之据
十三 宋儒名义训诂之疏密
十四 骈雅之润色词章
十五 天算家名义训诂之变迁
十六 地舆家名义训诂变迁
十七 制造家名义训诂之变迁
十八 古人名义训诂不可拘执
第四篇 古以治化为文今以词章为文关于世运之升降
一 皇古治化无征不信
二 虞唐治化之文
三 夏后氏治化之文
四 殷商治化之文
五 豳岐治化之文
六 文武治化之文
七 阙里治化之文
八 邹孟治化之文
九 荀子治化之文
十 秦始皇治化之文
十一 汉以后治化词章之分
十二 六朝词章之滥
十三 唐人以词章为治化
十四 五代之治化所在
十五 辽金治化之文不同
十六 宋元治化之广狭词章之工拙
十七 明人之治化词章误于帖括
十八 论治化词章并行不悖
第五篇 修辞立诚辞达而已二语为文章之本
一 孔门教小子应对之法
二 六年教以数与方名之法
三 闻一知二之捷法
四 举一反三之捷法
五 反言以达意之法
六 虚字联络实字达意法
七 虚字承转实字达意法
八 虚字分别句读以达意法
九 虚字以为发语词达意法
十 虚字为语助词达意法
十一 虚字语助词用为疑问法
十二 虚字用于形容词法
十三 虚字用为赞叹词法
十四 修辞分别雅俗异同法
十五 修辞必求明密法
十六 修辞当知颠倒成文法
十七 修辞引用古人成语法
十八 修辞勿用古字古句法
第六篇 古经言有物言有序言有章为作文之法
一 高宗纯皇帝之圣训
二 言有物之大义
三 总论篇章之次序
四 初学章法宜分别纲领条目
五 初学章法宜先明全章之意
六 初学章法宜立柱分应
七 初学章法宜因自然次第
八 初学章法宜知层叠进退
九 初学章法宜知承接收束
十 初学章法宜知首尾照应
十一 初学章法宜知引用譬喻
十二 初学章法宜知调和音节
十三 初学扩充篇幅第一捷法
十四 初学篇法宜一意贯注
十五 初学篇章宜分别文之品致
十六 治事文之篇法
十七 纪事文之篇法
十八 论事文之篇法
……
第七篇 群经文体
第八篇 周秦传记杂史文体
第九篇 周秦诸子文体
第十篇 史汉三国四史文体
第十一篇 诸史文体
第十二篇 汉魏文体
第十三篇 南北朝至隋文体
第十四篇 唐宋至今文体
第十五篇 骈散古合今分之渐
第十六篇 骈文又分汉魏六朝唐宋四体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