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发、魏建两位教授主编的《现代中国文学通鉴(全三卷)》,被同行们赞誉为文学史著领域里的"金砖三卷"。该著以200万字的篇幅,囊括了从1900到2010年中国文学发展的主要景观,梳理出一条线索分明的史的理路,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文学史观。原价280元,现团购价78元包邮!
★ 平装16开,200万字。被同行们赞誉为文学史著领域里的"金砖三卷"。
★ 全景观的文学史。这种全景观的文学史应似现代中国"56个民族是一家"的大文学史。这里所说的"通鉴",即通史也,就是具有反思意义和借鉴价值的现代中国文学通史,并非指一种严格规范的史书体例。
★ 以人为本位的文学。用人的文学作为核心理念可在人性、人情、人道、人意的互通性上把现代中国的所有样态的文学都内在地联缀起来,构成现代中国文学史的总体系统。
★ 呈现历史的逻辑。依据新文学或现代型文学在百年进程中演化所呈现的历史的逻辑的三大层次,划分三个历史区段。它几乎把传统的近代、现代、当代三种文学史书写范畴囊括无余,几乎所有现代文学史著无法企及的。
★ 内容涉猎广泛,它不仅有传统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而且包容了电影、网络等一向未曾入史的样式和品类。
《现代中国文学通鉴》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学史书写体例,而且与新的体例相符,还展现了一种创新的文学史观念,是现代文学史方面一个新的贡献。
——山东大学孔范今
作家的代表作很重要,有很长久的魅力,把文学史作为教科书的一部分,可以像黄伯荣、廖序东编写《现代汉语》一样,在原版基础上进行不断的修改,不建议总是从头编写。
——青岛大学冯光廉
现代文学研究已近百年了,目前很多著名文学史家都在出版新的中国文学史,其中有对很多观点的新的阐释和新的反思。这也许是整个现代文学研究的新的拐点。在这种大背景下,《现代中国文学通鉴》非常值得关注。
——山东师范大学王万森
《现代中国文学通鉴》坚持多样性与经典化原则,较好地完成了文学史编写的"加减法".《通鉴》有着经典化或"减法"的标准:首先,要有一个文学标准。这就是内涵的丰富性、实质的创造性、时空的跨越性、可读的无限性以及强烈的审美性。其次,要有一个历史标准,具有吴炫先生所说的"穿越思维",毅然抛弃那些三流的、不入流的作品,而不必把这类东西留给后世。第三,要有一个世界标准,注意到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许多作品都只是"过渡时代"的产物,应与同时代的世界文学进行比较,而绝不能轻易自许为"八部经典"等。
——曲阜师范大学李钧
《现代中国文学通鉴》立意行文故然与时俱进、别出心裁,但底子里却沉潜着一个启蒙时代的流风遗韵。不过,与之前的各种现代文学史实践不同的是,《通鉴》试图弥合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启蒙范式与革命范式之间的断裂与对抗,并在相互异别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兼容并包的"新"启蒙史观。它试图以一种"启蒙的永恒复归"之精神,重新赋予"重写文学史"运动以历史动力,从同一性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拯救出差异性的"现代"、"中国"、"文学"及其"历史",在已经意识形态化了的"重写文学史"主流之外,完成现代文学史的重写。
——青岛大学韩琛
研究古代中国文学就是在研究古代中国文化,探索古代中国文学向现代转换也是探索古代中国文化向现代转换。所谓古代文学形态的转换,即要探索古代文学作为一个结构整体是何时在何背景下开始解体的,有哪些重要的结构因素因时势而被淘汰,有哪些结构因素经过调整或更新而与现代文学结构发生了对接并发生转变,还有哪些古代文学结构因素仍具有生命力而直接被现代中国文学结构所吸纳,成为现代中国文学总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子系统;在古代中国文学形态向现代中国文学形态的转换过程中,是哪些内外机制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呈现出何种特殊规律……上述问题是《现代中国文学通鉴(1900-2010)》笔者朱德发、魏建力图探讨与解决的。
魏建教授,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首批齐鲁文化英才;教育部第二届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重点教材《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专家组成员。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负责人,山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国际郭沫若研究会首届执行会长,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等。担任香港浸会大学《人文中国学报》隐名评审专家,担任《郭沫若研究年鉴》、《东西文化交流研究》、《现代中国文学与文化》、《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等连续出版物的编委,被聘为四川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郭沫若研究中心学术委员。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省级教学奖8项,获得省社科一等奖等省内外科研成果奖15项。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项目多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郭沫若文学佚作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举行的第一次世界郭沫若学术大会上获得"杰出研究奖".应邀到国内外一些高校和论坛讲学或发表学术演讲,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馆、台湾中国文化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澳门大学、韩国又石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日本九州大学、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等。
朱德发教授,博士生导师。1934年11月25日生,山东省蓬莱市人。1964年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分配到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至今。研究方向为"20世纪中国文学流派与思潮",尤以五四文学、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关系、现代中国文学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见长。曾任山东师范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山东省重点学科建设(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带头人和负责人。曾任南京大学、苏州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现任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会长、山东省茅盾研究会会长、山东省华夏文化促进会副会长等。新时期以来,承担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和山东省社会科学规项目9个,出版独著、合著、主编著作32部,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国家级、省部级教学优秀成果奖一、二等奖5项,获国家教育部、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优秀成果奖22项。1988年和1996年两次被评为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03年荣获国家教育部"中国首届百名高校教学名师"称号。
《现代中国文学通鉴(1900-2010)(上中下卷)》所叙述的现代中国文学史,是包括两岸三地和相关少数民族的大文学史;所采用的评判尺度也是两岸三地和相关少数民族都能接受的人道主义为原则和真、善、美的价值评估体系。《现代中国文学通鉴(1900-2010)(套装上中下卷)》的写作结构是由内外两大历史叙述线索组成:一是以人的文学作为核心理念贯穿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内在线索;二是由多元一体文学结构所呈现的外在线索。即现代中国形成的政治文化、新潮文化、传统文化、消费文化等文化系统与现代中国不同形态文学的横向联系,以及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展现。依据以上历史叙述线索,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200万字。上卷从1900年到1929年,是现代中国多元一体文学结构的形成期;中卷从1930年到1976年,是现代中国多元一体文学结构的演化期;下卷从1977年到2010年,是现代中国多元一体文学结构的拓展期。为解决文学史叙述在历史与逻辑、高度与深度、理性归纳与感性呈现的矛盾,《现代中国文学通鉴(1900-2010)(套装上中下卷)》追求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史识与史料相结合,"文学态势总览"与"文学个案解读"相结合。
《现代中国文学通鉴》全三卷
原价:280元
作者:朱德发 魏建
出版社:人民
出版日期:2012-04-01
ISBN:9787010105734
页码:199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3.124kg
目录
绪论 世界化与中国文学
一、古代中国文学向现代中国文学转换
二、建构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的设想
上卷 多元一体文学结构的形成(1900-1929)
第一章 多元文化语境并存与文学观念转变
第一节 新潮文化影响下的文学观念变革
第二节 政治文化影响与文学的泛政治化观念
第三节 新民文学观·人的文学观·革命文学观相互并存
第四节 传统文学延续与古典文学观念的调整
第五节 消费文化兴盛与消遣文学观的活跃
第六节 翻译文学对文学观念转变的影响
第七节 文学由精英向大众转型及平民文学观的生成
第二章 政治文化渗染的文学形态
文学态势总览
第一节 政治文化与现代中国文学结缘
第二节 从政治小说到革命小说
第三节 从爱国诗章到普罗诗歌
第四节 从政论散文到战斗杂文
第五节 从"梨园革命军"到政治话剧
文学个案解读
第六节 梁启超其人其文
第七节 谭嗣同其人其文
第八节 黄遵宪其人其诗
第九节 陈天华其人其文
第十节 柳亚子其人其诗
第十一节 陈独秀其人其文
第十二节 李大钊其人其文
……
第三章 新潮文化渗染的文学形态
第四章 传统文化渗染的文学形态
第五章 消费文化渗染的文学形态
中卷 多元一体文学结构的演化(1930-1976)
第六章 多元文化语境趋同与文学观念归一
第七章 政治文化渗染的文学形态
第八章 新潮文化渗染的文学形态
第九章 传统文化渗染的文学形态
第十章 消费文化渗染的文学形态
下卷 多元一体文学结构的拓展(1977-2010)
第十一章 文化语境多元化与文学观念开放化
第十二章 政治文化渗染的文学形态
第十三章 新潮文化渗染的文学形态
第十四章 传统文化渗染的文学形态
第十五章 消费文化渗染的文学形态
后记 书写的构想与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