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7册,荟萃7位科学家涂光炽、淩鸿勋、李元、朱康福、杨纪珂、黄培云及苏联科学家克罗契科的口述传记。从多种角度记录了我国现代科学事业的参与者亲历、亲见、亲闻的史实。
这些作品都出自亲历中国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历程的科学家、科技管理者、科学普及工作者或科技战线的其他工作者的亲口或亲笔叙述,为今日的我们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鲜活逼真的历史篇章,是非常珍贵的史实资料。
★16开平装,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口述历史的特点是真实生动、细节丰满、可读性强,为今人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鲜活逼真的历史篇章,可以补充文献记载的缺失
★以人带史,以事系史,忆述科学家们亲历亲闻的重要人物、机构和事件,挖掘科学事业发展历程中的鲜活细节
★书中还开辟了“背景资料”栏,列入相关文献,尤其注重未经披露的史料,同时受访者也提供了不少有历史价值的图片
21世纪初,湖南教育出版社策划编辑出版一套《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有计划地访问一些当事人,希望他们能将亲历、亲见、亲闻的史实口述回忆,让采访者整理成文字和音像资料,为后人留下一些宝贵的文化财富。
该丛书选择亲历中国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著名科学家作为主要访谈对象,本求真之原则,记录其亲历亲闻的史实,并按大致统一的编例整理成书稿。
科学,作为一种社会事业,除科学研究之外,还包括科学教育、科学组织、科学管理、科学出版、科学普及等各个领域,与此相关的人物和专题皆可列入选题,而不只限于著名科学家。从学科的角度说,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凡与自然科学有交叉而互动发展的内容亦将收录。
口述历史的特点是真实生动、细节丰满、可读性强。该丛书中,无论是口述自传、个人或专题访谈录,还是科学家自述,都出自科学家、科技管理者、科学普及工作者或科技战线的其他工作者的亲口或亲笔叙述,是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参与者回忆亲历、亲见、亲闻的史实,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鲜活逼真的历史篇章,可以补充文献记载的缺失,是我们研究中国现代科学发展史的珍贵资料。同时,书中也展现了我国科技工作者爱国敬业、艰苦探索、勇于创新、无怨无悔的精神境界,必将激励后来者为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而努力奋斗。
《一位苏联科学家在中国》
米哈依尔·阿·克罗契科(1902-1985),乌克兰人,物理化学家,苏联科学院普通与无机研究所研究员。斯大林奖金获得者(1948),于1958年和1960年两次来华讲学。1961年赴加拿大。
本书记述了他于1958年和1960年来华讲学的亲身经历、见闻与观感,记录了科研机构的乱象,批评中苏两国的官僚政治和科学体制,披露苏联当局撤离在华专家的过程细节。
《朱康福自述》
朱康福(1921-2007),江苏无锡人。石油化工专家,曾任石油工业部北京设计院院长、石油工业部规划设计总院总工程师、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石油化工规划院总工程师等职。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工系,1949年获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他主持完成了大庆炼油厂和我国个大型联合装置炼油厂——胜利炼油厂的工程设计。参与组织我国套30万吨乙烯装置的建设。著有《炼油系列工程》,撰有《2000年的中国石油加工业》等论文。
本书作者朱康福亲历经历和见证了中国现代石油化学工业从建立到发展的半个多世纪。书中对其求学、工作经历和家庭等多方面都有相当细致的回忆。特别是他在石油工业部担任专家领导过程中的种种经历。作者的回忆详尽而坦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杨纪珂自述》
杨纪珂(1921-),上海松江人。数理统计学家。194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1948年毕业于美国俄侅俄州立大学,获冶金硕士学位。1955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副研究员、生物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安徽省副省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院长、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常务委员。著有《农业数理统计》《数理统计方法在医学科学中的应用》《质量评估方法平话》《数量遗传基础知识》等,有《杨纪珂文存》6卷。
本书是杨纪珂的自述,记叙了他的生平经历和科研事业。
《涂光炽回忆与回忆涂光炽》
从延安窑洞走出的抗日军政大学学员,“留美科协”的骨干成员,与赵忠尧、邓稼先、叶笃正等同船“海归”中的组织者。
立志科学报国,从南开中学毕业选择专业时,他游移在地质学与化学之间,60多年后,他的母校明尼苏达大学在授予其荣誉科学博士时,称他为“中国地球化学之父”。
他立足于中国的实际国情,为富铁矿、铀矿及黄金大会战指明了找矿方向。
他广泛关注和积极开拓的分支学科领域,涉及低温地球化学、分散元素成矿、同位素地球化学、环境化学、陨石与天体化学、极地考察及大洋深钻……
涂光炽(1920-2007),著名矿床学家、地球化学家。中国地球化学学科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大,1949年获明尼苏达大学理学博士,1954年获莫斯科大学理学副博士。历任中科院地质所研究员、室主任、副所长,中科院地球化学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科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地学部主任。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7),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5)。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3)。
本书以涂光炽本人和他人口述或笔述回忆的方式,生动、如实地呈现了中外闻名的矿床学家、地球化学家涂光炽院士不平凡的一生。
访问整理者涂光群(1933-),笔名伍宇、弦柱。祖籍湖北黄陂。1953-1987年在中国作家协会《人民文学》编辑部工作。19871995年任文化部《传记文学》杂志主编,职称编审。1996年离休后被聘为《百年潮》杂志编委、《口述历史》丛刊编委。著有报告文学集《踏上地球之巅》,散文集《西域探奇录》、《浪漫的爱之梦>,小说集《两栖人》,传记文学集《人生的滋味》,以及《五十年文坛亲历记》等。
编定整理者成忠礼(1939-),籍贯四川南江。四川大学放射化学专业毕业。中科院地球化学所同位素地球化学副研究员。获两项国家创造发明专利、美国爱因斯坦派拉蒙金杯奖。退休后研习诗联书画,被聘为南京长江书画院名誉院长、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研究员。2008年获中国奥运冠军题赠签名活动“金镶玉艺术奖”。
《淩鸿勋口述自传》
30岁执掌南洋大学,曾是中国年轻的大学校长。
詹天佑之后,中国现代*铁路人。
中国现代铁路先驱者80年生涯的全面回顾。
从天才神童到工程界巨擘。
从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到交通部南洋大学、交通大学的早期发展。
从粤汉铁路,到陇海铁路、湘桂铁路,再到天成线,16年筑路经验甘苦秘辛。
从中央研究院首届评议员到首届院士,丁文江、胡适等—代人杰逝世的现场目击记。
低调的回忆,娓娓道来,如听家常。
淩鸿勋(1894-1981),铁路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曾任交通部南洋大学校长,铁道部和交通部技正,陇海、粤汉、湘鄂、湘桂、天成、宝天铁路或路段工程局(处)长兼总工程师,交通部次长、代理部长,台湾中国石油公司董事长等。著有《工厂设计学》《中国铁路志》《七十自述》等。
访问者沈云龙(1910-1987),江苏东台人,历史学家。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著有《近代史事与人物》等,主编出版多种史料。
《李元访谈录》
1998年4月11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委员会通报决定,将编号为6741的小行星以李元的名字命名。“李元星”的通报中说:“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天文学普及工作者。在北京天文馆于1957年建成过程中,他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中国天文馆事业的带头人。他编著译校了包括天文学在内的50多种科学图书。他也曾不懈地为国内外科普出版工作作出有益的贡献。”
李元(1925-),原名李杭。自1948年起,先后在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从事天文观测和天文科普工作。1954年参与筹建北京天文馆,1957年建成,任宣传组长。1982年调入中国科普创作研究所任外国科普研究室主任。曾获“天文馆事业的先驱者”(1987)和“建国以来有特殊贡献的科普作家”称号(1990)。1998年太阳系第6741号小行星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命名为“李元星”。
李元没上过大学,但他的名字却高挂太空,成为名副其实的“星”级人物。
李元一生没做过“官”,但曾与*、周恩来、刘少奇等领袖人物有过接触。
他心怀感恩,念念不忘科学前辈高鲁、竺可桢、张钰哲、陈遵妫、李珩。
他乐观豁达,一路欢歌,心中没有怨恨惆怅,只有无限苍穹。
李元说:“人活在世界上就是要快乐,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这一辈子就是喜欢天文,喜欢科普,爱好音乐和艺术。你不要看我这把年纪,80多岁了,我还要继续做呢,还有很多事没有完成呢!”
访问整理者李大光(1951-),辽宁本溪人。大学本科学历。历任中国科普研究所外国科普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社科系科学传播专业教授、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执行组长。译有《魔鬼出没的世界》《未来的魅力》等。
访问整理者陈曦(1983-),宁夏银川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传播学专业硕士。
《黄培云口述自传》
黄培云(1917-2012)。材料科学及冶金学家,中国粉末冶金学科奠基人、开拓者,中国工程院院士(1994)。创立粉末压型理论和烧结理论。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45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博士学位。历任武汉大学矿冶系主任、中南矿冶学院副院长、湖南省科协主席。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86),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91)。
作为中南矿冶学院创始人之一,黄培云全程参与了这所大学的创立与发展。他的研究成果,被国际上称为“黄氏粉末压制理论”。从理论到应用,研制成功多种用于核弹、航天、航空、电子等领域的粉末冶金材料。
92岁的他,雅达散淡,娓娓道来:四处迁徙的少年时代,30年代的清华化学系,亲历“一二·九”,参加湘黔滇步行团,西南联大第*届毕业生。
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科学博士学位,与赵新那喜接连理回国后艰苦建校。他的口述中有生平积累的治学思考,也有对师友与亲人真切风趣的性情记忆。
涉及人物:师长郑桐荪、吴有训、张子高、高崇熙、余瑞璜……同学姚依林、屠守锷、吕保维、陈新民、黄家驷、张培刚、汪德熙……岳翁赵元任一家人的逸闻,以及老先生两次归访之旅的趣事。
在喧嚣今日,一个亲历世纪沧桑学者的记忆与思索,给了我们一个追寻历史的入口。
访问整理者郑艳(1974-),笔名郑与点。湖南湘潭人。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湖南卫视《新青年》栏目记者、导演,《大学时代》杂志社采编中心主任,现供职于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著有《两个人的人生论语——郑与点、戴海书信集》。
《一位苏联科学家在中国》
作者:米哈依尔·阿·克罗契科/著,赵宝骅/译
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5564764
出版时间:2010年4月
开本:16开
页数:171
定价:28元
目录
出版说明
前言
上篇 1958年在中国
第一章 一件科学差事
第二章 北京的科学与科学家
第三章 在北京的生活
第四章 友谊宾馆和苏联大使馆:在北京的中苏合作
第五章 运动与驱使
第六章 去南方出差
第七章 去北方出差
第八章 在北京的最后几周:我们谈论政治
下篇 1960年在中国
第九章 回到中国
第十章 对昆明的最初印象
第十一章 潮流逆转
第十二章 在昆明的最后一个月
第十三章 在中国的最后几周:与时间赛跑
人名索引
《朱康福自述》
作者:朱康福
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5565075
出版时间:2010年4月
开本:16开
页数:718
定价:96元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家世与家人
生日与“妨其尊亲”
逃难与疾病
差点淹死
家世与家庭成员
第二章 求学与流亡
小学生时期
中学生涯
逃亡昆明
昆明初探
大家庭的解体
进大学的垫脚石:昆华高中
西南联大四年(1938-1942)
第三章 出国与归国
在恒通公司酒精厂(1942年8月-1943年初)
在恒通公司云南制糖厂
出国之梦
美国的第一年:在路易斯维尔市酒精厂(Louisville,Seagram)
攻读硕士学位(1948年8月-1949年12月)
红丝远系——恋爱与婚姻
威斯康星大学
朝鲜战争中的归途
到北京:新中国的首都
第四章 峥嵘岁月——石油工业艰难起步
锦西拆运炼油设备
“向党交心”与全国第一届石油展览会
政治学习:“三大运动”、“三反”、“五反”及
肃反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与苏联的援助
后勤与打杂
总图室与土建室主任
负责页岩油二厂
茂名厂选址与“反右倾”“拔白旗”
石油工业的一次“鹞子风”
两次去苏联与“反右”
“小土群”与三面红旗
“设计革命化”与我的半赋闲
第五章 大庆会战的难忘岁月
参加大庆会战初期:超声波降凝
葡萄花小炼厂
开发大庆与余(秋里)、康(世恩)
大庆炼厂的设计与建设
大庆炼厂二期及扩建工程
建厂趣事:大庆精神的例证
第六章 炼油技术革新年代
炼油技术革新
“五朵金花”——五项技术革新
体育场万人大会
北京院的辉煌时期
人大代表与就任北京院院长
“五朵金花”之外与“神仙会”
加氢裂化
联合装置——胜利炼厂
三大合成
从罗马尼亚引进润滑油生产装置
访问阿尔巴尼亚与援外炼厂,附“十来个大庆”的由来之一
保卫首都的炼油厂——东方红炼厂
第七章 十年动乱
“文革”初期
“牛棚”生涯
全家团聚与四散
五七干校
干校的运动与我的政治生活
离散家庭的生活
插队与干校尾声
在荆门搞“情报工作”
设计大队回北京
在基建指挥部的岁月
寻求工作机会:被“挂”的最后两年
十年动乱中的石油工业
第八章 重新工作1978-1983
处理荆门炼厂FCC改建工程中的问题
原油产量徘徊与一亿吨原油包干:上游工业在艰难中前进
合理利用一亿吨原油与十大攻关组
石油综合利用与石油化工的发展
节能技术攻关组
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
设计标准与规范
随团出访比利时
对外引进的谈判
学会与行业政策研究
改革开放的试探
第九章 石化生涯
中石化组建
改革方案
一些人事及组织变动
关于石化工业发展途径的讨论
乙烯热
茂名乙烯项目
发展模式与生产规模:大乙烯、小乙烯
利用外资项目
关于含硫原油加工基地与港口码头建设
上下游一体化及股份制改组
加入WTO
关于国际竞争——做大与做强
职称评定及其他
“当代中国”与“2000年的中国”(附大百科全书)
中国能源问题与中国能源研究会
随康世恩出访日本
其他短期出国与零星外事活动
第十章 助崇筠写《往事》
关于《往事》
《往事》补遗
留给后人
第十一章 尾声
曹妃甸——新兴工业城市
斜阳既西,晚霞渐淡
未完成的合传
附录
朱康福年表
朱康福主要著述
《往事》——吴崇筠自述
人名索引
后记
《杨纪珂自述》
作者:杨纪珂
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5574824
出版时间:2011年1月
开本:16开
页数:299
定价:41.5元
目录
前记
第一章 幼年时代
我的家世
跟爸爸妈妈念唐诗
妈妈和我们玩的游戏
爸爸爱听的琴声从街上传来
爸爸把我丢失在大街上
小兄弟间的两则小故事
军阀混战逃难的岁月
第二章 青少年时代
5岁上小学
昆虫:我在小学年代的玩具
初中年代的吉光片羽
离家上高中
怀念张枕蓉先生
光华附中的老同学们
忆松江沦陷
在日寇铁蹄下苟延残喘
在上海孤岛的日子
我行将入蜀,奋志欲埋头!
第三章 大学年代
72道拐和24道拐
上云南大学
因病辍学
我爱上了石拱桥
严师出高徒
教我们冶金学的王钧豪教授
一位糟糕的好老师
暑期矿山实习
同窗益友
我级一位同学的悲剧
平越生活一斑
终于毕业了
第四章 大学毕业后的迷惘
在大渡口钢铁厂当工务员
在仙女洞接受军训
抗战胜利的一年
汪安琦的烦恼和喜悦
我经历了“昆明事件”
一次千辛万苦的旅行
……
第五章 在美国半工半读
第六章 在美国当工程师
第七章 在科学院工作
第八章 “文革”前后在中国科技大学
第九章 无意之中步入政界
附录
《涂光炽回忆与回忆涂光炽》
作者:涂光炽/口述,涂光群/访问整理,成忠礼/编定整理
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5565051
出版时间:2010年3月
开本:16开
页数:276
定价:41元
目录
序言
引言
第一章 童年时代
1 家庭的熏陶
2 姑姑的关照
第二章 求学与革命
1 国难当头的南开中学生活
2 “我学地质的引路人”
3 一二·九运动的影响
4 弃学参加抗日革命工作
5 抗大第五期四大队学员
6 西南联大定志向
7 在西南联大的革命活动
8 留美与留苏
9 留美学生组织的活动
10 在美国加入中国共产党
11 归国船上被选为同学会主席
第三章 急国家之所急
1 带队考察祁连山
2 为自主发展子能找铀矿
3 引进新技术开创地学新局面
第四章 渡过“文革”难关
1 “文革”受冲击 工作照样干
2 逆境中支持青年人上环境为时题
3 带病考察华南花岗岩
4 广开门路找富铁矿
第五章 任务带学科发展
1 “中国层控矿床地球化学”
2 “攻深找盲”采金矿
3 “低温地球化学”和“分散元素可以成矿”
4 加速查明新疆北部矿产资源
5 超大型矿床的基础研究
6 有机无机相渗透
7 同位素地球化学的新路
8 为矿物学发展做贡献
9 “我国陨石学和天体化学研究的引路人”
第六章 科研与行政管理
1 学术民主重实际
2 创建一流的研究所
3 组织学部委员“主支咨询”
第七章 寄语未来
1 “座右铭”与地学工作者共勉
2 要做德才兼备的人
3 要学会运用唯辨语法
第八章 怀念
附录
后记
《淩鸿勋口述自传》
作者:淩鸿勋/口述,沈云龙/访问,林能士、蓝旭男/记录,
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5576828
出版时间:2011年3月
开本:16开
页数:288
定价:42元
目录
出版说明
第1章 家世与教育
我的家世
广州中学五年
和铁路结初缘
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南洋公学)五年
1.南洋公学的缘起
2.监督唐文治先生
3.学校生活
第2章 赴美实习
命运的另一次转变
美国桥梁公司实习
留美学界
美国介入欧战
第3章 任职交通部
回国初任事
交通部的景象
铁路技术标准化的开始
亲眼目睹“五四运动”
任教南洋大学
黄河铁桥
离开交通部
第4章 出掌南洋大学
重执教鞭
主持南大校务
东南战争的另一幕
国父逝世
五卅惨案
筹备吴淞商船学校
中山陵的设计
艰苦中求进步
南洋大学三十周年
永留去思
第5章 苍梧一载
第6章 任职铁道部
铁道部成立
回到铁路界
勘查平汉铁路桥梁
接掌陇海铁路工程局
中原战事
……
第7章 欧美之行
第8章 陇海铁路的展筑
第9章 粤汉铁路的完成
第10章 战时湘桂铁路的兴筑
第11章 我与西北交通建设
第12章 四年从政
第13章 香港一载
第14章 台湾二十年
附录
《李元访谈录》
作者:李元/口述,李大光、陈曦/访问整理
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5564245
出版时间:2010年4月
开本:16开
页数:235
定价:35元
目录
小序
引言
第1章 走上天文之路
家庭的影响
逃难与看星
18岁的中国天文学会永久会员
第2章 我的大学:紫金山天文台
图书管理员绘图员观测员
参加七科学团体联合年会
《科学世界》和“中国青年天文联谊会”
正式考入紫金山天文台
十科学团体联合年会
在上海迎接解放
大众天文社
第3章 在北京天文馆
北京天文馆的筹建与开幕
《到宇宙去旅行》
《天文爱好者》杂志的诞生
“文革”时期的北京天文馆
北京古观象台的接收和开放
第4章 在科普研究所
“文革”之后
调入中国科普研究所
引进国外优秀科普读物和开展国际交流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与《国家地理》
美国科普文化之旅
对日本科普工作的调研
第5章 名挂太空:中国科普人的骄傲
命名申报和批准的过程
做科普也有此殊荣
科普写作与科教影视
开拓“太空美术”事业
第6章 接待国家领导人
紫金山上聆听“谈天”论古今
天文馆里陪同周恩来仰望星空
中南海里的科普座谈会
第7章 难忘岁月中的良师益友
科学前辈的引导
国内外的挚友
附录
后记
《黄培云口述自传》
作者:黄培云/口述,郑艳/访问整理
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5574831
出版时间:2011年1月
开本:16开
页数:308
定价:43元
目录
序言 师昌绪
引言 陈振华
第1章 四处迁徙的少年时代
家世
外交部部立附属小学与初中班
东吴大学附属高中
第2章 清华园与西南联大
30年代的清华化学系
亲历“一二·九”
长沙临时大学
步行到昆明
西南联大第一届毕业生
金属研究所若干事
第3章 留学美国
第五届庚款留美考试
留美同学忆旧
追忆陈新民
麻省理工学院印象
我的留学生活
博士后一年
归国的决定
回国前夕
第4章 杂忆赵家
岳父赵元任与岳母杨步伟
中国人活动中心
志同遒合喜结良缘
周恩来接见与邓小平接见
第5章 受聘武大
老校长周鲠生
矿冶系主任
“六一惨案”
新民主主义教育协会
第6章 艰苦创建中南矿冶学院
筹备委员会成立始末
立身之所
白手起家
困难重重
胜利开学
教学组织
学科发展
……
第7章 粉末冶金学科建设
第8章 80年代以来的治学与生活
附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