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文化探索”4册,采用实地考察的方法记述民俗文化,探究戏曲、传说、神话、民间文学的思想变迁,资料翔实,文笔流畅,可作为民间文化论文主要参考文献。原价79元,现团购价25元,全国包快递!
★ 32开平装4册
★ 《女娲溯源》《乡村戏曲表演与中国现代民众》前页附有彩色插图
★ 内容广泛,涉及戏曲、传说、神话、民间文学等
★ 资料翔实,文笔流畅
★ 可作为本科毕业论文主要参考文献
◆上篇是历史的考辩 下篇是作者的实地考察 很用心的一本书。本科毕业论文主要参考文献。。。
——放逐田野 《女娲溯源》
◆使用华北民间戏曲的文本资料,采用田野回访调查的方法,以河北定县为工作基地,时行历史学与民俗学的交叉研究,重点研究中国现代民众经历20世纪革命的思想变迁。
——系统001 《乡村戏曲表演与中国现代民众》
◆专门收录了钟敬文师多年来在各种不同场合所做的讲话和演说,钟敬文先生围绕民俗学、民间文学或民间文化研究的演讲集,大师风范!
——yy_jy01 《中国民间文学讲演集》
◆是对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的统称,它是人民大众口头传承的民俗活动。
——求10品 《口承故事论》
人类的一切文化都是为满足一定群体生存、发展的要求,而产生、存在、传承和演变的。民俗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它当然也是遵循着这种规律而产生和发展的。
民俗文化是在一定群体成员生活中,最基础的,也是极重要的一种文化.因为世上没有比民俗文化,更为广泛地紧贴群众生活、渗透群众生活的文化现象了。
从考古学上的资料看,远在旧石器时代,在那些过着原始生活的人群里,就有一些最简单的习惯存在,即后来民俗的幼苗存在.随着他们生活的不断前进,原始的习惯就更加增添和巩固起来了。
人类群体在进入有文字、制陶术、冶金术的所谓文明时期的社会后,这种风俗、习惯,当然就会随着社会脚步不断前进。同时,由于群体的分化(阶级产生),本来全民.陸的风习,也随着产生了一定的分化状态。但是历史沿袭下来的习俗,在整个民族文化生活中,仍然是主体,是基础。辛亥革命以前,中国社会在广大的农村、小市镇的民俗文化状态基本上还是如此。
在已经进入文明时期的社会,上层文化的保存和继承,大都凭借文字记录。但是广大民众没有学习和使用文字的机会,他们的民俗传承,只有依靠历史因袭的形式,即行动传承、口头传承和心理传承。这些传承往往是互相关联和交错的。这种传承方式形式了民间文化的重要特点——与文籍文化相对立的民间传承文化。
《女娲溯源》
作 者: 杨利慧
出 版 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 S B N : 9787303049318
出版时间: 1999-9-1
开 本: 32
页 数: 245页
定 价: 14 元
内容简介
女娲溯源:女娲信仰起源地的再推测: 女娲,是中国民族信仰中一位显赫的古老女神,有关她的研究,一直是相关学术史上长兴不衰的课题。其中,女娲信爷的志源地问题,即“有关女娲的神话与信爷行为最初是从哪里发生和起源的?” 又是女娲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长期以来,这个谜一样的问题,引起了中外众多学者的兴趣,吸引着他们在这条布满荆棘的小径上倾注着热情、胆力和智慧,从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猜测和推断。
目录
上编 女娲信仰起源地的再推测
一、 绪言
(一) 本课题的简略小史
(二) 本书的写作目的、主要方法与资料来源
二、 对于“南方说”的再检讨
(一) 女娲与兄妹始祖型神话的“一元论”
(二) 女娲信仰习俗的主要传承者与流行地
(三) 女娲与人首蛇身像
三、 女娲信仰起源地的再推测
(一) 由女娲的口承神话及其信仰习俗的流布区域来看
(二) 由古典文献记载来看
(三) 由考古学发现来看
(四) 由中华民族及其文明的发展史和交流史来看
四、 结语
(一) 对前文的总结
(二) 关于女娲在汉古籍中“出现较迟”问题
(三) 余论
下编 女娲信仰考察日记
一、人祖姑娘·担经挑·女娲鞋——河南省淮阳县考察日记
二、女娲城·女娲阁·“女娲附体”——河南省西华县考察日记
三、汉墓·画像石·遇劫——河南省南阳市考察日记
四、故事集成·女娲神话·浮天阁——河南省郑州等地考察日记
五、娲皇宫·祭女娲·女娲显灵传说——河北省涉县考察日记
六、红旗渠·清凉山·女娲神话——河南省林县、安阳县考察日记
七、女娲传说·青风岭——河南省武陟县考察日记
八、两皇故里乡村的日常生活——甘肃省天水市街子乡考察日记
九、羲皇故里·伏羲庙·灸百病——甘肃省天水市区考察日记
十、三娘庙·圣母宫·娲乡神母——甘肃省秦安县考察日记
十一、娲皇故里·女娲庙·女娲传说——甘肃省秦安县陇城乡考察日记
十二、娲皇故里的女娲庙会——重访甘肃省秦安县日记
附录一 主要参考书目
附录二 女娲神话索引
后记
附图一 《兄妹始祖型神话分布示意图》
附图二 《女娲神话分布示意图》
附图三 《女娲信仰分布示意图一》
《乡村戏曲表演与中国现代民众》
作 者: (美国)欧达伟(R.David Arkush)
出 版 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 S B N : 9787303056460
出版时间: 2000-12-1
开 本: 32
页 数: 512
定 价: 25 元
内容简介
《乡村戏曲表演与中国现代民众》使用华北民间戏曲的文本资料,采用田野回访调查的方法,以河北定县为工作基地,时行历史学与民俗学的交叉研究,重点研究中国现代民众经历20世纪革命的思想变迁。人类的一切文化都是为满足一定群体生存、发展的要求,而产生、存在、传承和演变的。民俗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它当然也是遵循着这种规律而产生和发展的。
民俗文化是在一定群体成员生活中,最基础的,也是极重要的一种文化。因为世上没有比民俗文化,更为广泛地紧贴群众生活、渗透群众生活的文化现象了。
从考古学上的资料看,远在旧石器时代,在那些过着原始生活的人群里,就有一些最简单的习惯存在,即后来民俗的幼苗存在。随着他们生活的不断前进,原始的习惯就更加增添和巩固起来了。
人类群体在进入有文字、制陶术、冶金术的所谓文明时期的社会后,这种风俗、习惯,当然就会随着社会脚步不断前进。同时,由于群体的分化(阶级产生),本来全民性的风习,也随着产生了一定的分化状态。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民众记忆历史的方法和叙述习惯
第一节 戏祖史
第二节 戏神史
第三节 戏文史
第四节 戏班史
第二章 大革命时期的民众观念
第一节 婚恋观
第一类 失落定亲宝的戏曲模式
第二类 索取信物的戏曲模式
第三类 媒婆说亲的戏曲模式
第四类 私情装死的戏曲模式
第二节 民间女性的生活观
第五类 老少换妻的戏曲模式
第六类 家有仙妻的戏曲模式
第七类 丈夫休妻的戏曲模式
第八类 小姑劝善的戏曲模式
第三节 人口、粮食、灾害观
第九类 禳灾减丁的戏曲模式
第十类 家门内外的戏曲模式
第三章 大革命时期的民间宗教和民间结社
第一节 定县秧歌与民间宝卷
第十一类 僧道度劫的戏曲模式
第二节 定县秧歌与民间信仰
第十二类 跳神扮仙的戏曲模式
第三节 定县秧歌与民间结社
第十三类 民间结社的戏曲模式
第四节 定县秧歌与民间法律观
第十四类 公堂断案的戏曲模式
第四章 民间戏曲与定县民间社会的生活
第一节 民间戏曲与定县民间的政治生活
第二节 民间戏曲与定县民间的经济生活
第三节 民间戏曲与定县民间的家庭生活
第四节 民间戏曲与定县地方文化圈的关系
第五节 民间戏曲与定县民间的文化娱乐生活
第五章 定县秧歌传统剧目补遗及田野调查表
后记
《口承故事论》
作 者: 许钰
出 版 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 S B N : 9787303048014
出版时间: 1900-1-1
开 本: 32
页 数: 491
定 价: 22 元
内容简介
《口承故事论》是对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的统称,它是人民大众口头传承的民俗活动。从民间文艺学的角度来看,它是一种口头散文叙事的文学。我们使用这个名词,是因为它所含的各类口头故事体裁有许多共同的东西,并且有许多方面的联系,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考察,有许多方便之处,但我们并不抹煞各种体裁的特性和它们各自相对独立发展的历史。
“人为什么讲故事?”“人是怎样学会讲故事的?”对于这类有关口承故事起源(特别是神话的起源)的问题,很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编 体裁论
一、口承故事的体裁和分类
二、地方风物传说简论
三、革命传说和革命回忆录的区别
四、动物故事和寓言
五、笑话的历史及其艺术技巧
六、维吾尔族幻想故事初探
七、藏族幻想故事中人民理想的寄托
——《西藏民间故事》评介
第二编 流传演变论
一、口承故事的流传和演变
二、黄帝传说的两种形态及其功能
三、关丁孟姜女传说的两个问题
四、民间文学中巧匠的典型
——关于鲁班的传说
五、鲁班传说的产生和发展
六、近世鲁班传说的统一性和差别性
七、略论近代反对帝国主义的传说
第三编 讲述论
一、民间故事的讲述和记录
[附]民间故事记录六篇
二、口承故事“写定”的方法和态度
三、现代传说的语言问题
四、从义和团传说《宗老路》的整理说起
五、民间故事讲述家及其个性特征
第四编 采录论
第五编 研究史论
《中国民间文学讲演集》
作 者: 钟敬文
出 版 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 S B N : 9787303048007
出版时间: 1999-9-1
开 本: 32
页 数: 408
定 价: 18 元
内容简介
人类的一切文化都是为满足一定群体生存、发展的要求,而产生、存在、传承和演变的。民俗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它当然也是遵循着这种规律而产生和发展的。
民俗文化是在一定群体成员生活中,最基础的,也是极重要的一种文化。因为世上没有比民俗文化,更为广泛地紧贴群众生活、渗透群众生活的文化现象了。
目录
作者自序
民俗文化学发凡
关于民俗学结构体系的设想
民俗学的历史、问题和今后的工作
建立具有中国特点的民间文艺学
把我国民间文艺学提高到新的水平
建立新民间文艺学的一些设想
对中国当前民俗学一些问题的意见
民俗学与古典文学
回答新形式的要求
民间文学的价值和作用
民族民间传统文艺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