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组
中图网>淘书团>社科>团购详情

淘书团

《中国近代通史》精装6-10卷,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深刻剖析中国近代历史命运走向,聚焦影响中国命运的历次转折,全面解读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为读者奉上极具研究价值的史料。

本期团购包含6-10卷,从1912-1949的中国历史进程出发,广泛搜集大量历史资料,不仅全面解读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转型的历程,并对一些过去因史料未能弄清的史实进行澄清,还对护国战争、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国共谈判……近代史上一系列重大问题和事件进行深刻剖析,并依凭新史料,重构史实,提出新的认识和见解。

×

关键字
历史
团购价¥96.0 ¥229.0 折扣4.2
已售26
缺货登记

返回淘书团>>

推荐理由

32开精装,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

各卷叙述清楚透彻,文字流畅可读。各卷充分反映出注重叙事的特点,对所写时段的历史事件及其发展进程和相关关系、对历史人物在其中的活动及其背景与由来,都注重翔实的叙述,并以流畅的文字,娓娓道来,使读者在阅读时倍感愉悦

丛书在编纂过程中,广泛搜集和使用了各种历史资料。各卷作者还费力搜集和利用了尚未出版的各档案馆存档资料,其中不仅有以往利用较多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还有以往利用较少的中共中央档案、军事档案馆和一些地方的档案馆,以及台北国史馆资料、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档案和美国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珍本与手稿图书馆藏国民党军政人物档案、苏联解密的档案等历史资料

钟灵毓秀之地:各省文化大赏
漫画大集结
洞明世事,从读书开始
一脉相承:中华历代文化鉴赏
探索东方奇幻世界:神、鬼、人
书友说
  • *** 2021/6/8 16:41:25
    比较权威的中国近现代史,准备凑齐一套,好好研究一下
查看下一条 >>

编辑推荐

《中国近代通史》是中国社科院“十五”期间的重大科研项目,是迄今为止我国*大规模的中国近代史著作,也是唯*一部完整地叙述自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历史进程的学术专著。该书改变过去单纯政治史的传统模式,以革命范式为主,以现代化范式的补充,全面反映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转型的历程。该书遵循严格的学术规范,以大量史料为依据(其中许多重要史料是近年来新发现并首次披露),吸收港、台及国际研究的新成果编纂而成。

本次团购6-10卷:

第六卷:民国的初建(1912-1923)

第七卷: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第八卷:内战与危机(1927-1937)

第九卷:抗日战争(1937-1945)

第十卷: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

作者简介

主编张海鹏,男,1939年5月生,湖北省孝感市汉川县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历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曾任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特聘一级教授。著有《中国近代史稿》《中国军事史略》《追求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探索》《20世纪的中国·政坛风云卷》《东厂论史录——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评论与思考》等多部著作。

汪朝光,1958年10月出生,江苏南京人,著名民国史学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副所长,民国史研究室研究员,上海大学特聘兼职教授等。曾赴斯坦福、哥伦比亚等大学访问研究,任日本京都大学、东京大学客座教授等,是权威版本的《中华民国史》的主要编著者之一,也是《中国近代通史》的主要作者之一。

杨奎松,1953年10月生,重庆人,研究员。现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历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共历史和中国近现代史,著有《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研究》、《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忍不住的“关怀”:1949年前后的书生与政治》等。

王奇生,湖南湘乡人,1963年11月6日出生[1],先后就读于武汉大学(本科、硕士)、华中师范大学(博士),曾在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任职,曾任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任讲师、副教授,兼副所长。1999年底博士后出站后留近代史所工作,晋升为研究员。2008年调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

王建朗,1956年生,江苏姜埝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史学会秘书长、中国抗日战争学会副会长。作为访问学者,先后在英国伦敦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日本庆应大学、岛根大学、中央大学及香港大学等海外高校从事学术交流活动;作为中国史学会秘书长及近代史研究所领导曾次出访澳大利亚、荷兰、韩国、匈牙利、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曾景忠,江苏省泰兴县人。1937年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1960年-1974年在办公厅工作,1974年调至美术学院,曾担任政治理论课教学。1979年-1980年在党校理论部进修党史。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先后参与编辑学术刊物《近代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任《抗日战争研究》主编(执行),为编审(研究员)。编译著成果:合编《宁调元集》、《蒋经国自述》(资料);合译《剑桥中华民国史》;编《中华民国史研究述略》、《中国史研究述评》:主编《抗日烽火群英》、《二十世纪中国大事典》、《血色长空中国空军抗战纪实》(合作):撰著中国近代史、中华民国史、党史论文多篇:合撰《中国近代通史·抗日战争》卷。

图片展示














本单详情

《民国的初建(1912-1923)》
作者:汪朝光  著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041920
出版时间:2007/6/1
开本:32
页数:558
定价:45

目录:
第一章 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第一节 革命的余波:西式民主的昙花一现
 第二节 北洋派与革命派的矛盾
 第三节 二次革命的发动与失败
 第四节 北洋军阀独掌北京政府
 第五节 民国初年的对外关系
第二章 袁世凯称帝与护国战争
 第一节 袁世凯帝制自为
 第二节 革命派与其他派别的反袁斗争
 第三节 护国战争的爆发及各地响应
 第四节 袁世凯的末路
第三章 军阀纷争与南北对峙
 第一节 军阀纷争的肇始
 第二节 督军团干政
 第三节 清室复辟的闹剧
 第四节 皖系控制的北京政府
 第五节 南北对峙与护法运动
 第六节 护法战争与南北议和
 第七节 西南地方的军阀割据
第四章 五四运动与时代转换之发端
 第一节 五四运动的思想源流
 第二节 五四运动的起因
 第三节 五四运动的发生及演进
 第四节 五四运动的结局及影响
 第五节 华盛顿会议与中国国际地位的缓慢回升
 第六节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第五章 直皖战争
 第一节 直皖战争之发端
 第二节 直皖战争的爆发及皖系的失败
 第三节 直奉共治的北京政府
 第四节 孙中山回粤再度开府
第六章 第一次直奉战争与直系当政
 第一节 直奉矛盾的激化
 第二节 第一次直奉战争
 第三节 黎元洪复职与“法统重光”
 第四节 直系当政与北京政局
 第五节 联省自治的思潮与实践
 第六节 西南各省的局势演变
第七章 北京政局的变化
 第一节 直系当政时期的社会动荡
 第二节 京汉铁路工潮与二七惨案
 第三节 黎元洪被逐
 第四节 曹锟贿选与“法统”中落
 第五节 第二次直奉战争前的北京政局
 第六节 孙中山北伐受挫及其再起
第八章 民初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及其起伏
 第一节 现代经济法制体系的初步建立
 第二节 现代工业的较快发展
 第三节 现代工业发展的起伏
 第四节 中外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
 第五节 农业经济发展的艰难
 第六节 财政困难与现代银行业的兴起
主要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作者:王奇生 著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041937
出版时间:2006/7/1
开本:32
页数:566
定价:43

目录:
第一章 国民党改组与国共合作的形成
 第一节 改组前的国民党
 第二节 苏俄、国民党与共产党的早期接触
 第三节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第四节 国共关系的初期形态
第二章 广州国民政府与南方军政格局
 第一节 黄埔军校与党军的创始
 第二节 大元帅府与革命基地的奠立
 第三节 国民政府成立及其初步建制
 第四节 国民政府初期的财政和军事
 第五节 两广统一与革命基地的巩固
第三章 北京临时执政政府与北方军政格局
 第一节 第二次直奉战争与北京政变
 第二节 临时执政政府成立
 第三节 善后会议
 第四节 国会的衰亡
 第五节 国民军的崛起
 第六节 军阀之间的循环混战
第四章 五卅运动与反帝高潮
 第一节 反帝废约与国民会议运动
 第二节 从惨案到运动
 第三节 北京政府的对策
 第四节 五卅运动的影响
 第五节 省港大罢工
第五章 国共纷争:南方革命阵营的分化
 第一节 弹劾共产党案
 第二节 中国国民党同志俱乐部
 第三节 戴季陶主义
 第四节 西山会议派
 第五节 国民党二大与沪粤分裂
 第六节 中山舰事件
 第七节 整理党务案
第六章 北伐战争:北方形势与南方的胜利
 第一节 北伐前夕的北方形势
 第二节 国共对出师北伐的歧见
 第三节 从广州到武汉
 第四节 从南昌到沪宁
 第五节 南北地域观念与宣传战
第七章 从迁都之争到宁汉分裂
 第一节 迎汪复职运动
 第二节 左派问题论争
 第三节 迁都之争
 第四节 南昌与武汉的对峙
 第五节 “四一二”反共清党
第八章 南北三政权的鼎立
 第一节 北京政府
 第二节 武汉政府
 第三节 南京政府
第九章 国共两党的组织形态
 第一节 国共两党的党员构成
 第二节 从“容共”到“容国”
第十章 急风骤雨:工农运动
 第一节 工人运动
 第二节 农民运动
第十一章 三大政党的“革命”观念及其政治文化
 第一节 从“一党独革”到“多党竞革”
 第二节 三大政党的党际互动
 第三节 “革命”与“反革命”
主要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内战与危机(1927-1937)》
作者:杨奎松 著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041944
出版时间:2007/6/1
开本:32
页数:587
定价:44

目录:
第一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与统一军政的努力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与宁汉合流
 第二节 从二次北伐到东北易帜
 第三节 党统之争与中原大战
第二章 国民政府的对内政策与“革命外交”
 第一节 党治、训政与军权统治
 第二节 控制城乡的能力与侧重
 第三节 财经政策与税制改革
 第四节 改订新约与“革命外交”
第三章  苏维埃革命与中共南方根据地的形成
 第一节  苏维埃革命的发生与中共暴动政策的实行
 第二节 农村武装割据与中共南方根据地的初创
 第三节 “立三路线”从形成到终止以及六届四中全会的召开
 第四节  中共工作重心的转移与苏区红红的发展
第四章 人权、民主与专制的交锋
 第一节 党内抗争:第i党、改组派的骤起骤落
 第二节 党外抗争:从人权运动到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第二节 文化抗争:社会性质论战与左翼文化运动
 第四节  国民党军事独裁体制的确立
第五章 “九一八”事变与蒋介石的“安内攘外”
 第一节  日本占领东北与伪满洲同的产生
 第二节 从不抵抗政策到局部抵抗的开始
 第三节 长城抗战与“塘沽协定”
 第四节 察省抗日事件与福建事变
第六章 舆论整合与国防建设的准备
 第一节 在“攘外”与“安内”问题上的舆论整合
 第二节 走向现代国家的曲折开端
 第三节 加速工业及国防建设的尝试
 第四节 币制改革与经济的缓慢发展
第七章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诞生、消亡以及红军长征
 第一节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诞生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的“围剿”与苏区政府的反“围剿”
 第三节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消亡
 第四节 遵义会议与红军的万里长征
第八章  华北事变与救亡运动的兴起
 第一节 “何梅协定”、“秦土协定”的产生及其背景
 第二节 “华北自治运动”与南京的因应
 第三节 “一二·九”运动与救亡热潮的高涨
 第四节  国民党五全大会与“最后关头”的提出
第九章  国共两党的政策转变
 第一节  中共统一战线政策的形成
 第二节 张学良与中共的西北大联合计划
 第三节  国共两党的秘密接触
 第四节 从两广事变到绥远抗战
第十章 西安事变与中国政局的重大转折
 第一节 西安事变的发生与解决
 第二节 西北善后与“三位一体”局面瓦解
 第三节  国共两党的曲折交涉
 第四节 “七君子”获释与国共合作的实现
主要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抗日战争(1937-1945)》
作者:王建朗,曾景忠 著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042040
出版时间:2007/6/1
开本:32
页数:675
定价:52

目录:
第一章 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一节 卢沟桥事变——中国全面抗战的起端
 第二节 国防最高会议设立部署全国抗战
 第三节 淞沪抗战爆发  全国掀起抗战高潮
第二章 抗日战争初期的对日作战
 第一节 华北战场对日作战
 第二节 淞沪会战
 第三节 国民政府迁都与南京沦陷
 第四节 武汉抗战时期南北战场作战
 第五节 敌后游击战
 第六节 中国海军和空军的对日作战
第三章 抗日战争初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第一节 政治上出现新气象
 第二节 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
 第三节 文化与教育
 第四节 海外华侨积极支援祖国抗战
第四章 抗日战争初期的外交
 第一节 争取苏联援华
 第二节 德国的短暂中立与中德关系的逆转
 第三节 英美迈出援华的最初步伐
第五章 抗日战争中期的对日作战
 第一节 进人战略相持阶段后中国抗日军事的调整
 第二节 1939年至1940年初的正面战场作战
 第三节 1940年至1941年的正面战场作战
 第四节 中国空军和海军的对日作战
 第五节 敌后抗日战场
第六章   日本扶植傀儡政权以及对沦陷区的统治
 第一节 华北、华中地方傀儡政权的建立
 第二节 汪精卫投敌与汪伪政权的建立
 第三节 日本在沦陷区的统治与掠夺
第七章 苦撑待变与外交形势的变化
 第一节 中苏关系的发展与调整
 第二节 中英关系的曲折发展
 第三节 美国逐步走上援华制日道路
 第四节 国民政府与日本的秘密接触
第八章 抗日战争后期的对日作战
 第一节 反法西斯国家结盟  中国战区成立
 第二节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第三节 滇西失陷与滇西抗战
 第四节 1942年至1943年的正面战场作战
 第五节 敌后战场中共军队的发展和国民政府军的衰微
 第六节 1944年正面战场作战
 第七节 中国空军与海军的对日作战
 第八节 缅北、滇西反攻作战
第九章   敌后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与大后方社会危机的出现
 第一节 敌后根据地的民主建设与各项事业的发展
 第二节 大后方的政治与经济状况
第十章 战时民主运动的兴起与联合政府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第一次民主宪政运动
 ……
第十一章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与中美的发展 
第十二章 战时的文化、思想与学术
第十三章 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主要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
作者:汪朝光  著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042088
出版时间:2007/6/1
开本:32
页数:601
定价:45

目录:
第一章 战与和的变奏
 第一节  国共重庆谈判
 第二节 边打边谈
 第三节 国共停战与政协会议
 第四节 政治协商进程之顿挫
 第五节 东北局势的演进
第二章 全面内战的烽火
 第一节 军事调处的失败
 第二节 国共双方的军事动员
 第三节 国民党的全面军事进攻
 第四节 国共关系的最终破裂
 第五节 国民党的重点军事进攻
第三章 战后社会的动荡与纷扰
 第一节 怨声四起之接收与复员
 第二节 此起彼伏的学潮
 第三节 中间势力的活跃与分化
 第四节 国民党一党制宪之纷争
 第五节 地方与边疆问题
 第六节 经济恢复重建之困难
 第七节 胜利后的弱势外交
第四章 国共两党攻守态势的转换
 第一节 国共军事攻守之易位
 第二节 国民党实行“戡乱动员”
 第三节 国民党统治之衰颓
 第四节 “训政”终结与“行宪”开场
 第五节 一败涂地的币制改革
 第六节 国共内战与土地改革
 第七节 中共力量的全面崛起
第五章 国共两军的军事决战
 第一节 决战前的国共两军争夺
 第二节 豫东战役与济南战役
 第三节 辽沈战役
 第四节 淮海战役
 第五节 平津战役
第六章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
 第一节 蒋介石引退与李宗仁登台
 第二节 北平和谈
 第三节 渡江战役与淞沪战役
 第四节 国民党军事的全面败退
 第五节 国民党撤离大陆退守台湾
第七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第一节 中共建国的理论准备
 第二节 中共建国的实际准备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主要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淘书团小贴士

1、全场包快递,快递不可达区域使用邮政小包,需自付邮费(港澳台、新疆西藏运费政策>>

2、淘书团订单限30分钟内支付,逾时将被取消。

童书精选

团购畅销榜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