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朱孝远文集《学史之道》,32开精装。如何阅读世界史书籍?如何找到世界史研究命题?如何开展世界史研究?走进北大历史课堂,听朱孝远教授讲述学史之道。
本书既有世界史学习者的经验研究,也有世界史学科介绍和方法论讲述,更有对历史感研究、史学作品风格研究、史学作品感染力研究的分析,等等。作者治学严谨,对于相关问题的研究论据充分、论证精妙;对史料的分析逻辑清晰、观点独到;对于史学作品的评价公正合理、恰如其分。
★32开精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走近北大历史系课堂,朱孝远教授教你如何学习研究世界史
★朱孝远,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欧洲中世纪史专业方向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欧洲文化史、德国史、史学理论研究
★本书可帮助普通读者掌握阅读世界史书籍的方法,对于史学专业的学生和研究者来说也是尤其实用的方法论书籍
本书是一部介绍世界史研究的学术著作,旨在使读者产生对世界史的好奇心,对世界史的阅读与学习达到一种心灵、思想和情感上的理解。
本书内容分为学习者经验研究、学科概念与分支、世界史研究方法论、历史感研究、史学作品风格研究、史学作品感染力研究、史学作品分析七个章节。前六章讲述史学研究方法,第七章则实践所述研究方法分析小约翰·威尔斯“1688年”、彼得·布瑞克“1525年”、约翰·巴克勒等著名史学作品,撰写评论。
书中既有世界史学习者的经验研究,也有世界史学科介绍和方法论讲述,更有对历史感研究、史学作品风格研究、史学作品感染力研究的分析,等等。作者治学严谨,对于相关问题的研究论据充分、论证精妙;对史料的分析逻辑清晰、观点独到;对于史学作品的评价公正合理、恰如其分。
本书提到阅读史学作品、撰写史学文章,就是要做到承、懂、思、新、专、通六个字。作者还在附录部分书写了作者的求学历程,回忆了其与程应镠、徐孝通、吴于廑等国内史学大家,还有彼得·布瑞克(Peter Blickle)、约翰·弗里德(John Freed)、托马斯·布雷迪(Thomas A. Brady, Jr.)、卡尔·塞申斯(Kyle C. Sessions)、歌德·福格勒(Gueter Vogler)、希林(Heinz Schilling)等国外史学大家的交往经历。
本书可帮助普通读者掌握阅读世界史书籍的方法,对于史学专业的学生和研究者来说也是尤其实用的方法论书籍。
本书属《朱孝远文集》之一种。《朱孝远文集》包括《宗教改革与德国近代化道路》《学史之道》《意大利文艺复兴研究》《近代欧洲的兴起》《欧洲史研究》《文化兴国的欧洲经验》《德国农民战争的政治目标》《艺术论》《鲍斯曼命题》,涵盖作者学术生涯各个时期的优秀思想作品,是其学术成果的总结,用一个东方学者观察西方的视角,客观理性地解读欧洲历史,并梳理出研究历史的方法,有助于国人深入了解西方文化,推动相关学科的研究。
朱孝远,1954年生,浙江海宁人,留美历史学博士。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欧洲中世纪史专业方向博士生导师,*“跨世纪人文社会科学优秀人才”。长期从事欧洲文化史、德国史、史学理论研究,出版作品29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新华文摘》、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等中外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220余篇。获“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第七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希腊文化研究杰出贡献奖”“俄勒冈大学荣誉教授”等奖项30余项。
略说读书(节选)
一个史学工作者开始工作时, 他仿佛是同时进入了两条互相平行的道路。一条道路是具体的,指向一个具体的需要研究的个人或特定的事件。另一条道路是广泛和无限宽阔的,它指向研究者人格所界定的他同世界的关系。条道路上,充满各种研究者所不熟悉的果子、树木、山水、河流,他在其中信步走着,但每走一步,都有一种发现的喜悦和知识困乏的遗憾,这就使他走上第二条宽阔的道路,那里有他的信仰、朋友、生活和各种食物的补充点。等他再一次走上条道路的时候,他开始有了一种新的勇气。他就这么一次又一次地走去,期待一个光亮点的出现。
在那光亮之处,历史的真实和现实的真实出现共鸣,而那就是他将要开垦的处女地,他要在那里埋下他未来蓝图的奠基石。就每个人各自的情况来说,三四年的读书生涯,终究是要完成人生的一些重要转变。我想其中有八种转变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 完全有必要重新追问我们生命的目标和存在的意义。
生命目标是“存在”中的为普遍的问题,却又经常是模糊、不确定的。如何从摇摆不定、稍纵即逝之中摆脱出来,靠的是对生命的领悟。自古以来,能读书能欣赏书的大有人在,但是,对像司马迁那样“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家来说,读书是为了达成明确和清晰的人生目标。唯当此目标存在,才有真理。当读书成为人对自己生命的领会和意义阐述时,知识就与热烈的人生相结合,那就会带来极高的工作效率。所以在大学时代关键的一点在于:要从生命目标的模糊、摇摆之中走出来,勇敢地站到“创”的敞开之中。在创造的光带中,书的召唤就变成人的召唤,而人成为书的牧者。
第二,智者动手。
知识正在大面积地迅速荒疏,只有从“度测”走到“行动”的位置上,人才能够立足人寰、仰视云天。在我的构图中,每一位学生都是“主角”。生活在燕园,我们每天看到了多少的评判者、欣赏者?又见到过多少位伟大的法官——那些上穷碧落、下临大地的老师的批判者?正像读书如不动手就迅速腐烂一样,欣赏者和批判者难以进入真理之境。知识和读书人的对立常常是一场大战,但欣赏者并不在其中。因为,如果石子只是被置于天平上去不断称量,那么,海德格尔告诉我们:“我们得到的就无非是一些数字,而石子的重量的重压还是躲开了我们。”相反,“作为作品存在的神殿,它建立了一个世界,却并不导致质料的消失, 恰恰是神殿首次使建造神殿的质料涌现出来并进入作品世界的敞开之境。于是……一切这样的质料都涌现出来”。
第三,学子不能没有方法,但只有目标和动手都到场后,方法才发生。
世上向来不缺乏有大志者,但若没有合适的方法,激情要隐退,隐藏的激荡无法显现。从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到具有优秀的方法的转变,也许是或早或晚必须考虑的事情。有良好方法的人一定事半功倍, 因为他不是木雕泥塑, 他既有美丽灵魂,又有高尚智性。
第四,为真正的美与和谐,我们要成全个性。
个性是生命存在的稳定性,当你的品质、知识、方法都从某个方面显示出个性时,我想,天鹅、翡翠甚至顽石,都会因此动心而翩然起舞!个性能把真理带入本质的宽广道路, 其中知的意志就不再与平庸妥协,它给自我受洗,生命涌现出喷泉般的生气。个性是生命意志的展现物,它系于一系列变化,它的特质让生命的魅力出现,自由用自己的本性揭示自身。
第五,真正需要去思考和铭刻于心的是生命的能量。
创造的本质究竟在何处?让我们聆听你的底蕴和力度。能量的测度可问一下你的效率。大学时期,能量的培育往往要比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学唱歌的人先要学会叫得响。如果叫得响都有困难,如何还能唱歌?唱歌,那就先是要能叫响,然后才有规则。天下的事情,总是先有语言,然后才有语法的。学习的一种本质,是电流的训练。能量训练就是要学会激发电流——一个专门的课题是串联在电流之中的一个电器。如果一个人的能量非常充足, 那么,写一本书,讲一门课,是一个连接导线和开关的问题。
第六,这时,学科前沿的问题凸显了。
任何一个富有满腔热情的人,都要从学科的后方大本营(里面装满了各种已被规范了的知识和结论)中走出来,进入到学科发展的前沿(也许那里很荒凉)。就是说,在凡人驻足不前的阵地上,英雄要在那里寻找到安居的福祉。与陈旧知识签订的卖身契从此撕裂,但挣断锁链的呼声却并不是要把知识颠倒。同样,这只不过仍是生命发展的命题:大地要结些果实,溪流、河岸都要聚集。风和日丽下,植物种子在发芽、生长,尽管它正以自己的方式,把与人生命相亲的一切,都重新解放,并使其臻于纯粹和谐的自圆之境。
第七,这时,反思要来缔造一个能够承受真理光辉的世界。
人们要赋予自身一个更完美的体魄。人已经化蛹为蝶,却仍然需要承受自己的自知之明。在美德的召唤下,天职要求的非常之少,只不过要人向自我敞开。一切需要弄明白的都应当变得清晰无误,就像人直接被置于阳光底下,任何阴晴圆缺都暴露无遗。这就是赤身与真理的交融,一切懦夫都绝无此般勇气。要把自己的一切丑陋盘剥殆尽,为的是迎接与真理的同住。夜深人静或朝阳初现时,存在者要把真理置入己身。要完成个体反思,自身就被置于批判之中。人人只要能够承受自己的自知之明,那就一定纯洁如明镜。激动与宁静融为一体时,一个新生命诞生了。
最后,这种试炼就让我们知道了自己是什么,因而谦虚和超越自我。
在有蔽之境中的“去蔽”业已完成,那么,我境和他境、他境和共境,就开始了稳靠相依。这时本质出现了:作品超越了古今,也超越了中西,也超越了大题材和小题材。像陈寅恪的作品,或者齐白石先生所画的虾,它们开启的都是一种真的存在,当人们相信他们所描绘的是一个真的世界时, 那就无所谓中西古今之分。超越是一种令人心服口服的圆满,不需要思量,就知道底蕴和境界到了,人回归自然并妥善保管住了自然的元气。技巧在这里已经毫无用处,因为在敞开的境地里,成都草堂与德国选帝侯的宫殿,都已不是主体。世界这时就世界化了:地球是圆的,我们只有一个人类,况且人类是要与真理亲近。
《朱孝远文集:学史之道》
作者:朱孝远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20518
出版时间:2019年10月
开本:32开
页数:436
定价:88元
目录
第一章 世界史的学习
第一节 略说入学
第二节 略说读书
第三节 略说历史
第四节 略说世界
第五节 略说世界史
第六节 略说教材
第七节 略说动态
第八节 略说习题
第九节 略说学习兴趣
第二章 学科的概念与分支
第一节 关于史料
第二节 关于时间
第三节 关于理论
第四节 关于比较
第五节 关于数字
第六节 关于政治史
第七节 关于社会史
第八节 关于心理史
第九节 关于新史学
第十节 关于全球文化
第三章 创作的一般性质
第一节 优秀学位论文的要求
第二节 研究的步骤
第三节 关于立论
第四节 关于课题设计
第五节 关于历史分析
第六节 关于历史综合
第七节 关于原因分析
第八节 关于历史逻辑
第四章 关于历史感
第一节 历史感与克服偏见
第二节 历史感与秩序
第三节 历史感与整体的把握
第四节 历史感与空间
第五节 历史感与文明
第五章 史学作品的风格
第一节 希腊人的诗
第二节 中世纪的神
第三节 马基雅维里的求善
第四节 兰克的求真
第五节 库恩的科学结构革命说
第六章 史学作品的感染力
第一节 心灵激动、碰撞的原因
第二节 主题的感染力
第三节 材料提炼与感染力
第四节 感染力与风格
第七章 史学作品的分析
第一节 小约翰·威尔斯的“1688年”
第二节 布瑞克教授的“1525年”
第三节 约翰·巴克勒的《西方社会史》
第四节 袁禾的舞蹈史
第五节 埃里克·吉尔伯特的《非洲史》
第六节 谢里尔·E. 马丁的《拉丁美洲史》
第七节 阅读霍布斯鲍姆:一个世纪的透视
附录:学史之道——兼论史家的“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