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精选本》(上中下),《新青年》杂志20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名刊,凝聚了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鲁迅、胡适、刘半农等一代大师级的人物,拉开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劢的序幕。原价118元,现团购价38元,全国包快递!
★ 16开,简体横排版
★ 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主撰
★ 《新青年》是毛泽东、蒋介石共同推崇的名刊
★ 本刊凝聚了一代大师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沈尹默、茅盾等
★ 本简体字版特在各卷中刊登了部分《新青年》原稿,供读者欣赏
★ 阅读经典,重温大师,精华荟萃,学术典范
◆在五四九十三周年之际,重新认识五四,拜读新青年,发现文字的魅力
——农大
◆内容没得说,五四百家各抒己见,我喜欢那种自由的氛围,畅所欲言,只要你不怕死,不像现在天朝的和谐政策。因为这是精华本,文章是被挑选出来的,但没有修改过。
——天佑居士
◆都说少年强则国强,翻看这部书时,犹如民国时期的启蒙呐喊振聋发聩,这样的经典只能是一个曾经,无可复制,不能再现
——傲寒
《新青年•精选本(套装上中下册)》为简体横排版的《新青年》精选本,系根据《新青年》杂志的原始版本整理而成。其创刊于1915年,是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划时代的刊物,它所发起的新文化运动,正式开启了中国社会向现代转型的车轮,并成为当时影响力最大的一份刊物。在它创办的11年中,凡追求进步之青年,无不视《新青年》为旗帜,以《新青年》为明灯。《新青年》原为繁体竖排,早期时尚袭用古时的句读方式,即使后期的新式标点也多与现今不合,不宜于今人阅读。
一、《新青年》杂志创刊于1915年9月,原名《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新青年》。到1926年7月终刊时至,前后11年,计出11卷63期,其中前9卷为月刊,第10卷为季刊,第11卷为不定期刊。本书以简体字重排,其分卷、分期方式及体例等一如其旧。
二、《新青年》采用繁体竖排,早期尚袭用古时的句读方式,即使后期的新式标点也多与现今不合。为此,本简体字版按现代汉语习惯,以简体横排变之,并用现代标点对全书进行重新句读,以方便今人阅读。
三、对原杂志中的一些明显错讹,此次简体字版做了适当的修订,其他一些无法查考的疑问,则照原文录入,不做改动。
四、《新青年》中的外国人名、地名及著作名、事物名等的译法不仅多与现今不同,且在当时亦不统一,为尊重历史的本来面貌,本简体字版保留了当时的译法,未作改动。
五、原杂志中登载的照片及绘画等,由于历史久远及印刷原因,大多已模糊不清,无法翻印,故在此次简体字版中只好忍痛割爱,付诸阙如,尚希读者原宥。
六、原杂志中登载的广告内容,本简体字版中不再保留。
七、为了体例上的完整性,原《新青年》中的社告、启事等,在此次简体字版精选本中不再保留。
八、原杂志各卷各号的目录索引,统一汇编在“附录”中,以方便读者查询。
九、为使读者一窥《新青年》原貌,本简体字版特在各卷中刊登了部分《新青年》原稿,供读者欣赏。
《新青年•精选本(套装上中下册)》有一个强大有力的作者群。早期主要以陈独秀为中心,周遭凝聚了如高一涵、易白沙、刘叔雅、陈嘏、李亦民、高语罕、谢无量、潘赞化等一大批热衷于新文化的知识分子。在陈独秀出任北大文科学长后,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李大钊、周作人、沈尹默等一批知识分子,朱希祖、陈启修、马寅初、高君宇、张崧年、孙伏园等一批学生,还有全国各地思想活跃的知识分子和青年也聚集到杂志周围。
作 者: 陈独秀
出 版 社: 中国书店
I S B N : 9787514902402
出版时间: 2012-4-1
开 本: 32开
页 数: 全3册
定 价: 118 元
内容简介:
《新青年•精选本(套装上中下册)》是中国文化史上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杂志,是旧中国时代最早的一份思想启蒙刊物,也是我国最早介绍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刊物,它所发起的新文化运动,直接掀起了中国的文化变革和思想解放的浪潮,对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从思想上、理论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从而成为催生中国共产党的摇篮,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为之一新。
《新青年•精选本(套装上中下册)》还凝聚了当时中国一大批最优秀的知识分子,如鲁迅、胡适、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沈尹默等,堪称是一代大师的群英会。可以说,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本刊物的影响力可与本套书堪比,即使时至今日,当今的许多青年依然从中汲取营养,获得力量。
本套为去年上市的国内第一部简体横排版《新青年》杂志全集的精选本,采用现代标点对全书进行重新句读,以方便今人的阅读。对全集中的一些明显错讹,此次精选本做了适当的修订,同时还保留了全集中各卷各号的总目录索引,以方便读者查询。为使读者一窥《新青年》原貌,精选本也附了《新青年》原稿,以供读者对照欣赏。
目录:
001 敬告青年/陈独秀
006 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高一涵
021 新旧问题/汪叔潜
024 今日之教育方针/陈独秀
029 抵抗力/陈独秀
033 民约与邦本/高一涵
038 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陈独秀
041 国家非人生之归宿论/高一涵
047 叔本华自我意志说/刘叔雅
053 一九一六年/陈独秀
056 我/易白沙
061 自治与自由/高一涵
064 青年与国家之前途/高语罕
069 吾人最后之觉悟/陈独秀
073 孔子评议/ 易白沙
083 青年之敌/高语罕
086 新青年/陈独秀
089 青春/李大钊
098 乐利主义与人生/高一涵
103 当代二大科学家之思想/陈独秀
114 我之爱国主义/陈独秀
119 青年与工具/吴稚晖
124 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陈独秀
127 宪法与孔教/陈独秀
132 军国主义/刘叔雅
138 再论工具/吴稚晖
140 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陈独秀
146 治生篇/杨昌济
157 袁世凯复活/陈独秀
159 再论孔教问题/陈独秀
162 一九一七年预想之革命/高一涵
166 文学改良刍议/胡 适
175 人类文化之起源/陶履恭
185 文学革命论/陈独秀
188 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吴 虞
191 中国国民性及其弱点/光 升
199 对德外交/陈独秀
202 读荀子书后/吴 虞
204 物质实在论/恽代英
211 俄罗斯革命与我国民之觉悟/陈独秀
213 消极革命之老庄/吴 虞
215 社会/陶履恭
219 青年与老人/李大钊
222 经济学之总原则/章士钊
225 体育之研究/二十八画生
233 旧思想与国体问题/陈独秀
236 礼论/吴 虞
342 我之文学改良观/刘半农
253 历史的文学观念论/胡 适
256 儒家主张阶级制度之害/吴 虞
259 近代西洋教育/陈独秀
262 诗与小说精神上之革新/刘半农
269 论信仰/恽代英
272 复辟与尊孔/陈独秀
276 以美育代宗教说/蔡孑民
280 婚制之过去现在未来/刘延陵
291 科学与基督教/陈独秀
299 近世三大政治思想之变迁/高一涵
302 论注音字母/钱玄同
311 人生真义/陈独秀
314 新青年之新道德/陶履恭
317 诗宰羊/沈尹默
落叶/沈尹默
车毯/刘半农
老鸦/胡 适
游香山纪事诗/刘半农
大雪/沈尹默
321 驳康有为共和平议/陈独秀
336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 适
347 “今”/李大钊
351 中国学术思想界之基本误谬/傅斯年
357 贞操论/日本与谢野晶子著 周作人译
363 有鬼论质疑/陈独秀
365 狂人日记/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