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界”3册,当代著名作家马嘶、陈建功、周国平、罗平汉等编写,用文字或图文并茂地记录了1937、1977、1978年中国知识分子的思考与向往。原价105元,现团购价30元,全国包快递!
★ 16开软精装
★ 《1937年中国知识界》由作家马嘶编著
★ 《我的1977》邀请陈建功、周国平、肖复兴、叶兆言、吴思、雷颐、杨慧林、郭方、韩小蕙等近二十位当代著名作家、学者编写,黑白图文,并附有作者简介
★ 《春天-1978年的中国知识界》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罗平汉编著,黑白图文,并附有注释
★ 具有可读性与史料价值
◆此书值得一读,日月如梭,时光飞渡,恢复高考制度已经30年了,我读完此书,唯一的感受就是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在当年恢复高考的消息,对那一代的很多人具有划时代的命运转折点.我无法深彻领悟他们当时的心情,但从作者们的字里行间能感受到想读书的欲望太强烈,越学习越能感受到精神生活的魅力,在备考过程中环境之恶劣,有辛酸也有感激,只有心中有目标,更苦再难也能迈过去.我希望21世纪的大学生能读此书,少一分浮躁,多一分平和,珍惜现在所处美好的校园生活.
——13a 《我的1977》
◆有了邓小平胡耀邦,才有利真正的知识界的春天
——yqb12345《春天-1978年的中国知识界》
《1937年中国知识界》
对于中国知识界来说,1937年是个最具奇特色调的年份,知识分子的生活最具悲剧色彩,但也最能显现其生命的韧性和高贵价值。他们遭遇到的苦难、屈辱和牺牲为历史所仅见,而他们身上所奔突出的爱国热情、革命斗志和创造出的物质与精神成果也几乎是空前的。学人文士们失去了温馨的家园,成为在广袤大地上游来荡去的文化流民,苦则苦矣!然而,他们走出安谧的书斋,接触到严酷的社会现实,经历了磨难与痛楚,又大大激发了埋藏于体内的人类最为神圣的情感。因而可以说,1937年是中国知识界的一个转折点:一方面,是中国学人从安稳走向苦难的转折点,另一方面,又是他们从传统士大夫思想模式走向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新型知识阶层的转折点。而一些人(如去延安和其他革命根据地的学人文士)便在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冶炼成为革命知识分子。而其结果是:一些文学家艺术家创作出了反映时代生活的传世之作,一大批莘莘学子成长为知识界精英,乃至成为科学、学术的顶尖人物。这便是特殊条件下的战时教育创造出的人类奇迹。
《我的1977》
1977年冬天,五百多万从18岁到30多岁年龄不等的青年从农村、工厂、牧区、部队、学校和机关,涌向考场,业已中断10年的高考终于恢复了。1978年7月,又有六百多万人参加高考。
1978年的春天和秋天,两级学生先后迈向象牙塔,为寂落了10年之久的大学校园增添了无限生机。
可以肯定地说,这次考试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高考制度的恢复,令千百万被文革”剥夺了受教育机会的青年看到了希望,被改变的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命运。对整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它意味着更深远意义的复苏和新生。
为了纪念这场关乎国家民族命运的考试,中国华侨出版社约请了二十位有着77/78级高等教育经历的当代著名作家、学者以及文化精英撰写回忆文章,结集出版。
《春天-1978年的中国知识界》
1978年对于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永远是温馨的记忆。在经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严寒之后,他们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
众所周知,这个春天的到来,是与邓小平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1977年7月,在“文化大革命”中两度被打倒的邓小平,重新回到了党和国家的领导岗位。承担起领导党和人民拨乱反正的历史重任。
由于多年“文化丈革命”的破坏,邓小平复出之初,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拨乱反正的繁重任务。他果断地以科学教育文化这些知识分子集中的领域作为突破口,大张旗鼓地在这些领域进行拨乱反正。虽然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人们公认的改革开放的起点,但在此前邓小平领导的科学教育文化领域的拨乱反正,实际上已经启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旅。
拨乱反正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已经是一个比较生疏的字眼了。但是,这个名词在1978年的中国,却有着特殊的意义。没有拨乱反正,就没有改革开放.拨乱反正所意味的,并不只是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更重要的是它突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发了人们改变现状的欲望,产生了改革开放的动力。
《1937年中国知识界》
作 者: 马嘶
出 版 社: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I S B N : 7501327475
出版时间: 2005-3-1
开 本: 16开
页 数: 385
定 价: 32 元
内容简介:
19世纪后半叶,列强的坚船利炮冲开重门深锁的中国国门之后,中国的有识之士做过许多美丽的梦,梦中出现的是色彩斑斓的美好图景。不论是实业救国梦、科学救国梦,还是教育救国梦,一言以蔽之,他们做的皆是强国富民之梦。这是生长于积弱贫穷的华夏大地上的先进知识分子一厢情愿的梦想,也是西风东渐时期中国知识界的普遍心态。
北大红楼里的日日夜夜:胡适,蒋梦麟…… 清华园里好读书?朱自清.冯友兰、陈寅恪…… 孤岛上的战斗:郭沫若.茅盾、巴金…… 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移民:北大、清华、南开、中央大学…… 罹难的知识界名人:陈三立、孟心史、杨荫榆…… 知识产业毁损调查:“文献扫荡”、炮火中的藏书楼…… 1937年的中国知识界是怎样的一种情况?《1937年中国知识界》从“七·七”事变与平津知识界、孤岛上的战斗、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移民、罹难的知识界名人、知识产业毁损调查等方面进行描述。
作者简介:
马嘶,1934年生于河北唐山市丰南区,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唐山文学》主编、唐山市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长期从事文学创作、文学编辑、文学评论和研究工作,近年来致力于中国现代文化史、教育史、学术史的研究和著述。 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芦笛集》、《紫骝斋文学论评》、《勇敢者的伊甸园》、《燕园师友记》、《负笈燕园》、《学人往事》、《百年冷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生活状况》、《1937年中国知识界》和《河北读本》(与人合著)等。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七·七”事变与平津知识界
一、卢沟桥炮声惊断幽州梦
二、“七·七”事变前后的平津高校师生
1.北大红楼里的日日夜夜
胡适
蒋梦麟
钱穆
魏建功
郑天挺
周作人
2.清华园里好读书?
朱自清
冯友兰
吴宓
陈寅恪
金岳霖
闻一多
俞平伯
王力(王了一)
吴有训
3.平津各大学师生
吴承仕(检斋)
曹靖华
钱玄同
吕振羽
张伯苓
何廉、方显廷与南开经济研究所
柳无忌
中国大学
4.北方文人学士
“京派”作家
艺术界人士
“平教会”同人
第二章 “八·一三”事变与上海文化人
一、文化界的抗日活动
郭沫若
茅盾
胡风
巴金
胡愈之
夏衍
田汉
柳亚子
马叙伦
二、高校师生的生活
三、“孤岛”上的战斗
郑振铎(西谛)
阿英(钱杏邨)
许广平(景宋)
唐弢
赵家璧
王任叔(巴人)
王统照(剑三)
第三章 南京大屠杀中的知识分子
一、南京陷落前后的人口数字资料
二、南京虐杀中的知识分子
第四章 寻觅家园:历史上人数最多的文化流民
一、平津各大学师生的南迁
1.北平各大学
2.天津各大学
3.两所临时大学再度迁徙
长沙临大的西迁
西安临大的南迁
二、南方各大学师生的内迁
三、文人的流亡
第五章 死于战乱中的知识界名人
一、陈三立忧国事拒药绝食而亡
二、孟心史死难瞑目
三、杨荫榆苏州骂敌遇害
四、沪江大学校长刘湛恩抗日遭暗杀
五、钱玄同保晚节忧愤而逝
六、作家王礼锡献身抗战
七、法学家郁华遭汪伪特务狙击
八、吴承仕老成凋谢
九、孙寒冰在敌机轰炸中罹难
十、蔡元培客死香港
十一、“孤岛”上早逝的音乐家黄自
十二、萧红:“这样的死,我不甘心
十三、陆蠡生死之谜
十四、朱生豪译莎剧贫病而亡
十五、邹韬奋在迎接光明的战斗中不幸辞世
十六、郁达夫在海外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第六章 日本侵华战争中中国知识产业毁失略例
一、文化教育设施被毁之一斑
二、“北京人”头盖骨失踪之谜
三、日军对南京的“文献扫荡”
四、故宫文物南迁中的毁损、流失
五、图书馆及出版业毁损一览
六、丰子恺的缘缘堂毁于炮火
七、郁达夫痛失杭州“风雨茅庐”藏书
八、藏书家的悲愤:郑振铎失书记
九、冰心:找不回的“珍宝”
十、钱穆、赵元任、曹聚仁:文人藏书毁失简况
结语
《我的1977》
作 者: 陈建功、周国平等
出 版 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I S B N : 9787802222380
出版时间: 2007-1-1
开 本: 16开
页 数: 212
定 价: 25 元
内容简介: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这年的冬天,500多万年龄介于18-30岁的青年从农村、工厂、牧区、学校和机关,涌向考场,业已中断10年的高考终于恢复了。1978年7月,又有600多万人参加高考。
为了纪念这场关乎国家民族命运的考试,中国华侨出版社约请了当代著名作家、学者陈建功、周国平、肖复兴、叶兆言、吴思、雷颐、杨慧林、郭方、韩小蕙等近二十位有着77/78级高等教育经历的文化精英撰写回忆文章,结集出版,真实地记录了他(她)们1977年的个人入学经历,见证了那个年代的历史,具有相当的可读性,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很深的教育意义。
在本书中,20位文化精英讲述了自己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走进象牙塔的过程。这些不同职业的作者描述了自己考入大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辛酸也有感激,这个过程可以说是他们人生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记录着他们人生的辉煌。
作者简介:
陈建功,男,北京作家。1949年11月出生于广西北海市,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其短篇小说曾获两届全国优秀小说奖。大学毕业后,到北京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1995年出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现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另兼任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此外还兼有中华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等社会职务。
陈建功以小说、散文、电视剧剧本创作见长。出版过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迷乱的星空》(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中短篇小说集《陈建功小说选》(北京出版社)、《丹凤眼》(台湾林白出版社)、中篇小说《鬈毛》(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中篇小说集《前科》(华艺出版社)、随笔集《从实招来》(广东旅游出版社)、《北京滋味》(中国城市出版社)、长篇小说《皇城根》等。此外创作的电视剧有《皇城根》(30集)、《青春之歌》(30集)、《趁我们还年轻》(23集)。陈建功的作品曾多次获文学奖并被译成英、法、日、捷、韩、越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周国平,男,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分配到广西资源县工作。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硕士生毕业后留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2006年受聘为西南政法大学教授。著有学术专著《尼釆: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釆与形而上学》;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随感集《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碎句与短章》;诗集《忧伤的情欲》,纪实作品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等。1998年底以前作品结集为《周国平文集》(1-6卷),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目录:
遥远的高考梦 蔡震
我妈逼我考大学 陈建功
我的大学之梦 高凯军
未雨绸缪大学梦 龚玉
1977:个人和民族的“诺曼底登陆” 郭方
怎能忘怀我的南开 韩小蕙
时代变化与个人命运 雷颐
命运转折点——难忘的一九七七年 李斧
难忘的高考岁月 [美]李强
怀念1997——我梦想实现的日子 李霄凌
1977年和一件难忘的往事 李玉琦
1977年底的高考 孙文泱
我的困惑和我的大学 吴思
1978年之冬 肖复兴
恢复高考亲历记 薛庆超
“摔跟头”主题的四个乐章 杨慧林
想上大学的日子 叶兆言
1978年的夏天 袁晞
重返精神故乡 周国平
那个命运的美好时光——纪念中国高考恢复30周年 周星
《春天-1978年的中国知识界》
作 者: 罗平汉 著
出 版 社: 人民出版社
I S B N : 9787010072531
出版时间: 2008-9-1
开 本: 16开
页 数: 338
定 价: 48 元
内容简介:
1978年对于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永远是温馨的记忆。在经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严寒之后,他们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在这个知识分子的春天里,中共中央召开规模空前的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无产阶级的一部分”的著名诊断,摘掉了戴在知识分子头上多年的“资产阶级”帽子,他们的地位和作用重新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
推倒“两个估计”、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恢复高考制度,右派分子摘帽改正,平反冤假错案,恢复职称评定,为按劳分配正名,……所有这些,都使中国知识分子真切感受到了环境在宽松,感受到了全社会对知识的尊重,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
作者简介:
罗平汉,1963年8月生,湖南省安化县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获博士学位,现就职于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主要从事当代中国史的教学与研究。著有《土地改革运动史》、《农业合作化运动史》、《农村人民公社史》、《当代历史问题札记》、《当代历史问题札记二集》、《大锅饭——公共食堂始末》、《天堂实验——人民公社化运动始末》等。
目录:
引言
一、 科教工作座谈会
1.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2. 科学家的呼吁
3. “知识分子的名誉要恢复”
二、 恢复高考
1. 被中断十一年的高考
2. “教育部要争取主动”
3. 恢复的不只是一项制度
三、 尊师重教
1. 推翻“两个估计”
2. 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3. “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回答”
4. “手执金钥匙的人们”
四、 科学的春天
1. “开个科学大会. 把劲鼓起来”
2.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3. “科学的春天来了”
4. “一个老科学工作者的心声”
5. 哥德巴赫猜想冲击波
6. 一切开始走上正常
五、 回春的文坛
1. “文艺黑线专政”论的由来
2. 向“文艺黑线专政”论开火
3. 文艺界拨乱反正的盛会
4. 彻底推倒“文艺黑线”论
5. 艺术民主创作自由的呼唤
六、 “伤痕文学"
1. 小说《班主任》的发表
2. 《伤痕》引发的讨论
3. 从“伤痕文学”到“反思文学”
4. 《于无声处》晌惊雷
七、 春天的温暖
1. 落实政策:一个温馨的话题
2. “一项重大的无产阶级政策”
3. 知识界冤假错案的平反昭雪
八、 学术的复苏
1. 为按劳分配恢复名誉(一)
2. 为按劳分配恢复名誉(二)
3. 呼吁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4. 活跃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中
5. 健全民主与法制的思考
主要参考文献、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