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部《中国分体文学学史》全12册,分诗学卷、词学卷、散文学卷、小说学卷、戏剧学卷5种,从“学”与“术”两个角度分别论述中国各体文学特色与演变。
本套书是一部分别论述中国各体文学学演变与特色的多卷本专著。对中国古代认知文学,研究文学的历史作一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各卷自成体系,同时与其他各文体相呼应,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的理解,使读者更准确地把握中华民族的文学精神,在文学研究史上具有明显的开创性和重要的学术价值。
★16开平装,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首部以时间为顺序、以文学体裁为研究主题的文学学史专著
★国家出版基金扶持项目和教*部重大科研项目
★每一分册在对应领域的研究都处于国家领先地位
★单册作者皆是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专家教授
★条理清晰,文字顺畅,使学生易记易懂,便于把握中国分体文学发展得脉络轨迹,十分适合其高校教材的定位
《词学卷》
全书从词学的古典与现代、倚声之源流与体制等角度,论述了词这一文学体裁的发生、发展史,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在该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家领先地位的。作为国家出版基金扶持项目和教育部重大科研项目。
《散文学卷》
本书在前人所论“散文学”基础之上,初次对散文学及其内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思考,指出:散文学是各体文学学的一个分支,它以散文及其批评作品、作者以及事件为直接对象,以散文及其研究、批评、思想、观念的存在状态、历史接受、体用认识、体式发展、法则探索、发展与影响几个方面为基本内容,而以散文精神、观念和思想作为核心任务和目标。这是中国散文学史的研究基础,它对于其他各文体学和文体学史的研究也有启发意义。
《诗学卷》
本书分为言志诗学;缘情诗学;尚意诗学;格调神韵诗学;诗学的近代化走向五编,主要内容包括:诸子时代的《诗》论;儒家诗学思想的隆兴等。
《戏剧学卷》
本书内容包括戏曲的产生、形成与发展,各种戏曲剧种、表演形式的传承演变,戏曲理论的评析,名家名剧的介绍等。特别是分析了戏剧史上元杂剧勃兴、明清传奇繁荣的特殊历史人文背景,给读者以有益的启迪。
《小说学卷》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先唐“小说”与小说学;唐代小说学;宋元小说学;明代小说学的基础观念;小说评点之萌兴及其衍流;“四大奇书”的文本阐释等。
彭玉平,江苏溧阳人,文学博士,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中华文史论丛》等刊物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诗文评的体性》、《人间词话疏证》、《中国各体文学学史·词学卷》著作多部,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多次。研究专业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向为古代诗文与诗文批评,侧重词学研究。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罗书华,1965年生,江西泰和人,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副教授,供职于中国文学批评史教研室。1991年南京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1998年北京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后,来到复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出站后留任于中国文学批评史教研室。主要研究兴趣是红楼梦研究、文学批评史。
周兴陆,1971年生于安徽合肥,中共党员。1997年7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00年7月,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中国文学批评史方向博士研究生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刘明今,四川大邑人。1944年10月25日生于四川重庆。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上海昆剧团编剧,编有《沧江曲》《春花的婚礼》《雷州盗》《东渡记》《牡丹亭》《白蛇后传》《洛神赋》等昆剧剧本(已上演或刊行)。
谭帆,1959年出生,江苏常熟人。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专攻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戏曲史和中国小说史。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
王冉冉,1971年出生,文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是中国古代文学,明清小说。论著有《奇情聊斋》《史记讲读》《唐宋散文选修读本》《中文自学指导》等。
李军均,湖北天门人,1994年考入湖北大学中文系就读本科,1998年9月攻读湖北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师从欧阳代发教授研治中国古代小说。2001年9月考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方向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师从谭帆教授,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学批评。已发表学术论文《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庄子>文化探迹》、《<水浒传>酒后诗的文化解析》、《“传奇”小说学考》、《宋代小说思想三题》等十多篇,著《红楼服饰》一书(已出版大陆简体字版(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2月)和台湾繁体字版(时报出版社2004年6月))、《传奇小说文体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珠吟玉韵——诗词曲比较审美》(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合著)。
《中国分体文学学史:词学卷(共2册)》
作者:彭玉平
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4059275
出版时间:2013-06
开本:16开
页数:532
定价:85.00
目录
绪论 词学的古典与现代——词学学科体系与学术源流
第一节 前古典形态的词学
第二节 古典形态的词学
第三节 现代形态的词学
第四节 余论
第一章 倚声之源流与体制
第一节 倚声之源流
第二节 倚声与拍眼
第三节 配乐制腔与声党融字
第四节 倚声与制曲缀词
第五节 结语
第二章 诗馀与词体特征
第一节 从“乐府之馀”到“诗馀”
第二节 诗馀之“诗”与词的起源
第三节 诗馀之“馀”与词体的价值判断
第四节 从体制之“馀”到音乐之“馀”
第五节 结语
第三章 杜诗变调与词体内质——以《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三首为考察中心
第一节 引言:杜甫与词体——一个被忽略的话题
第二节 杜甫《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三首中的词体神理
第三节 杜甫的“中唐”角色及“与古人为敌”的创作宗旨
第四节 杜诗在词史上留下的痕迹
第四章 《花间集序》与清艳词风
第一节 “花间”的命名及阐释中的纠葛
第二节 《花间集序》与《花间集》之关系
第三节 清艳词风的社会环境与时代背景
第五章 音情之悲与词体之尊——李清照《词论》新探
第一节 《词论》撰述时间与词学渊源略辨
第二节 词史意识与尊体观念
第三节 悲音悲情与词的审美内涵
第四节 “故实”与词的富贵态
第五节 批评理念和批评方式的新变
第六节 余论:女性文学与文学批评的困境
第六章 唐宋语境中的“以诗为词”
第一节 亦诗亦词:从体式借鉴到体性传承
第二节 亦破亦尊:词体的本色与非本色
第三节 诗人句法:情感力度与“壮观”词风
第四节 古风男声:声调高逸与当世女音的悖论
第五节 结语
第七章 词之“哀感顽艳”说
第一节 “哀感顽艳”的原始语境与魏晋哀艳文风
第二节 悲音悲情与词的情感内质
第三节 清代词学中的“哀感顽艳”之说
第四节 哀感顽艳与潜气内转之关系
第五节 结语:
第八章 词之“尽头艳语”说
第一节 “尽头艳语”的理论渊源及基本内涵
第二节 “尽头艳语”的深层内涵
第三节 “尽头艳语”论的发展源流与接受背景
第四节 结语
第九章 词之“潜气内转”说
第一节 “潜气内转”的声乐溯源:从喉啭长吟到词曲唱法
第二节 潜气内转与长调之笔法
第三节 钩勒、静字与长调结构之浑成
第四节 潜气内转:从书法、骈文批评到词学范畴
第五节 结语
第十章 《草堂诗馀》与明代词学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明代《草堂诗馀》接受之特色
第三节 明代《草堂诗馀》之评点各家
第四节 结语
第十一章 清代词学中的《诗》学话语
第一节 《诗》学话语对清代词学的初步介入
第二节 《诗》学话语与清代词学的深层构建
第三节 余论:清代词学与经学之关系
第十二章 端木土采之词学思想
第一节 端木土采的《碧瀣词》
第二节 端木土采的词学渊源
第三节 端木土采词学观念
第四节 端木土采对晚清词坛的影响
第五节 《宋词赏心录》与晚清“重拙大”词学思想溯源
第十三章 陈廷焯之词学思想
第一节 前期词学思想与后期渊源
第二节 沉郁顿挫词说之解析
第三节 词史意识与正变观念
第四节 选本编纂与词学观念
第五节 选本批评与词学观念
第十四章 沈曾植之词学思想
第一节 引言:《菌阁琐谈》的原著与重编
第二节 从香弱到险丽:游离在尊体与破体之间
第三节 词的声情相应与文体演变
第四节 与王国维词学渊源的汇合与分途
第五节 结语:传统意味与现代指向
第十五章 朱祖谋与晚清和民国时期的梦窗词风
第一节 梦窗词的校勘及朱祖谋的词籍校勘之学
第二节 梦窗词集笺释:从朱祖谋到刘永济
第三节 从心追到手摹:梦窗词与晚近词风
第四节 清代学术视野中的清真词与梦窗词
第五节 热潮中的冷思:旧词学的结穴与新词学的启蒙
第十六章 词选经典:《宋词三百首》
第一节 编选背景
第二节 编选过程及选本特色
第三节 流传与影响
第十七章 “纤”与况周颐之词学理论
第一节 引言:“纤”与词体本色
第二节 词学史上的“纤”范畴
第三节 况周颐词论中的“纤”
第四节 “纤”与雅正
第五节 余论
第十八章 《人间词话》:文本的增删
第一节 从手稿本到时报本:王国维生前的三次删订
第二节 从赵万里到佛雏:词学界的七次增补
第三节 删改与增补:一场力量并不均衡的拉锯战
第十九章 王国维的境界说及其范畴体系
第一节 王国维的生平与学术
第二节 “人间词话”之“人间”释义
第三节 王国维的词学范畴及其范畴体系
第二十章 叶恭绰的清词研究与新体乐歌之观念
第一节 叶恭绰的词学渊源
第二节 清词文献的编纂:从《广箧中词》到《全清词钞》
第三节 通变观念之下的清代词史与词派
第四节 新体乐歌:新文学与新音乐的互激
第五节 余论
第二十一章 詹安泰之词学思想
第一节 詹安泰的词集校勘与笺注之学
第二节 以体制、作法、精神构建新的词学理论体系
第三节 立足文本、注重新变的词史研究
第四节 余论
第二十二章 唐圭璋与晚清民国词学的源流和谱系
第一节 唐圭璋的学术史视野与晚清民国词学
第二节 端木垛、陈廷焯与晚清民国的词学源流
第三节 朱祖谋与晚清民国的词学谱系
第四节 王国维与晚清民国词学的潜流
第五节 唐圭璋对晚清民国词人的散点透视
第六节 结语
第二十三章 邱世友之词学研究
第一节 古典词论的历史与体系
第二节 学术史意识与时代审美思潮
第三节 传统方法与现代视野
第四节 余论
第二十四章 晚清民国的词体观念
第一节 盘桓在新旧与真妄之间:晚清词体观念的诗学背景
第二节 以词为诗与以诗统词
第三节 耆旧新声:宋词旧唱与新体乐歌
第四节 声文合一:值得期待的词体发展前景
主要参考文献
本书各章发表情况一览
后记
《中国分体文学学史:散文学卷(共2册)》
作者:罗书华
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4059404
出版时间:2013-08
开本:16开
页数:665
定价:99.00
目录
前言
绪论:散文与散文学
第一节 散文的概念
第二节 散文的实际
第三节 散文的质性
第四节 散文的边界
第五节 散文学的内涵
第一章 孔子:文学未分时期的散文学
第一节 文的大纛
第二节 编经纂史
第三节 授徒传弟子
第四节 行在文先
第二章 司马迁:文学欲分时期的散文学
第一节 文章重于生命
第二节 实录的确立
第三节 由事到人
第四节 自我的投入
第五节 汉语文典范
第三章 萧统:文笔之分中的散文学
第一节 各家的理解
第二节 沉思翰藻之外
第三节 娱悦的追求
第四节 时代的合谋
第四章 刘勰:文笔统观中的散文学
第一节 弹性散文观的确立
第二节 接近肌体的散文学
第三节 儒家文学理论的成形
第四节 名史选论的方法
第五节 圆融不执的精神
第六节 博大的体系
第五章 刘知畿:文史有别的散文学
第一节 史论与文论
第二节 区分文史
第三节 言语与真实
第四节 简要为主
第五节 崇古与履新
第六章 韩柳:新古文的兴起
第一节 “古文”的兴起
第二节 新的道理
第三节 道回归文
第四节 气情的加入
第五节 文体的创造
第七章 欧阳修:散文学史的中点
第一节 以韩愈为起点
第二节 真正的文士
第三节 文与道俱
第四节 道充言至
第五节 六一风神
第六节 散文学史的中点
第八章 苏轼:文艺散文学的倾斜
第一节 应物与寓物
第二节 文艺的倾斜
第三节 无意与无思
第四节 新型的文人
第九章 吕祖谦:从文道到意法
第一节 标准的树立
第二节 评点的范本
第三节 意的确立
第四节 法的揭示
第五节 力的感悟
附:楼昉、真德秀和谢枋得
第十章 朱熹:理学立场的散文学
第一节 道的延伸与集成
第二节 文道关系的新理解
第三节 从本体论到创作接受论
第十一章 宋濂:明代散文学的开端
第一节 儒者的立场
第二节 文人的根基
第三节 文道的中和
第四节 恰当的开端
第十二章 李何七子:道理的动摇
第一节 李何七子复古说
第二节 作为反对力量的七子
第三节 李何七子文论的内核
第四节 意义和局限
第十三章 归唐王茅:文统的承继与挪移
第一节 从秦汉到唐宋
第二节 道:从神圣到庸常
第三节 从法度到本色
第四节 文统的完成
第五节 文格的位移
第十四章 三袁:性灵的突出
第一节 复古的反动
第二节 格套与性灵
第三节 山水散文的推进
第十五章 方苞:文道模式的转换
第一节 “义法”说的提出
第二节 “义法”名目辨析
第三节 “义”:道的转换
第四节 “法”:文的深入
第五节 “义法”:重心的偏移
第六节 “雅洁”:“义法”的审美延伸
第七节 “义法”说的局限
第十六章 刘大槐:走向审美之境
第一节 文道重心的偏移
第二节 从法到神气音节
第三节 多元的审美追求
第四节 鲜明的自我印记
第十七章 姚鼐:古典散文学的完成
第一节 神气音节的延伸
第二节 义理与考据的加入
第三节 阴阳刚柔:审美模型的建构
第四节 《古文辞类纂》及其意义
第十八章 梁启超:道外之道文外文
第一节 文界风云的背景
第二节 新文体的兴起
第三节 在道与义之外
第四节 新文体大手笔
第五节 在散文学的轨辙上
第十九章 林纾:传统散文学的绝晌
第一节 最后的守夜人
第二节 道理与情性
第三节 意境、情韵与神味
第四节 洋稗的力量
参考与引用书目
本书抽发论文简目
后记
《中国分体文学学史:诗学卷(共3册)》
作者:周兴陆
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4058971
出版时间:2013-06
开本:16开
页数:共3册
定价:148.00
目录
导论:传统诗学演化的内在动力
第一编言志诗学
第一章诸子时代的《诗》论
第一节“诗言志”:诗论滥觞的主体性指向
第二节孔子仁学中的《诗》论
第三节从“赋诗言志”到“以意逆志”
第四节老、庄道论的诗学启悟
第二章儒家诗学思想的隆兴
第一节早期乐论中的诗学思想
第二节上古采诗制度的诗学意义
第三节汉代《诗》论与儒家诗学的确立
第四节儒家诗学观向“屈骚”评价的渗透
第二编缘情诗学
第一章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与诗学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文化生活中的诗
第二节魏晋玄学与山水诗审美意识的觉醒
第二章走向自觉和独立的诗论
第一节从汉魏思想到陆机的“诗缘情”
第二节诗歌音律美的理论探索
第三节诗歌批评中历史意识的萌发
第三章钟嵘《诗品》和魏晋南北朝诗学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的诗论、诗集和诗选
第二节钟嵘及其《诗品》
第三节钟嵘《诗品》的基本理论
第四节魏晋南北朝诗歌别集的编撰和评注
第五节魏晋南北朝诗歌总集的编撰
第四章初盛唐的士风与诗学
第一节初唐宫廷诗苑与律体的定型
第二节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的重倡
第五章缘情诗歌经验的理论提升
第一节王昌龄的《诗格》
第二节殷瑶的《河岳英灵集》
……
《中国分体文学学史:戏剧学卷(共3册)》
作者:刘明今
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4058018
出版时间:2013-06
开本:16开
页数:876
定价:135.00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早期戏剧文化诸传统及种种戏剧观念的形成与影响
第一节 俳优传统及戏谑、扮演、讽谏观念
第二节 乐舞百戏传统及形容展示、伎艺、淫侈观念
第三节 说话传统与叙事、寓言、敷演观念
第四节 曲唱传统与以曲为剧观念
第五节 仪式传统及民俗、高台教化观念
第二章 元前史家、杂学家、艺文家对戏剧现象的审视
第一节 史家的褒与贬
第二节 杂学家的记载与考索
第三节 艺文家的评赏
第三章 元至明初的北杂剧学
第一节 元代北杂剧学产生的契机
第二节 胡、杨、陶、夏诸家戏剧观念的演进
第三节 曲律学的奠基之作――《中原音韵》
第四节 戏剧学的奠基之作――《录鬼簿》
第五节 明初北杂剧学的推进
第四章 弘、正、嘉、隆时期戏剧批评风尚的形成
第一节 诗文家曲话之兴
第二节 南曲声律的改进与探索
第三节 徐渭《南词叙录》
第五章 万历时期戏剧创作、品评之学
第一节 关于文辞家剧作的评论
第二节 文人传奇形成过程中的声韵格律问题
第三节 沈?《南曲全谱》的制订
第四节 汤显祖戏剧创作思想与汤、沈之争
第五节 王骥德《曲律》――文人传奇创作规范的制定
第六节 吕天成《曲品》――戏剧文学品评角度的确立
第六章 明代戏剧史学与文献学
第一节 戏剧史学的发展
第二节 戏剧文本的著录与选辑修订
第七章 明代戏剧文本的评点
第一节 戏剧文本评点之兴
第二节 《西厢记》评点
第三节 《琵琶记》评点
第四节 “四梦”评点
第五节 一般戏剧文本评点的不同取向
第六节 明代戏剧评点的盛衰演化
第八章 晚明剧论新思潮
第一节 戏之为戏的二元界定
第二节 “情”的抉发与探索
第三节 “奇”的追求与反思
第四节 戏剧中悲情的欣赏
第九章 由明入清传统戏剧学的成熟与定型
第一节 关注中心由案头向场上的转移
第二节 戏剧创作理论的发展
第三节 沈宠绥及曲唱声韵之学的发展
第四节 南、北曲谱的更订
第五节 李渔的实用戏剧学
第十章 清前期戏剧评点的新貌
第一节 新变的动因与概况
第二节 金圣叹批评《西厢记》
第三节 旧本评点的多样化发展(上)
第四节 旧本评点的多样化发展(下)
第五节 时人新剧的序评及凡例
第十一章 清中后期戏剧学的新变
第一节 花、雅盛衰变迁下曲论类著作内质的变化
第二节 溯源考辩之学
第三节 目录提要与本事考订
第四节 谱律声韵之学的集成与实用化发展
第五节 饰演伎艺之学
第六节 诸家赏剧谈艺之著
第十二章 清末民初传统戏剧学的现代转化
第一节 清末诸家对戏剧价值的再认识
第二节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及新的研究范式的确立
第三节 宏扬民族文化意识下传统戏剧学的新貌
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分体文学学史:小说学卷(共2册)》
作者:谭帆 王冉冉 李军均
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4056908
出版时间:2013-09
开本:16开
页数:共2册
定价:85.00
目录
绪论 词学的古典与现代――词学学科体系与学术源流
第一节 前古典形态的词学
第二节 古典形态的词学
第三节 现代形态的词学
第四节 余论
第一章 倚声之源流与体制
第一节 倚声之源流
第二节 倚声与拍眼
第三节 配乐制腔与声党融字
第四节 倚声与制曲缀词
第五节 结语
第二章 诗馀与词体特征
第一节 从“乐府之馀”到“诗馀”
第二节 诗馀之“诗”与词的起源
第三节 诗馀之“馀”与词体的价值判断
第四节 从体制之“馀”到音乐之“馀”
第五节 结语
第三章 杜诗变调与词体内质――以《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三首为考察中心
第一节 引言:杜甫与词体――一个被忽略的话题
第二节 杜甫《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三首中的词体神理
第三节 杜甫的“中唐”角色及“与古人为敌”的创作宗旨
第四节 杜诗在词史上留下的痕迹
第四章 《花间集序》与清艳词风
第一节 “花间”的命名及阐释中的纠葛
第二节 《花间集序》与《花间集》之关系
第三节 清艳词风的社会环境与时代背景
第五章 音情之悲与词体之尊――李清照《词论》新探
第一节 《词论》撰述时间与词学渊源略辨
第二节 词史意识与尊体观念
第三节 悲音悲情与词的审美内涵
第四节 “故实”与词的富贵态
第五节 批评理念和批评方式的新变
第六节 余论:女性文学与文学批评的困境
第六章 唐宋语境中的“以诗为词”
第一节 亦诗亦词:从体式借鉴到体性传承
第二节 亦破亦尊:词体的本色与非本色
第三节 诗人句法:情感力度与“壮观”词风
第四节 古风男声:声调高逸与当世女音的悖论
第五节 结语
第七章 词之“哀感顽艳”说
第一节 “哀感顽艳”的原始语境与魏晋哀艳文风
第二节 悲音悲情与词的情感内质
第三节 清代词学中的“哀感顽艳”之说
第四节 哀感顽艳与潜气内转之关系
第五节 结语:
第八章 词之“尽头艳语”说
第一节 “尽头艳语”的理论渊源及基本内涵
第二节 “尽头艳语”的深层内涵
第三节 “尽头艳语”论的发展源流与接受背景
第四节 结语
第九章 词之“潜气内转”说
第一节 “潜气内转”的声乐溯源:从喉啭长吟到词曲唱法
第二节 潜气内转与长调之笔法
第三节 钩勒、静字与长调结构之浑成
第四节 潜气内转:从书法、骈文批评到词学范畴
第五节 结语
第十章 《草堂诗馀》与明代词学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明代《草堂诗馀》接受之特色
第三节 明代《草堂诗馀》之评点各家
第四节 结语
第十一章 清代词学中的《诗》学话语
第一节 《诗》学话语对清代词学的初步介入
第二节 《诗》学话语与清代词学的深层构建
第三节 余论:清代词学与经学之关系
第十二章 端木土采之词学思想
第一节 端木土采的《碧瀣词》
第二节 端木土采的词学渊源
第三节 端木土采词学观念
第四节 端木土采对晚清词坛的影响
第五节 《宋词赏心录》与晚清“重拙大”词学思想溯源
第十三章 陈廷焯之词学思想
第一节 前期词学思想与后期渊源
第二节 沉郁顿挫词说之解析
第三节 词史意识与正变观念
第四节 选本编纂与词学观念
第五节 选本批评与词学观念
第十四章 沈曾植之词学思想
第一节 引言:《菌阁琐谈》的原著与重编
第二节 从香弱到险丽:游离在尊体与破体之间
第三节 词的声情相应与文体演变
第四节 与王国维词学渊源的汇合与分途
第五节 结语:传统意味与现代指向
第十五章 朱祖谋与晚清和民国时期的梦窗词风
第一节 梦窗词的校勘及朱祖谋的词籍校勘之学
第二节 梦窗词集笺释:从朱祖谋到刘永济
第三节 从心追到手摹:梦窗词与晚近词风
第四节 清代学术视野中的清真词与梦窗词
第五节 热潮中的冷思:旧词学的结穴与新词学的启蒙
第十六章 词选经典:《宋词三百首》
第一节 编选背景
第二节 编选过程及选本特色
第三节 流传与影响
第十七章 “纤”与况周颐之词学理论
第一节 引言:“纤”与词体本色
第二节 词学史上的“纤”范畴
第三节 况周颐词论中的“纤”
第四节 “纤”与雅正
第五节 余论
第十八章 《人间词话》:文本的增删
第一节 从手稿本到时报本:王国维生前的三次删订
第二节 从赵万里到佛雏:词学界的七次增补
第三节 删改与增补:一场力量并不均衡的拉锯战
第十九章 王国维的境界说及其范畴体系
第一节 王国维的生平与学术
第二节 “人间词话”之“人间”释义
第三节 王国维的词学范畴及其范畴体系
第二十章 叶恭绰的清词研究与新体乐歌之观念
第一节 叶恭绰的词学渊源
第二节 清词文献的编纂:从《广箧中词》到《全清词钞》
第三节 通变观念之下的清代词史与词派
第四节 新体乐歌:新文学与新音乐的互激
第五节 余论
第二十一章 詹安泰之词学思想
第一节 詹安泰的词集校勘与笺注之学
第二节 以体制、作法、精神构建新的词学理论体系
第三节 立足文本、注重新变的词史研究
第四节 余论
第二十二章 唐圭璋与晚清民国词学的源流和谱系
第一节 唐圭璋的学术史视野与晚清民国词学
第二节 端木垛、陈廷焯与晚清民国的词学源流
第三节 朱祖谋与晚清民国的词学谱系
第四节 王国维与晚清民国词学的潜流
第五节 唐圭璋对晚清民国词人的散点透视
第六节 结语
第二十三章 邱世友之词学研究
第一节 古典词论的历史与体系
第二节 学术史意识与时代审美思潮
第三节 传统方法与现代视野
第四节 余论
第二十四章 晚清民国的词体观念
第一节 盘桓在新旧与真妄之间:晚清词体观念的诗学背景
第二节 以词为诗与以诗统词
第三节 耆旧新声:宋词旧唱与新体乐歌
第四节 声文合一:值得期待的词体发展前景
主要参考文献
本书各章发表情况一览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