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通史》全三卷,祁志祥教授熔铸二十多年来在中国美学及其相关的古代文论、中国人学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积累,系统阐述先秦至明清时期的中国美学,建构了一部融儒、道、佛、玄及诗、文、书、画、音乐、园林美学史于一体的多声部复调美学通史。原价186元,现团购价42元包邮!
★ 平装16开,印刷清晰
★ 作者熔铸二十多年来在中国美学及其相关的古代文论、中国人学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积累
★ 全书视野恢宏,材料翔实;新见迭出,言之成理;史论互证,逻辑谨严;结构合理,详略得当
★ 具有鲜明的学术个性和重要的学术价值,可供中国美学、哲学、宗教、文学、书画、音乐、园林研究爱好者参考。
★ 一部融儒、道、佛、玄及诗、文、书、画、音乐、园林美学史于一体的多声部复调美学通史。
★ 祁志祥,文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曾获国家图书奖荣誉奖、晋版图书一等奖、华北图书优秀奖等。
《中国美学通史(第1卷-第3卷)》以美是普遍愉快及其对象、美学是感觉学为独特视角,以味美、心美、道美、文美互补为中国古代美学精神的运行轴心,以现实美和艺术美为考察对象,以哲学美学与文艺美学为抓手,按照中国美学的奠基期--先秦两汉、中国美学的突破期--魏晋南北朝、中国美学的发展期--隋唐宋金元、中国美学的综合期--明清这几个时期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祁志祥,男,1958年生,江苏大丰人,文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上海市美学学会副秘书长。全国大学人文研究会理事。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出版个人专著11部,发表论文200余篇。曾获国家图书奖荣誉奖、晋版图书一等奖、华北图书优秀奖等。
文艺理论代表作:《中国古代文学原理--一个表现主义民族文论体系的建构》(学林出版社1993)、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美学研究代表作:《美学关怀》(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中国美学的文化精神》(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中国美学原理》(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佛教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似花非花--佛教美学观》(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人学研究代表作:《中国人学史》(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中国现当代人学史》(学林出版社2006)、《国学人文读本》(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
《中国美学通史(第1卷-第3卷)》作者熔铸二十多年来在中国美学及其相关的古代文论、中国人学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积累。以美是普遍愉快及其对象、美学是感觉学为独特视角。以味美、心美、道美、文美互补为中国古代美学精神的运行轴心。以现实美和艺术美为考察对象。以哲学美学与文艺美学为抓手。在古今比照与平行兼顾中重新考量中国美学史,致力于在纵向打通中揭示中国美学思想史的不同分期和时代特征,在横向贯通中考察不同哲学派别和文艺门类美学理论的相互渗透和影响,建构了一部融儒、道、佛、玄及诗、文、书、画、音乐、园林美学史于一体的多声部复调美学通史。全书视野恢宏,材料翔实;新见迭出,言之成理;史论互证,逻辑谨严;结构合理,详略得当;首尾一贯。风格统一,具有鲜明的学术个性和重要的学术价值,足资中国美学、哲学、宗教、文学、书画、音乐、园林研究爱好者参考。
《中国美学通史》(全三卷)
作者: 祁志祥
出版年: 2008-12
定价: 186.00元
ISBN: 9787010075594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12月1日)
平装: 1500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商品尺寸: 24 x 17 x 6.6 cm
目录
《中国美学通史·第一卷》目录:
前言/1
绪论/1
一、中国古代普遍的美本质观/1
二、儒家美论/4
三、道家美论/6
四、佛家美论/9
五、中国古代的审美特征论/13
六、中国古代的审美方法论/14
第一编 先秦两汉:中国美学的奠基期
总论/18
第一章 儒家美学/20
概述/20
一、孔子:以"道"为美/22
二、孟子:"充实之谓美"/29
三、荀子:"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36
四、《尚书》:"作德日休"/42
五、左丘明的历史着作:"无害焉,故日美"/46
六、《周易》:"美在其中"/53
七、《礼记》:"礼乐返人道之正"/63
八、屈原的美学倾向:比德为美/68
第二章 道家美学
第三章 墨家美学
第四章 法家美学
第五章 佛教美学
第二编 魏晋南北朝:中国美学的突破期
总论
第一章 玄学美学
第二章 诗文美学
第三章 绘画美学
第四章 书法美学
第五章 园林美学
第六章 佛教美学
第七章 道教美学
《中国美学通史·第二卷》目录:
第三编 隋唐宋金元:中国美学的发展期
总论/2
第一章 儒家道德美学主潮/5
概述/5
一、李谔:"屏黜轻浮,遏止华伪"/5
二、王通:"文必济乎义"/8
三、孔颖达:合德、抒情、谐律/9
四、王勃:"文章宜于大者远者"/13
五、杨炯:"大矣哉,'文'之时义也"/14
六、骆宾王:"文章是立身歧路耳"/15
七、陈子昂:"文章小能,何足观者"/16
八、元结:诗文以"雅正"为尚/18
九、白居易:"风雅比兴外,未尝着空文"/19
十、元稹:"不为虚文"/22
十一、韩愈:"修其辞以明其道"/23
十二、李翱:重道而不废文/32
十三、皇甫浞:"文奇而理正"/33
十四、柳宗元:以道为文,反对唯形式美/34
十五、宋初古文家美学:"文章为道之鉴"/36
十六、欧阳修:"道胜者文不难自至"/40
十七、邵雍:"名教之乐"与"观物以理"/47
十八、周敦颐:"君子以道充为贵"/50
第二章 形式诗学
第三章 适意诗学
第四章 绘画美学
第五章 书法美学
第六章 园林美学
第七章 音乐美学
第八章 佛教美学
第九章 道教美学
《中国美学通史·第三卷》目录:
第四编 明清:中国美学的综合期
总论/2
第一章 诗文美学/4
概述/4
一、宋濂:"以道为文"、"气充文昌"/6
二、王守仁:"志道游艺"、美向心求/11
三、李梦阳及前七子:"以我之情,尺寸古法"/14
四、谢榛及后七子:"情景"论和"格调"说/20
五、唐顺之及唐宋派:"法度"、"神明"与"六艺之旨"/28
六、徐渭:诗尚"自得"之"真情"/32
七、李贽:"以自然之为美"/34
八、焦竑:"脱弃陈骸,自标灵采"/38
九、屠隆:"诗之万品,要之乎适"/40
十、袁宏道及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43
十一、竞陵派:唯情论与"活物"说/50
十二、黄宗羲:"情至"为"至文"/56
十三、顾炎武:"读经"、"明道"、"知音"/61
十四、王夫之:"现量"美和"情景"论/66
十五、叶燮:论美及"物我相合而为诗"/78
十六、刘大樾:"文气"说与"文法"论/86
十七、姚鼐:论文章之"美"的构成要素与风格类别/90
十八、袁枚:尚"情"着"我"、尊"才"崇"识",不主一格/93
第二章 小说美学
第三章 词论美学
第四章 戏曲美学
第五章 音乐美学
第六章 绘画美学
第七章 书法美学
第八章 园林美淡定
第九章 佛教美学
第十章 道教美学
第五编 近代至"五四":中国美学的借鉴期
总论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