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通文丛”6册,原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田中阳担任主编,深入探讨《明代书业广告研究》《融合之境》《影像与传播》等传播学科知识,内容丰富,附有少量图片、图表,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既具有可操作性,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作为传播学专业学生的教材参考。原价187元,现团购价42元,全国包快递!
★ 16开平装本
★ 原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导田中阳担任主编
★ 内容丰富,附有少量图片、图表
★ 以典型案例的深入分析作为论据,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 可作为传播学专业学生的教材参考
◆明代书业广告研究,不错的专业类的书籍 看得太少了 开阔眼界 挺好
——zhis01
◆影像与传播:19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剧文化研究
——子悦宝宝
◆《中国电视剧改编的历史嬗变与文化审视》结合当代中国文化格局的演变,把“改编”宏观地置放在历史的、美学的文化语境中,以典型案例的深入分析作为论据,对电视剧改编的历史文化脉络进行了简明扼要而又形象生动的扫描
——hyf001
“求通”,是人的本能,也是历史的使命。人要生存,必然要“求通”,历史要前进,也必然要“求通”。发展是硬道理,“求通”也就是硬道理。不通何以发展?发展就是要拓展,要开辟,要“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倘若不“求通”,“人猿相揖别”都做不到,哪有今天辉煌伟大的人类文明的构建?哪有人类的进化之途?进化之途就是“求通”之途。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求通”智慧和勇气的民族,“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朝闻道,夕死可矣”,“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都是对民族“求通”精神的描述和诠释。“求通”,更是传播的神圣使命,一切传媒都应为人类信息的沟通而存活,传播学即是“求通”的学问。
作 者: 燕道成著 译
出 版 社: 岳麓书社
I S B N : 9787807616726
出版时间: 2011-11-1
开 本: 16开
页 数: 267
定 价: 30 元
内容简介
《媒介化风险与传媒责任伦理》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导论,第二至第三章是全文的立论基础,第四至第五章是主体部分,第四部分为结论。在研究方法上,《媒介化风险与传媒责任伦理》结合传播学、伦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视角,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用分析与描述的手段,对传媒责任伦理确立的前提与依据展开了探讨,对传媒失责问题的产生和形成的伦理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从传媒从业者个体与传媒组织两个方面的责任伦理入手,探讨解决中国传媒失责问题的伦理对策和传媒责任伦理的建构路径,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作者简介
燕道成,湖南桃源人。博士,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传播学。已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等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教育部课题1项、湖南省自科课题1项、湖南省教育厅课题2项。2009年获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第一届教学优秀奖,入选2011年度湖南师范大学青年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导论责任伦理:传媒伦理研究的新视域
第一节 国内外传媒责任伦理相关研究概述
一、关于传媒责任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关于传媒责任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关于强调传媒责任的目的
四、关于传媒责任理论的发展:“公共新闻”的理念与实践
五、中西传媒责任观的比较分析
六、传媒责任理论研究现状的不足
第二节 传媒时代:为什么要倡立传媒责任伦理
一、现代社会的媒介化生存
二、传媒时代:为什么要倡立传媒责任伦理
三、责任伦理的新维度
四、责任伦理的必要性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意义与方法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三、本书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四、本书的基本研究方法
第二章 责任伦理及其思想流变
第一节 责任与责任伦理
一、责任的界定
二、责任的类型
三、责任伦理及其特征
四、责任伦理与传统伦理的关系
第二节 责任伦理思想的历史演进
一、理性主义的责任观
二、神正论的责任观
三、契约论的责任观
四、存在主义代表萨特的责任观
第三节 当代责任伦理思想的兴起
一、马克斯·韦伯的责任伦理与信念伦理
二、汉斯·尤纳斯、汉斯·伦克的整体性责任伦理
三、欧文·拉兹洛的责任伦理实践
第三章 传媒责任伦理的前提、依据和基本构成
第一节 传媒责任伦理的前提
一、传媒责任产生于传媒的产业属性与事业属性
二、传媒的身份定位——媒体公民
第二节 传媒责任伦理的现实依据
一、传媒作为利益关系的存在——传媒责任的必然性
二、传媒作为契约性的存在——传媒责任的必要性
三、传媒作为“生态”系统的存在——传媒责任的应然性
第三节 传媒责任伦理的理论依据
一、传媒自由与责任伦理
二、传媒权利与传媒责任
……
第四章 传媒从业者个体的责任伦理追问
第五章 传媒组织的责任伦理探寻
结语责任伦理:建构传媒伦理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后记
作 者: 王海刚 (作者), 田中阳 (编者)
出 版 社: 岳麓书社
I S B N : 9787807617686
出版时间: 2011-12-1
开 本: 16开
页 数: 260
定 价: 30 元
内容简介
《明代书业广告研究》则是通过史料挖掘,发现招贴、书船及陈列展示等非印刷媒介都可为书业广告所利用,更开拓性地将书业与经济、文化、商业广告及历史传统等因素进行结合分析,对明代书业广告之价值、技巧、特点等均作了有益的探索。明代商业繁荣,广告盛行,书业发达,加之宋元以来书业广告传统之影响,明代书业广告渐呈繁荣之势。目前对于明代书业广告形式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印刷媒介,即利用图书本身作宣传。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选题意义
第二节选题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有关基本概念的界定
第四节本书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第二章明代书业广告之背景
第一节商业之繁荣
第二节商业广告之盛行
第三节书业之发达
第四节宋元以来的书业广告传统
第三章明代书业广告之形式
第一节书名广告
第二节解题广告
第三节扉页广告
第四节序文广告
第五节凡例广告
第六节牌记广告
第七节插图广告
第八节正文广告
第四章明代书业广告之内容
第一节反映出版信息
第二节强调图书内容
第三节宣传续作
第四节征稿广告
第五章明代书业广告之价值
第一节经济价值
第二节品牌价值
第三节文化价值
第四节史料价值
第六章明代书业广告之技巧
第一节图文并茂
第二节语言优美
第三节名人效应
第四节版权保护中的广告技巧
第五节商标中的广告技巧
第七章明代书业广告之特点
第一节广告形式的多样性
第二节广告内容的复杂性
第三节广告意识的强烈性
第四节广告行为的排他性
第八章结语
第一节明代书业广告之影响
第二节明代书业广告之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作 者: 张国光 (作者), 田中阳 (编者)
出 版 社: 岳麓书社
I S B N : 9787807617310
出版时间: 2011-12-1
开 本: 16开
页 数: 310
定 价: 36 元
内容简介
《融合之境:口语传播修辞新论》从亲耳听闻的材料入手,深入探讨唇齿之间的艺术,带你达到你所希望的口语传播效果。“求通”,是人的本能,也是历史的使命。“求通”,更是传播的神圣使命,一切传媒都应为人类信息的沟通而存活,传播学即是“求通”的学问。人要生存,必然要“求诵”,历史要前进,也必然要“求通”。
目录
大器“早”成(代序)
前言
绪论口语传播的“融合之境”
第一节语言的使命在消除“对立”
第二节消除对立也就是在求真、求善、求美
第三节真、善、美统一于融合的审美境界
第四节“融合”是口语修辞的最高标准
第一章从“辞达”到“言融”
第一节新口语时代
第二节你认识口语吗?
第三节从“达而已矣”到融合之境
第四节没有抽象的口才家
第二章言与己合
第一节修辞立其诚
第二节气盛言
第三节言如其人
第三章言与物合
第一节“言与物合”的几层含义
第二节会说话得有文化
第三节腹有诗书气自华
第四节物格则知至
第五节宇宙的人情化
小结道胜而“言”至
第四章言与人合
第一节修辞的根基在于人的感性特质和求美心理
第二节感性还是理性?
第三节感性化——受众视角的言说方式
第四节民胞物与的交际观
第五章言与境合
第一节走出孤芳自赏
第二节切境
第三节得体
第四节时新
第五节文化语境与中国人的口语观
第六节也说口语活动中的“机智”
第六章形与意合(上)——口才与修辞
第一节修辞学是关于“怎么说”的学问
第二节区分“说什么”和“怎么说”的意义
第三节修辞训练的不仅是语言素质
第七章形与意合(中)——口语修辞的特殊手段与层级
第一节口语修辞的特殊手段
第二节口语修辞的层级
第八章形与意合(下)——口语传播常用修辞格
第一节学习修辞格的意义
第二节修辞格的分类
第三节修辞、幽默、“语”风
第九章言融之美
第一节口语美的特点
第二节口语美的类别
第三节口语美的层级——“言融”的层级化和不断超越
第四节口语的形式美
第五节口语的“自由”与融合
第十章技进乎道
第一节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第二节观千剑然后识器——口才训练的输入问题第三节操千曲然后晓声——口才训练的输出问题
第四节四“子”登科——口语运用的实用策略
尾声回到原点?
参考文献
后记
《影像与传播-19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剧文化研究 : 19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剧文化研究》
作 者: 李琦
出 版 社: 岳麓书社
I S B N : 9787807617556
出版时间: 2011-12-1
开 本: 16开
页 数: 297
定 价: 34 元
作者简介
李琦,湖南冷水江人,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传播与文化方向博士,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学术兴趣为影视文化、性别传播与传播社会学研究。已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撰写学术著作1部;主持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2项,主持湖南省教育厅课题2项,主持湖南师范大学校级课题4项;荣获校级奖励与荣誉8项,荣获2006-2007年度张德琇教育学研究奖:2009年,获得“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青年学术骨干培养计划”资助。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家庭伦理剧:世俗人性的影像书写
第一节 家庭伦理剧的文化特征与叙事策略
第二节 家庭伦理剧女性形象的嬗变及其文化镜像功能
第三节 民族志方法:家庭伦理剧的传播效果与社会影响.
第二章 农村改革剧:乡土中国的田园牧歌
第一节 传统与变迁:中国社会转型与农村题材电视剧
第二节 影像空间与乡土世界:社会冲突的乡村镜像
第三节 叙事话语与社会影响:“乡村叙事”的修辞逻辑
第三章 青春偶像剧:消费社会的青春物语
第一节 青春叙事与偶像认同:青春偶像剧的勃兴与喧嚣
第二节 消费主义视阈下的大众文本:青春偶像剧的叙事话语
第三节 梦幻童话的是与非:青春偶像剧对青少年受众的影响
第四章 谍战悬疑剧:“谍谍不休”的影像谍海
第一节 历史、变体与热播:谍战剧的前世今生
第二节 影像的传播政治经济学:谍战剧的叙事话语修辞
第三节 消费文化时代的性别想象:谍战剧女性形象建构
第五章 军事战争剧:对英雄的召唤与重构
第一节 叙事学视角的考察:军事战争剧的文本解读
第二节 传媒话语场域的博弈:军事战争剧的语境分析
第三节 媒介使用与心理满足:军事战争剧的受众研究
第四节 英雄叙事模式的嬗演:军事战争剧的创新之道
第六章 跨文化传播的尴尬与创新:中国电视剧生产的全球化与本土化
第一节 喧哗与骚动:西方电视剧的全球人驻与移植
第二节 碰撞与融合:中国电视剧生产的本土化与大众化
第三节 涅槃与新生:中国电视剧生产的前景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作 者: 刘彬彬
出 版 社: 岳麓书社
I S B N : 9787807614166
出版时间: 2010-9-1
开 本: 16开
页 数: 265页
定 价: 32 元
内容简介
结合当代中国文化格局的演变,把“改编”宏观地置放在历史的、美学的文化语境中,以典型案例的深入分析作为论据,对电视剧改编的历史文化脉络进行了简明扼要而又形象生动的扫描。其中,第三章着重论述20世纪80年代精英文化启蒙烛照时期的电视剧改编理念的确立与发展,第四章重点阐述20世纪90年代在大众文化的滥觞与突围中电视剧改编理念的深化和转型,第五章探讨21世纪初在多元文化的对话互动中电视剧改编观念的新思维,都不乏新鲜见解。
作者简介
刘彬彬,祖籍湖南湘乡。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艺术理论与实践、电视剧历史与理论等。著有《影视鉴赏》(湖南美术出版社,副主编),《影视艺术简史与导视》(湖南师大出版社,第一作者);在《现代传播》、《中国电视》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十多篇;主持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中国电视剧改编现象研究》。
目录
序言
绪论
一 研究背景和现实意义
二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三 解题——兼论本论著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价值
第一章 把“改编”置于历史的和美学的文化语境中
第一节 历史的和美学的双重契机
第二节 “镜”与“灯”的交相辉映
第三节 当代中国文化格局演变中的电视剧改编
第二章 主导文化的影像宣教——初创时期的电视剧改编
第一节 主导思想对电视剧改编题材的制约
第二节 直播方式对电视剧改编方式的掣肘
第三节 政治理念对电视剧改编理念的统辖
第三章 精英文化的启蒙烛照——20世纪80年代的电视剧改编
第一节 启蒙主义文化景观中电视剧的复苏与发展
一 20世纪80年代的启蒙主义文化景观
二 精英化的文艺思潮中的电视剧改编
第二节 精英文化在古典名著改编中的探索与尝试
一 “忠实观”的提出和实践——《西游记》的首发之功
二 精英话语与主流意识的深度“共谋”——打造“新经典”《红楼梦》
第三节 精英文化在现代文学名著改编中的“范本”效应
一 民族文化的深沉蕴藉——《四世同堂》开“京味”电视剧之先河
二 文人智慧的精英点化——《围城》彰显电视艺术的美学品位
第四节 “忠实观”——电视剧改编观念的确立与发展
一 启蒙精神——“忠实观”的内在动力
二 艺术至上——“忠实观”的影像表达
三 “忠实观”与“再创造”的辩证关系
第四章 大众文化的滥觞与突围——20世纪90年代的电视剧改编
第一节 大众文化语境下的中国电视剧生产
一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滥觞与繁荣
二 大众文化语境下的电视剧生产概况
第二节 大众文化在历史题材电视剧改编中的“当代”阐释
一 经典名著改编中的“当代性”偏移——从《三国演义》到《水浒传》
二 非“经典”历史题材改编的众声喧哗
第三节 现当代文学电视剧改编的大众化表达
一 现代文学电视剧改编中的通俗化转向
二 当代文学电视剧改编中的平民化凸显
第四节 “当代观”——电视剧改编观念的深化和转型
一 “当代观”的“幕后推手”
二 意义与快感的“生产者”
第五章 多元文化的对话互动——21世纪初的电视剧改编
第一节 视觉文化——电视剧改编的机遇和隐忧
第二节 穿越时代的迷雾——历时性改编的新景观
一 世纪之交的文化博弈——“红色经典”改编的兴起与蜕变
二 “翻拍风”中的文化选择
第三节 泛媒介、跨文化——共时性改编的新路径
一 电视剧与文学的“共生共荣”
二 网络文学和网游动漫登陆荧屏
三 全球化语境下的电视剧“移植”
第四节 “互文观”——电视剧改编的新思维
一 “互文性”理论视野下的电视剧改编
二 “主旋律”和“协奏曲”的对话与互动
结语:从文学的改编到文化的改编
参考文献
后记
作 者: 田中阳 主,李滨 著
出 版 社: 岳麓书社
I S B N : 9787807615934
出版时间: 2011-1-1
开 本: 16开
页 数: 220
定 价: 25 元
作者简介
李滨,1974年9月出生,湖南双峰人,新闻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在《新闻记者》、《中国记者》、《新闻学论集》等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 传教士对报刊角色的中国化阐述
第一节 文字播道与借报建言
第二节 传教士对报刊角色的中国化阐述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早期维新思想家的报刊角色观
第一节 向西师法与倡议办报
第二节 早期维新思想家的报刊角色观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戊戌变法时期改良派的报刊角色观
第一节 践行维新与开会办报
第二节 戊戌变法时期改良派的报刊角色观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戊戌变法后改良派的报刊角色观——以梁启超为?察中心
第一节 致力君宪与报刊宣传
第二节 梁启超的报刊角色观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革命派的报刊角色观
第一节 反清革命与办报鼓吹
第二节 革命派的报刊角色观
第三节 小结
第七章 民初党争背景下对报刊角色的审视-以章士钊为考察中心
第一节 民初党争与报格反省
第二节 民初章士钊的报刊角色观
第三节 小结
第八章 民初新闻职业化视野下的报刊角色观
第一节 报业演变与学理沉淀
第二节 新闻职业化视野下的报刊角色观
第三节 小结
第九章 结语
第一节 简要回顾
第二节 基本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