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组
中图网>淘书团>艺术>团购详情

淘书团

物美价廉的老书!中国电影史话3册:《中国电影批评史》《中国纪录电影史》《台湾电影史话》,从不同时期、不同角度、不同地域详细展现中国电影发展的方方面面。

《中国电影批评史》:749页,详述1897-2000年间中国电影批评发展的实际状况。

《中国纪录电影史》:455页,考察中国纪录影片坎坷曲折的发展史。
《台湾电影史话(修订版)》:561页,梳理台湾电影产生、重建、发展、繁荣、衰落的过程。

×

关键字
电影
团购价¥45.0 ¥156.0 折扣2.9
已售222
缺货登记

返回淘书团>>

推荐理由

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
《中国电影批评史》作者李道新是国内首届电影学博士学位获得者
《中国纪录电影史》是一部全面了解中国纪录电影的好书
《台湾电影史话(修订版)》将台湾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电影编缀起来,是一部客观中肯讲述台湾电影的书籍

书友说
  • ztw*** 2023/2/2 12:41:54
    很不错的电影的资料书籍,中国电影出版社的品质一向都值得信赖
  • ztw*** 2022/6/11 19:16:06
    文字详实,图片缺如,电影史无图片实在遗憾。
  • 496*** 2021/9/24 22:02:42
    写得扎实,很有参考性
  • 不想吃*** 2021/9/15 23:12:13
    内页相对比较粗糙,不过字迹清晰,可以了解一些电影知识。
  • 197*** 2021/7/29 10:31:07
    物美价廉,东西好,物美价廉,东西好
  • 多相信*** 2021/7/10 13:33:06
    电影相关的专业性著作,对了解我国台湾电影、电影批评和纪录片大有裨益
  • ztw*** 2021/6/13 0:06:18
    稀少的品种!
  • ztw*** 2021/5/20 11:28:02
    作为一个电影迷入手一套,外行看个热闹也行,每本都很厚,内容丰富
  • 江东南*** 2021/5/19 10:08:53
    纪录电影史和电影批评史加起来得有1200页,一张图片都没有,文字量很大,且都是纪录性的陈述语句,读来需要些耐心。
  • 378*** 2021/5/19 9:53:08
    关于电影的书籍我都想买来看看,正好这个集子帮着梳理了一些内容
查看下一条 >>

编辑推荐

《中国电影批评史》1897-2000
本书根据中国电影批评发展的实际状况,将其划分为九个时期:电影的伦理批评时期(1921一1932)、电影的新文化批评时期(1932一1937)、电影的救亡批评时期(1937一1945)、电影的社会批判时期(1945一1949)、电影的政治批评时期(1949一1966)、电影大批判时期(1966一1976)、电影的社会功利批评时期(1976一1985)、电影的本体批评时期(1985一1989)和电影批评的多元化时代(1989一 )。
从总的发展规律来看,这个九个时期,实际上可以归纳为三大阶段,即从电影的社会学批评走向电影的本体批评,最后走向电影的文化批评。这显示了中国电影批评不断走向深刻、走向博大、走向进步的历史命运。

【作者简介】
李道新,1966年9月出生于湖北石首。1988年毕业于湖北师范学院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电影系,获电影学博士学位,是国内首届电影学博士学位获得者。现任教于北京大学艺术学系,主要从事中国电影史研究。
发表的主要论文有:《建构中国电影批评史》《中国当代电影,现实主义50年》《中国早期电影里的都市形象及其文化含义》《电影理论与电影史视野里的中国电影批评》、《中国电影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前景》等,
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波德莱尔是怎样读书写作的》、《中国电影史(1937-1945)》《影视批评学》、《中国电影批评史(1897-2000)》。

《中国纪录电影史》
本书是一部全面了解中国纪录电影的好书。纪录是一种手法,可以记录真实也可以记录虚假。虚构也是一种手法,是进行一切艺术创造的基本手法。
本书论述了中国纪录电影的开端、发展,内容包括新闻纪录电影、抗战纪录电影、人民纪录电影以及各个时期的新闻纪录片。中国纪录电影是世界纪录电影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国纪录电影史是世界纪录电影史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本书还包括外国人在中国拍摄的纪录片和中国人在国外拍摄的纪录片。

【作者简介】
单万里 1964年生,江苏铜山人。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学学士,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硕士。1988年起供职于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要研究范围涉及纪录电影和法国电影。编辑文集《纪录电影文献》、《纪录电影赏析》,写作文章《认识新纪录电影》、《法国电影的永恒魅力》。

《台湾电影史话(修订版)》
本书以编年史分期方式撰述,将台湾电影放在台湾政治经济的框架下进行探讨,将台湾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电影编缀起来,形成一种线性的脉络联系,梳理台湾电影美学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同时,从台湾电影自身发展规律进行论述。
本书对台湾电影的产生(1896―1945)、恢复重建(1945―1959)、黄金时代(1960―1969)、繁荣(1970-1979)、调整(1980―1989)、转型和衰落危机(1990-2004)过程,对不同时期的电影,从不同角度,由远而近,由总体到制片、发行、放映、导演艺术创作和风格、特点、电影潮流、类型特色,做一个历史的、客观的、中肯的、较为完整系统的论述,建立起历史唯物主义和电影美学的台湾电影史观。

【作者简介】
陈飞宝,台湾电影史学专家。1940年5月生于厦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研究员。1980年以来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后改为研究院)专职研究台湾电影、电视、新闻传播。曾主持中国艺术科学“九五”规划课题“当代台湾电影电视剧研究”、参与国家“七五”社科重点课题“台湾新闻事业史研究”。出版的个人著作有《台湾电影史话》、《台湾电影导演艺术》、《当代台湾传媒》,合著有《台湾新闻事业史》、《台湾电视发展史》、《中国电影名片鉴赏辞典》等多种。

图片展示












本单详情

《中国电影批评史》
作者:李道新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ISBN:9787106018320
出版时间:2002年6月
开本:32开
页数:749
定价:50元

目录
引言 走向中国电影批评史
第一部分 中国电影的社会学批评时期
第一章 电影批评的潜隐时期(1897-1921)
第二章 电影的论理批评(1921-1932)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论理批评
第三节 技巧批评
第三章 电影的新文化批评(1932-1937)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内容与形式结合的批评
第三节 早期现实主义批评
第四节 电影特质批评
第四章 电影的救亡批评(1937-1945)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鼓动抗战批评
第三节 普及知识批评
第五章 电影的社会批判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民主批评
第三节 人民性批评
第六章 电影的政治批评(1949-1966)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政治索隐式批评
第三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批评
第四节 典型表象批评
第五节 电影特性批评
第七章 电影大批判(1966-1976)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阶级斗争批判
第三节 路线斗争批判
第八章 电影的主会功利批判(1976-1985)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求真型批评
第三节 电影观念批评
第四节 艺术个性批评
第二部分 中国电影的本体批评时期
第九章 电影的本体批评(1985-1989)
……
第三部分 中国电影的文化批评时期
第十章 电影批评的多元化时代(1989-2000)
结语 电影论与电影史视野里的中国电影批评
附录
后记


《中国纪录电影史》
作者:单万里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ISBN:9787106023959
出版时间:2005年12月
开本:16开
页数:455
定价:58元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中国纪录电影的开端(1905一1921)
一  电影的发明与传入中国
二  外国人拍摄的关于中国的纪录片
三  中国第一部纪录片《定军山》
四  新闻片《武汉战争》与《上海战争》
五  商务印书馆影戏部的新闻纪录电影
六  中国影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的影片

第二章  新闻纪录电影的发展(1921—1931)
一  黎民伟与文献纪录片《勋业千秋》
二  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的银幕再现
三  反映孙中山与北伐战争的其他影片
四  其他影片公司拍摄的新闻纪录片
五  苏联电影工作者来华拍摄纪录片
六  人类学纪录片在中国出现及其意义
七  呼吁中国电影人重视新闻纪录电影

第三章  抗战纪录电影的繁荣(1931—l945)
一  民营影片公司的抗战新闻纪录片
二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新闻纪录片
三  中国共产党对新闻纪录片的影响
四  中央电影摄影场与《抗战实录》
五  中国电影制片厂与《抗战特辑》
六  西北影业公司与《华北是我们的》
七  香新电影机构的抗战新闻纪录片
八  国际进步人士的抗战新闻纪录片
九  日伪电影机构的侵华新闻纪录片

第四章  人民纪录电影的兴起(1938—l949)
一  外国记者到延安拍摄新闻纪录片
二  延安电影团的成立及其电影活动
三  袁牧之和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
四  新四军拍摄的新闻纪录片与影响
五  延安电影制片厂与西北电影工学队
六  东北电影制片厂的成立及其意义
七  以新闻纪录片为主的《民主东北》
八  华北电影队与石家庄电影制片厂
九  北影的成立与《百万雄师下江南》
十  新中国前夕的新闻电影工作总结会

第五章  “十七年”的新闻纪录片(1949—1966)
一  建国初期的新闻纪录电影概况
二  中苏合拍纪录片与苏联的影响
三  中央新影成立与“形象化的党报”
四  贯彻“双百”方针与“左”的干扰
五  大跃进时期与“艺术性纪录片”
六  调整之后的新闻纪录电影创作
七  新闻杂志片与《新闻简报》
八  电视诞生及其“新闻纪录片时代”
九  新闻纪录片中微弱的欧风美雨
十  新中国早期的人类学纪录片状况

第六章  “文革”中的新闻纪录片(1966—1976)
一  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新闻纪录片
二  继续发扬优良传统的新闻纪录片
三  戏曲纪录片与八部革命“样板戏”
…………


《台湾电影史话(修订版)》
作者:陈飞宝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ISBN:9787106024598
出版时间:2008年9月
开本:32开
页数:561
定价:48元

目录

第一章 日据时期的台湾电影(1896-1945)
第一节 台湾电影的萌芽
一、电影传入台湾放映
二、高松丰次郎在台湾的电影活动
三、总督府统治下的电影摄制
四、早期的台湾电影放映业

第二节 台湾电影业的兴起
一、台湾总督府统治下的制片
二、台胞摄制电影的尝试
三、日本和台湾合拍的故事片
四、默片时代得宠的“辩士”
五、台湾文化协会的电影宣传

第三节 祖国大陆电影在台湾的发行及其影响
一、祖国大陆电影在台湾的发行
二、祖国大陆的电影对台胞的影响

第四节 战争体制下的台湾电影业
一、台湾进入战争体制
二、电影成为巩固殖民地统治、扩大侵略的工具

第二章 台湾电影的重建和发展(1945-1959)
第一节 台湾电影事业的重建
一、台湾光复后的电影摄制机构
二、光复后的电影发行业
三、大陆电影公司赴台拍片
四、实行严苛的电影检查制度

第二节 公营电影制片厂:“中影”、“台制”、“中制”
一、“农教”百废待举,政宣优先
二、“中影”诞生,在烈火、风雨中重建
三、“中制”重建和勉力而拍的新闻纪录片、故事片
四、“台制”电影的政治任务和台湾现实
五、“中教”服膺于教学

第三节 民营公司初兴
一、从发行中西片起家
二、制片多仰赖公营厂,出品国语片量少

第三章 台(闽)语电影(1955-1972)
第一节 台语电影的兴衰
一、台语电影第一波风潮
二、台语电影的发展
三、台语电影走向巅峰,盛极而衰

第二节 台语电影民营制片公司
一、台语民营厂的勃兴
二、台语电影先驱——何基明兄弟的华兴电影制片厂
三、林博秋与莺歌湖山片厂
四、产销一体的台语制作大公司
五、台语著名制片——戴传李

第三节 台语电影导演和第一代导演群落
一、不同省籍导演合作造就台语电影的风潮
二、第一代电影导演——台湾电影的开拓者
第四节 台语电影的作用和影响

第四章 台湾电影的黄金时代(1960-1969)
第一节 公营电影公司的发展
一、扩大出口及其电影辅导政策
二、“中影”的“健康写实”到“健康综艺”制片路线
三、“中制”和“台制厂”的发展

第二节 李翰祥创办国联及其导演艺术
一、李翰祥创办国联及《梁山伯与祝英台》掀起的狂潮
二、创建国联影业公司
三、李翰祥的导演艺术
四、李翰祥在台湾电影中的地位和贡献

第三节 民营影业的黄金时期
一、民营制片公司发展的背景
二、沙荣峰创建联邦影业有限公司
三、黄卓汉创办第一影业公司
四、中小规模的独立制片公司

第四节 名导演的艺术风格
一、李行的乡土电影
二、一代武侠大师——胡金铨
三、白景瑞喜剧电影的风格
四、宋存寿的艺术探索

第五节 琼瑶电影王国
一、琼瑶电影风潮
二、60年代琼瑶电影的特色

第五章 台湾电影的繁荣(1970-1979)
第一节 在世界的孤立与电影政策的调整
一、台湾政治形势的遽变和电影文宣使命
二、电影经济政策的调整和管理
三、公营制片机构的转型

第二节 民营影业公司
一、大制片公司
二、中等规模的制片机构
三、一片公司
四、放映院线功能与流弊

第三节 李行从“三厅”回到乡土
一、转型期再造巅峰
二、掀起第二波琼瑶电影风潮
三、回归乡土纪实电影

第四节 白景瑞写实、浪漫慧黠的电影
一、追求电影艺术创新和浪漫慧黠的个人风格
二、台湾现实主义电影经典——《再见阿郎》
三、喜剧片和琼瑶片引领风骚

第五节 胡金铨的武侠电影美学
一、享誉世界影坛
二、胡金铨电影美学
第六节 宋存寿的畸零感伤世界

第七节 抗日电影
一、抗日电影主流
二、台湾抗日电影题材和类型

第八节 琼瑶、玄小佛浪漫言情电影
一、70年代的琼瑶电影
二、玄小佛的言情电影
三、刘家昌的言情电影
第九节 寻根溯源电影

第六章 八十年代台湾电影(1980-1989)
第一节 台湾政经局势和公营电影业
一、政治遽变和电影政策的松动
二、“中影厂”的转型,带动电影风潮

第二节 民营公司与台港电影发行的转型
一、民营公司多元经营
二、独立制片人制度和导演工作室
三、发行业分散投资

第三节 电影的流变、滥觞
一、政策电影的复辟
二、“社会写实片”的没落
三、“恐怖电影大师”——姚凤磐
四、朱延平对商业电影情有独钟

第四节 林清介、徐进良的校园学生电影
一、林清介言志和回吟清新的风格
二、徐进良睿智的喜剧风格

第五节 女性导演和琼瑶电影的转型
一、台湾女导演和女性电影
二、琼瑶电影的转型
第六节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第七章 台湾新电影(1982-1987)
第一节 台湾新电影的崛起和发展
一、台湾电影新浪潮的崛起
二、新电影落潮
三、新电影的意义和影响
第二节 侯孝贤的纪实电影美学
第三节 陈坤厚的温和人文关怀和完美视觉风格
第四节 杨德昌的都会梦魇和缜密的艺术结构
第五节 张毅电影的古典风格和女性主体意识
第六节 王童平易温和道尽台湾历史沧桑
第七节 万仁温和的现代都市风景线
第八节 李佑宁对弱势族群的关怀和艺术创意
第九节 虞戡平电影的弱势族群及海峡两岸的情结
一、对弱势族群的关怀:《搭错车》、《台北神话》、《两个油漆匠》
二、《孽子》的惊怵黑暗王国
三、时代的苍凉:《海峡两岸》

第八章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台湾电影(1990-2004)
第一节 政党政治和电影危机
一、政党轮替和经济衰退
二、台湾电影危机

第二节 制片业的困境和蜕变
一、制片业改弦易辙
二、台资的合拍片
三、主要影片公司

第三节 电影发行、放映转型
一、发行的垂直整合
二、放映业的转型

第四节 作者电影和后新电影艺术
一、侯孝贤的历史观照和客观叙事风格
二、杨德昌的精密社会省思和风格沉淀
三、后新电影导演艺术

第五节 台湾商业电影的没落
一、商业电影欲整乏力
二、台湾黑道电影文化
三、英年早逝的杰出导演——邱铭诚
四、台湾商业电影的王牌——朱延平

第六节 一个电影时代的隐退
一、台湾电影一个重要时代宣告结束
二、一代电影大师李翰祥的逝世
三、武侠电影大师胡金铨的殒殁
四、李翰祥和胡金铨比较研究
五、白景瑞的永别

第七节 超载的篾筏——李行
一、致力于海峡两岸电影及文艺界的交流和合作
二、在台湾电影中的特殊地位及对中国电影的贡献

第九章 台湾新生代导演电影艺术(1987-2004)
第一节 新生代导演群落
一、新生代导演群体结构
二、接受过良好的现代电影艺术教育
三、寻求自主独立制片,多仰赖电影基金会的辅导金
四、新生代导演与国际影展结缘
五、新导演执着的电影艺术美学追求和风格
第二节 李安中西合璧的电影艺术
第三节 跻身国际影坛的青年导演——蔡明亮
第四节 新生代女性导演艺术
一、电影才女张艾嘉的女性电影
二、黄玉珊对女性丰富情感世界的探索
三、王小棣独树一格的喜剧和儿童电影
四、章 蕙兰的《小百无禁忌》

第五节 传承和创新:周晏子、叶鸿伟的人文电影
一、周晏子的客家田园牧歌
二、叶鸿伟电影的浓烈人文色彩

第六节 后现代镜语:何平、王献篪的影像风格
一、何平电影——“台湾现实寓言”
二、王献篪的电影符号

第七节 陈国富电影的类型化和徐小明电影角色的漂泊与皈依
一、陈国富对漂泊灵魂的诠释和艺术创意
二、徐小明的混世少年和旧灵魂的塑像

第八节 张志勇、林正盛、张作骥、陈玉勋的乡土怀旧/纪实风格
一、张志勇电影的生命悲歌
二、林正盛的成长冲突显影
三、张作骥电影角色的宿命和浑然一体的艺术风格
四、陈玉勋的通俗喜剧

第九节 新进的导演:徐立功、赖声川、黄明川、李岗、丁亚民
一、“伯乐”兼导演徐立功与尹棋的《夜奔》
二、李巨源、冯光远的《为人民服务》
三、赖声川从舞台到银幕的导演艺术
四、黄明川电影的边缘人物
五、编而优则导——李岗
六、由作家进而改行做电影电视编导——丁亚民

淘书团小贴士

1、全场包快递,快递不可达区域使用邮政小包,需自付邮费(港澳台、新疆西藏运费政策>>

2、淘书团订单限30分钟内支付,逾时将被取消。

读史明智

团购畅销榜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