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组
淘书团读书月
中图网>淘书团>文学>团购详情

淘书团

“当代中国学术文库·海外卷”3册,收录蜚声海内外的国学大师蔡仁厚的3部重要学术作品。《中国哲学史大纲》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宋明理学》(北宋篇/南宋篇)研究两宋至明代的儒学发展。原价103元,现团购价29元,全国包快递

×

推荐理由

由蜚声海内外的国学大师蔡仁厚编写
收录三部蔡仁厚先生的重要学术作品
三部作品按时间或主题编写
内容全面、叙述简明、论证深刻
对读者理解蔡仁厚学术著作有所裨益或启发

一脉相承:中华历代文化鉴赏
洞明世事,从读书开始
钟灵毓秀之地:各省文化大赏
隽永的精神家园:中华艺术盛景
探索东方奇幻世界:神、鬼、人
书友说
  • cha*** 2014/12/14 10:44:26
    非常满意非常满意
  • wei*** 2014/7/15 21:34:41
    这套书由正体转为简体,缺少导读和背景介绍。印制精美,适合阅读。
查看下一条 >>

读者评论

◆照牟先生的思路写的中国哲学史,纲要简单明了,观念更新。非常值得一读,
——yifei

 

◆蔡仁厚氏之《宋明理学北宋篇》,可目为其师牟宗三之《心体与性体》上卷之缩写。 有弟若此,师复何求。——书虫

 

◆看过许多的西方政治思想史方面的书,除了国外的著作外,大陆的著作基本上是千篇一律的介绍和批判,很少有积极的正面的评价。台湾的学者在这方面做得比大陆学者要强。其实,这也是一个思想态度的问题,积极的正面的评价,才能反映一个社会思想界的成熟与理智。
—— bookknight

作者简介

  蔡仁厚,江西雩都人,1930年生。先后任教于东海大学中文系、中兴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与哲学研究所。现任东海大学哲学系及哲学研究所教授。著有:《孔孟苟哲学》、《宋明理学北宋篇》、《宋明理学南宋篇》、《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新儒家的精神方向》、《墨家哲学》等书。

编辑推荐

  蔡仁厚教授是蜚声海内外的国学大师,儒学大家,知名哲学家,师承牟宗三。
  《中国哲学史大纲》是蔡教授多年来对中国哲学发展历程不断思考的一个结晶。本书共分5卷。1、2、4卷以人物为主题,详细地阐述了从百花齐放的先秦时期到宋明理学时期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变,在第3卷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佛教与中国各个学派的融合。第5卷简要地介绍了明清时期中国儒学与西方哲学的碰撞与交融。作者以史为基础,以观念性与理论性为特色,既阐述了中国哲学思想各个学派之间的相融与消化,在开与合之间不断地发展,又比较了中西哲学的异同。本书为关注中国哲学发展的读者,提供了极佳的参考。
  《宋明理学·北宋篇》是蔡仁厚教授对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研究的一个成果。宋明时期是中国儒家思想最光辉的时代之一,这个阶段的儒家思想家们上承孔孟德成德之教,并致力于儒家內圣成德的进一步发展,他们代表了儒家“道德的形上学”的研究完成。全书共工8章,以人物为主题,阐述了周濂溪、张横渠、程明道、程伊川四人的学术思想。他们主张“理”先于天地而存在,将上的地位,为学主张“即物而穷理”。宋明理学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在思考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中所生出来的哲学智慧,它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走势。
  《宋明理学·南宋篇》是蔡仁厚所写的《宋明理学。北宋篇》的姊妹篇。就宋明理学的演进而论,北宋阶段是义理的开展,而南宋阶段则是义理的分系。儒家以內圣为本质,以外王表功能,而宋明儒者的心力,主要是弘扬內圣成德。全书共分8章,以派系为主题,阐述了南宋湖湘之学、胡子“知言”大义、朱子学、象山心学的思想主张,并比较了象山心学与朱陆的异同。宋明理学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在思考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中所生出来的哲学智慧,它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走势。

本单详情

 

 

《当代中国学术文库·海外卷-中国哲学史大纲》

中国哲学史大纲

作    者: 蔡仁厚著 
出 版 社: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I S B N : 9787807628033 
出版时间: 2009-7-1 
开    本: 32开 
页    数: 305
定    价: 35 元
目录:
增订新版小序
引论
第一卷 先秦时期
中国文化原初形态之百花齐放
第一章 上古思想之趋势
第一节 原初的观念形态
第二节 周初之“敬”的观念
第三节 礼的时代与宗教人文化
第四节 天命下贯而为“性”之趋势
第二章 孔子的仁教
第一节 道之本统的再开发
第二节 仁的意义与特性
第三节 仁智圣的生命领域
第四节 由仁智圣遥契性与天道
第五节 义命观念与主宰性之肯定
第六节 宗教、义务与自我问题
第三章 墨子的思想
第一节 最高的价值规范——天志
第二节 权威主义的政治论——尚同
第三节 爱的社会之向往一——兼爱
第四节 功利实用的文化观
第五节 墨学的评论
第六节 以质救文的方向与途径
第四章 孟子的心性之学
第一节 即心言性——性善
第二节 仁义內在——由仁义行
第三节 性命对扬——透显道德性
第四节 存养充扩之修养论
第五节 政治思想之精义
第五章 老子的哲学
第一节 “无”的智慧之进路
第二节 以无为道与道之双重性
第三节 境界形态的形上学
第四节 人生的智慧:正言若反
第五节 立身之道与政治理想
第六章 庄子的智慧
第一节 老庄之同与异
第二节 道心显发的观照之慧
第三节 一死生、齐物我、泯是非
第四节 道家智慧的特性与意义
第七章 名家与墨辩
第一节 惠施之“合同异
第二节 公孙龙之“离坚白
第三节 辩者之徒的怪说
第四节 墨辩申哲学性的理论
第八章 中庸易传的形上思想
第一节 天命之谓性所涉及的意义
第二节 慎独、致中和
第三节 诚体流行,生物不测
第四节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第五节 寂感之神——本体论的妙用
第六节 宇宙论的演生与三极之道,
第九章 荀子的学说
第一节 制天用天的思想
第二节 化性起伪
第三节 以智识心——知性主体之透显
第四节 解蔽与正名
第五节 礼义之统
第十章 法家与秦政
第一节 法家的兴起与演变
第二节 韩非的人性观与价值观
第三节 韩非的政治思想
第四节 法家与秦政
第二卷 两汉魏晋:
儒学转型而趋衰与道家玄理之再现
第一章 汉初思想概述
第一节 汉初思想之先导——阴阳家与吕氏春秋
第二节 反法归儒与儒法之辨
第三节 汉代精神开国之盛音——贾谊
第四节 杂家申的道家——淮南子
第二章 董仲舒的学术思想
第一节 复古更化:理性之超越表现
第二节 董子春秋学要义
第三节 天人感应之哲学
第四节 人性思想略述
第五节 附论:扬雄之太玄与法言
第三章 王充的性命论
第一节 王充思想之特点
第二节 用气为性
第三节 性成命定
第四节 气性领域之全幅意义
第四章 人物志的才性系统
第一节 才性之特征与姿态
第二节 才质与德性(英雄、圣人)
第三节 艺术境界与智悟境界
第五章 王弼之易学与老学
第一节 易学三系与王弼易学之渊源
……
第三卷 南北朝隋唐:佛教介入:
异质文化之吸收与消化
第四卷 宋明时期:
儒家心性之学的新开展
第五卷 近三百年:
文化生命之歪曲、冲击与新生
第一章 明清之际:三大儒的思想方向
第二章 民族生命受挫折、文化生命受歪曲
第三章 西方文化思想之冲击
第四章 反省与新生
  一、西方哲学在中国
  二、中国哲学的反省与新机
附 录:牟宗三先生的学思历程与著作

 

《当代中国学术文库·海外卷-宋明理学·北宋篇》

北宋篇-宋明理学

作    者: 蔡仁厚 
出 版 社: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I S B N : 9787807628040 
出版时间: 2009-9-1 
开    本: 16开 
页    数: 353
定    价: 38 元
目录:
自序
绪论
一、儒学的特质及其内容纲领
二、“理”之六义与有关宋明儒学立名定位的问题
三、宋明儒学与先秦儒家的异同问题
第一章 周濂溪(一):对于道体之妙悟
第一节 濂溪开理学之善端
一、生平与风格
二、默契道妙
三、道德意识之豁醒
第二节 诚体与乾道
一、《中庸》之诚
二、诚体即乾元
三、诚体至善
四、易乃性命之源
五、诚为圣人之本
第三节 诚体与寂感
一、静无而动有
二、诚、几、德
三、诚体乃寂感真几
第四节 诚体之神与太极
一、动而无动,静而无静
二、五行、阴阳、太极
三、阴阳生化与混辟
第五节 理性命相贯通
一、诚体即是理
二、论“性”
三、理性命相贯而为
第二章 周濂溪(二):圣道工夫之入路
第一节 圣道与师道
第二节 作圣工夫
一、“思”乃心之用
二、思以无思为体,以通微为用
三、思之功在“几”上用——知几
四、心之思用与圆用
第三节 希贤希圣希天
第三章 周濂溪(三):太极图说的形上思想
第一节 《太极图说》与《通书》
一、关于图与图说
二、图说原文
三、图说之义理骨干
第二节 “无极而太极”之实义
一、无有极至的极至之理
二、“无极”与“太极”二词之用法
第三节 “太极动而生阳”之疏解
一、静时无相而动时有相
二、诚体之显动相与静相
三、太极诚体“即存有即活动”
第四节 《太极图说》全文述解
第四章 张横渠(一):《西铭》开示的义理
第一节 横渠思参造化、自铸伟辞
一、传略
二、持论成篇,自铸新辞
三、思参造化与苦心力索
四、宇宙论的兴趣与气化宇宙论之误解
第二节 《西铭》开示的义理与践履规模
一、《西铭》原文
二、《西铭》分句解义
三、《西铭》开示的理境与践履规模
第五章 张横渠(二):《正蒙》之天道论
第一节 太和之道
一、“道”之三义
二、乾知坤能
三、气与神
第二节 太虚与气
一、气以太虚为本体
二、太虚与寂感
三、气之聚散与兼体不累之神
第三节 “太虚即气”之体用不二论
一、神体气化之不即不离
二、离明充塞无间之本体宇宙论的意义
三、太虚即气之体用圆融义
第四节 气之质性与鬼神之神
一、就气之质性而说的“通”与“神
二、鬼神之神与太虚神体之神
第六章 张横渠(三):《正蒙》之性论
第一节 性体的内涵与寂感
一、性之立名:体万物而谓之性
二、性体之具体意义与内容
三、由兼体、合两见性体寂感之神
第二节 尽性至命与义命合
一、尽性至命
二、性善命正与义命合
三、以理言之命与以气言之命
第三节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一、两种性须分别建立
二、气质之性,是限制原则,亦是表现原则
三、变化气质与继善成性
四、“尽心成性”义之重要性
第七章 张横渠(四):《正蒙》之心论
第一节 心能尽性
一、心之立名:性体寂感之神的虚明照鉴,即是心
二、心能尽性:心为主观性原则,性为客观性原则
三、心之为体:仁心无外,体物不遗
第二节 心之“知用”义
一、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
二、由象识心与“心知”之超越乎“象
三、德性之知之合内外
第三节心之“形著”义
一、心之郛廓义与形著义
二、以性成身与化“成心”以体道成物
第四节 横渠之《仁化篇》与性体心体之五义
一、心性天是
二、《仁化篇》之立名及其义旨
三、性体与心体五义
附论:“性即理”的两个层次与朱子学之歧异
第八章 程明道(一):《二程遗书》之鉴别与明道之义理纲维
第一节 生平与造诣
第二节 《二程遗书》之鉴别
第三节 综述明道之义理纲维
第四节 对于圣贤人格之品题
……
第九章 程明道(二):对天道、天理之体悟
第十章 程明道(三):圆顿化境之一本
第十一章 程明道(四):“生之谓性”新义
第十二章 程明道(五):识仁与定性
第十三章 程伊川(一):义理之转向与理气说
第十四章 程伊川(二):对性与情之理解
第十五章 程伊川(三):气禀与才性
第十六章 程伊川(四):心与中和问题
第十七章 程伊川(五):居敬与格物穷理
第十八章 关洛之学与洛学南传的线索
代跋:关于“讲习”与“师门之学”

 

《当代中国学术文库·海外卷-宋明理学·南宋篇》

宋明理学:南宋篇

作    者: 蔡仁厚 
出 版 社: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I S B N : 9787807628057 
出版时间: 2009-10-1 
开    本: 16 
页    数: 258
定    价: 30 元
目录:
增订版前序
印行记
引言:关于宋明理学分系之问题
第一章 南宋湖湘之学序论
第一节 南宋胡氏家学述略
一、胡安国及其春秋学
二、胡宪(籍溪)
三、胡寅(致堂)
四、胡宁(茅堂)
五、胡宏(五峰)
第二节 胡五峰开湖湘学统
一、五峰传略
一、湖湘之学一传而衰
三、张南轩之不善绍述
四、朱子之“知言疑叉”
第二章 胡子“知言”大义综述
第一节 即事明道,道无不在
一、即事以明道:道充乎身,塞乎天地,无所不在
二、天理人欲,同体异用,同行异情
三、道不在性外:由好善恶恶说性体之至善
第二节 心与性
一、心之大与久,以及心之永恒遍在性
二、性为超越之绝对体,无善恶之对待相
第三节 以心著性,尽心成性
一、自性原则与形著原则
二、以心著性,尽心以成性
三、性之流行,心为之主
第四节 内在的逆觉体证
一、尽心以尽仁
二、内在的逆觉体证与识仁之体
三、以仁为宗,以心为用
第三章 朱子学纲脉之疏导(上)
第一节 朱子与李延平
一、默坐澄心,体认天理
二、洒然自得,冰解冻释
三、即身以求,不事讲解
四、理一分殊,终始条理
第二节 朱子对中和问题之参究
一、中和问题的脉路
二、朱子中和旧说的义理
三、中和旧说下的议论及其转向之故
第三节 中和新说的义理间架
一、已发未发说:中和新说之发端
二、中和论定:新说之完成
三、有关“先涵养”与“先察识”之论辩
第四章 朱子学纲脉之疏导(中)
第四节 朱子“仁说”之思想
一、正面之申论
二、对龟山、上蔡之辩驳
三、关于“仁说”之论议
第五节 以《大学》为定本的义理规模
一、明德与明明德
二、穷理是“穷在物之理”
三、泛认知主义的格物论
四、格物致知与诚意之关系
附录:《大学》分章之研究
一、《大学古本》之结构形式及其问题
二、朱子《大学章句》及其补传
三、阳明之复古与诸儒有关《大学》之疑难
四、唐君毅先生对《大学章句》之辨证
第五章 朱子学纲脉之疏导(下)
第六节 心性情三分的格局
一、孟子“心性情才”之原义与朱子之异解
二、心性情三分的思想格局
第七节 理气论大意综述
一、从理同气异以言枯槁有性
二、理气不离不杂
三、理之“一”与“多”
四、理先气后,理生气
第八节 结论:简括朱子学的纲脉
第六章 象山心学与朱陆异同(上)
第一节 陆学渊源及其时代课题
一、象山小传
二、陆学之渊源
三、象山面对的时代课题
第二节 象山学之纲维
一、辨志、辨义利
二、复其本心,先立其大
三、心即理,心同理同
第三节 鹅湖之会与鹅湖会诗的义理
一、鹅湖之会
二、二陆鹅湖会诗所显示的义理
第七章 象山心学与朱陆异同(下)
第四节 朱陆异同述评
一、性即理与心即理
二、博与约
三、太简与支离
四、尊德性与道问学
第五节 象山与禅
一、朱子对象山之称赏与攻其为禅
二、象山辨佛
第六节 象山之政治思想
一、民贵君轻,以民为本
二、理与名分
三、政见与政才
第八章 朱陆门人及其后学
第一节 朱子之门人与后学
一、蔡西山及其家学
二、黄勉斋及其支裔
三、潜庵、北溪诸子
四、真西山与魏鹤山
五、黄东发与王深宁
六、文信国之正气
第二节 象山之门人与后学
一、杨慈湖与甬上诸贤
二、傅梦泉与槐堂诸子
三、陆学的传衍
四、谢叠山之气节
第三节 附说:宋元之际与元儒之学
一、元初北方诸儒
二、南方民间之学
附录一:两宋诸儒姓字年籍及其学统系别简表
附录二:南宋理学三大系
附录三:檀岛“国际朱子会议”后记

淘书团小贴士

1、全场包快递,快递不可达区域使用邮政小包,需自付邮费(港澳台、新疆西藏运费政策>>

2、淘书团订单限30分钟内支付,逾时将被取消。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团购畅销榜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