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组
淘书团年终盛宴
中图网>淘书团>文学>团购详情

淘书团

上海人民出版“专题史系列丛书”5册,选入长期从事专题史研究的教授撰写的作品,对中国廉政制度史、秘书史、宗教史、音乐史等进行系统的梳理,内容充实,史料丰富,便于读者了解各门类历史的溯源流变。原价186元,现团购价62元,全国包快递

×

团购价¥62.0 ¥186.0 折扣3.3
已售30
缺货登记

返回淘书团>>

推荐理由

“专题史系列丛书”遴选学术价值较高、出版时间较长的经典图书汇入
由长期从事专题史研究的专家、教授撰写
内容充实、史料丰富、文笔流畅
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便于读者了解各门类历史的溯源流变

友情提示:书顶或书底切口有印章,是装包时的记录,介意的读者慎拍!

一脉相承:中华历代文化鉴赏
洞明世事,从读书开始
钟灵毓秀之地:各省文化大赏
隽永的精神家园:中华艺术盛景
探索东方奇幻世界:神、鬼、人
书友说
  • *** 2015/5/2 20:44:22
    上海人民出版社的这套“专题史系列丛书”学术水准是很高的、专家学者们用工是很深的。总之——值得收藏!!!
  • *** 2014/11/23 18:39:59
    另类历史知识,值得学习珍藏
查看下一条 >>

读者评论

◆一个有趣的词代表了一种性格扭曲的人。东西方都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据说最早的宦官产生于公元前14、13世纪,中国宦官史简直就是中国王朝史的写照,对之进行研究,有利于梳理出历史发展的过程,警示后人,政治就是一种自欺欺人、愚弄社会的手段。
——mufu《中国宦官制度史》


◆这是一本在阅读中获益匪浅的书,能获知许多岩画方面的知识,阅读过程很快乐。24.60的价位,相对作者的严谨和阅读获得的知识,很值。
——骥骜 《中国岩画发现史》

 

◆这本书我也很喜欢,内容很好,也比较系统,希望卓越多多引进这类音乐的史书的著作。
—— indra 《中国近代音乐史》

编辑推荐

    中国史著浩瀚、体裁颇丰,无论是贯通古今各个时代的“通史”,还是记述某一朝代兴衰的“断代史”,无论是编年体、纪传体,抑或是纪事本末体都有令人瞩目的鸿篇巨制。而专题史著作则是一类专门性强而主题面广的学术研究专著,集史著各类体例之所长,以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宗教、科学技术等领域的某一门类、某一专题为研究对象,综合贯通,包举大端,巨细无遗;在广征博引文献典籍和考古发现及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钩沉稽玄,探幽发微,考镜源流,传承文明,力求翔实而又清晰地展现其滥觞、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在深化与细化“通史”和“断代史”等对相关领域的阐述方面,起着其他论著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本单详情

  

《中国古代廉政制度史》

中国古代廉政制度史

作者:余华青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073494   
出版时间:2007-11
开本:32
页数:295
定价:36 元
内容简介
  书中具体包括了:中国古代廉政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基本内容、战国秦汉时期的廉政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廉政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作者简介
  余华青,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教授、院长。195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出版有《中国宦官制度史》、《权术论——中国古代政治权术批判》、《秦汉社会文明》等学术专著多部。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先后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多项。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廉政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基本内容
一、古代廉政制度产生发展的大致线索
二、古代廉政制度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中国古代廉政制度的主要特征
一、制度建设与机构建设相结合
二、原则要求与具体规定相结合
三、惩罚规定与防范措施相结合
四、法制规范与道德导向相结合
第三节 中国古代廉政制度的历史作用
一、古代廉政制度的积极作用
二、古代廉政制度的历史局限性
第二章 奴隶制时代的廉政观念
第一节 奴隶制时代廉政观念的兴起
一、廉政观念兴起的历史背景
二、有关统治政策方面的廉政观念
三、有关从政道德方面的廉政观念
第二节 奴隶制时代廉政观念的历史作用
一、奴隶制时代廉政建设的局限性
二、奴隶制时代廉政观念积极进步的历史作用
第三章 战国秦汉时期的廉政制度
第一节 战国秦汉廉政制度概况
一、战国秦汉廉政制度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战国秦汉廉政制度的主要内容
三、战国秦汉廉政制度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战国秦汉职官设置与官吏选任中的廉政制度
一、职官设置与权力制约
二、监察机构的设置与演化
三、官吏选拔制度中的廉政规定
四、官吏任用制度中的廉政规定
第三节 战国秦汉官吏管理中的廉政措施
一、推行考课制度
二、创建监察制度
三、严格奖惩制度
四、改革俸禄制度
第四节 战国秦汉法律制度中的廉政规定
一、立法过程中的廉政原则
二、惩处官吏犯罪的法律规定
三、司法过程中的廉政措施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廉政制度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廉政制度概况
一、魏晋南北朝廉政制度产生的背景
二、魏晋南北朝廉政制度概况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职官设置与官吏选任中的廉政制度
一、职官设置中的廉政制度
二、选官制度中的廉政规定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官吏管理制度中的廉政措施
一、官吏考课制度中的廉政措施
二、监察制度中的廉政措施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法律制度中的廉政规定
一、魏晋南北朝法律制度概况
二、法律制度中的廉政规定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廉政制度
第一节 隋唐廉政制度概况
一、隋唐廉政制度产生的背景
二、隋唐廉政制度的基本线索和发展变化
第二节 隋唐职官设置与官吏选任中的廉政制度
一、职官设置中的廉政制度
二、选官制度中的廉政规定
第三节 隋唐官吏管理制度中的廉政措施
一、官吏考课制度中的廉政措施
二、监察制度中的廉政措施
三、官吏致仕制度中的廉政规定
第四节 隋唐法律制度中的廉政规定
一、隋唐法律制度概况
二、法律制度中的廉政规定
三、隋唐法律的社会效能及其流弊
第六章 宋元时期的廉政制度
第一节 宋元廉政制度概况
一、宋元廉政制度产生的背景
二、宋元廉政制度的发展线索
三、宋元廉政制度的特点
第二节 宋元职官设置与官吏选任中的廉政制度
一、职官设置中的廉政制度
二、官吏选拔制度中的廉政规定
三、官吏任用制度中的廉政规定
第三节 宋元官吏管理制度中的廉政措施
一、官吏考核与廉政
二、官吏晋升与廉政
三、官吏俸禄与廉政
第四节 宋元法制与廉政的关系
一、宋元法律中有关廉政的规定
二、宋元司法与廉政建设
第七章 明清时期的廉政制度
第一节 明清廉政制度概况
一、明清廉政制度的历史背景
二、明清廉政制度的发展线索
三、明清廉政制度的特点
第二节 明清职官设置与官吏选任中的廉政制度
一、职官设置中的廉政制度
二、官吏选拔制度中的廉政规定
三、官吏任用制度中的廉政规定
第三节 明清官吏管理制度中的廉政措施
一、官吏考核与黜陟中的廉政措施
二、官吏管理中的有关廉政规定
三、官吏俸禄与廉政
第四节 明清法律制度中的廉政规定
一、法律制度中的有关廉政规定
二、司法过程中的廉政措施
三、明清法制对廉政的影响
索引
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秘书史》

中国秘书史

作    者: 杨剑宇 著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 S B N : 9787208070158 
出版时间: 2007/12/1 
开    本: 32开 
页    数: 460
定    价: 40 元
内容简介
  我国的秘书工作已经存在了几千年,早在商朝就产生了专职秘书史官,商末建立起中央秘书机构——太史寮。此后,秘书机构不断演进成熟,秘书官吏名目纷繁,各项秘书工作制度与法规逐渐完备,秘书官吏秉笔直书等优良传统世代相传。这些自然也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然而,却无人对之作过系统的研究。《中国秘书史》旨在寻溯中国秘书工作产生、发展、成熟的历史轨迹,重现历代秘书工作的面貌,探究其规律,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这既有助于弘扬中华文明,也能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有益于现实的秘书工作。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古代秘书官职和秘书工作的界定
第一节 “秘书”一词的古今区别
第二节 古代秘书官署和官职的界定
第二章 中国秘书工作的起源
第一节 孕育于部落联盟昌盛时期
第二节 萌发于夏朝
第三节 形成于殷商
第三章 两周时期的秘书工作
第一节 秘书机构
第二节 秘书官吏
第三节 文书档案工作
第四节 西周的社会调查制度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秘书工作
第一节 秘书机构的确立和演进
第二节 秘书官吏
第三节 文书档案工作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秘书工作
第一节 秘书机构和官职
第二节 主官与秘书的关系
第三节 文书档案工作
第六章 唐宋时期的秘书工作
第一节 朝廷秘书机构
第二节 皇宫秘书机构
第三节 秘书官吏
第四节 文书档案工作
第七章 辽金元时期的秘书工作
第一节 辽金时期的秘书工作
第二节 元朝的秘书机构和官职
第三节 元朝的文书档案工作
第八章 明朝的秘书工作
第一节 秘书机构和秘书官吏
第二节 秘书人员的来源和地位
第三节 文书档案工作
第九章 清朝的秘书工作
第一节 中央秘书机构
第二节 秘书人员
第三节 文书档案工作
第十章 近代的秘书工作
第一节 南京临时政府的秘书工作
第二节 北洋政府的秘书工作
第三节 国民政府的秘书工作
第十一章 中国共产党建国前的秘书工作(上)
第一节 党内秘书和秘书机构的出现
第二节 中共中央秘书处的扩展
第三节 苏维埃政府和红军秘书工作的建立
第四节 文书档案工作
第十二章 中国共产党建国前的秘书工作(下)
第一节 中央秘书机构的发展
第二节 其他秘书机构的发展
第三节 文书档案和保密工作
第十三章 历代秘书工作的经验和鉴戒
第一节 秘书机构设置的经验教训
第二节 秘书官吏的选拔和管理
第三节 历代秘书人员的优良传统
第四节 主要秘书业务的经验教训
第五节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的秘书工作经验

 

 

《中国宗教史》

中国宗族史

作    者: 冯尔康 等著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 S B N : 9787208082694 
出版时间: 2009/2/1 
开    本: 大32开 
页    数: 466
定    价: 38 元
内容简介
  上海人民出版社建议给《中国宗族史》出一个新版,我们很高兴地接受《中国宗族史》问世业已十五年,学术界对宗族史的研究可以说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主要是对宗族的属性有了较为准确的认识,特别是对近当代的宗族、宗亲活动,开始突破“封建宗法”、“封建主义复辟”的定性,向多元方向的视角去考察它,因而宗族史研究的面貌大为改观。我们的研讨同样有了新进度。这次增订,主要是将我们的、学术界的新见解反映进来,而且基本上是增写,扩充原来的内容约二三成。此次修订,由浙江版的负责人冯尔康和常建华主持,我们和刘敏教授、阎爱民副教授共同执笔,并由常建华统稿。
作者简介
  冯尔康,1934年生,江苏仪征人。1959年开始执教于南开大学,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与研究,2002年退休。著有《雍正传》、《清史史料学》、《中国社会史概论》、《中国古代的宗族与祠堂》、《18世纪以来中国家族的现代转向》,主编并主撰《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等书。
  常建华,1957年生,河北张家口人,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院教授,中国社会史学会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宗族史与族谱学研究,著有《宗族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明代宗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朝鲜族谱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合作编著《中国宗族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中华书局1997年版)等书。
目录
绪论 宗族生命力及宗族史探讨价值
第一节 宗族史研究概况
一、宗族史研究的论著
二、宗族史研究的成绩
三、宗族史研究的缺陷
第二节 宗族定义和宗族史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宗族、家族
二、宗族史研究对象与范畴
第三节 宗族的发展变化
一、宗族发展史的分期标准
二、宗族发展的五个阶段
三、宗族发展的规律
第四节 宗族的功能与宗族的生命力
一、宗族的政治功能
二、宗族的社会功能
三、宗族对社会的适应力和生命力
第五节 宗族制对历史的影响和研究价值
一、宗族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宗族史研究的学术价值
三、宗族史研究的社会意义
第一章 上古分封社会的典型宗族
第一节 中国史前时代的宗族
第二节 世族制下宗族的形态特点及演变
一、殷商时期
二、西周时期
三、春秋时期
第三节 商至春秋时期几项主要的宗族制度
一、宗法等级制
二、婚姻制度
三、姓氏制度
四、宗庙祭祀制度
五、墓葬制度
第四节 世族制度的瓦解与宗族的衰微
一、宗族与国家关系的变化
二、族人与宗族关系的变化
第二章 中古士族制与宗族
第一节 秦汉时期以食封贵族为主的宗族
一、分封制瓦解后的宗族与宗族组织
二、宗法开始下移
三、世家大族向士族转化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土族社会中的宗族
一、等级社会中的宗族与宗族内的等级结构
二、宗族活动与社会活动的一体化
三、门第通婚与士族的文化垄断
四、宗族的迁徙与南北方宗族发展的特点
第三节 隋唐时代士族宗族制的败落
一、新旧士族的斗争与士庶界限的缩小
二、科举制对士族的巨大冲击
三、社会贫富分化加剧与宗族离析
四、士族宗族的彻底败落
五、中古宗族制度与士族社会的特征
第三章 宋元科举制下宗族制度的发展
第一节 重建宗族制度的主张
第二节 庙制不立与祠堂的设置
一、家庙祭祖制度
二、祠堂
三、墓祠
四、寺观立祠
第三节 族田的形态
一、祭田
二、义田
三、义学田
第四节 族学的出现
一、范氏义学与南宋的族学
二、元代的族学
第五节 族谱的修纂与收族
一、新族谱的创立
二、南宋族谱的修纂
三、族谱内容的充实与重视收族
第六节 族长与宗族管理
第七节 家法与宗族管理
第八节 宋元时期宗族社会的特征
第四章 明清祠堂族长制宗族的强化
第一节 祭祖权的扩大与祠堂的普遍化
一、明代的家庙令与祭祖礼制
二、清代祠庙祭祖的违礼逾制
第二节 宗族的结构
一、从服制看宗族结构
二、从房分看宗族结构
第三节 族规家训与族人生活
一、宗族乡约化
二、族规的兴起
三、赋予祠堂族长以宗族司法权力
四、对族人日常生活的要求
第四节 宗族的养与教
一、宗族对族人的养赡
二、族学与族人的教育
第五节 族谱的政治化倾向与体例的完善
一、族谱的政治化倾向
二、族谱体例的完善
第六节 华北宗族的组织化——以山西洪洞晋氏为例
一、洪洞晋氏的兴起
二、洪洞晋氏的宗族组织化
三、洪洞晋氏宗族的特性
第七节 南方的宗族械斗
一、愈演愈烈的械斗与清政府的对策
二、宗族械斗的社会背景与原因
三、械斗的社会后果
第八节 明清时期宗族社会的特征
第五章 近现代移民社会和大陆社会的宗族
第一节 近代以前的移民和宗族
一、古代移民的一般情况
二、古代移民与宗族
三、古代移民及其宗族的特点
第二节 近代移民与宗族
一、南洋移民的宗族活动
二、台湾移居民的宗族活动
三、近代大陆宗族的特点
第三节 现代社会的宗族组织
一、新移民与宗亲组织一般状况
二、宗亲会的成员与管理体制
三、工业社会下宗亲会的功能
四、现代大陆宗族简况
第六章 宗族与社会
第一节 宗族与家庭
一、宗族小社会中的家庭
二、家庭与社会中介体的宗族
三、宗族制度与家长制
第二节 宗族与政治
一、从选官制度看宗族与国家的关系
二、家法与国法
三、国家维护基层社会秩序的宗族政策
第三节 宗族活动与谱牒编纂
一、谱牒的萌生
二、士族制与官修谱牒的繁荣
三、私家修谱的发展
四、宗亲活动与创建中的新族谱
五、族谱的价值及在世界的特殊地位
第四节 宗族对社会的适应性
一、宗族与社会经济
二、宗族的开放性与活力
三、宗族的未来
后记
新版后记

  

《中国岩画发现史》

中国岩画发现史

作    者: 陈兆复著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 S B N : 9787208081376 
出版时间: 2009/2/1 
开    本: 32 
页    数: 437
定    价: 38 元
内容简介
  《中国岩画发现史》从我国岩画发现的回顾、岩画内容的分析、岩画艺术特征与技术特色的解构等方面,详细叙述了岩画在我国的发现史。对研究考古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学、民族学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中国岩画发现史》里发表的资料,绝大部分是“混合经济”民族的作品,这大概是中国岩画的主要部分。
  一个最古老的现象,就是围绕着太平洋沿岸,人面像岩画分布在一个广阔的地区。这些类似魔鬼的形象,有时长角及其他动物的器官,在脑袋上,经常带着一圈光环,或者戴着一顶帽子,最令人注目的是两个大眼睛,一般是圆的,大得与脸庞不成比例。
  在没有了解到中国领土上的人面像岩画以前,人们曾猜测,这些岩画是由一个采集、狩猎民族,或早期的耕作民族所作,描绘的是长着无所不见大眼睛的人兽祖先的神灵,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的保护者肖像。
  岩画对于探寻我们远古祖先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解释我们民族文化传统的根,都是极其宝贵的材料。
作者简介
  陈兆复(1933-),浙江瑞安人,1959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为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画委员会执行委员。长期从事少数民族美术史论特别是岩画学的研究,足迹遍及包括台湾在内的全国各少数民族地区。20世纪80年代开始先后赴意大利、西班牙、法国、挪威、瑞典、印度、澳大利亚等国从事岩画学考察、研究、著述等工作。在国内出版的主要中文著作有:《中国画研究》(1980)、《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美术》(1991)、《中国岩画发现史》(1991)、《外国岩画发现史》(与邢琏合作,1993)、《原始艺术史》(与邢琏合作,1998)、《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主编,2001)、《古代岩画》(2002)、《中国岩画全集》(主编,2007);在国外出版的主要英文著作有:《中国史前岩画》(1987)、《中国岩画考察记》(1991)《岩画研究手册》(与国际学者合著,2002)。其中《中国史前岩画》这本图文并茂的英文专著,被译成意大利文、法文、德文等多种西方国家的文字,在米兰、巴黎、苏黎世等地出版,把中国岩画推向世界。自1987年起,被推选为国际岩画委员会执行委员,也是执委会中惟一的一位亚洲人。还首次把岩画学引入中国高等院校的教学中,1995年开始在中央民族大学招收硕士生,2005年开始招收博士生,对中国岩画学的建立有一定的贡献。2008年被中国美术家协会表彰为“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岩画发现的回顾
第一节 郦道元和他的《水经注》
第二节 其他古典文献的记载
第三节 华安岩刻的发现
第四节 内蒙古、新疆岩刻的发现
第五节 “焚人悬棺”崖画的发现
第六节 都合石刻发现之谜
第七节 花山崖壁画的发现
第八节 沧源崖画的发现
第九节 阴山岩刻的再发现
第十节 西藏岩画的发现
第十一节 香港古石刻的发现
第十二节 台湾万山岩雕群的发现
第三章 岩画发现的地区
第一节 东北、内蒙地区
牡丹江崖画
大兴安岭崖画
白岔河岩刻
乌兰察布岩刻
苏尼特岩刻
阴山岩刻
阿拉善岩刻
海渤湾岩刻
第二节 宁夏、甘肃、青海地区
石嘴山岩刻
贺兰口岩刻
青铜峡岩刻
黑山岩刻
祁连山岩刻
青海岩刻
第三节 新疆地区
北疆岩刻
阿尔泰岩画
呼图壁岩刻
哈密岩刻
托克逊岩刻
米泉岩刻
库鲁克塔格岩刻
昆仑山岩刻
和田岩刻
克孜尔石窟刻划
第四节 西藏地区
鲁日朗卡岩刻
任姆栋岩刻
恰克桑岩画
考古学的分析
第五节 西南地区
珙县崖画
关岭花江崖画
开阳画马崖岩画
沧源崖画
耿马崖画
元江它克崖画
麻栗坡崖画
左江崖壁画
第六节 东南沿海地区
华安岩刻
连云港岩刻
香港岩刻
澳门岩刻
珠海岩刻
台湾万山岩雕群
第四章 岩画内容的分析
第一节 人面像
发现
技法
类型
年代
意义
第二节 动物
发现
大型动物
野生动物
家养动物
动物崇拜
第三节 日常生活
狩猎
放牧
农业
战争
祭祀
交媾
舞蹈
杂技
月艮饰
建筑与村落
车辆与船只
第四节 符号图形
太阳
手印
脚印
小圆穴
蹄印
图案
文字符号
第五章 岩画的年代与民族
第一节 确定年代的方法
第二节 南方岩画的年代——题材的分析
连云港岩刻的年代
沧源崖画的年代
花山崖壁画的年代
第三节 北方岩画的年代——风格的分析
史前时期
匈奴时期
突厥时期
西夏和蒙古时期
第四节 民族的考证
第六章 岩画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岩画与环境
第二节 艺术与技术
凿刻法
涂绘法
技术与其他因素
第三节 写实主义的风格
特征的掌握
夸张的刻画
第四节 装饰主义的风格
平面造型
对称均衡
图像程式化
第五节 象征主义的风格
抽象与写实
象征的意义
第六节 构图种种
形象的组合
空间关系
节奏感
第七节 岩画艺术的现代魅力
第七章 结束语——岩画的发现与保护
后记
再记
附录:中国岩画资料目录(截止于1990年)

 

 《中国近代音乐史》

中国近代音乐史(1840-1949)

作    者: 余甲方 著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 S B N : 9787208063778
出版时间: 2006/10/1 
开    本: 32开 
页    数: 422
定    价: 34 元
内容简介
  综合了迄今为止中国近代音乐史的研究成果,加以整理、编纂,作出独到的解释,内容既精练又完备,包括自1840年至1949年中国近代音乐发展的轨迹,分上编:传统音乐与下编:新兴音乐。既回溯了传统视角的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器乐、民歌与歌舞音乐,又阐述了新兴音乐包括西洋音乐的传入我国及我国近代音乐新人的出现、成长及其对音乐思潮、理论、社会的影响;洗练流畅的文字背后,潜藏了逻辑的、审美的基座。  
作者简介
  余甲方,复旦大学音乐教师。1949年生于上海。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附中理论作曲学科、上海师范大学音乐系。先后进修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师从中国音乐史学家夏野教授、冯文慈教授。从事上海师范大学的高师音乐专业教育和复旦大学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三十余年。著有《楚声沿革考略》、《关于普通高校音乐教学的思考》、《美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插图本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代高校校歌》(合著)、《音乐鉴赏教程》(主编)等学术与教研成果。现为上海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史学会会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音乐专业委员会理事、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音乐教研室主任。
目录
上编 传统音乐的嬗变
一、清末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时期(1840-1910)
(一)说唱音乐的兴盛
(二)戏曲音乐的繁衍
(三)合奏器乐的繁盛
(四)独奏器乐的成熟
(五)仪式音乐、宗教音乐的承袭
(六)歌舞音乐与民歌的演进
二、民国时期(1911-1949)
(一)说唱音乐的衍变
(二)戏曲音乐的革新
(三)器乐的嬗变
(四)民歌与歌舞音乐的出新
下编 新兴音乐的勃兴
一、清末民初时期(1840-1919)
(一)西洋音乐的传入
(二)留日学生的音乐活动与新型学校音乐教育初始
(三)沈心工、曾志志、李叔同的音乐活动
(四)学堂乐歌的内容和意义
二、“五四”运动至北伐战争时期(1919-1927)
(一)新音乐社团与近代专业音乐教育初创

淘书团小贴士

1、全场包快递,快递不可达区域使用邮政小包,需自付邮费(港澳台、新疆西藏运费政策>>

2、淘书团订单限30分钟内支付,逾时将被取消。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团购畅销榜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