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与丝绸之路》中国考古学会张乃翥教授编著,系统、深入研究洛阳与丝绸之路关系的学术研究成果。本书除了文字论述外,还包含有388幅插图,使人对洛阳与丝绸之路的文明纽带关系有一种更为直观的认识。原价88元,现团购价29元包邮!
★ 平装16开,黑白图文
★ 全书配图388幅
★ 是系统、深入研究洛阳与丝绸之路关系的学术研究成果
★ 张乃翥,中国考古学会会员。1984年至今于龙门石窟研究院从事文物研究工作,20余年来在海内外发表学术文章90余篇。
★ 张成渝,理学博士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世界遗产的价值认定,世界遗产保护,文化遗产展示。
友情提示:书顶切口有划线或盖章,是装包时的记录,介意的读者慎拍!
洛阳作为当时世界的国际大都会以海纳百川之胸襟接纳八方游客。贸易的发展使许多异域商人常驻洛阳。北魏时期,由于国力强盛,确保了通向西域的交通道路,来自西域的商人骤然激增。他们往来于西域与洛阳之间,不断将西域商品带到洛阳进行交易,又将交换来的中国商品从洛阳带回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不仅促进了中西双方间物质方面的互通,而且促进了中西间文化的交流。中外风俗习惯、服用器物相互渗透,胡乐、胡舞盛行中原。中西文化交流的最高成果莫过于宗教的交流。
作为一项历史文化遗产,丝绸之路以其充满隽永魅力和神奇色彩而具有无限认知意义的信息内涵,业已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以理性解读方式揭示这一历史遗产的文化内涵及其资源价值,自然应该成为学术阶层人文研究的一个不该遗落的课题。
学术研究表明,古代“丝绸之路”上遗留至今的全部历史踪迹,无一不传达着当时人类寻求生活资源补偿的愿望与动机——不管风霜暑寒民间东来西去匆匆身影的前赴后继,无论万里征途官方驼乘马載累累辎重的抛荒与转徙——所有这一切,都反映着那些遥远年代东西方人民从事人文交流动力的强大与行为的执着。
2005年岁末,笔者《龙门石窟与西域文明》一书交付出版,继之遂有盘点旧忆、撮掇新题的设想。忆及此前,修学于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的女儿来信告诉我,来自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信息表明,中国与中亚有关国家正在酝酿、筹备跨地区联合将"丝绸之路"申报为世界遗产。女儿随信建议我,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洛阳,其与丝绸之路相关的文化史资料,正有必要通过系统梳理公诸学界,以期为这一国际文化盛事奉献一例带有个案意义的价值成果。之后,女儿寄来她近年收集的一组带有遗产学例案研究的笔记资料,提醒我尽快进行整体素材的董厘和理性意义的探索,以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将其转换成一种正式出版的学术报告。
张乃翥,男,汉族,河南省洛阳市人。1946年生,1981年洛阳大学中文系毕业。副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会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员,中国唐史学会会员,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1984年至今于龙门石窟研究院从事文物研究工作。20余年来在海内外发表学术文章90余篇,曾应邀赴新加坡、韩国、意大利、奥地利、俄罗斯进行学术交流。
历年出版学术著作有:
1.《洛阳出土历代墓志辑绳》(与他人合着),1991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2.《龙门佛教造像》,1998年由台湾艺术家出版社出版。
3.《龙门石窟与西域文明》,2006年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4.《洛阳与丝绸之路》,2009年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
张成渝,理学博士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世界遗产的价值认定,世界遗产保护,文化遗产展示。
此外,由于唐代洛阳城内居住着大量的波斯、粟特等中亚侨民,所以洛阳地区多有西域胡人设立的宗教祠庙。据韦述《两京新记》和《元河南志》卷一记载,唐代洛阳城内修善坊有景教教堂"波斯胡寺".立德坊、会节坊及南市西坊并建有"袄祠"。
不仅如此,这一幢记文献中披露的"大秦寺"事迹,一方面直接透露了唐代东都建有景教寺院的历史。同时更与历史资料中记载"南市"一带建有"袄祠"②。这类西域宗教场所的情形,共同反映了洛阳胡人聚居地带,流淌着胡人部落传统文化生态遗风的事实。中古洛阳域外人文行事的丛仍与斑斓,此次新出景教石刻可以折射一管之绚丽!
此外,审察这一石刻文物的形态构成,可知这一景教遗物在外在器物形制和内在意识形态上都有摹仿佛教文化的迹象。例如,这种八面棱柱的经幢结体,即直接仿照了唐代佛教陀罗尼经幢的形制特点。而刊经上端除了"十字架"图徽明显带有西方基督教装饰理念外,其对称两侧的飞翔天神的刻画,并非沿袭景教旧邦习习常见的带翼"天使"的模样。其曲折婀娜的身躯及身后腰间凌空飘逸的披帛、裙下流荡的祥云,将这类画面人物刻画得与佛教造像中的"飞天"极其地接近。
又从图象细部结构审察,以十字架为对称中心的两组天神形象,其头部造型又有着冠与蓄发两种类型可以区别。而其中着冠的一组,从其面貌刻画上观察,明显具有男性人物的气质。如将其与另一组对比考察,则后者明显具有女性的风韵。这似乎隐含着当时东来景教兼有阴阳二元崇拜的信条。至于经文中言及大秦国"那萨罗城"、"和明宫"、"宝法云座"及"阿罗诃(上帝)"、"弥施诃(基督)"诸中古胡语词汇,正有待学界方家通识梳理其西域名实之掌故。
其次,经文开首"清净阿罗诃,清净大威力……"等等带有唱诗意味的"祝"词,从文体章法角度透露出东来景教效仿佛经"偈语"及"梵呗"功课的痕迹。
《洛阳与丝绸之路》
原价:88.00元
作者:张乃翥,张成渝
出版社: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8-01
ISBN:9787501340736
字数:280000
页码:41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280kg
目录
一 引言
二 上古时代中外社会交往的历史回顾
1.早期中国丝绸流播西域的文化遗迹及其史献记载
2.三代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3.西汉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3-1.历史文献有关西汉时期中外交流的记事
3-2.文物遗迹有关西汉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信息
4.东汉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4-1.历史文献有关东汉时期中外交流的记事
4-2.东汉时代西域来华的佛教高僧
4-3.文物遗迹有关东汉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信息
4-3-1.西域本土出土文物与东汉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4-3-2.中原出土文物与东汉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三 魏晋南北朝历史遗产中洛阳丝绸之路史料钩沉
1.曹魏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1-1.历史文献与曹魏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1-2.文化遗迹与曹魏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2.西晋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2-1.历史文献与西晋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2-2.中国佛教典籍中的晋代来华僧人
2-3.文化遗迹与西晋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3.北魏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3-1.历史文献与北魏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3-2.宗教典籍与北魏中外佛教往来
3-3.文化遗迹与北魏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4.北齐、北周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4-1.历史文献与北朝晚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4-2.北朝晚期中外文化交流与文物遗迹的透视
四 隋唐时代历史遗产中洛阳丝绸之路史料钩沉
1.杨隋时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1-1.历史文献与隋代中外文化交流
1-2.考古遗迹所反映的隋代中外文化交流
1-3.隋代中西交通史上一个典型案例的研究
2.李唐、武周时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2-1.历史典籍中的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叙事
2-1-1.国史文献中的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史料
2-1-1-1.古代史家笔下的西戎记事_
2-1-1-2.从洛阳到长安--两京道上的旧事
2-1-1-3.唐代西域动、植物及其利用的东传
2-1-2.佛教典籍等古代文献中的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史料
2-1-2-1.洛阳僧人玄奘的西域求法
2-1-2-2.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载记的洛阳赴印僧人
2-1-2-3.《宋高僧传》记载的中外游方僧人
2-1-2-4.洛阳人王玄策经由"尼婆罗道"通使西域之梗概
2-2.考古遗迹所反映的唐代中外文化交流
2-2-1.王玄策历史遗迹的考古发现
2-2-1-1.西藏吉隆阿瓦呷英山口王玄策《大唐天竺使出铭》发现
2-2-1-2.唐蕃古道上炳灵寺石窟中的王玄策纪行遗迹
2-2-1-3.王玄策与龙门石窟佛教艺术
2-2-2.赴印高僧玄照在龙门的造像
2-2-3.中原文物遗存中的神奇动物美术造型
2-2-4.赫拉克利斯(Heracles)美术造型在洛阳
2-2-5.武则天"转轮王"政教史迹透视的女皇西域情结
2-2-5-1.武则天推行"转轮王"信仰的政教史迹
2-2-5-2.武则天与龙门石窟大卢舍那像龛的大像崇拜
2-2-5-3.龙门"阿育王"造像与武则天推动的转轮王信仰
……
五 视象世界里的龙门石窟--一座艺术遗产所折射的中外文化交流的信息
六 意识形态视野下中古洛阳社会各界的外来精神蕴际
七 资源流动的启迪--以人类意识审视一项跨地域文化遗产的永恒价值
后记
感谢与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